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
在中國共產(chǎn)黨近百年的歷史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湧現(xiàn)有許多革命烈士之家,上至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下至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他們都是一家人或一個家族參加革命,一家中出現(xiàn)多個革命者或烈士是普遍現(xiàn)象,一門忠烈也是司空見慣的。毛澤東一家為革命犧牲六位親人,而彭湃的母親周鳳老人也為革命獻出三個兒子,三個媳婦和她自己。靠“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一家出了一百多位烈士,加上族親中的烈士多達兩三千位。這樣的英烈之門已在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中國革命史中記錄在案。然而,還有千千萬萬樸素的農民、工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貢獻自己的生命及家族中親人的生命,在國家和地方史誌中鮮有記載,今天,對於這樣的英烈之家,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在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大潮中,深入挖掘這些鮮為人知為國捐軀的歷史英烈事蹟,這些具有紅色基因的“英烈之家”已形成中華民族近代“忠烈文化”。紅色基因的“忠烈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鑄成的光榮傳統(tǒng),是世界上極為珍貴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教育、勉勵一代又一代。
澳門海陸豐同鄉(xiāng)會會長吳利勳家族,就是這樣的“英烈之家”、“忠烈文化”家族之一。在人民解放事業(yè)中出現(xiàn)六位革命志士,其中一位為國捐軀。
吳年棠:革命先行者
根據(jù)《吳氏家譜》記載,吳氏家族從明朝末年於海豐縣田墘鎮(zhèn)石崗圍村重創(chuàng)基業(y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吳利勳會長的祖父吳年棠1876年出生,從小時候就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掠奪資源、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激起中國人民強烈反抗,在幼小的吳年棠心中種下了反抗的種子。
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彭湃在海豐成立了社會主義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吳年棠曾經(jīng)讀過幾年書,在農民中也算是識文斷字之輩,因此,積極參加由彭湃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會,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使他開闊視野,從此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從思想上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主張。
1922年彭湃成立了農會組織,史上被稱為“六人農會”在海陸豐誕生,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拉開了序幕。農會的宗旨是:為農民的利益和農民的解放而斗爭。不到3個月農會發(fā)展到500多人,這就是當時海陸豐的“赤山農會”。吳年棠加入了農會組織,積極參加農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並向農會捐獻錢款和物品。農民運動很快蔓延到廣東省多個地方,推動了全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1923年農歷七月初五,海陸豐農會遭到地方反動勢力的鎮(zhèn)壓,農會不得不轉入地下活動。吳年棠等政治可靠,受彭湃信任的少數(shù)農會會員,便不顧個人安危,秘密掩護彭湃離開了海豐,為以後的農民運動保存了永不熄滅的火種。
1925年,彭湃隨周恩來回到了海豐縣,成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海豐支部,又建立了農民自衛(wèi)軍,吳年棠主動參加了農民自衛(wèi)軍。在海豐的三次武裝起義,吳年棠均參與其中並為武裝起義捐獻錢物。
1927年11月21日以農民為主的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同時標誌著海陸豐革命根據(jù)地形成。
