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編辦一司
著力推進挖潛增效 保障政法機關履職需要
● 中央編辦一司
1982年中央決定,將政法機關編制從國家機關總的行政編制中劃分出來,實行統一領導、中央和省兩級管理。近35年來,中央根據各個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和政法隊伍建設需要,有計劃、分步驟地為地方政法機關增加了大量政法專項編制。
從總量看,政法專項編制現已達到相當規(guī)模,不可能再大幅增編。地方政法專項編制若加上公安現役編制和武警編制員額,總量已接近地方黨政群行政編制?,F有政法方面總體力量達到適度規(guī)模,基本能夠滿足政法工作需要。按照中央要求,地方政法機關與黨政群機關一樣,都要嚴控總量、確?!爸粶p不增”。
從存量看,結構性缺編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在多年持續(xù)增編的同時,一些編制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被掩蓋。比如,工勤人員、事業(yè)單位占用政法專項編制,各層級政法部門、機關與一線編制比例失衡,內設機構和警種設置過細、管理指揮鏈條過長、編制固化為各部門所有等。這些因編制配置不合理導致的結構性缺編問題大范圍存在,現有編制資源不能充分有效發(fā)揮作用,即便是增加再多的編制也難以滿足需求,而且還會形成增編越多、歷史遺留問題積累越多的非良性循環(huán)。
從地方需要看,一些重點地區(qū)重點領域編制有“缺口”,不挖潛則影響政法事業(yè)發(fā)展。隨著政法機關職責任務不斷拓展、執(zhí)法辦案量持續(xù)攀升,涉疆、涉藏等重點地區(qū),反恐、禁毒、消防、交通管理等重點領域還有“缺口”。從各省的編制總量來看,各地都存在編制既“多”又“少”的矛盾狀況,必須下好盤活存量這盤棋,有效保障重點和急需。
從改革要求看,中央司法體制改革為編制管理創(chuàng)新提供了契機,有利于形成控編減編倒逼機制。比如司法責任制、省以下法檢院機構編制統一管理、法檢院內設機構改革、公安機關“大部門”、“大警種”制改革等,從管理體制、職能配置、機構設置、運行機制、編制管理等各方面,將對政法機關機構編制管理工作帶來深刻、深遠影響。要把握好機遇和挑戰(zhàn),借機借勢借力,引導政法機關主動求變,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改進工作運行機制,構建符合司法運行規(guī)律的人力資源配置結構。
總的看,挖潛增效是創(chuàng)新政法專項編制管理的必由之路,這不僅僅是因為當前中央有嚴控要求,對政法部門而言更是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編制配置效率、暢通工作運行機制的內生動力,還是檢驗改革創(chuàng)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試金石。
近年來,各地在政法專項編制控編減編、挖潛增效方面都作了積極探索,有很多早改早受益的創(chuàng)新舉措。
在落實專編專用方面,河北、山西、安徽、新疆等省將政法機關工勤人員、相關事業(yè)單位和群團社團占用的政法專項編制置換出來。從統計情況看,這兩年各地共清理、置換出政法專項編制近萬名。
在精簡機關、充實一線方面,重慶將全市范圍內公安系統綜合管理機構編制壓縮到編制總量的5.8%,江蘇、深圳公安機關綜合管理機構警力,各警種非實戰(zhàn)人員嚴格控制在10%以下。
在推動扁平化管理方面,全國監(jiān)獄系統逐步取消分散關押點,撤銷分監(jiān)區(qū),減少管理層級,實行監(jiān)獄—監(jiān)區(qū)兩級管理,保證監(jiān)獄不低于75%的警力用于監(jiān)區(qū)一線。大慶市公安局將原70個派出所和10個分局合并,重新設置20個分局(同時履行派出所職能),改革后一線執(zhí)法力量增長105%。
在精干機構和警種設置方面,吉林省各級檢察院大幅壓縮內設機構,其中省級院業(yè)務機構從17個精簡到5個,全省檢察系統辦案力量占比提高到90%。浙江省公安機關實行刑偵、技偵、網偵、圖偵“四偵合一”,有效提高打擊犯罪效能。
在探索編制動態(tài)管理方面,廣東等地法院系統探索在全省范圍內統籌調配使用政法專項編制,從“案少人多”的法院調出部分編制,充實到“案多人少”的法院辦案一線。多地公安系統堅持警力跟著警情走,靈活機動調編用警,及時保障重點急需領域編制需求。
