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嫣然 圖/阮永睿
土耳其的“龐貝古城”:以弗所考古遺址
文/楊嫣然 圖/阮永睿
地圖上可以看出以弗所重要的地理位置
《圣經(jīng)》記載:公元51年,基督的十二圣徒之一保羅來此傳教。有多種說法也指出另一位耶穌的十二圣徒之一約翰和基督之母 “圣母瑪利亞”在耶穌被釘死十字架之后移居以弗所附近安度晚年,時間不詳。因此每年梵蒂岡會派專人來到 “圣母瑪利亞之家”,并且歷代教宗也會親自登門拜訪。比如1967年保羅六世的來訪, 1979年約翰·保羅二世的來訪,以及2006年本尼迪克特十六世的來訪。
若提及完整的古羅馬城市遺址,絕大多數(shù)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已泯滅在維蘇威火山灰燼中的龐貝古城,卻很少有人知曉,在地中海東岸的今天土耳其境內還遺留著一座在城市規(guī)模、歷史、經(jīng)濟、宗教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龐貝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古典城市,這就是被西方人稱作“東方龐貝”的以弗所古城(Ephesus)。
以弗所,《圣經(jīng)》中的一座名城,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面積最大、最完整的古羅馬城市遺址。 公元62~64年,耶穌門徒保羅在羅馬帝國監(jiān)獄里寫下了《以弗所書》。早在5000年前的石器時代,以弗所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的跡象,在公元前10世紀希臘人入侵之后,這里迎來了空前的繁盛。公元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占領以弗所。由于其位于愛琴海岸附近巴因德爾河口距離入??诓坏?公里的地方,憑借著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海上通道,逐漸發(fā)展成地中海地區(qū)文化貿易經(jīng)濟最為繁榮的城市。在羅馬統(tǒng)治期間,以弗所是羅馬帝國中僅次于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市、亞細亞省的首府和羅馬總督駐地,人口有25萬之多。但是歷史的興衰無可避免,歷經(jīng)百年的變遷,其入海口逐漸被淤泥所填塞,這座輝煌的港口城市賴以生存的海上貿易就此終結。再加上地震頻發(fā),以弗所最終難逃被廢棄的噩運。千年之后,這座《圣經(jīng)·新約》里出現(xiàn)的城市呈現(xiàn)在大眾眼前的只剩下殘存的大理石廢墟。
阿爾忒彌斯神廟遺址
阿爾忒彌斯 (希臘文 Αρτεμιδ;拉丁文 Artemis),宙斯和提坦女神勒托的女兒,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她不僅是月亮女神,也是狩獵女神和豐產(chǎn)女神的象征。阿爾忒彌斯常被描繪成手持弓箭的女子,身穿獸皮做的無袖束腰長裙,在林中狩獵,鹿是她的圣物。有時她身邊會有一道盈月,月亮是阿爾忒彌斯的象征。在遠古的狩獵時代,許多的狩獵活動是在夜晚進行的。月亮對先民的狩獵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女性的生殖能力強盛又是大地豐產(chǎn)的象征。人類社會進入了農(nóng)耕社會,由于生產(chǎn)方式的轉變,阿爾忒彌斯的前兩種形象被淡忘了,但其豐產(chǎn)的形象依舊有著重要的崇拜意義。所以就出現(xiàn)了百乳女神的形象。其實這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續(xù)與強化。
