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
先秦時吃“麥飯”,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
無論年夜飯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們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飯、饅頭、面條成為今天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先秦時期,中國人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所謂“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個對應的可能是“小米”,后兩個則可能是“黃米”。中國是小麥的原產(chǎn)地之一,但長期不被重視,吃的話,也只是用麥粒煮飯,制作“麥飯”。要到兩漢時期,谷物制粉技術(shù)才逐步推廣開來,出現(xiàn)了饅頭、餅、面條等食品。這意味著,孔子、孟子們要是吃年夜飯的話,主食只有“粗糧”。
中國人的糧食結(jié)構(gòu)在唐代發(fā)生歷史性改變,粟、大麥、小麥在北方,水稻在南方成為主要糧食作物。這個時候,在較少種植水稻的北方地區(qū),大米的價格超過粟米和面粉很多,通常只有富人才吃得起,屬于糧食中的奢侈品。在南方,麥類種植范圍則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麥類需求大增的情況下,種植面積才逐漸擴大。臨安城(杭州)中面食店隨處可見,飲食上“無南北之分”了。
餃子、湯圓都有美好寓意,因此成為過年必吃食品
說起中國人過年必吃的東西,餃子在唐朝時已出現(xiàn)雛形,在宋朝稱為“角子”,在元朝被叫做“扁食”(來自蒙古語或回回語,在一些地區(qū)沿用至今),后來也有“水點心”、“煮餑餑”等名字。因其形如元寶,被賦予“招財進寶”的含義,同時又便于人們把各種象征吉祥的銅錢、糖果等包在餡里,久而久之,到了明朝,餃子成為北方人過年的必備食品。南方過年的“標配”湯圓起源略晚,前身是北宋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吃的“圓子鼓豉”,南宋已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金桔水團”等不同餡料的做法。明朝時,北方在正月初九后吃“元宵”,制作方法是“用糯米細 面,內(nèi)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边@顯然已經(jīng)和今天沒什么區(qū)別了。湯圓因其形狀,被賦予“團團圓圓”的意思,過年時吃確實吉祥、應景。因此理論上,如果我們回到明朝過年,我們在北方就能吃上餃子,在南方就可以享受湯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