趙俊
摘要:語文教學要突出知識性,有些是明顯的,還有些知識是隱含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撲捉知識性的一面,讓學生學深、學透,才能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突出;知識性教學
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要求小學生的學習不僅是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同時還必須為他們個人的繼續(xù)學習和將來的職業(yè)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有些教師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時,往往過于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將知識等同于陳述性知識,忽視科學學習方法的形成及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突出來,因而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難以發(fā)揮,個性受到壓抑,應掌握的語文知識獲得一知半解。所以,讓學生撲捉、掌握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是教師的必然責任。
一、針對不同知識類型組織教學
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陳述性知識,如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jié)的認讀,教學組織時,首先應使學生明確“什么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整體認讀音節(jié)有哪些特點”等問題;其次,教學內(nèi)容應按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如要復習前面所學的聲母、韻母、聲調(diào)等的讀法;最后,組織教學時既要確保用于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要找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點,還要考慮尋求新知識的生長點。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程序性知識,如: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首先,應把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方法教給學生,包括查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和聯(lián)系時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學組織要重視運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學生學習領會。再次,要組織并督促學生把這些方法運用于新學習情境中,即做到面對適當條件就能立即作出反應。最后,要明確教學效果的標志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去解決問題。小學語文知識教學中的策略性知識,如寫作文時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選擇表達個性的寫法,可以大處著眼,也可以細節(jié)處作細膩描寫或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等。在組織教學時,首先,可專門組織學習方法的教學,看學生如何去觀察,如何選取材料,如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還要把思維方法滲透到另兩種知識的教學組織中。其次,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內(nèi)隱的思維活動的監(jiān)控和調(diào)節(jié)的過程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仿效。
二、針對不同的語言文字務實教學
1、語言的理解扎實。近幾年,“整體感知”的教學由于不能在重點詞句段上下細致的功夫,語文教學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膚淺。沒有細致的語言教學,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師語言教學的細致堪稱典范。如教《狼和小羊》,課文中的“嚷”與“喊”,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對理解小羊的弱小無助和狼的兇殘是很有幫助的。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變成一幅具體形象的圖畫浮現(xiàn)在腦子里,從而體會詞語的內(nèi)在意思。先教“喊”,對可憐的小羊的“喊”,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體會,引導學生想象小羊“喊”時是怎么想的,從而賦予“喊”以具體形象的感情;接著教“嚷”,對狼的“嚷”,引導學生想象狼逼進小羊時的兇相,再引導學生體會“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喊”代替“嚷”,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學生體會到“嚷”含有無理取鬧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來代替的。
2、語言的積累扎實。三位大師都能隨時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如教學《開國大典》,考慮到學生描寫歡樂場面詞語的貧乏,斯老師有意識地找出一些詞語讓他們欣賞、積累,如描寫部隊行進的詞語,描寫紅旗的詞語,斯老師認為此類詞語學生仿效運用都不是太困難的,然而不給一定的提示,歸納,卻也易為學生所忽視。
3、語言的練習扎實。三位大師都十分重視語言的練習。斯老師認為,“學習方法指導需要反復訓練作保證”,霍老師的“五多”中就有一個是多練而且主要是安排在課堂上練,結(jié)合新課內(nèi)容,隨時插入字、詞、句、段小練習。袁老師的教學,是“有講有練,講講練練”,“每教一篇課文,都緊扣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安排練習內(nèi)容,確定訓練步驟?!?/p>
三、運用古代漢語知識對小學生釋義
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古詩和文言文還是占了很多篇的,但是老師在教授時對字詞的解釋是十分不到位的。很多時候都是在曲解詞義,誤把隨文釋義當作了義項,有的不考慮文獻性質(zhì)而胡亂解釋,如將李白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敝耙墒恰苯鉃椤昂孟瘛?,事實上,前三句都是作者“遙看”之景,第四句,作者并沒看到其景,但古人認為實有“銀河”?!耙墒恰闭砻髯髡咝闹幸梢苫蠡?,這瀑布似乎是來自九天之銀河,這正反映了當時李白的認知心態(tài)。還有,《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實是“井干”的意思,并非我們現(xiàn)在的“床”。再如,將“唯賢是舉”的“是”翻譯成“適合”。事實上,這是一個賓語前置格式,翻譯過來就是“舉唯賢”,“是”是提賓的標志,沒有實際意義。如果教師在平時多讀古代漢語的書,增加知識,在講到這些翻譯時就可以給學生最準確的知識。
四、運用修辭知識訓練學生技巧
隨著年級的增高和所接觸文體、語體的增多,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所面對的語言形式也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地增多,而且增速比較快的是那些特殊的、經(jīng)過了修辭錘煉的言語。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為學生不能總停留在記敘平白、形式簡單的語言的學習中。面對那些使用了修辭手法的言語,有關修辭的一些問題也就擺在了語文教學的面前。對詞匯、語法、修辭、邏輯等方面的知識及其有關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如何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加以體現(xiàn),它們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一直爭論不休。過去,有關修辭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曾出現(xiàn)過被強調(diào)過頭的現(xiàn)象,今天,我以為又出現(xiàn)了被淡化過頭的現(xiàn)象。不管承認不承認,也不管敢不敢面對,有關修辭的內(nèi)容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內(nèi)部的事情,這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的事實。
面對這樣的事實,脫離小學生的實際提出過高的要求固然不可取,采取躲閃回避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和做法也不可取,而在語文教學中反對談修辭問題則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