以弗所早期是庫柏勒大神母(安納托利亞豐收女神)和阿爾忒彌斯的崇拜中心。當?shù)氐陌栠瘡浰股駨R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據(jù)古代文獻記載,神廟長約115米,寬約55米,共有127根高約18米的立柱,占地面積約6300多平方米。神廟正門入口處由36根刻有裝飾性浮雕的石柱構成,這些柱子上刻有40~48道淺凹槽。神廟四周的柱子上也環(huán)繞著一條裝飾雕刻的中楣,同時四角上還帶有獅子形狀的噴水器。屋頂?shù)纳叫螇σ蚕喈斁?。兩根柱子之間的跨距通常超過了6.5米,而神廟中長于8米的石塊也隨處可見。神廟整體猶如一個廊柱之林,給人以莊嚴、恬靜之感。神廟中央則設有一個呈“U”字形的祭壇,15米高的阿爾忒彌斯女神木質雕像矗立其間,鑲以黃金和寶石,璀璨奪目。神廟內全部以大理石為主要裝飾,且收藏了大量藝術珍品,包含繪畫和金銀制品,特別是希臘早期最為著名的雕塑家菲迪亞斯(Pheidias)等人的大量精美的雕塑作品。這座神廟當時還極具商業(yè)價值,具備了 “銀行的功能”,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們,都把貴重物品金銀財寶存入這所堅固且容量巨大的建筑里,再加上各式藝術品,可謂價值連城。
公元前356年,阿爾忒彌斯神廟在一場大火中變成廢墟。由于神廟在當?shù)厝诵闹械牡匚粺o法替代,沒有了它,人們的靈魂便無處可居。于是人們在原址上重建了神廟,在其基礎上略增加了高度,同時在底部平臺的四周增建數(shù)層臺階。神廟中心的神龕上部沒有加蓋屋頂,這樣在神廟內也可以仰望藍天,象征著人們的心愿和靈魂可以從這里直達天堂,與神同在。不幸的是,神廟在公元268年被哥特人破壞,在公元401年又被暴民所摧毀。以弗所在公元614年經(jīng)歷地震,城市內部分建筑被毀壞,變得滿目瘡痍。
1863年,英國鐵路工程師同時也是考古學家的約翰·泰特·伍德(John·Turtle·Wood)負責發(fā)掘和調查阿爾忒彌斯神廟,并同大英博物館的考古探險隊一起合作展開了對以弗所的考古發(fā)掘??脊徘謇戆l(fā)掘出來的以弗所遺址雖然多是斷壁頹墻,但整個城市布局保存較為完整,殘垣中依稀可見當時建筑的雄偉輝煌,人行走遺址之中仍可親身感受其古城的原貌。1869年,考古隊移走10萬立方米的泥土,挖出一個152×92米的大坑,阿爾忒彌斯神殿的臺基在4米半深的淤泥中被清理而出,消失了千年之久的神廟終于完整顯露出來,這是特洛伊古城發(fā)現(xiàn)之前,東方世界最為重大的一次考古發(fā)現(xiàn)?,F(xiàn)今阿爾忒彌斯神廟的部分柱子被永存于大英博物館內。
阿爾忒彌斯女神像,出土于以弗所阿爾忒彌斯神廟遺址內,月亮女神全身布滿了各種野獸與家畜,符合其喜愛狩獵的身份,其上身密集的乳房則象征豐饒多產(chǎn)。
約翰·泰特·伍德,1821年出生于英國倫敦, 年輕時就讀于英國皇家羅素學校,學習建筑學,也曾在倫敦和威尼斯攻讀過考古學,1858年由于他負責的伊茲密爾市鐵路建設的項目就在塞爾丘克附近,因此對阿爾忒彌斯神殿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1863年他毅然辭去工作,獲大英博物館授權去尋找神殿。博物館資助他少量資金,條件是所有發(fā)掘成果歸博物館。他不畏艱難地尋找了6年,有一次還從馬背上跌下,摔斷了鎖骨。幸運的是,1867年他在以弗所劇場遺跡中讀到一段銘文,記載著每逢慶典都要把阿爾忒彌斯神像從神殿請出,經(jīng)馬格尼亞大門(Magnesia Gate)送到劇場供大家瞻仰。這段話不僅引導他找到了馬格尼亞大門,還發(fā)現(xiàn)了一條通往神殿的石子路。接著他們挖到了一段屬于神殿的墻,并在1869年的最后一天找到了埋藏約6米深的神殿。1874年, 伍德因病返回英國,于1890年3月25日逝于南部索賽克斯郡(Sussex)沃辛(Worthing)鎮(zhèn)的寓所。
阿爾忒彌斯神廟復原
