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校園暴力之殤?
近來,校園暴力成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校園暴力犯罪發(fā)生次數雖不是很多,但危害嚴重。
廣義上的校園暴力包括校園暴力犯罪和校園欺凌。我們平時所說的校園暴力多是狹義上的校園暴力即校園欺凌,特指發(fā)生在學校及其合理輻射地域,由校內或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或心理實施的、達到一定傷害程度的侵害行為。
浙江省慶元初中幾名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里暴力毆打,并用香煙頭燙傷小孩;云南一女生被6名女子毆打并強行拍裸照上傳;江西省永新縣多名初中生模樣的女孩對著另一名跪著的女孩連扇耳光,不時用腳踹其身體,毆打時間長達5分鐘;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一名女孩遭3名女初中生扒光羞辱;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洛杉磯遭同伴綁架暴力凌辱……
校園暴力事件情節(jié)惡劣,令人震驚和氣憤。一些施暴者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還將視頻傳到網絡上?;旧倌甑倪@等囂張和無所謂,不得不令我們深思:現在的孩子們到底怎么了?他們?yōu)槭裁磿羞@種行為?我們對此該怎么辦?
人是群體性動物。校園中的學生,更易于以群體的方式顯示其存在感。如果把班級、專業(yè)方向、學習小組等視為正式組織的話,那么,老鄉(xiāng)會、同學會、姐妹幫以及多種形式的非正式組織等,也是極其普遍的學生生活場域。
在校園的正式組織較強而非正式組織較弱時,正式組織的價值觀念就會較好影響非正式組織的價值取向,非正式組織就會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存在,校園暴力就會被抑制在較低的水平。在正式組織較弱而非正式組織較強時,非正式組織的價值理念與處事方式就比較盛行,非正式組織就會生產出一些“越軌性”的行為準則,為校園暴力的產生形成土壤。
正因如此,人們經常見到的現象是:具有反社會行為的非正式組織成員經常會淪落為施暴者。但在這些施暴者內部,因為群體成員之間已經形成基本共識,也安排好了自己的角色與行為處事方式,并生成了一整套有形或無形的規(guī)則秩序,故發(fā)生烈性沖突的概率較小。
所以,校園暴力更多地發(fā)生在“不熟悉的群體內部”,或者更多地發(fā)生在兩個或數個不熟悉的群體之間——尤其在存在融合障礙或整合障礙的群體之間。于是,“我群”與“他群”之間的沖突、或者群體與離群索居的人之間的暴力,經常會表現得更顯著、也更典型。班級之間的打群架、或者不同學校學生之間的打群架、或者不同來源地學生之間的肢體性對抗沖突等,都是最常見的群體暴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學校的整體整合水平較低、生源結構多元化、家長階層地位異質化,師資力量較差、校園中缺少正能量的主流意識,則校園內部就易于產生出校園暴力。這種暴力既可能表現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施暴,也可能表現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施暴。正因如此,那些教育資源供給較弱的學校,才是校園暴力發(fā)生率較高的學校。治理校園暴力的重點,一方面應該放在教育資源最為稀缺的學校,另外一方面還應該抓住校園文化這個牛鼻子,強化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文化對校園亞文化的整合力。
在重點整治校園暴力高發(fā)學校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校園。即使在一些“名?!保查g或會發(fā)生一些形形色色的暴力行為。因為男生自小淘氣,也因為男性在社會化過程中更易于被灌輸進孔武有力的概念,所以,男生之間的暴力、或者男生對女生的暴力,便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
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女生對男生的暴力、女生對女生的暴力,卻漸趨增長。在女生對女生的暴力中,羞辱性的、夾雜著性侵害的、扒衣攝像以丑化其人格的、或者女生與男生聯(lián)合起來對被害人施暴的那種惡性暴力所造成的危害更嚴重。如果說云南某高校10名女大學生毆打室友的施暴現象讓人難以理解的話,那么,廣東開平某中學男女同學對一名女生的欺凌和強奸,則更讓人震驚。
在校園暴力中,最讓人擔心的地方還在于施暴者年齡的趨小化。社會分化的加劇、離婚率的上升與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人口流動導致的家庭碎片化、基于學校規(guī)模擴大而產生的陌生感、網絡暴力與情色小說的渲染、食品營養(yǎng)水平的提升等,一方面在精神層面移植了成人世界的男女關系,另外一方面還為身體的早熟準備了客觀載體。但心理的稚嫩,卻難以在思想領域駕馭身體的需求,也難以消解戀愛挫折帶來的情感壓力,更難以在困惑時得到家長的關懷。
所以,青少年之間存在的嫉妒性情殺,或者由擇偶競爭所產生的嫉妒性報復等,往往會導致故意傷害行為。如果說1970~1980年代這類故意傷害經常產生在大學的話,那么現在其已經蔓延到高中、初中和小學了。曾經發(fā)生在福建連江縣初中女生的“打人”事件,就是留守家庭子女的惡性暴力事件。而云南楚雄某高中發(fā)生的情殺事件,就可能導因于3名男生同時喜歡上1名女生。所以,強化學生的情商教育、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男女兩性關系、正確處理戀愛中的矛盾與沖突,是治理校園暴力必不可少的內容。