“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攻佔了海豐縣,開始抓捕彭湃及與他有密切關係的農會群眾。吳年棠是他們重點抓捕對象,國民黨軍隊進村第一家去的就是吳年棠的家,在當?shù)厝罕姷谋Wo下幾次都藏到山中,躲過追殺。這些匪兵抓不到人就在吳家翻箱倒柜搜到一些錢財之後方離去。
據(jù)吳利勳口述,其爺爺回憶:1928年,國民黨匪兵第一次到吳家抓吳年棠時,非常突然,外面打門聲一陣緊接一陣,吳母急中生智,一手抱著幼小的吳豐淦,一手拉來梯子,架到後屋的圍墻上,吳年棠越墻逃跑,躲過一劫。
年輕的吳年棠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參與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革命運動,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出了一份力,為農民革命運動做出了貢獻。至今,彭湃的後代還與吳利勳先生保持往來。
吳年棠育有5男5女共10個子女,其中1女4子參加革命隊伍,1人壯烈犧牲。是他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和感染著他的子女們。
吳格:粉槍隊裡的巾幗英雄
吳格,吳年棠的大女兒,1910年出生,從她記事起就面臨著一個嶄新的世界,受到史無前例的農民革命運動的熏陶,青少年時期就置身於有“小莫斯科”之稱的海豐,大家在此艱苦奮斗,生活平穩(wěn)安寧。
1922年7月,彭湃組織成立了第一個農會組織。加入農會的會員達兩萬戶共計10萬多人,其中一半是婦女。彭湃宣傳婦女解放,發(fā)動婦女參加鄉(xiāng)村農會組織的婦女會。1925年6月,海豐婦女解放協(xié)會成立,不到一年,已有女會員1800餘人。吳格成為女會員之一。婦協(xié)發(fā)動婦女加入農會、參加反土豪劣紳減租斗爭,吳格加入這一斗爭之中。
1926年,她參加了海豐7萬人舉行的“蘇俄革命九周年慶祝大會”,高呼“十月革命萬歲”、“中華民族解放萬歲”等口號,隨著遊行隊伍,由馬克思路到十字街,又由中山路遊到列寧路,從中接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熏陶,為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1927年,海豐農軍在紅二師(南昌起義軍改編)的配合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成功。在海豐縣三次武裝起義斗爭中,吳格參加了賴月嬋指揮赤坑婦女粉槍隊,在可塘鎮(zhèn)、田墘鎮(zhèn)等地的活動,她們要完成偵察敵軍,為紅軍主力部隊提供情報等任務,做了大量的工作。
海豐赤坑婦女粉槍隊是該蘇維埃政權最早的娘子軍,現(xiàn)有的資料很少,現(xiàn)在只能在海豐紅宮紅場館內懸掛的一幅照片,看到她們慶祝海豐建立蘇維埃政府成立時列隊的英姿。在當時,海豐縣婦女粉槍隊轟動了海陸豐地區(qū)。
她在海豐參加當時的歌詠隊、集益讀書會、巡邏、放哨,打探敵情,聆聽革命者演講,不斷接受革命道理的熏陶。黨的先進思想時刻在引導她,她的命運也與黨緊密聯(lián)繫在一起。她加入了青抗會、婦女會,白天宣傳抗日,晚上下鄉(xiāng)演戲,因工作突出,被推選為婦救會主任,解放後,被選為海豐縣第一屆政協(xié)委員。
吳豐正:作戰(zhàn)勇敢,功勳卓著
吳利勳的大伯父吳豐正,出生於1914年5月。1927年,14歲的他受父親的影響加入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和起義中,並加入了共青團?!按蟾锩笔♂幔瑓羌冶粐顸h及當?shù)睾兰澴窔?,吳豐正逃亡香港、惠州、廣州等地,後被海豐縣政府抓獲,關進監(jiān)獄兩個多月,受盡嚴刑拷打,其父母靠典賣田地將其救出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軍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面對國破家亡,民族危難之際,中共惠(陽)寶(安)工作委員會1938年12月在惠陽周田村成立了“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曾生任總隊長;吳年棠老人送大兒子吳豐正、二兒子吳豐宇、三兒子吳豐靜和吳豐淦等四子加入抗日部隊。兄弟四人在抗戰(zhàn)初期的抗日遊擊隊中先後參與對日軍作戰(zhàn)30多次。1940年9月,廣東境內的抗日武裝統(tǒng)一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
1941年6月吳家兄弟參加在林平、曾生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的“白花洞戰(zhàn)役”。此役,擊斃包括大隊長長瀨在內的日、偽軍50多人。
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林平、曾生按周恩來指示,經(jīng)過半年的對日戰(zhàn)斗和營救工作,救出了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胡繩等在香港的各界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及文化人士800多人,此外還有英、美、印(度)籍的國際友人近百人,還接應護送了港澳2000多名想到中國內地參加抗日戰(zhàn)爭的青年學生,萬名港九同胞、僑商、僑眷回到內地,史稱“省港大營救”。這次營救行動在國內外造成很大影響,對促進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些行動中,吳家兄弟做出了相當?shù)呢暙I,特別是吳豐正作戰(zhàn)英勇,在營救工作中能力突出,被上級領導任命為獨立中隊隊長。