1874年,由于沒有找到足夠多的遺跡和文物,大英博物館中斷了對以弗所考古項目的資金支持,因此幾年之后伍德不得不放棄對以弗所考古的調查研究,返回英國。直到1893年,德國考古學家奧特·本德夫(Otto Benndorf)帶領其團隊開始了對以弗所及其所在的塞爾秋克小鎮(zhèn)全面的考古調查研究。1895年,本德夫籌集了一萬荷蘭盾的經(jīng)費提供給奧地利人卡爾·莫納·馬可霍夫(Karl Mautner Ritter von Markhof),重新開始發(fā)掘以弗所遺址。1898年,本德夫建立奧地利考古研究所,正式對以弗所遺址展開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他們在塞爾丘克建立的考古工作站沿用至今。
同年,奧地利考古研究所將公眾的視野引向了以弗所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由此獲得了更多調查的機會,使得以弗所這座羅馬古城成為了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1956年后,在奧地利考古研究所的帶領下,以弗所遺址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常規(guī)性發(fā)掘,大量的人力投入和現(xiàn)代的科學儀器使用都讓以弗所這座宏偉的古城遺址漸漸浮出地表。最終,以弗所的發(fā)掘遠遠超出了人們所預期的結果,大量細節(jié)的調查和爭議都集中于1990年公諸于世。
阿爾忒彌斯神廟立柱,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
以弗所海港大道(阿卡迪烏斯大道)
如今每到固定季度,來自奧地利、土耳其和德國等地的考古學家們都會組成研究小組共同進行發(fā)掘工作。據(jù)統(tǒng)計,古城以弗所被發(fā)掘出的面積只占總面積的15%,現(xiàn)今考古學家們仍在不斷地努力,力圖將以弗所遺址的全貌在未來完整呈現(xiàn)于世人的眼前。
以弗所港口貨場,作為貿易物品的集中地,貨物堆放在此等候上船或是檢驗進城,現(xiàn)今為考古發(fā)掘出的城市建筑構件的堆放處。
出土的某神殿橫梁構件
考古學家清理出的以弗所古城由一條寬闊的主干道貫穿全城,兩旁建有市政廳、法院、哲學府等機構,圖書館、大劇院、神廟和教堂等公共建筑,以及市場集市、浴場和公共廁所等公共設施。來訪者通常由海港入口進入,海港大道全長約500米,寬11米,從港口運來的貨物都是從這里送到各個商鋪的。由于羅馬皇帝阿卡迪烏斯(Arcadius)曾重修此街道,因此這條街道也被稱為阿卡迪烏斯大道。在以弗所全盛時期,50余盞街燈設置在道路兩邊的廊柱上以供照明,堪稱世界上最老的街燈。街道兩旁商鋪林立,至今大理石地面上的車轍印記仍清晰可觀。
大劇院鳥瞰
以弗所遺址導覽圖
1.海港大道 Harbor Street
2.大劇院 The Amphitheater
3.市場 Commercial Agora
4.塞爾瑟斯圖書館 Library of Celsus
5.Mazeus和Mithridates之門 Gates of Mazeus and Mithridates
6.馬布爾街(大理石街) Marble Street
7.妓院 Brothel
8.富人住宅區(qū) Hillside Houses
9.公共廁所 Public Toilets
10.供水系統(tǒng)遺址 Latrina
11.修拉斯提卡浴場 Scholastica Baths
12.馬賽克人行道 The Mosaic- Paved sidewalk
13.修拉斯提卡浴場入口 Entrance Scholastica Baths
14.哈德良神廟 Hardrian’s Temple
15.圖拉努斯噴泉 Trajan’s Fountain
16.克里斯特商業(yè)街 Curetes Street
17.赫拉克勒斯之門 Hercules Gate
