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里家山幾回看
文/吳建明
這是一條不知流淌了多少年而又極為平常的江,但我每一次站在江邊時,總會有些觸動。平緩的江水,悠悠地流過,除了汛期到來時有一些沖動外,幾乎看不到它的脾氣。它就這樣年復一年地流淌著,江岸花開花謝,江心月缺月圓,乃至落葉紛紛或者白雪皚皚,似乎都無法讓這一江水有一絲絲情緒,它依然悄無聲息地從遠方流過來,再從身邊流過去。
在三十來年前的江邊,時常有一群很“文藝”的人,穿行在柳樹叢中、沙洲之上。這是一群異于時人的小青年,他們因為青澀,所以常常做一些美麗的夢,就他們當時的條件而論,也只能是一場美麗的夢,建康兄與我都是其中的成員。這一群人的人數并不固定,聚散也無規(guī)律,一切隨興而起,興盡而歸。但他們中間總有三、四個人是每聚必到的,建康兄是其中之一。那個年代,是一個特別適合做夢的時期,因為那是各種觀念、思潮最活躍的八十年代,但這一群人的夢大多沒有浪漫的色彩,如非要扯一扯,至多有一些詩情畫意罷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的相聚緣于對繪畫的摯愛和癡情,盡管年齡、性格有一定的差異,認識也各有不同,但這些都不是阻礙他們相聚的理由,他們堅信繪畫可以彌補一切的距離。
建康兄對繪畫有很深的感情,但他更愿把這份感情埋在內心深處,所以,大多數時候,他總是保持著一種對繪畫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我有時候甚至有些擔心,他是否把現實與夢想的關系,看得過于客觀了。對于這種擔心,他總能自圓其說,并讓人無懈可擊,這也正反映出這一批“追夢人”當時的種種無奈來。就這樣,他習慣于從事物的另一面反證問題,大家又奈何他不得,他也因此多了一個“反動派”的雅號。其實我們心里都清楚,這一個裝作無所謂的人對追求夢的那份執(zhí)著,遠比一般人要深沉得多。當然,他既然在裝,而且裝得很認真,我也裝作什么也不知道。在這個時代,裝的本身就是一種“救贖”的行為,那么我也為自己“救贖”一回吧。
羅源村口
張建康,1968年出生于浙江浦江,畢業(yè)于杭州師范學院,深造于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山水畫專業(yè),參加中國美協(xié)、浙江美協(xié)舉辦的展覽多次,頗獲好評。喜讀書,能詩詞,作品和文章刊登于國內多家專業(yè)報刊。
建康兄是一位極會創(chuàng)造機會的人,他總能在我認為不可能的時候,發(fā)生了可能的事。他能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二度負笈求學于杭城美院,遍訪東南名山,并以苦行僧自居,這一段經歷使他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解讀自然形態(tài)的能力,并積下了大量寫生稿,這為他對繪畫的理解和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一直是文人雅士抒展胸襟、開拓境界的重要歷程。對于“行”與“讀”兩個字的含義,建康兄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這是一種體悟和修行的過程,它由行與讀生發(fā),最終必然是由外而內的審視和觀照,至于這種精神層面上的反思,如何體現在筆墨當中,就各有靈苗各自探了。中國繪畫講究中正、雅致之格,它需要作者用學養(yǎng)來滋養(yǎng),下筆也多在用心處用力,唯如此,方能事半功倍,舉重若輕。建康兄知道這一條路任重道遠,但他一直以此為前行的坐標點,努力踐行。
秋實
清輝
長風萬里
作為他的朋友,我熟悉他每個階段的作品,從工筆畫到寫意畫,從花鳥畫到山水畫,每一次轉型都經歷一次陣痛,同時每一次痛都是再上層樓的臺階,故每走一步,都是沉重和喜悅并存。建康兄是一位愛看書的人,看問題有獨到之處,他為自己定了一個較高的目標,由于現實與理想有一個較大的落差,如何填平這落差,一直讓他很糾結,這顯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完成的目標,但他認定了的事不會輕易地改變,因為他懂得堅守二字的分量和付出。這一份堅守也許是考驗人的試金石,守住了便另有一番天地。觀建康兄近年佳作迭出,已入佳境,成果喜人,由此可見,功夫到了果實終究要成熟的,至于早熟與晚熟哪一種更好,我想每個人心里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建康兄繪畫先工筆后寫意,先花鳥后山水,每個階段都有精彩的作品留下來,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他近期的寫生作品。他的寫生作品尺幅雖小,但意境廣闊,畫面有舒朗、清雅之氣。
他雖然先后就讀于杭州師范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但他的筆下沒有院校山水畫固有的模式,也正因此,他畫得很自我、很性情,有時候甚至有些放縱,之所以他能走到這一步,我想與他這幾十年來所讀的書有關吧。有好幾次,我們一起出去寫生,面對眼前重巒疊嶂,如何設法將眼前的山水轉化為紙上的山水是大家很費心的過程,這需要苦心經營。雖然我們都知道,寫生只是一個概念,眼前的山水與紙上的山水從本質上沒有因果關系,作者不過借物造意罷了,但這終究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話題。而張建康寫生卻是一個輕松和享受的過程,他的用筆、用墨貌似漫不經心,東一筆,西一筆,隨興生發(fā),但能自出機杼,化繁為簡,除關鍵處稍加經營外,其他地方則幾筆抹過,便是他家云山了。在同一山水面前,因作者的不同,紙上的山水就千差萬別了,這就是作者最真實的反映,這種手段雖覺輕松,但很難做到,說到底就是在用心處用力,用心多于用力吧。
山居圖
蘭竹芳韾不等閑
通濟清遠
他的近期作品中,經常出現沙洲白鷺、江岸楊柳,我揣摩他的筆下一再出現的江柳、沙洲除畫面需要外,是否與三十年那一段很“文藝”的經歷有關。那一條江,如今依舊在平緩地流淌著,不同的是由于農村建設的推進,一堤柳樹,一方沙洲,早已不存在,它只能留在當年的記憶之中了。前些年,那條江上的一座古橋也轟然倒下,這一切多多少少給這一群曾經的文藝青年心里留下深深的失落感。但仔細一想,沒有便沒有吧,世上之物,本無有與無的理由,只有心中有了也算永恒了。也正因為此,建康兄筆下的許多東西,其實并不是在表現山與水,它更像在訴說當年的故事和今天的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