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樂+李燦
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靈”,可通靈天地,除邪晦、知禍福,自古中國人就有很濃厚的崇玉傳統(tǒng),給玉賦予了很多精神內(nèi)涵,因此玉文化也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自新石器時代開始,發(fā)展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從原始質(zhì)樸的“石玉”到宗教圖騰的“神玉”,從有禮有制的“禮玉”,再到謙謙君子的“德玉”,最后,玉器終于揭去神秘的面紗,走下神壇,融進民間,寄寓于生活。
漫長的旅途中,玉器充滿神秘浪漫的同時,也不失世俗的真實。玉器文化的發(fā)展一直沒有間斷過,這在世界藝術發(fā)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玉器深入到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倫理、宗教等各個領域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fā)揮著其他工藝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玉文化成為整個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其豐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別致的圖案和精湛嫻熟的制作技藝,形成了優(yōu)秀的藝術傳統(tǒng)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質(zhì)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藝之美及內(nèi)在蘊含之美。由于商周文化承襲上古、匯集南北,形成并確定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也造就了綺麗多姿的玉器。商周玉器在前代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玉器創(chuàng)作兼容并蓄,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
商周玉器將線刻、浮雕、圓雕、透雕等技術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視覺立體感,開創(chuàng)了淺陰刻及剪影式裁割相結(jié)合的玉雕藝術領域。商代器物紋飾趣味濃厚,剛勁有力,具有強直古拙的韻味,極富立體感。而周代雕琢更加成熟,線條奔放,使西周玉器具有強烈的線條美、韻律美,給人以瀟灑、飄逸的美感。
商周兩代玉器在體現(xiàn)宗教、神話、自然的審美特點的同時,兩代也有所不同。商代在審美上體現(xiàn)出凝重繁復、剛勁有力的特點;周代在審美上則體現(xiàn)出生動活潑、形神美線的特點。商周玉器在工藝特點和藝術風格上將繁復與簡潔、粗獷與洗練、流暢與稚拙、精雕與細琢的立體感和大刀闊斧的動態(tài)感,相互交織,完美融合,構成了商周玉器雕琢的基本技法,可謂巧奪天工、千姿百態(tài)。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玉鏟(圖1),長25.2厘米,寬12.8厘米,厚0.7厘米。通體呈青褐色,局部沁有黑色斑痕,通體磨光。體扁薄,呈梯形,頂弧形,兩側(cè)斜直,往下逐漸加寬,下部兩面磨刃,刃呈弧形,頂部微殘,靠近上端處有一單面鉆孔,穿孔為單面管鉆而成,外緣有琢的痕跡,刃部鋒利。玉鏟溫潤細膩,沁色與玉質(zhì)搭配協(xié)調(diào),華麗而不顯繁縟,自然形成的美感實屬難得。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玉鏟(圖2),長14.8厘米,寬9.5厘米,厚0.6厘米。通體呈紅褐色,通體磨光,潤澤細膩。體扁薄,呈梯形,上端平整,兩側(cè)斜直,往下逐漸加寬,下部兩面磨刃,刃略呈弧形,首一側(cè)及刃部邊沿稍殘,近首部有一單面鉆孔,外緣有琢的痕跡,刃部鋒利。該玉鏟玉質(zhì)少見,琢制規(guī)整,工藝較精。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玉璇璣 (圖3),直徑6.9厘米,厚0.3厘米。整器侵蝕嚴重,呈雞骨白色,局部沁有黃褐色斑痕。器身扁平近圓形,中間有一圓孔,形似變形的環(huán),外緣有三個形狀相似、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轉(zhuǎn)的鋸鑿狀凸脊。造型古樸簡約,雕工簡練傳神。
