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建明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育教學效果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二年級的孩子經(jīng)常把“我們老師說的”掛在嘴邊,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依賴。此時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訴老師,出現(xiàn)問題會尋求老師的幫助,聽從老師的建議。但就是這樣的孩子到了三年級,仿佛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了“蛻變”,他們不愿再做老師的“小尾巴”,有的甚至故意繞開老師,有悄悄話更愿意向好朋友傾訴,有困難更愿求得同伴的幫助。有的老師對此既失落又糾結,埋怨孩子是“白眼狼”,原本融洽的師生關系悄然間生出了罅隙。在懷疑和埋怨中,罅隙繼續(xù)擴大,溝通問題逐漸顯露。
一、師生不良溝通的原因
1. 傳統(tǒng)觀念與學生自我意識覺醒的矛盾
教師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成員,履行著“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符合社會要求”的特殊的社會責任?;谶@樣的認識,教師在履行這個特定的社會責任時往往以單一的身份,即教育者的身份出現(xiàn)。他們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總在有意無意之間會居以權威的架勢,亮出楷模的姿態(tài),帶著父兄的口氣,處于霸主的地位。而學生是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必須接受教師的指導、控制、檢查、評定,往往處于受教育、受支配的地位。當師生雙方都認同這樣的身份時,相互間的關系是融洽的、和諧的。隨著孩子成長到9歲,一般是三年級的時期,孩子自我意識覺醒。他們會挑戰(zhàn)原有的共識,打破原來的平衡。在新平衡沒建立起來前,師生間的芥蒂因此而出現(xiàn)。
2. 教師個人素養(yǎng)與學生不斷成長的矛盾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都在三年級這個節(jié)點上與教師產生隔膜,區(qū)別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如果說孩子自我覺醒是誘因,那么來自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就是“催化劑”。有的教師專業(yè)知識面狹窄,隨著學生接觸的知識深度廣度的變化,教師沒辦法很好地協(xié)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所輕視。有的教師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語,極少與學生接觸交往。有的教師不注意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學生的情緒和要求,實施因材施教。有的教師缺乏民主作風,處事主觀武斷,聽不進、也不愿意聽學生的意見,而且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輒訓斥、諷刺挖苦學生,讓學生不敢也不愿接近。有的教師言行不一,缺乏誠信,得不到學生的信任。有的教師不能公正處事,偏愛優(yōu)秀生而歧視學困生,使部分學生逃避教師。有的教師評價學生的手段單一,不時會因為一次不當?shù)脑u價或錯誤的評價,令師生關系僵化而無法進一步溝通。教師的這些個人素養(yǎng)問題在遭遇處于人生第二個心理敏感期的9歲孩子時,就有可能成為導火線,讓師生間的溝通問題尾隨而至。
3. 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與教師認識不足的矛盾
記得一位老前輩曾把小學三年的孩子形容成“脫毛小雞”,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斗,不安分,特別能“鬧騰”?,F(xiàn)在看來的確是那樣。他們不但與老師疏遠,還不輕易相信任何人,對他人保持著一定的心理距離。他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不再是小孩子了,有了一定的獨立性,想極力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如果他們的行為和見解不能得到老師的認同與理解,他們便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以后遇事也不愿意和老師交流,心理處于半封閉的狀態(tài),把原來對老師的依賴轉移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朋友身上,不愿意再把老師作為傾訴的對象。對這個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很多老師要么認識不足,要么橫加干預,導致誤解加深,使溝通更不順暢。
4. 家庭教育的偏失與學生自身需要的矛盾
現(xiàn)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不容置疑的。“把孩子捧在手里怕丟,含在嘴里怕化”是不少家長真實的心理寫照。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的投入一點都不含糊。幼兒期至小學二年級前,很多家長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興趣特長作為重點。但到了小學三年級時,比起興趣特長,比起孩子的需要,此時家長更關注孩子學業(yè)成績的提升,以確保孩子在爭奪優(yōu)質初中入場券的戰(zhàn)爭中贏得勝利。不少孩子披星戴月般轉戰(zhàn)于各式的補習班、培優(yōu)班,做著總也做不完的各式作業(yè)。在如此高強度的學習中,孩子極易滋生出消極對抗的情緒,繼而引發(fā)“踢貓效應”,將對家長的不滿情緒,遷移到老師身上,進而加劇師生間的隔閡。
二、化解策略
1. 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跡
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應該是朋友式、同志式的關系。教師要轉變觀念,極力淡化作為教育者的痕跡,即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權威者,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協(xié)作者和欣賞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注意講究方法,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避免處處以教育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妄自尊大,對學生濫用權威。
2. 發(fā)揚教育民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信息化進程的普及,學生問題的解決、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多元化,使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小,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民主及自由的意識越來越強。他們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希望在平等的基礎上與教師進行交往,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師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努力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育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
3. 加強非正式交往
師生之間的交往,除了學校、課堂上的正式交往,還存在著課外的非正式交往。教師要注重組織各種活動,增加師生間的交往機會,還要以普通一員的身份融入學生當中,參與他們的娛樂活動,與他們接觸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幫助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師也可以通過建立班級Q群、微信群等方式,把師生之間的非正式交往由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拓展到虛擬的環(huán)境,努力促成“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當然,教師要注意“度”的把握,不可一味的遷就、迎合學生,否則將難以對學生施加正確的導向。
4. 把適度容忍與積極導向融為一體
教師和學生除了身份的不同,還存在年齡、認知水平、經(jīng)驗的差異。這些不同與差異注定師生矛盾不可能完全避免。當沖突出現(xiàn)的時候,要么是學生不能接受教師的觀點、要求,要么是教師沒辦法容忍學生的態(tài)度、觀點?;饷艿闹鲃訖嗤诮處煹氖种?。當問題不帶原則性、不會產生嚴重后果的情況下,教師應當做出適度的克制、容忍,以消除矛盾。切忌單純的看管或堵截,更應避免“誤診”而隨便“下藥”,導致問題的進一步惡化。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積極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正當需要,正確評價自己的欲望,正確處理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關系,使師生關系建立在一個良好的人格基礎上。
5. 建立家校共同體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社會、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結果。若師生溝通不良,多少也能折射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不良,甚至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不良。建立家校共同體,教師要摒棄動輒投訴孩子、批評家長的做法。家長則要避免平時不主動聯(lián)系教師、孩子一旦有問題就向教師問責的做法。教師和家長要加強溝通,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觀點,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形成合力,積極應對孩子成長中不斷涌現(xiàn)的新問題。
總之,要解決師生間的溝通問題,“快刀斬亂麻”式的想法不可有;多點耐心,重視傾聽,善用技巧不可少。只有讓溝通成為常態(tài),師生才能在溝通中共同成長,教育教學目標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