1943年12月,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的番號改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為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林平任政治委員,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此時這支抗日的隊伍已經(jīng)發(fā)展到3500多人。吳家兄弟皆是“東江縱隊”中的一員。
1944年,國內外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歐洲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上,盟軍和蘇軍節(jié)節(jié)勝利;太平洋戰(zhàn)場上,日軍節(jié)節(jié)失利,希望扭轉局勢的日軍為加強太平洋戰(zhàn)場的防御力量,企圖以中國大陸作為基地,實施打通從東北到廣東、南寧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的戰(zhàn)略計劃。此時,廣東的抗日戰(zhàn)爭進入關鍵時期,海陸豐沿海形成了其中的重要戰(zhàn)場。東江縱隊為加強對日軍作戰(zhàn),決定以海陸豐地區(qū)的原來獨立大隊為主力,組成第六支隊,簡稱“六支”。
遵照東江縱隊黨委指示,時任獨立中隊隊長的吳豐正帶領其部隊與其他部隊配合,成功完成開辟羅浮山抗日根據(jù)地的任務。1945年5月,廣東省臨委會和“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進入羅浮山根據(jù)地,直到抗戰(zhàn)結束。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後,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1946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後,海陸豐陷入了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中,他們對海陸豐人民橫徵暴斂,海豐的共產(chǎn)黨同時遭到迫害。吳豐正等人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來到香港長洲,擔任香港海陸豐地下黨組織的交通員。他協(xié)助上級改組了“海陸豐旅港同胞互助社”,將此建成黨組織的秘密交通站,又先後成立了“海流”等黨的外圍組織。在香港,吳豐正提供大量有價值的情報,為前線戰(zhàn)斗籌措大量的醫(yī)藥和物資。吳豐正為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為共和國的成立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2004年9月9日吳豐正先生於香港辭世,享壽積閏94年。
吳豐宇:30歲壯烈犧牲
吳年棠的二兒子吳豐宇,生於1918年,少年時參加兒童團,站崗、放哨並參與對敵斗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大哥吳豐正等胞兄弟加入抗日遊擊隊,戰(zhàn)斗中機智勇敢,奮勇殺敵,屢建功勳,被任命東江縱隊某大隊任領導職務,每次執(zhí)行任務都身先士卒。解放戰(zhàn)爭初期,被任命中共惠州地區(qū)組織部部長,與在香港黨組織的秘密交通站“海陸豐旅港同胞互助社”交通員、大哥吳豐正保持單線聯(lián)繫,多次將“交通站”籌集到的物資護送到廣東革命根據(jù)地。1948年,他在護送醫(yī)藥物資去惠州途中遭遇國民黨168師的伏擊,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30歲。1957年被廣東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吳利勳先生等後輩被列為革命烈士後代。2014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吳豐宇同志補發(fā)烈士證書,追認為“革命烈士”。
吳豐靜:誓言戰(zhàn)死沙場
吳豐靜,吳年棠的三兒子,與大哥一起參加抗日戰(zhàn)爭。1943年海陸豐淪陷,日本鬼子在此處燒殺姦淫,無惡不作,依仗武器的優(yōu)勢,追殺中國抵抗力量。吳豐靜等人的部隊,對日本鬼子實施夜戰(zhàn),機動靈活地與敵人周旋,多次在戰(zhàn)斗中立下了戰(zhàn)功,受到上級的嘉獎。抗日戰(zhàn)爭後,退役回鄉(xiāng),然而,因參加了共產(chǎn)黨的隊伍,又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陷害與追殺,他為求生存,不得已重新拿起武器,參加戰(zhàn)斗,加入“海陸豐人民自衛(wèi)隊”。