在向科技要編制方面,各地公安機關通過“探頭站崗”、“鼠標巡邏”、“云數據快遞”,以信息流整合業(yè)務流、管理流,推動治安反恐從警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約型轉變;監(jiān)獄系統也從以“人盯人”為主,發(fā)展到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結合的立體化監(jiān)管。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人力資源投入,客觀上釋放了大量警力編制。
實踐證明,政法專項編制挖潛增效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解決結構性缺編問題的有效途徑,有利于促進編制精細化管理和集約化使用,提高政法機關工作效率和司法資源配置效益。同時也要看到,有些挖潛創(chuàng)新探索仍局限在個別地方、個別領域,與相關改革的聯動還不夠,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慣性思維,指導和推動政法機關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積極探索,切實解決結構性缺編問題。
一是怎樣看待和衡量政法專項編制配備水平。政法專項編制挖潛增效,需要用編制配備標準或評價指標體系來研判現有編制布局結構是否合理、能不能挖潛。長期以來,省與省之間、市與市甚至縣與縣之間,各政法系統都習慣于用編制占人口的萬分比來比較和衡量。我們認為,衡量政法專項編制配備水平,除人口因素外,還需綜合考慮地域面積、經濟發(fā)展水平、治安狀況、財政收入等諸多因素,特別是案件量與人均辦案量。如僅以人口萬分比來分析衡量一個地方的政法專項編制是否合理,是不太科學的。目前來看,在全國層面制定一個適合各地、各政法系統的評價標準還有很大難度,也不現實。我們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在方式方法上,既可從某個層級、某個系統進行試點,也可先確定幾個主要指標,再逐步調整細化。
二是如何推進政法機關內設機構改革。關于省以下法院、檢察院內設機構改革,總的考慮是,機構要精簡、編制要下沉、職數要穩(wěn)定。改革的重點是市縣兩級法院檢察院,有條件的省級兩院也可進行試點。在內設機構設置上,要大幅精簡綜合管理機構,精干設置審判檢察業(yè)務機構,上下不要求對口設置,內部要實行扁平化管理。同時,中央關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文件中,已明確要求積極探索“大部門”、“大警種”制改革。我們積極配合和支持各政法部門在內設機構改革方面先試多試,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改革整體效應。
▲國畫山水《青山勁松圖》 姬廣軍繪
三是如何推動政法專項編制動態(tài)調整。如果單論某個部門、某個警種,肯定都說編制不夠,這就需要在更寬視野、更廣領域研究編制資源配置,這樣調劑的空間更大。近年來,各省在跨層級、跨地區(qū)動態(tài)調整編制方面作了很多探索,我們都積極支持。關于跨系統調劑,一些地方也有探索,比如有些省結合勞教制度改革,將原勞教系統的部分編制調劑到其他領域。鼓勵各地按照《關于政法專項編制內部挖潛和創(chuàng)新管理的若干意見》(中央編辦發(fā)〔2015〕8號)要求大膽探索,在更大范圍內調劑編制資源,優(yōu)化編制布局結構,實現編制動態(tài)有序流動。
四是如何解決政法部門接收軍轉干部所需編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減編控編成為政法專項編制管理的“新常態(tài)”。各級機構編制部門要用編制資源“綠色”配置的思想理念和機制辦法,倒逼政法部門管理創(chuàng)新,實現編制無增長改善。要綜合運用政策宣講、評估倒逼、競爭比較、考核評價、引導示范、督促檢查等措施,切實發(fā)揮政法機關的能動作用。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政法機關機構編制挖潛創(chuàng)新與相關改革措施及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統籌使用政法各系統力量和社會力量,發(fā)揮整體作戰(zhàn)和群防群治優(yōu)勢,以切實減少實際用編增編需求。同時,各級機構編制部門還要善于借機借勢借力,注重加強與紀檢、財政、人事、審計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齊抓共管、協同共治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