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素質(zhì)教育觀念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分數(shù)以外的能力培養(yǎng),更有些家長痛恨應試教育和越來越多的“啃老”現(xiàn)象,故反其道而行之,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獨立意識,稱其為“磨礪教育”。磨礪教育原則上值得肯定,但如果違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逼孩子過早獨立生活,則無異于拔苗助長。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崇尚磨礪教育的家長雖屬小眾,但其做法卻多有極端之嫌,對孩子造成了許多隱性的傷害。本期,讓我們共同關注這個話題。
假性獨立不足喜
田女士是鄭州某保險公司的客戶代表,是一位精明強干的職業(yè)女性,從事保險工作5年多來成績斐然。她的女兒小魚今年11歲,上小學五年級,學習成績也不錯?;蛟S是受競爭激烈的職業(yè)環(huán)境影響,加上耳聞目睹了許多年輕人性格脆弱、依賴性強,甚至大學畢業(yè)了仍在家“啃老”的現(xiàn)象,田女士的教育觀念逐漸清晰:對女兒不能溺愛,女兒的學習成績也不那么重要,當務之急是開展磨礪教育,培養(yǎng)女兒獨立生活的能力。
田女士毅然退掉了小魚的三個培優(yōu)班課程,在家教小魚做家務。小魚對媽媽的變化又驚又喜,歡天喜地地配合媽媽,不僅很快學會了操作洗衣機,而且學會了做麻婆豆腐、回鍋肉、番茄炒蛋、蒜蓉生菜等幾個家常菜,房間也收拾得非常整潔。田女士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更令她欣慰的是,小魚的學習成績未見下降。
田女士決定加大磨礪的強度,內(nèi)容包括:小魚自己徒步3公里上學,放學后也要徒步走回家;每天下午放學后,小魚負責買菜,做全家人的晚飯;生活事務(諸如理發(fā)、買衣服、手機充值等)完全自理;每年暑假去江西姥姥家體驗農(nóng)村生活一個月;等等。小魚漸漸有了畏難情緒,但迫于媽媽的壓力,好歹也能應付。有一天,小魚患了感冒,早晨無力起床。田女士狠了狠心,要求小魚自己去醫(yī)院。小魚委屈得哭了,求媽媽通融一次,開車帶自己去醫(yī)院。田女士不肯,說:“如果我死了,你靠誰?去醫(yī)院看病是你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毙◆~強忍痛苦,乘公交車去醫(yī)院,居然一切順利。
看到女兒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強,田女士沾沾自喜,經(jīng)常對同事說:“我家小魚可讓我省心了。孩子就得這樣養(yǎng),否則一準寵成廢物!不,沒有基因什么事,完全是家長的教育觀念決定的?!彼€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命名“反啃老小組”,積極介紹經(jīng)驗。許多朋友跟著她改弦更張,退掉培優(yōu)班,著力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有一次開家長會,班主任會后找田女士單獨談話,給她看小魚的一篇作文。女兒的作文讓田女士驚愕不已,“媽媽可能不愛我”“未來不成功就死掉算了”“她是我親媽嗎”“生活沒意思”“為什么同學可以撒嬌”等句子刺痛了田女士的心。班主任反映,小魚最近狀態(tài)不好,與同學的關系也變得很糟糕。如果有同學請她幫忙,她會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我死了,你靠誰?”如果她自己遇到了麻煩,也絕不求助于別人,比如體育課上跑步摔倒了,同學伸手扶她,她居然粗暴地甩開對方。
田女士不得不反省,難道自己的教育觀念有誤?
武漢的張先生也是一位奉行“教育新思維”的家長,他把兩歲半的兒子科科送到全托幼兒班,就是為了擺脫爺爺奶奶的溺愛。他曾無數(shù)次對朋友說:“家長的溺愛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可以說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必須堅決摒棄,隔代親更是貽害無窮!我拿老人沒有辦法,但我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大家都說全托班像孤兒院,我認為是偏見,孤兒院有什么不好的,哪里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哪里就是最好的成長環(huán)境!”