歧視是生成校園暴力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一個熟悉的群體,經常會對一個陌生成員的到來產生欺生心理。如果這個陌生成員與班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屬于同一階層時,這種欺生心理會以柔性的方式表達出來:或者情感孤立、或者閑話造謠。但如果陌生成員與班級中絕大多數人不屬于同一階層時,欺生心理便以暴力方式迫使新來者服從。在成人世界,對新成員的馴服往往以合法但不合情的方式進行。在青少年中,這種馴服往往會簡單粗暴:或者撕書、或者身體碰撞、或者語言辱罵、或者惡意中傷、或者群體性毆打、或者迫使受暴者下跪或自抽耳光,這都是常見的施暴方式。在極端情況下,甚至于會發(fā)展到投毒,等等。正因如此,包容性社會建立的基礎,應該貫穿于全日制教育的始終。青少年的認知世界,更具彈性,也更易于與異質性個體建立聯(lián)系。只有讓青少年樹立起“包容”觀念,才能消解對“他群”成員的歧視感。
如果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世界很不熟悉,或不加控制地授權讓班干部去解決主要問題,則具有“失范傾向”的學生發(fā)出“失范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大增——使用暴力以征服歧視對象的想法就很容易被構思出來。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則留守家庭和離異家庭的孩子更易于“失范”。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在校園暴力治理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的歧視性行為,往往會成為學生的歧視性行為的誘導因素與鼓勵因素。
當前的應試教育,重理論、重知識點、重考試技能的培養(yǎng),但卻輕情感教育、輕團體意識的培養(yǎng)、輕德育和法治精神建設。在社會轉型改變了原有社會的基礎結構,在家庭小型化與家庭的教育功能進一步弱化的情況下,要盡快治理校園暴力現象,就必須一方面加強班主任的公正心、責任心與民主管理能力,另外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中,強化情感、德育、法治、團體意識培養(yǎng)的內容。
摘摘自自《《中中國國青青年年報報》》
相關鏈接
九部門發(fā)文防治校園暴力情節(jié)惡劣可刑事處罰
日前,教育部聯(lián)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門印發(fā)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兑庖姟访鞔_提出,中小學校應從專題教育、日常安全管理、周邊綜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研制學校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手冊,全面加強教職工特別是班主任專題培訓。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或者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
《意見》指出,應認真開展預防欺凌和暴力專題教育,提高學生對欺凌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校規(guī)校紀,做到不實施欺凌和暴力行為。應研制學校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手冊,全面加強教職工特別是班主任專題培訓。中小學校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將其納入學校安全工作統(tǒng)籌考慮,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機制。同時,強化學校周邊綜合治理,對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問題突出的地區(qū)和單位,通過通報、約談、掛牌督辦、一票否決權制等方式進行綜治領導責任督導和追究。
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意見》強調,必須依法依規(guī)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既做到真情關愛、真誠幫助,力促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又充分發(fā)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并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予以處置,區(qū)別不同情況,責令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可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或者給予相應的行政、刑事處罰,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jié)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對校外成年人教唆、脅迫、誘騙、利用在校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必須依法從重懲處,有效遏制學生欺凌和暴力等事件發(fā)生。