西周石璇璣(圖4),直徑13.6厘米,孔徑9.6厘米。淡青色細砂石,有黃褐色斑點。器身近圓形,外緣有三個等距分布的齒牙形凸起,中心一圓孔。器形規(guī)整,似變形的太陽光環(huán),通體素面磨光,琢磨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商代玉琮(圖5),長2厘米,寬1.8厘米。青白玉,半透明,表面沁有朱砂斑痕。外方內(nèi)圓的結(jié)構,四個相等的凸面,表面琢有斜紋及圓點,形制古樸,刀工古拙蒼勁。雖歷經(jīng)三千多年的洗禮,滿目滄桑,痕跡斑斑,但這更使它顯得內(nèi)斂外涌,精光四溢,生機勃勃,其輝煌的不可復制的藝術價值,不失為一件珍貴的商代玉雕藝術珍品。
西周玉琮(圖6),長5.5厘米,寬5.5厘米,高2.7厘米。青灰色玉質(zhì),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呈四棱長柱體,縱穿一大圓孔,通體素面無紋。形制古樸大氣,刀工古拙蒼勁。
西周玉圭(圖7),通長13.2厘米,通寬4厘米,厚0.4厘米。玉圭呈黃褐色,通體磨光,器表光滑。體呈扁平長方形,刃部磨制光滑,底邊平整,中部和下部均有一條直線紋。這件玉圭器形規(guī)整,制作精良,色澤凝重,玉質(zhì)溫潤細膩。
西周玉柄形器(圖8),通長19.8厘米,通寬2.6厘米,厚0.5厘米。玉質(zhì)呈綠色,體扁長,通體磨光,器表光滑。一端有柄,一端有穿孔,與末端一樣,柄端雙角也被切去。這件柄形器造型優(yōu)美,雕琢精細,表現(xiàn)出極高的制玉工藝水平。
西周玉柄形器(圖9),通長15厘米,通寬1.8厘米,厚0.4厘米。青玉質(zhì),局部沁有白褐色斑痕,通體磨光,器表光滑。體扁長,一端有柄,用弦紋分界出柄部,末端雙角與柄端磨得較薄。造型簡單,打磨精細,拋光細膩。
西周玉戈(圖10),長4.5厘米,寬1.1厘米。青玉質(zhì),局部有黃褐色沁痕,具有較強的玻璃光澤。體扁平,鋒部呈三角形,闌部凸起,援部兩側(cè)琢有對稱的弦紋,頂部對鉆一孔。造型古樸簡約,紋飾簡潔明快。
西周圓雕玉蠶(圖11),長4.2厘米,通寬1.6厘米。為青玉,沁有黃褐色斑痕,采用圓雕技法,巨目圓嘴,頭端平齊,大耳,口中鉆一圓孔,以便穿系之用。通體雕琢成節(jié)褶狀,頸部的節(jié)褶雕琢得較短窄,腹部的節(jié)褶雕琢得較為寬闊,充分表現(xiàn)出了蠶的伸縮力量,契合動物的自然形態(tài),愈到尾部,體積越小。此玉蠶寫實性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具有西周玉蠶雕刻特色。
西周玉蟬(圖12),長4.2厘米,寬2.3厘米。青玉質(zhì),局部沁有黃褐色斑痕,體型肥厚,近乎圓雕,圓頭,尖尾,圓形突目,頭部飾三個大小相套的菱形紋,頭端雕出尖圓吻,單陰線刻劃出橢圓形雙翅及翅表面的紋飾,雙翅收攏于背后,腹部以單陰線刻劃出五個腹節(jié),腹部頭端縱向掏挖出圓形穿孔,尾端橫向掏挖出圓形穿孔。
商代玉魚佩(圖13),通長9厘米,寬3厘米。青玉,半透明,沁有黃褐色斑點,通體磨光,玉質(zhì)鮮潤。曲體弓背,魚體肥大,尾分叉且下彎,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造型簡潔、明快,不追求形體的細部刻劃。
商代玉魚佩(圖14),通長4.4厘米,最寬處1.5厘米,厚0.6厘米。豆青色,表面沁有黃褐色瑕斑,半透明,通體磨光。軀體拱背,整體呈“V”字形,脊背凸起,嘴端較大,口微張,魚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圓眼,魚身較長,尾部分叉呈“V”字形,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眼、鰓、鰭等部位,做出出水跳躍狀,整體規(guī)整圓潤,生動活潑,和諧對稱,形體飄灑。
西周魚形玉璜(圖15),通長6.5厘米,寬3厘米,厚0.3厘米。青玉質(zhì),表面沁有黃褐色瑕斑,通體磨光。曲體弓背,魚體肥大,軀體與尾部的形體比例相似,尾部中間呈“V”字形開口,上下尖翹,傾斜地面。兩端及頭部各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造型靈動可愛,形體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西周玉魚佩(圖16),通長5.9厘米,寬1.3厘米。青玉,表面呈雞骨白,半透明,通體磨光。體較寬大,呈長條扁狀體,尾分叉且下彎,口微張,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該魚似悠悠擺尾,更顯活潑生動。
西周魚形玉璜(圖17),通長8.7厘米,寬2.3厘米,厚0.3厘米。黃玉質(zhì),沁有白褐色瑕斑,通體磨光。曲體弓背,尾分叉且下彎,嘴部鉆一圓孔。眼、鰓、鰭等部位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紋飾。玉質(zhì)溫潤細膩,造型奇特,線條奔放,具有強烈的線條美、韻律美,給人以瀟灑、飄逸的美感。
西周玉泡(圖18),直徑2.3厘米,厚0.6厘米。青玉質(zhì),局部沁有褐色斑痕。仿青銅泡造型,平面圓形,截面呈丘形,表面三等分飾三個圓渦紋,中間由底向頂單面穿一圓孔,用以穿系。器表研磨光滑,造型獨特,頗為精致。