18.莫密烏斯紀念碑 Memmius Monument
19.圖密善神廟 Temple of Domitian
20.祭壇 An Altar
21.克里斯特列表 The list of Curetes
22.下水管道(淡水) Freshwater pipes
23.波里奧噴泉The Fountain of Pollio
24.城市公共會堂Prytaneon
25.音樂廳Odeon
26.艾西斯神廟Isis Temple
27.國家市場Stage Agora
28.瓦列烏斯浴室Baths of Varius
海港大道的一頭連接著以弗所古城遺址中最為壯觀的建筑之一——大劇院(The Amphitheater)。觀眾的席位是沿著南邊的Pion(Panayirdag)山勢而建,北部的席位則被放置在加高的拱形廊柱內。觀眾可通過西邊的紀念碑大門進入劇院內。大劇院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結合了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筑藝術風格,采用了半圓形的結構整體和拱門式入口。最初劇院大都用于舉行儀式慶典和體育比賽活動,公元1世紀羅馬皇帝尼祿擴建了以弗所大劇院。大劇院直徑154米,高38米,可容納將近25000名觀眾同時觀看演出。到了3~4世紀,除了舉辦儀式和體育活動,也是舉行角斗士表演的場所。耶穌門徒曾到訪此地宣教講義,然而卻遭到了當?shù)厝说目棺h和反對。據(jù)傳聞,當時反對基督教、支持月亮女神的人們高喊:“ Great is Artemis of the Ephesians!”(以弗所的阿爾忒彌斯女神是偉大的?。?,并且義憤填膺地圍攻保羅同行的伙伴Gaius 和 Aristarchus。更有門徒在傳教時不幸遭受屠戮,被扔入劇院表演的獅子口中。因此在413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官方宗教時,他們毀壞了大劇院并建立了“迫害之門”以作為他們在傳教時所遭受苦難的象征。
圖① 以弗所住宅呈階梯式排列在街道兩側,并帶有遮陽的屋檐,近似于傳統(tǒng)樣式的羅馬房屋。
圖② 瓦列烏斯浴室(Varius Baths)遺址,始建于公元2世紀,由大理石構建而成。浴室分為三部分:冷水浴室(frigidarium)、溫水浴室(tepidarium)和高溫浴室(caldarium)。
圖③ 沖水廁所,馬桶的石板下面是石頭砌成的溝渠,深2~3米,有流動的水自然沖刷。廁所在當時只供貴族男子使用,通常由奴隸先坐上去,將石板預熱,主人才坐上去方便。馬桶前方水槽內的水可以用作清潔。
圖④ 圖密善廣場(Domitian Square)是第一座以羅馬皇帝圖密善命名的神廟所在地,廣場中間的石柱為海格力斯門,來訪者往往由此進入克里斯特商業(yè)街。
以弗所古城遺址中,沿著斜坡向下延伸通往遠處港口的道路就是著名的克里斯特商業(yè)街(Curetes Street)。以弗所人將供水管和排污管都埋設在大理石路板之下,完善的供水系統(tǒng)將水輸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用于洗滌和降溫,不僅保證了基本供水需求,也滿足羅馬人熱愛洗浴的日常習慣。從今人的角度來看,將活水巧妙引入公共設施或私人住宅之中,使得這些建筑不僅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實用性,也充分反映了羅馬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商業(yè)街兩旁商鋪林立,南邊商鋪多為兩層樓結構,門前帶有延伸屋檐以供行人遮陽擋雨。以弗所歷經(jīng)多次地震,商業(yè)街的建筑幾經(jīng)被毀,又在原址重修。到了4世紀,有所不同的是,地震后不再用新的建筑材料原址重建,而是從城市的其他建筑上取材來代替損毀部分。正是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修復方法,造成不同風格的圓柱矗立在街道兩旁。
