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源
當前學生普遍感覺學習壓力大,學習任務重,而指導學生繪制“文本內在結構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方法。不同文體的課文都可以繪制成結構圖,不同的結構圖可以由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用文本結構圖形象直觀地展示文本結構,有利于學生形成序列的、有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魏書生認為,語文文本內在結構圖,就象交通圖,是由大動脈、小支線組成,掌握了大動脈就找到了大方向,找到了小支線就可以到達目的地。根據(jù)結構圖的提示,學生學習時就可以駕駛著思維的汽車,在知識的原野上奔馳,從大動脈再到小支線,就可以很清楚地找到目的地。因此,筆者認為“文本內在結構圖”可以成為教學改革的“利器”,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潛心文本,因“裁”構圖
所謂“文本內在結構圖”是指把所學內容進行整理并制成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文本內在結構圖示。文本內在結構圖是根據(jù)文章的內容和層次,用簡單的圖表形式來表示文章內容的圖表。例如:一篇記敘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結構,就可以用時間-地點-事件-結果的圖表,幫助學生理解事件的發(fā)生、經過和結果。
小學語文課文一般都有一定的情節(jié),但由于小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不高,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很難理解文章的結構和文章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運用文本的內在結構圖,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課程改革后語文篇目多、學習內容多,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繪制文本內在結構圖,在知識學習和復習的過程中,先給學生一個拐杖,扶著學生走。以課文為例,具體可以指導學生分五步走:第一,尋找本課的關鍵詞(主干)是什么?第二,圍繞這個核心的關鍵詞擴展了哪些次關鍵詞;第三,思考關鍵詞和次關鍵詞之間有什么關系?第四,次關鍵詞中又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最后,點組成線,線構成面,繪制成完美的“文本內在結構圖”。
1.敘事類“文本結構圖”的運用
敘事類文章最主要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有些內容比較復雜、篇幅比較長的課文,可以邊閱讀邊畫“結構圖”,這樣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草船借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中心句:“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找出中心詞“神機妙算”。圍繞“神機妙算”展開教學并梳理繪制課文結構圖。教師的引導如下:第一,諸葛亮“神機妙算”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學生歸納:知天文、懂地理、善知人)第二,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善知人”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第三,諸葛亮最后“草船借箭”是否成功?第四,諸葛亮為什么要“草船借箭”?追問故事的起因。最后教師根據(jù)課文結構圖,再幫學生梳理、講解整個“草船借箭”的過程。此文完整的結構圖如下。
《草船借箭》一課學生理解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若按照傳統(tǒng)的步驟去分析課文,即使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會聽得糊里糊涂。而教師采用結構圖的形式讓學生既懂局部又懂整體,而且事件的前因后果也顯示在這一結構圖上,一改語文學習的龐雜繁蕪,讓復雜的課文內容層次變得簡單明了。
2.記人類“文本結構圖”的運用
小學課本中描寫人物的課文比較多,作家筆下的人物往往有其鮮明的持點。掌握人物的性格、品質,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是學習的重點。在這類課文中,同樣可以制作結構圖。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的《刷子李》,記敘“刷子李”干粉刷的生活片斷,反映小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以把文章梳理成以下結構圖。
3.說明性“文本結構圖”的運用
小學的說明文大多是通過介紹自然現(xiàn)象入手,通俗易懂地說明一個道理和科學原理。盡管很通俗,但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不高,有時候教師講了很多次學生還是不能理解。因為說明文以傳播科學知識為目的,同時讓學生能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所以他們在學習中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和層次,同樣可以依靠結構圖。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的《鯨》,在教學中就可以繪制如下結構圖。
通過這樣的梳理,不僅課文的內容一目了然,而且有關說明方法也清楚明了,對學生掌握說明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緊扣文本,隨“興”構圖
當學生初步認可文本內在結構圖后,教師就要撤掉拐杖,讓學生獨立行走。在日常學習或復習時,讓學生就每一課、每一組的知識內容做出文本內在結構圖。當然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不拘一格地構圖。
1.方塊型
這種結構圖使用頻率較高,是通過借助各種輔助符號,如箭頭、直線、方格來表現(xiàn)事物的外部特征,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各具特色的民居》,可以梳理如下。
文本內在結構圖能夠大大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把抽象難懂的課文內容,用簡單明了的圖表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和層次。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也可以用內容結構圖表的方法記錄教學過程,做好課堂筆記,節(jié)省學習時間。
2.表格型
這是根據(jù)教學可以明顯分項的特點設計的。學生根據(jù)書本內容設計表格,提出相應的問題,思考后提煉出簡要的詞語填入表格,也可把關鍵詞填入表格,還可先把內容分類有目的地按一定位置書寫,歸納、總結時再形成表格。表格式結構圖最大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條理清楚、簡約明了。
3.括號型
這一類方法是對已有的知識點的再構建,具有較高的概括性、包容性和強有力的解釋效應,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重新組合和建構,易于激活、重在遷移。如,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課文《全神貫注》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文章生動形象的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tài)度和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如何讓學生印象深刻,又能從中學到方法,受到啟發(fā)教育呢?可以把課文內容梳理繪制成如下結構圖。
這樣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結構清楚地看懂文章的內容結構,理解記敘文的一般寫法。
三、把握文本,按“時”構圖
文本是繪制結構圖表的依據(jù),要提高文本結構圖表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應該根據(jù)教學任務設計不同的文本內容結構圖,科學有效地設計和使用文本結構圖。
1.課前領習,學生自己動手繪制結構圖
小學語文教學預習的重要任務就是閱讀學習內容,了解課文梗概和教學要求,上課時可以更好地去學習。在預習閱讀中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自己動手繪制課文內容結構圖,幫助學生提高預習的效果。課堂上教師通過檢查收上來的學生結構圖,選出優(yōu)秀的結構圖表進行教學,使學生的預習更有效。
2.課堂記錄,用結構圖
學生上課聽講一般都需要做筆記,在課堂筆記中引導學生學會用繪制“文本內在結構圖”的方法做課堂記錄,在復習時就可以利用結構圖表很好地梳理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片段,內容比較豐富,人物特點鮮明且都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如何加深印象,梳理知識點,分析人物特點,就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結構圖如下。
靜下心來,細細地對課文慢慢梳理,這樣更容易把握文本內容,而且有益于理解、識記。
通過應用知識結構導圖,打開了語文學習的一扇窗,為提高語文學習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弄出了實際上不是結構導圖的結構圖,忽視了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和聯(lián)想豐富的規(guī)則,以致混亂、單調,沒有條理,但還是準確地反映了學生在制作導圖時的思維過程。筆者鼓勵學生繼續(xù)下去,好好改進。平時進行小型結構圖繪制練習,讓學生快速地在周圍寫上關鍵詞。再引導他們加上新的分支和線條。告訴學生:文本內在結構圖是一個法寶,學會并掌握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輕松而又愉快!
參考文獻
[1] 毛東輝.“圖解”文本,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以《太空清潔工》的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學,2014(28).
[2] 李素蕾,劉桂鳳.基于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3).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