在國民黨的大規(guī)?!扒褰恕睆V東人民武裝力量的戰(zhàn)斗中,吳豐靜沖在最前面,在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英勇,被提升為某部排長。1948年11月的一次反“清剿”戰(zhàn)斗中,他所在的人民武裝部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取得勝利,以宋子文為代表的“清剿”廣東人民武裝的陰謀被粉碎。解放區(qū)的人民為慶祝勝利,演大戲慰勞部隊指戰(zhàn)員。十分疲憊的吳豐靜在看戲中進入夢鄉(xiāng),突然一聲槍響驚醒了他,原來他的手槍不慎走火,子彈打在石頭上彈起擊中一個7、8歲小孩,不治身亡。吳豐靜受到部隊批評和制裁,但並沒有取消他參加戰(zhàn)斗的資格。
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於1949年元旦在惠東安墩宣佈成立,任命林平為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組建東江第一支隊、第二支隊、第三支隊。海陸豐人民武裝整編在東江第一支隊第五團、第六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地方部隊。吳豐靜被編入在第六團。
在解放海陸豐的戰(zhàn)斗中,吳豐靜為彌補自己的過失更加英勇,連續(xù)作戰(zhàn),在槍林彈雨中毫不退縮,誓言戰(zhàn)死在沙場。然而,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幾百次大大小小的戰(zhàn)斗中,他大傷沒有,小傷常在,並不影響戰(zhàn)斗,而且還立下了卓越的功勳。1949年11月24日,東江第一支隊第五團、第六團解放海陸豐兩縣全境。
1951年在“鎮(zhèn)反”的運動中,吳豐靜因誤傷過平民被拘捕,當局凖備依反革命罪將他槍斃。這時海陸豐參加革命的上百名老幹部、老同志出面擔保,力數(shù)吳豐靜的功績,使其免遭一劫。吳豐靜2005年3月25日去世,享年80歲。
吳豐淦:“小鬼善戰(zhàn)”
吳豐淦,吳利勳的父親,生於1927年,家中排行老九,是吳氏十兄弟姐妹唯一健在之人。吳豐淦出生時正趕上國民黨反動派對吳家的追殺,在襁褓中隨父母顛沛流離。在其不滿周歲時又一次遭遇追殺,逃難中的父母親不小心將他遺落在地瓜地的壟溝中,被地瓜葉子蓋住。第二天國民黨匪兵撤走後,家人開始到處尋找,在地瓜的葉藤下找到了滿身爬滿螞蟻的小生命,此時吳豐淦已是奄奄一息。
1927年,正是蔣介石發(fā)動“4.12”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chǎn)黨員慘遭殺害。這一年,海豐縣舉行了第一次武裝起義。吳豐淦少年時期,在父兄的影響下,他對共產(chǎn)黨為解放勞苦大眾而流血犧牲產(chǎn)生了由衷的敬佩,自覺加入到共產(chǎn)黨所領導的隊伍中,鑄就了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十二歲拜捷勝鎮(zhèn)陳惠明師傅學習福建南少林青塘拳。十五歲在哥哥的帶領下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斗中,十六歲參加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東江縱隊,成為一名交通員。由於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武功,且聰明智勇,膽大心細,他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在東江縱隊中如他這樣的少年很多,但被稱為“小鬼善戰(zhàn)”的吳豐淦多次出色完成任務,受到嘉獎次數(shù)也最多。
一次,在行軍途中路過一個小村莊,已是殘垣斷壁,整個村子變成焦土,沒有一點聲息,吳豐淦問部隊領導:該處為何變成這樣。領導說,因為這個村子的村民在共產(chǎn)黨組織的領導下非常團結,保護了共產(chǎn)黨員李勞工同志,後來,李勞工(李勞工,海豐縣人,1925年出任海豐縣農民自衛(wèi)軍訓練所所長,其子李政與吳豐淦是老戰(zhàn)友)被國民黨軍隊抓去在田墘鎮(zhèn)殺害,為了報復村民,竟將這個村子的所有房屋焚燒罄盡。面對國民黨不抗戰(zhàn),卻殺害共產(chǎn)黨的情景,吳豐淦及其戰(zhàn)友心中激起了滿腔仇恨。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後,他隨著東江縱隊的戰(zhàn)士一起退役。但在解放戰(zhàn)爭中,做生意養(yǎng)家糊口的他不滿國民黨製造內戰(zhàn),屠殺共產(chǎn)黨人,多次拿出個人財產(chǎn)資助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
解放後,吳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吳豐靜和吳豐淦被綁在吳家祠堂石柱六、七天,財產(chǎn)包括房屋被褥,全部被充公。1957年,吳豐淦忍受不了這種殘酷的斗爭,隻身逃亡香港。在大哥吳豐正的幫助下,加入了海陸豐旅港同胞互助會,這是一個由原東江縱隊海陸豐退役老兵組成的,在香港合法登記的進步社團組織,設在香港灣仔永勝街18號二樓。1947年,一群旅居香港、曾經(jīng)參加東江抗日隊伍的青年志士,又組織了“海流業(yè)餘聯(lián)誼社”。這兩個社團組織,是中共香港海陸豐機關(中共海陸豐同胞港九特別支部)的外圍組織。
