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平 萍
我始終對職業(yè)充滿敬畏:說說我的記者生涯
□ 文/平 萍
·感受獲獎者·
編者按11月2日,中國記協(xié)主辦的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評選揭曉,共有20名媒體采編人員獲此殊榮。從本期開始,《中國記者》將陸續(xù)刊發(fā)獲獎者感言和介紹文章,以便業(yè)界同仁一起學習交流,力爭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出新貢獻,成為黨和人民放心的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
其實我是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記者的,更沒有想到能夠問鼎中國新聞界的個人最高榮譽。
我喜歡文學,性格內(nèi)斂低調(diào),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不太喜歡熱鬧。我曾經(jīng)的理想是安安靜靜做一名編輯,編一些美文,寫一些小文,留一些心靈印記,如此而已。
然而,畢業(yè)那年,《河南日報》向我們中文系招錄的那惟一一張入場券竟然花落我手,一向不擅競爭的我,居然考了個第一名!對一個文學青年來說,能夠在報社這個神圣殿堂執(zhí)筆為文,也是非常榮幸的。于是,我與《河南日報》結(jié)緣至今已然24載。
五年文藝記者,七年衛(wèi)生記者,再后來受命轉(zhuǎn)戰(zhàn)時政報道一干就是十二年,這三種截然不同的領(lǐng)域給我的記者生涯帶來了三種完全不同的體驗。文藝給人以精神上的力量,是浪漫而感性的,衛(wèi)生給人以身心上的關(guān)注,是科學而理性的,但文藝和衛(wèi)生都充滿了人文色彩,充滿了人世間的疼痛與撫摸。時政之役則像是一下將我拋進了火熱的熔爐,從此開始了記錄時代的忘我奔忙。一個人就是一段故事,一件事就是一段歷史,為讀者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記錄一段又一段中國改革開放、社會發(fā)展進步歷程中的重大時刻、重要節(jié)點,我一直早出晚歸在路上。
堆在家里和辦公室的采訪本,數(shù)了數(shù),竟然用了150多本。翻看起來,更是感慨良多。上面的字,很多都是站著時走著時速寫的,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也常有雨水漬濕的一片片很難辨認的模糊痕跡。
“要是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給別人的都只是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對你非常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是輕松愉快的……”這段高爾基的名言,以及把這段名言作為十四歲生日寄語寫在我日記本扉頁上的父親,還有父親那種溫柔敦厚和理想主義,一直深深濡染著我。
我喜歡一切美好的東西,常常被人世間的種種美好亢奮著、感動著、唏噓著,內(nèi)心涌動著向上的、向善的情緒,不吐不快、不抒不暢。而記者這個職業(yè)、這種身份,它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它所賦予你的決不能無動于衷的熱血沸騰,則促使我從獨善其身到以“我的方式”在媒體平臺將向上向善理念不斷釋放傳播。
回望記者生涯,面對3500多篇,900多萬字的非完全統(tǒng)計,面對這些稱得上“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我自己也不由得不驚嘆這是怎么干下來的。骨子里的正直敏感加上記者職業(yè)所必需的勇往直前,兩者相遇相加,即使文弱如我,羞怯如我,亦仍然能隨時爆發(fā)出一種驚人的力量。
我清晰地記得這一天。2003年4月18日,已經(jīng)是夜里10點半了,省衛(wèi)生廳突然通知我要發(fā)布疫情消息:河南省確診3例非典病人。于是我匆匆從家中趕往報社……
記不起去了多少次醫(yī)院、穿了多少次隔離衣,也記不起采訪了多少人和事、掉了多少次眼淚,經(jīng)常是采訪歸來顧不上吃飯睡覺立即進入寫作狀態(tài),在星空和激情的陪伴下,我常常工作至午夜凌晨,每天休息的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疲憊、亢奮、感動互相交織,有許多感受真是永生難忘。
經(jīng)常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一次次地走進收治非典病人的醫(yī)療重地采訪,你怕嗎?”我想用我的一段采訪來做答。我在采訪成功救治兩例危重非典患者的省專家救治組副組長馬希濤時,我也曾這樣問他:“見到非典病人,你怕嗎?”他這樣向我描述他第一眼看見SARS病人時的感覺:“說實話,第一種感覺是恐懼,醫(yī)院里那種陰暗、逼仄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第二種感覺就是興奮,就像別人都說老虎厲害,老虎到底是什么樣,作為一名呼吸科的醫(yī)生,我有一種探究這種勢若猛虎的新發(fā)疾病的本能好奇,我要親自看一看,這個兇猛的SARS,到底是什么樣!”
