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璐 李萬蒙
【摘要】目的:通過對搜集的牙體牙髓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總結這種疾病的常見癥狀,并對治療方案進行探討。方法: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間在臨床搜集的牙體牙髓病患者184例,以其病例資料作為分析對象,根據(jù)患者患病程度的不同,在塑化治療和根管治療方法中選擇最適合患者病情的一種為其進行治療。結果:牙體牙髓病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牙痛,經過治療,患者康復效果十分顯著。184例患者中5例于三個月內復發(fā),7例于六個月內復發(fā),8例于一年內復發(fā)。結論:牙體牙髓病的癥狀較為明顯,臨床上的治療方案將復發(fā)率控制在較低的范圍內,對牙體牙髓病的治療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牙體牙髓??;疾病癥狀;治療方案
作為一種牙齒硬組織疾病,牙體牙髓病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齲病是牙體牙髓病的典型誘因,由口腔內多種因素同時作用導致牙齒硬組織受到損害,據(jù)有關統(tǒng)計患病率達50%左右。筆者對牙體牙髓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總結了該病的常見癥狀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案,現(xiàn)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間搜集的牙體牙髓病患者184例,男性96例,女性88例,病變牙齒共245顆?;颊吣挲g分布在20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42.7±3.9)歲。全體患者均于牙體或口腔感到不適一周之內來檢查治療,且除牙體牙髓病外,無其他疾病,患者的性別、體重等因素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治療方法
主要使用鑷子、探針等醫(yī)療器具,必要時輔之以口腔鏡檢查,同時詢問患者的不適癥狀,主要關注是否存在非齲齒的牙體磨損。根據(jù)患者牙齒病變程度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分別采用塑化治療和根管治療術。進行根管治療時,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先鉆開牙齒,將腐壞的牙質清除干凈。然后根據(jù)制定的手術方案打開牙髓腔,將壞死牙髓取出,通過擴大針和根管銼將患者根管擴大,清除壞死牙神經和組織,并消毒處理,連續(xù)進行7天觀察,在患者未產生疼痛的情況下填充根管。最后,填補鉆開的牙洞。對存在根管狹窄、過度彎曲或堵塞等情況的患者,采取塑化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患者的上頜第一磨牙與第二磨牙舌側根管、下頜對應位置遠中根管。將兩種塑化液混合注入根管,使其發(fā)生化學反應并在根管內發(fā)炎部位外面形成一層物質,阻斷牙髓與根管壁的接觸,從而阻斷刺激的傳遞路徑。
2結果
對患者進行為其一年的跟蹤記錄之后,得出了術后三個月內、六個月內以及一年內的復發(fā)患者人數(shù)。一年內共復發(fā)13顆牙齒,其中第一磨牙復發(fā)較多,前磨牙和前牙的復發(fā)情況出現(xiàn)較少。復發(fā)情況及人數(shù)如下表1所示。
3討論
牙體牙髓病主要有牙髓退變、炎癥和壞死,發(fā)生病變的位置都在牙髓組織處。牙體牙髓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三種。最常見的是微生物感染導致牙體牙髓病。這類細菌的主要特征是厭氧,包括兼性和專性厭氧兩種。細菌可通過與牙體缺損處的牙本質小管進入牙髓,也可經過牙周袋、根尖孔進入,還可通過血液進入,使牙髓內部感染產生炎癥,但最后一種感染方式極為少見。化學刺激可能引起牙體牙髓病。如在手術中,需要鉆出牙洞,在這之后的消毒過程中,如果用藥不謹慎會使牙髓受刺激,進而發(fā)生病變。此外,在填充過程中,填充物選擇不當也會直接刺激牙縫。除了上述兩種因素外,還有物理因素。在溫度刺激備洞時,如果不采取降溫措施,很可能會引起牙髓充血,嚴重的話還會出血并引發(fā)炎癥。在筆者多年的從醫(yī)過程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的牙髓退變發(fā)生率要高于普通人,腫瘤也可能引起牙體牙髓疾病。
本次研究中184例牙體牙髓疾病患者,采用根管治療術與塑化治療聯(lián)合療法,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手術方法。一年的跟蹤記錄顯示,此種方法的治療效果較好,一年內復發(fā)患者8例,復發(fā)牙齒13顆,復發(fā)率為4.35%,控制在5%之內。且不同位置的牙齒復發(fā)率不同,復發(fā)牙齒多集中在第一磨牙上。相信此次研究結果對牙體牙髓病的治療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