1962年,在彭湃母親周鳳老人的擔保下,吳家舉家遷往香港定居。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各種勢力的斗爭十分復雜,吳豐淦在其兄吳豐正的領導下,放棄前嫌,積極為中國共產(chǎn)黨工作,組織內地急需物資與藥品,通過各種合法渠道發(fā)往祖國。1965年香港發(fā)生多起勞資糾紛,工潮此起彼伏,反剝削的聲浪越來越高,海陸豐旅港同胞互助會支持工潮運動,他們的愛國行為引起了港英當局的警覺。有一天,一群英國警察突然包圍了海陸豐旅港同胞互助會的會址,室內只有吳豐淦,警察指著吳豐淦說:你是共產(chǎn)黨嗎?吳豐淦理直氣壯地回答:是!我是愛國的!警察出示了“搜查證”在屋裡翻了一陣子,沒有搜到什麼證據(jù),灰溜溜地走了。之後利用權力瘋狂地打壓吳豐淦所在的社團組織。為了適應新的斗爭形勢,海陸豐旅港同胞互助會更名“互助健身學院”,進行了重新登記註冊,仍為香港的一個合法的社團組織,吳豐淦任院長,直到香港回歸祖國。如今,吳豐淦雖然年界九旬,仍然為愛國愛港,港人治港努力工作著。這就是根深蒂固的紅色基因,主宰著這一代人的靈魂,不管遇到多少艱難險阻,熱愛祖國的初衷始終不變。
正是這個紅色基因的主導,1965年,在當時中共澳門領導人柯正平領導下,成立了澳門“海陸豐同鄉(xiāng)會”,吳利勳於1973年加入同鄉(xiāng)會任理事、理事長。1989年,吳利勳被同鄉(xiāng)會理監(jiān)事推選擔任第三屆會長至今,把“愛國愛鄉(xiāng)”的革命傳統(tǒng)接力棒交到革命後代手中,讓紅色基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的政策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吳豐淦得以重回故鄉(xiāng)。他深情地說:“雖在澳門和香港的事業(yè)均取了一些成就,但不忘家鄉(xiāng)建設。不是自己很富有,而是有一份心。”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吳豐淦先生與兒子吳利翰、吳利勳一起為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建設,及對汕尾市政府、城區(qū)政府與香港、澳門僑胞的聯(lián)繫和商務工作而均發(fā)揮橋樑作用和應有的貢獻。
後 記
吳家?guī)状说慕?jīng)歷,是中國“英烈文化”“忠烈之家”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的典型代表之一。
“忠烈之家”,之所以容易產(chǎn)生忠心報國的後代,這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所具有的忠烈之魂。他們不是偉人的家族,也非名門後代;他們沒有鼓噪天下的名聲,沒有銘刻青史的功勳,更沒有殷實豐厚的財產(chǎn)。但他們的親人為國捐軀是因為他們血管裡流淌著報國的血,骨子裡鑄成民族的根。國難當頭,送子參軍、送郎殺敵,盡了“匹夫之責”。他們的行為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抵御外敵入侵、保衛(wèi)家園、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的文化精髓。他們書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他們將紅色基因的“英烈文化”匯入中華文化的長河之中。
一個不崇拜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弘揚自己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民族必然要被消亡。帶有紅色基因的“忠烈之家”,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真正精英階層、是共和國的鐵背脊樑!
參考資料:
1·尋找澳門的故事
2·《專題欄目》海陸豐農民運動始末
3·周恩來等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前指領導人陸豐安全脫險記
4·彭湃 ·百度百科
5·名垂千古——東縱海陸豐烈士榜
6·華南敵後抗日勁旅,“東縱”戰(zhàn)績彪炳史冊
7·林平·生平經(jīng)歷
8·東縱六支獨立中隊——東進紀行。馬毓英同志回憶
9·海陸豐三年解放戰(zhàn)爭回顧 ·莊岐洲
10·解放前後的陳平與海陸豐社團組織
11·彭家女將為革命奉獻一生
12·繆振業(yè)、吳美珍伉儷的回憶
13·《彭湃》開拍發(fā)佈會,彭湃之子彭士祿的賀信
14·《拳拳赤子,武壇宿將》——記吳豐淦先生
15·《香港海豐商會》吳豐正逝世訃告
16·《東岸》2016年2期
17·《汕尾文史》21輯
18·《同舟共進》2016·03《那些少為人知的史事》
19·吳利勳先生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