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職業(yè)的神圣重于生命,為職業(yè)的榮譽而戰(zhàn),一種職業(yè)的本能在促使大家向前走、不回頭,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在這一非常時期,我也同樣忘我地工作著。時任副省長王菊梅看到我采用白描式的真情告白手法寫就的反映醫(yī)護人員崇高精神的通訊《愛是人間的春風》和《救治非典病人,請讓我來!》這兩篇文章后,立即作出批示,稱贊文章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為了進一步弘揚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我開始了與醫(yī)護人員心靈的深入碰撞。我在思索,除了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之外,究竟還有什么別的東西能夠使他們這樣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我的又一篇長篇通訊《一首潔白的贊美詩》被看作是一篇和著淚水的獻給廣大醫(yī)護人員的優(yōu)美詩篇,許多讀者稱贊這是一篇很獨特地提煉出了崇高精神的美文。在這篇文章的采寫中,我多次遭遇激情。
在我電話采訪收治了四位非典病人的襄城縣人民醫(yī)院隔離病區(qū)時,負責接聽電話的張主任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說:“我真的不忍心聽到醫(yī)護人員電話里和家人的對話,他們說的話,我聽了光想哭。”我突然意識到這一部“親情連線”中一定有我要尋找的最打動人心的東西。于是我就開始了對張主任的不停“追問”,在他的樸素的幾乎沒有一句完整的話語中,我聽到了如金子般珍貴的人間至情至愛。我在聽電話的過程中,一個個“親情連線”的情節(jié)讓我淚流滿面。有一種力量是職責,有一種力量是感動,當寫完“一個個淚水恣肆的美麗謊言”這一節(jié)時,我電腦的鍵盤被淚水打濕。我被深深感動著,難以自拔。
在我正著手進行一個重要綜述性新聞的采寫時,父親不幸在老家從樓上摔下,頭部縫合多處!父親是我最敬重最珍愛的親人,可是當時,為了不使這次采訪活動受到影響,我選擇了含淚工作。當非典報道全部結(jié)束趕回家,一進門,看到父親滿臉的傷疤,我一下子淚流滿面,心里有一種難言的酸楚和自責。
兒子那個時候還在上幼兒園,我把他暫時寄放在了我哥家,因為我整天往醫(yī)院跑,也怕萬一傳染給孩子。有時候忙完手中的活兒深更半夜了,太想孩子了,就跑到哥哥家,敲開門,遠遠地望一望熟睡的兒子,可是一出門便忍不住大哭。
而三個月來150余篇30余萬字的抗非戰(zhàn)斗檄文,卻極大地鼓舞了河南人民的信心,為全省抗非斗爭的勝利做出了輿論貢獻。
平萍簡介
平萍,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得者。1992年6月至2003年12月,歷任《河南日報》文藝處、科教處、政文采訪部編輯記者;2003年12月至2011年6月,任《河南日報》政文采訪部副主任;2011年6月至今任《河南日報》時政要聞采訪部主任。
先后被中宣部命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優(yōu)秀記者、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獲得河南省勞動模范、全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河南省首屆十佳新聞工作者、河南省“三八”紅旗手、河南省巾幗建功標兵、2012年度河南省學術(shù)技術(shù)帶頭人、河南省非典防治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河南省抗擊非典先進工作者、河南省抗擊非典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河南青年五四獎章標兵”等榮譽稱號。先后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河南新聞獎40余次。