《意見》強調,各地應成立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領導小組,形成政府統(tǒng)一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合力。校長是學校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第一責任人,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長和班主任是直接責任人,要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將學校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各項工作落實到每個管理環(huán)節(jié)、每位教職工。
國外如何治理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個全世界都面臨的頑疾。各國相關部門以及學校從不同角度尋找校園欺凌的解決之道,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美國
美國一直面臨著嚴重的校園欺凌問題。聯(lián)邦政府由教育部聯(lián)合多個部門組成了“聯(lián)邦預防欺凌委員會”,督促各學校防止校園欺凌的發(fā)生,并指導各州制定反校園欺凌的法律或政策。如果學校未能對學生相關權利履行保護職責,則由司法部或教育相關部門來一起保護學生的相關權利的實現。
目前,全美有約40多個州頒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針對學校霸凌,把霸凌和其他的騷擾區(qū)分開來。在校園槍擊案頻發(fā)的今天,這些法律要求學校職員見到欺凌時必須立即報告和干預,調查并懲罰加害者,通知家長,還需要提供心理咨詢援助,以防欺凌升級到槍擊。
美國官方有專門的反校園霸凌網站,和各類預防霸凌、研究霸凌的機構,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體系。除此之外,美國近年來也向部分州的學校派駐警察,警察除了維護學校秩序外,還負責督學工作。
日本
日本校園霸凌現象出現早、問題多。為了應對頻繁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日本國會在2013年通過了《校園欺凌預防對策推進法》,法案規(guī)定,在學生因遭受霸凌受傷或長期缺課等重大傷害時,學校有義務調查相關事實,并告知學生監(jiān)護人。該法還規(guī)定,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者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
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學校教職員工接受相關培訓,還將應對校園霸凌的表現納入教師的評估系統(tǒng)。文科省還會組織學生會和兒童協(xié)會開展道德教育和交流活動,并舉行面向監(jiān)護人的科普講座。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都設立了“校園欺凌問題對策委員會”等第三方機構。當學校中發(fā)生因校園霸凌問題而出現自殺等嚴重事態(tài)時,該機構具有自行調查的權力,對校園霸凌事件進行調查,防止學校或教育部門犧牲學生的利益。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當地的校園霸凌現象也比較嚴重。2003年,澳大利亞相關政府部門根據常見的校園欺凌、暴力、騷擾等問題,制定了《國家安全學??蚣堋?NSSF)。這是澳大利亞及全世界第一份國家級別的安全學校建設指導政策。它不僅以法律為前提,更強調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團體和民眾的參與和全方位的合作,提供評估標準以及提供關鍵措施和實施策略,幫助解決安全學校建設遇到的實踐操作問題,分別從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學校管理層、校本政策、校園文化、校本課程等9個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園建設的核心標準。
韓國
遭遇彈劾危機的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在上臺之初就誓言將在任內大力根除這一危害韓國社會的毒瘤。韓國政府分別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連續(xù)出臺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對策方案,并開通了舉報校園暴力的24小時電話117熱線。
2014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了《人性教育振興法》,正式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人性教育成為韓國幼兒園及中小學的必修課,韓國也成了世界上首個推行義務人性教育的國家。根據法案,各級政府和學校將人性教育設立單獨預算并制訂相關教學計劃,所有教師也必須參加人性教育培訓,以確保義務人性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