保存較為完好的店鋪
克里斯特商業(yè)街
沿克里斯特大街往下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由考古學家發(fā)掘并復原部分的圖拉努斯噴泉。圖拉努斯噴泉始建于公元104年,是獻給羅馬國王圖拉努斯的禮物,殿內供奉著王室成員以及各神祇雕像,圖拉努斯本人塑像曾佇立于壁龕立面正中,俯瞰著整個水池。現(xiàn)今這座高大的雕像,只剩一只腳依稀可辨。圖拉努斯噴泉遺址出土的酒神迪奧尼索司(Dionysus)、森林之神薩梯(Satyr)和美神阿芙洛狄特(Aphrodite)等雕像都保存于以弗所博物館內。這些發(fā)掘出的古希臘神祇塑像造型精美絕倫,優(yōu)雅大方,從這些雕像我們可以想像這座城市當年是怎樣的繁榮與輝煌。至今,復原圖拉努斯噴泉的工程仍未完成。
圖拉努斯噴泉,高約12米,長20米,寬10米,周圍被圓柱和塑像包圍
考古發(fā)掘出的神像現(xiàn)存于以弗所博物館內
圖拉努斯噴泉旁緊挨著的便是著名的哈德良神廟(Hadrian Temple)。公元138年建造此廟獻給在128年來到以弗所的羅馬皇帝哈德良。神廟正面是由四根科林斯圓柱支撐的圓弧形拱門,拱門中央雕著堤喀女神(Tyche,古希臘的命運女神)。神廟門上方的神像可能是裝飾在毛茛葉中的美杜莎(Medusa)頭像。兩側由科林斯方柱支撐,兩邊的浮雕描繪的是以弗所建城時安卓克羅斯(Androklos)獵殺野豬的故事傳說,葡萄酒之神狄俄尼索斯在儀式隊伍中行進以及古希臘驍勇善戰(zhàn)的亞馬遜女戰(zhàn)士形象。第四條浮雕則描繪了兩位男性形象,其中一位是太陽神阿波羅,此外還有智慧女神雅典娜、天后赫拉等形象。神廟前方基座上刻有銘文,記述了公元293~305年,戴克里先、馬克西米安、君士坦提烏斯和伽列里烏斯四位羅馬皇帝,但基座上皇帝雕像原件早已不復存在。
哈德良大帝一生熱愛旅行,他對美少年安提諾烏斯(Antinous)的極度寵愛也為人所津津樂道,不惜動用皇權為其塑像。公元130年,哈德良帶著安提諾烏斯同赴埃及,在尼羅河上安提諾烏斯意外地神秘死去,官方解釋為不慎落水而亡,據(jù)傳聞,哈德良大帝自此一蹶不振,于公元138年7月10日去世。
“一個一生中花費如此多時間旅行的人卻并未到達旅程的終點?!边@或許是對哈德良晚年最無奈的一種詮釋。
美杜莎頭像
哈德良神廟
富人住宅前華麗的馬賽克地磚
在哈德良神廟的對面正是以弗所古城內富人區(qū)(Terrace House)的所在地,而距離富人區(qū)不遠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此所建的考古挖掘保護場地。共有六塊富人住宅區(qū)沿三個大梯形平臺而建,最古老的建筑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并一直延用至公元7世紀??脊虐l(fā)掘以弗所富人區(qū)的計劃始于1960年,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家為了解決文物保護和公共展出如何兼得的問題有過很多方面的爭議,最終他們解決了這問題:在以弗所部分遺址建筑上建造了巨大的保護頂蓋,在頂蓋內安裝獨創(chuàng)性的控溫系統(tǒng)調節(jié)遺址內部的空氣,讓自然環(huán)境對遺址的破壞降到最低。以弗所遺址的發(fā)掘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且最為全面的古城重建工程之一,現(xiàn)今在原址重建的兩所住宅已經(jīng)完工并作為博物館向世人開放。
富人住宅一般設有中庭的列柱廊庭院,通常為二層樓結構。一樓作為起居室和餐廳使用,連接大廳;二樓則用作臥室和客房。供熱系統(tǒng)和供水系統(tǒng)一樣被巧妙地設計在房屋之內,黏土混合所制的管道被鋪設于地板之下,而埋藏在墻壁內的熱氣管道可使房屋常年恒溫。房間沒有窗戶,陽光從開闊的大廳透入室內,因此大多數(shù)房間是昏暗不明的。羅馬人在建造房屋時也許并沒有過多注重房間內部的采光問題。