我從事公共衛(wèi)生報道的7年間,正處于艾滋病全球流行高發(fā)時期。我時刻關(guān)注著這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疫情,致力于消除丑化和歧視,讓大眾走出防治誤區(qū),為遏制艾滋病傳播播撒科學理念。這期間,我20余次深入上蔡縣文樓村,接觸采訪艾滋病人和醫(yī)護工作者近百人,連續(xù)18年對河南省世界艾滋病日活動進行報道。當時社會上普遍對艾滋病存在誤解和歧視,很多人都不愿意在大庭廣眾下去咨詢和了解艾滋病的防治措施,所以每年12月1日的艾滋病宣傳日活動現(xiàn)場,往往都是醫(yī)生護士唱主角,活動熱熱鬧鬧,但群眾少有問津。我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并采寫了記者觀察《艾滋病宣傳活動緣何門前冷冷清清》進行深入分析,最早提出了避免形式主義,要真正把艾滋病防治知識通過更有效更人文的途徑傳遞給千家萬戶這一緊迫命題。
2006年3月,我作為7名中國艾滋病媒體報道成員之一赴美進行訪問交流,參加了在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wèi)生學院舉行的一系列活動。在華盛頓美國新聞基金會舉行的座談中,我提出媒體要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進行生動的直觀的有效的宣傳,我當時還這樣補充說,媒體應該告訴人們艾滋病病毒是如何進入人體的,只有這樣才能使艾滋病防治做到集體有意識,才能有效阻斷。美國新聞基金會主席鮑勃-梅爾斯先生聽了之后,馬上豎起了大拇指,連連說Verygood!他對我對在民眾中提高艾滋病病毒傳播途徑知曉率問題所予以的深刻認知和所付出的努力予以高度評價,認為我展現(xiàn)了一個負責任的媒體記者對艾滋病疫情防控所肩負的理性擔當?;貒蟛痪?,我收到了鮑勃-梅爾斯主席向我發(fā)出的參加2006年加拿大多倫多全球艾滋病大會的邀請。
從這些難忘的經(jīng)歷中我也深感作為媒體人,如果能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健康幸福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該是何等榮幸。
□ 圖1 為2012年6月5日,平萍在汝陽農(nóng)村采訪。
□ 圖2 為2006年11月1日,平萍在駐馬店鄉(xiāng)村農(nóng)田采訪。
□ 圖3 為2011年4月9日,平萍在洛陽山區(qū)移民村采訪。
“你看了一場‘白戲’,你父親還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議,起草了《干部十不準》……”我依然清晰地記得,2009年4月1日,在蘭考縣焦家小院——焦裕祿夫人徐俊雅生前居住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專程看望焦裕祿同志的子女和親屬時說的那些話,并有幸有心把那些“會外音”付諸報端,使之成為《河南日報》的獨家新聞。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于2009年4月,2014年3月、5月來河南調(diào)研考察,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三次作為隨行記者全程進行了采訪,共發(fā)表消息、通訊、側(cè)記等體裁的報道7篇6萬字,其中《河南日報》2009年4月7日刊發(fā)的《讓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發(fā)揚光大——習近平蘭考緬懷焦裕祿記》系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闡釋焦裕祿精神的獨家報道,文章披露的許多翔實細節(jié)成為業(yè)界學界政界深入挖掘習近平總書記與焦裕祿精神淵源的權(quán)威藍本,廣泛傳播、影響深遠。
而那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diào)研活動結(jié)束時,正值清明假期,那也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個清明節(jié)假期。自從走進家門打開電腦后,三天時間,我沒能出門。踏青歸來的兒子,臉紅撲撲的,渾身冒著熱氣,他看到我蓬頭垢面仍然呆呆地坐在攤了一堆材料的電腦前忙活,說,媽媽,看得出你這幾天過得很慘!我?guī)е寮マk公室發(fā)稿,一下樓,一陣熱浪撲面而來,陽光也刺得我睜不開眼,院里的人們已經(jīng)穿上了短袖,而我卻穿著件棉襖,我覺得頭很暈、步子很輕飄,三天不下樓,仿佛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