西周夔龍紋玉佩飾(圖19),直徑3.7厘米,厚0.7厘米。青玉質(zhì),表面侵蝕嚴重。圓形凸弧形,弧面雕飾變形夔龍紋,輔飾卷云紋和勾連紋,背為素面,中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線條繁縟流暢,刀法犀利,形制規(guī)整,古韻十足。
戰(zhàn)國銅首玉鴨(圖20),長3.8厘米,寬3.4 厘米,高1.5厘米。鴨首為銅質(zhì),身為青玉鑲嵌,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周身飾有卷云紋,中部一穿孔與鴨首相對應。鴨首嘴部含有一玉魚,白玉質(zhì),陰線刻畫出頭、口、眼。造型生動奇特,工藝精湛傳神,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戰(zhàn)國云紋玉璜(圖21),長7.4厘米,寬2.6厘米。青玉質(zhì),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弧形,片狀,兩面均飾卷云紋,兩端及中間頂部各有一穿孔,以供穿系。通體溫潤光澤,線條流暢,做工精細。
西漢谷紋玉璜(圖20、21),兩件,同一墓中出土,尺寸紋飾相同。長19.5厘米,寬3.3厘米,厚0.5厘米。青綠色玉質(zhì),局部沁有褐色及朱砂斑痕。器扁平,璜體弧度略小于半圓,兩端平齊較中間稍寬,外緣雕琢有規(guī)整的扉牙,器表滿飾谷紋,外置細陰線刻弦紋邊闌,中間有一穿,可供穿系。
元代瑪瑙璧(圖22),直徑7.5厘米,厚2.3厘米。璧的一面為平面,另一面微凸,上面浮雕一條螭龍,螭龍軀體細長,作爬行狀,螭身隨璧彎曲,翻轉(zhuǎn)自如,螭龍形玉雕軀干細長,動勢起伏大,生動富有神采,為元代極為少見的瑪瑙裝飾品。
元代金鑲玉玉人耳墜一對(圖23),通高3.3厘米,高2.7厘米,寬1.1厘米。以金絲鑲嵌,耳墜主體為青白玉質(zhì)玉人。玉人呈裹袖跽坐狀態(tài),頭梳高髻,瘦長臉型,陰線刻出眉眼五官。玉人身著無袖長袍,一為右衽,一為左衽,衣紋用幾道斜陰線勾出。造型新穎獨特,紋飾精致傳神。
明代“蒼龍教子”玉帶鉤(圖24),長13.2厘米,寬2.8厘米。玉質(zhì)青白純凈,鉤首雕琢龍首,龍雙角順額頂彎向頸后,眼球圓而凸起,嘴稍前傾,神態(tài)安然慈祥,蒼龍身軀寬長渾厚,略帶弧形而顯得動感十足,鉤腹浮雕一無角小螭龍,應為蒼龍之子,頜下無須,此刻正拖著瘦長的身子,緩步爬行于蒼龍身上,目視前方,與蒼龍龍頭相對,似在仔細聆聽蒼龍說教,雖不聞其聲,但二龍神態(tài)舉止生動活潑,狀極親昵。
明代翡翠牌飾(圖25),長8.2厘米,寬4.2厘米。地子不透明,翡色艷麗。牌飾通體似圭形,采用透雕和實磨手法制作,卷云紋、纏枝紋交相襯托,渾然一體,陰線細潤華滋,陽線雄強挺拔,制作規(guī)整。
清代玉簋(圖26),口徑10厘米,底徑6厘米,高7厘米。器作簋形,青玉質(zhì),直口,微束頸,鼓腹。頸部飾有卷云紋,腹外壁以浮雕手法精琢直線紋,頸腹間兩側(cè)各飾一獸首耳,耳下垂珥,一珥殘缺,下承喇叭形圈足。造型高雅,形制規(guī)整。
清代透雕玉璧(圖27),直徑6厘米,孔徑1.6厘米。玉質(zhì)為青玉,內(nèi)有凹槽應為活心璧,璧心出土時已遺失。玉璧外廓雕琢四龍,兩龍吻部相連,兩龍雙尾相接,龍體為透雕,璧體陰線刻四個卷云紋,兩面紋飾相同。整件器物通體包漿均勻,光潔如鏡,玉質(zhì)柔和瑩潤,白中微泛青色,線條流暢嚴謹,梭角分明。
在中國玉器史上,漢代是承前啟后的一個過渡階段,用于喪葬的玉器顯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裝飾品也有較大的發(fā)展。紋飾的風格由以抽象為主轉(zhuǎn)向以寫實為主,一些像生類玉器也有了現(xiàn)實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結(jié)合于一體。元代在接受漢民族玉文化的同時,又融合進自身民族、宗教色彩,創(chuàng)造出具有眾多包括游牧民族題材的頗具特色的制品,器物造型渾厚有力,流行深刀鏤雕工藝。至明代,玉器作品除沿襲前代外,又形成獨特的時代風格,裝飾圖案多取吉祥意義,除部分精雕作品外,大都粗獷豪放。清代玉器品種更加繁多,玉器選料和雕工比前代更講究,玉器制作達到頂峰,仿古和時作并行不悖,產(chǎn)生了宏偉巨制。
由于歷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時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題風格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態(tài),競相爭艷。至今,中國人愛玉、崇玉、佩玉仍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十分突出,崇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占主導地位。玉器也因質(zhì)地溫潤、光澤優(yōu)美、雕刻精湛、品類繁多、造型典雅而被視為珍寶。
(責編: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