圖① 壁畫圖②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掘現(xiàn)場圖③ 以弗所富人的一所住宅圖④ 房間大廳的銅錢紋馬賽克地磚圖⑤ 房間內排水管
沿著克里斯特大街徑直往前走,便會見到以弗所最宏偉的建筑——塞爾瑟斯圖書館(Celsus Library),這也是以弗所的標志性建筑。根據(jù)前方樓梯上的拉丁文和希臘文碑文記載,小亞細亞總督蓋烏斯朱利葉斯·塞爾瑟斯(Celsus Julius Polemaeanus)去世后,其子提比略·朱利葉斯·阿奎拉(Consul Tiberius Julius Aquila)于公元114年在他的墓穴之上建起圖書館來紀念這位曾經(jīng)的統(tǒng)治者。
據(jù)記載,這座圖書館鼎盛時曾藏書超過1.2萬冊,僅次于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和同在土耳其的帕加馬圖書館,在當時是世界第三大圖書館。
塞爾瑟斯圖書館分為上下兩層,底層以愛奧尼亞石柱為裝飾主題,有三個主入口。第二層為一排科斯林石柱,特別之處在于建筑師利用人視覺上的錯覺,將正面底部做成凸起狀,加高了中心部分,柱頭兩端的石柱比中間的石柱略短,使空間看上去更寬闊。閱覽室非常高,雙層墻的設計可以應對極端氣溫和潮氣,減少對書籍文獻的損害。
圖書館正門入口處設壁龕安放智慧女神索菲亞(Sophia)雕像,其余三座女神神像,阿萊德(Arete)、伊諾雅(Ennoia)和伊匹斯特米(Episteme),則分別象征著美德、思想和學識。1910年,圖書館在奧地利考古研究所的幫助下進行重修工程,現(xiàn)今這些雕像的原件藏于維也納國立博物館內,遺址上為復刻品,供游人觀瞻。塞爾瑟斯圖書館雖然只剩下一個立面的部分建筑結構,但它恢宏的氣勢、典雅的藝術以及強烈的美感,仍讓人深為古羅馬高超的建筑技術所折服。如今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這座知識的殿堂依然巍然屹立,接受著來自不同國度人們的朝拜和敬仰。
塞爾瑟斯圖書館,高21.05米,寬17米
塞爾瑟斯圖書館立柱局部雕刻
美德女神阿萊德
關于圖書館還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秘密傳說。塞爾瑟斯圖書館只允許成年男性入內,相傳圖書館內暗藏一條與妓院相連接的通道,當時很多男人便打著去圖書館看書的幌子, 然后從通道迂回前往自己所向往的地方。男人們的妻子都誤以為自己的丈夫好學,能在圖書館內待上一天也不出去,卻不知丈夫早已暗渡陳倉。
在圖書館不遠處的阿卡狄亞大街中段的地板上還刻著一個古老的路標: 圖中的方塊代表圖書館,一只腳指向圖書館對面,腳的旁邊刻著女人頭像、一枚硬幣和一顆心,暗示著“圖書館對面有美女,但要有錢才歡迎!”當時羅馬規(guī)定了未成年人不得進入妓院,于是便利用成年人腳印的尺寸大小來衡量年齡,凡是腳印小于這個尺寸的男子,便不得進入妓院。
我們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試圖撥開重重云霧,去探索以弗所人過去的城市生活。無奈,有限的文獻記載只提供了模糊破碎的想象畫面,散亂的大理石遺珍也僅僅被考古學家還原出一小部分的真相。以弗所這個曾經(jīng)容納著25萬人的羅馬大都會,歷經(jīng)無數(shù)地震和戰(zhàn)亂之后,一切都化為了斷壁殘垣,留下的只是千年的空曠清幽和滿目的蕭瑟,然而高聳的石柱、雄偉的石壁、壯觀的拱門和精美的石雕卻在殘陽的輝映下依舊耀眼奪目,宛如一幅恬靜的歷史油畫定格在時光中,令人感慨萬千。
(作者為英國利物浦大學歷史語言文化學院學生,部分圖片由阮永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