科科在全托班學會了自己吃飯、自己洗臉、自己睡覺、自己上廁所、自己看漫畫、自己玩耍,甚至洗自己的襪子和內(nèi)褲。張先生洋洋自得,到處炫耀自己的教育心得,說自己的教育方法是“雙贏”,既培養(yǎng)了兒子的獨立能力,也能讓自己有時間和精力經(jīng)營公司。
但是,一年不到問題就出現(xiàn)了。周末回家,科科總是不開心,膽子越來越小,還特別敏感,拒絕與家人交流。如果有什么不如意,科科會哭得非常傷心,一哭就是一個多小時,誰哄都不行。
擔心兒子的性格發(fā)展出現(xiàn)異常,張先生求教心理醫(yī)生。心理醫(yī)生告訴張先生,科科已出現(xiàn)孤僻癥狀,表現(xiàn)為自卑、敏感和自閉,必須馬上進行心理干預,遏制病情發(fā)展。干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不再送科科去全托班,盡可能多陪伴他。
田女士和張先生對孩子進行的磨礪教育,問題出在何處?為什么看似先進的教育方式卻收獲了慘痛的教訓?本刊就此采訪了教育專家和心理醫(yī)生。
南京教育學副教授汪先生點評道:“許多家長錯誤地理解了獨立能力,錯把孩子能獨自做一件事當成獨立能力,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真正的獨立能力是指孩子能獨自思考,有獨立的人格,能獨自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過分依賴他人。能獨自做好自己的事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家長強制性地減少對孩子的照顧,逼迫孩子學習獨立生活,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讓孩子獨立的前提是先幫助孩子掌握生活與學習技能,必須確定他們自己能做好了,父母才能真正放手,不然會適得其反?!?/p>
成都心理咨詢師陳鍵博士接受采訪時說:“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常見的誤區(qū)是對溺愛矯枉過正。家長刻意地撤出關愛,讓孩子在心理和技能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孤獨地面對困境,也許可以逼迫孩子增強獨立能力,但是從心理層面來看得不償失,很可能形成‘假性獨立:看似堅強無畏,實則迷茫脆弱,同時往往伴有人際關系方面的困難?!标惒┦繌膶I(yè)角度解釋獨立:“真正的獨立,首先要能夠在心理層面走出‘共生,區(qū)分自己和父母,有明確、自主的人生目標;其次要有彈性的自尊,耐受挫折。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能力,獨立不是孤獨,不是不求助。獨立的人,恰恰是能夠表達自己的脆弱和需要、獲取社會支持的人,也只有心理獨立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
隱性傷害莫輕視
記者在采訪中深切地感受到,家長對獨立能力的錯誤理解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隱性的,其影響不容忽視。
12歲的菁菁從小接受父母的磨礪訓練,半歲開始獨自睡覺,幼兒園上的是周托班,即只在周末回家待兩天,6歲半開始上寄宿制小學,也是周末回家。一到寒暑假,父母就給菁菁報各種訓練營,使其很少在家待。漸漸地,菁菁的家庭觀念很淡薄,周末在家總是六神無主,百無聊賴,與媽媽相處變得越來越困難,經(jīng)常吵架,勉強一起逛街,母女倆也是各走各的,相隔兩三米,而且菁菁總是戴著耳機聽音樂。媽媽不解:“我的女兒怎么跟我不親呢?”
沈陽心理咨詢師劉女士解釋:“兒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父母,父母怎樣對待他,他就怎樣對待別人。菁菁從小沒有享受到足夠的父母之愛,心中缺少愛,又怎么能付出愛呢?問題不僅僅是與媽媽不親,菁菁長年接受偏激的磨礪教育,獨立能力一定很強,但是作為代價,她的童真過早地消失了,有可能表現(xiàn)出與年齡不相稱的社會化,就像叢林中獨立生活的小動物,需要時時保護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14歲的成成是一名初二男生。在爸爸的強制下,成成從小學習獨立生活,起床、洗漱、吃飯、寫作業(yè)、就寢都嚴格按作息時間表進行,當然,所有事都要自己獨立完成,不能要求父母幫忙。如果成成有什么要求,比如想要一個新玩具,爸爸從來不會爽快答應,而是設置障礙或條件,而且美其名曰“延遲滿足”。從3歲開始,成成進入跆拳道訓練班接受嚴格訓練,節(jié)假日很少休息。10歲時,成成獲過西安市跆拳道比賽少兒組冠軍。上學后,成成每天按時上學,從不遲到,按時完成作業(yè),從不偷懶,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始終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老師反映,成成喜歡做“孩子王”,擁戴他的同學都是他的“小兄弟”,如果小兄弟被人欺負,成成就替他出頭,聚眾打架。因為有跆拳道身手,成成在學校很有名,高年級的學生都忌憚他。接受采訪時,成成的爸爸苦惱地問:“不溺愛孩子,對孩子進行磨礪教育是我的一番苦心,為什么得到這樣的結果?”
北京教育專家范女士解析道:“成成的確沒有被溺愛,但他所接受的所謂磨礪教育,其實跟溺愛是一樣的,家長都是無視孩子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控制孩子,不同的是,這樣的控制是靠強制手段做到的。在這樣的被控制過程中,成成缺乏被愛的感受,心中難免自卑,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具備的能力可以控制別人,那么他就會照著父母的樣子充當‘老大,并陶醉其中??梢韵胂?,成成的心理問題會給他帶來更大的煩惱?!?/p>
5歲的莉莉也是一個在父母的磨礪教育下長大的女孩,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像個小大人,但在幼兒園蔡老師看來,莉莉卻是一個“問題孩子”。蔡老師告訴記者:“莉莉太奇怪了,她很少跟同齡小朋友來往,不得不一起做游戲時也顯得心不在焉。聽莉莉的媽媽說,莉莉小時候愛哭,特別黏人,媽媽就故意不理她。見沒人答應,莉莉就不再哭了。您見過這樣狠心的媽媽嗎?現(xiàn)在,莉莉好像缺少了一些童趣,她提的問題都很成人化,比如‘為什么動畫片里的狗狗會說人話‘世界上根本沒有圣誕老人,對嗎,讓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很少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在角落里發(fā)呆。有一天,幼兒園買來幾只小雞仔,讓孩子們親近小動物。下午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莉莉一個人在水池邊玩耍,走近一看把我嚇了一跳:她把手深深地伸進水里,手里攥著一只小雞仔!她為什么要殺死一只可愛的小雞仔呢?”
廣州兒童心理學副教授唐先生認為,莉莉的異常行為是缺少關愛導致的。他說:“對孩子進行所謂的磨礪教育,過早訓練孩子獨立生活,有百害而無一利。表面上,孩子學會了一些小小的生活技巧,家長對此自鳴得意,其實這是教育短見。有些家長只根據(jù)可見的、可量化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往往忽略了孩子內(nèi)心的感覺。即使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不正常,也不往心里去,但壞情緒就像慢性中毒,等到小問題積累成大問題,往往后悔已晚。”
濟南某幼兒園園長鄧女士接受采訪時憤恨地說:“有些家長真是太糊涂了!急于把幼兒訓練成社會人,潛意識中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要把孩子盡早推向社會!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為什么總有那么多反自然、反天性的所謂理念?父母無視兒童的自然需求,不斷把某種基于社會需求的理念強加到孩子身上,這不是拔苗助長是什么?”鄧園長最后特別強調(diào),“人的基因里潛藏著獨立的愿望,這是人的天性,不用擔心孩子不愿意獨立;相反,不能獨立的孩子往往是早期錯誤的教育造成的?!?/p>
養(yǎng)育孩子且從容
珠海心理咨詢師雷女士認為,置身快速轉型和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父母要有不忘初心的定力,還要有鑒別科學與愚昧、先進與落后的智慧,做到不人云亦云,也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否則,都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接受采訪時雷女士說:“家庭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但基本概念并不難懂,無非‘養(yǎng)‘育二字。”
雷女士認為,父母對待孩子要先養(yǎng)后育,根據(jù)孩子能力的發(fā)展逐步放手,是幫助孩子與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安全方式。所謂“養(yǎng)”,是允許孩子早期對父母充分依賴。沒有人能夠生而獨立,在孩子生長發(fā)育早期,依賴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父母越能接納這種依賴,懷著關愛照顧孩子,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孩子就越能體驗到自己的需要是合理的,是值得被滿足的,而自己是足夠好的、受歡迎的、被認可的存在。這樣的孩子不怕離開父母,因為他心里知道,無論走多遠,心里都裝著愛和支持,這是一切內(nèi)在力量的基礎。孩子早期得到的情感滿足越多,就越敢于在心理上與父母分離,意識到“我是我”,從而形成自主愿望,為走向獨立打下心理基礎。隨著孩子的能力逐漸增強,探索世界的愿望自然也增強,父母的教育重心轉向“育”,即幫助孩子確認并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是漸進的過程,父母要隨著孩子的發(fā)展逐漸調(diào)整自己的位置,尊重孩子的意愿,看見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以自己的期待來要求孩子。
雷女士舉例說:“比如孩子學走路,他不想走路時,強行讓他走,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有害無益;孩子主動要走的時候,父母要先扶著孩子走,時刻觀察他的能力發(fā)展,調(diào)整自己,既不能太早松手,也不能因為擔心摔倒就去限制他。父母持續(xù)的尊重、信任,并隨時回應孩子求助的意愿,會幫助孩子提高效能感,使其相信自己的愿望值得嘗試,自己有能力應對困難,并且能從外界得到支持。在尊重、信任、支持下逐漸培養(yǎng)的獨立能力,符合孩子的自然發(fā)展進程,是現(xiàn)實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平衡?!?/p>
對矯枉過正的所謂“磨礪教育”,雷女士分析道:“磨礪教育本身沒有錯,錯在父母沒有把握好分寸。首先,如果父母把自己對孩子發(fā)展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扼殺的是孩子獨立的種子——自主愿望。孩子會認為,我想做什么不重要,完成父母給的任務才有意義。其次,有些操之過急的父母,可能會以鍛煉孩子為名,把孩子直接推出去面對困難,這樣會使孩子過早體驗到無助。在無助中長大的人,會重復體驗無助。他們焦慮,感覺世界充滿危機,時刻準備著面對未來的困難,難以享受輕松的當下,一旦感覺自己能力不足,就很容易有毀滅感。而他人就像嚴厲的考官,時時苛責甚至貶低、嘲笑自己。因為無法開口求助,這個假設很可能不斷強化,成為難以打破的心理障礙,從而感覺不到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支持,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極端的情況,還可能會過于推崇強權,喪失很多情感體驗?!?/p>
上海心理咨詢師宋女士則認為,父母急于磨礪孩子,逼迫孩子早早具備獨立能力,是出于父母的焦慮?!翱赡苓@些父母自己就是被父母逼迫長大的,認為沒有逼迫就沒有進步,沒有體驗過鼓勵、支持對成長的促進作用,所以也不會鼓勵、支持自己的孩子。也可能這些父母把世界看得太可怕,認為不比別人更獨立更強大就會慘遭淘汰。不管出于何種心理,父母都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是對孩子自主意愿的扼殺,當然也不可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本刊認為,凡是違背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都不會有好結果,那種超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所謂“磨礪教育”,無非是與溺愛相對的另一種極端做法,不值得推崇。孩子的獨立,源于父母的關愛、尊重和支持,是內(nèi)心不孤單,能夠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敢于去追求。有了這樣的內(nèi)心,孩子走出父母的照顧,建立自己的生活,是成長中水到渠成的事。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