三天不下樓,我潛心寫下了1萬多字的彌足珍貴的文字。
——習近平動情地回憶說,“焦裕祿精神不僅影響著你們,而且影響了幾代人。1966年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特別是講到焦裕祿同志肝癌后期堅持工作,拿個棍子頂著肝部,藤椅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時,我深感震撼。焦裕祿精神對我影響很大。我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在焦裕祿同志紀念日,我感慨萬千,就填了一首詞,有感于紀念焦裕祿,當時《福州日報》登過。焦裕祿同志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桿,雖不可及,但我們要見賢思齊?!?/p>
“今天我終于如愿以償來到蘭考,實地感受老一代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風范,我心情很激動、很不平靜,很受教育、很受啟發(fā)也很受鼓舞,深感在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更要加強黨性修養(yǎng),轉(zhuǎn)變工作作風。我們要與時俱進地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命題,探索新途徑總結(jié)新經(jīng)驗,賦予焦裕祿精神以時代精神、時代內(nèi)涵,把焦裕祿精神發(fā)揚光大?!?/p>
今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中國記協(xié)第九屆理事會暨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代表時,再次強調(diào)要轉(zhuǎn)作風改文風,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的作品,這正是我們創(chuàng)新時政報道、提升時政報道的新聞性和藝術(shù)性的重要遵循,也是我多年來恪守并努力實踐的方向。
“吟安一個字,捻斷幾根須”。對于我來說,3500多篇900多萬字稿件背后,也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2005年春節(jié),溫家寶總理到文樓村與艾滋病孤兒共度新春,活動結(jié)束回到上蔡賓館已是夜里11點。房間太冷,我就坐進被窩,把電腦架在腿上寫,5000多字的通訊是在除夕之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幾乎苦坐到天亮寫成的,拜年的短信一個接一個,別說回,連看都沒時間看。
機聲隆隆的車間,一句話沒聽準,就有可能誤讀了意思。人潮涌動的現(xiàn)場,一步跟不上,就有可能錯過最精彩的瞬間。不光跑,在重大任務上,還得要經(jīng)得住擠扛,否則你隨時有可能被擁擠的人群淘汰出局。最不喜爭搶的我,為了“搶”出新聞,卻“逼”出了成天擠擠扛扛、一路小跑的功夫。
這12年,由于我常常處在十萬火急的狀態(tài),媽媽的電話也常常被我掛斷。后來,她就很少給我打電話,而是到附近的閱報欄查看我的行蹤,只要《河南日報》上有我的名字、有我的大塊文章,她就很郁悶;只要報紙上沒我的名字沒我的大塊文章,她就很開心。因為在一篇篇急就章的背后,母親更多看到的是女兒的艱辛,她早就不忍心不愿意看我飯吃不成、覺睡不好、捧著電腦發(fā)呆的那副可憐樣。
為了頓開思路,咖啡、濃茶乃至煙和酒,都成了我的興奮劑,刺激著我的神經(jīng),長期陪伴著我夜深人靜苦思冥想的艱辛寂寞。經(jīng)常是披星戴月回到家中,疲憊得一句話也不愿說,只想倒頭便睡。可是多少次夜半凌晨時分,半夢半醒之間想起什么,我會突然一激靈坐起來,打開燈,打開電腦,一次次確認發(fā)出稿子是否為最后定稿。于是,失眠便開始困擾著我。只要出差,“安定”和“咖啡”這兩樣東西必須隨身攜帶。我稱此為“死去活來”,夜里吃了安定才能入睡,早晨喝了咖啡才能醒來。
時政報道之急之難之重,交稿時間之緊迫,近乎“殘忍”。我?guī)缀趺看味际鞘置δ_亂感嘆時間之飛逝,演出著不計其數(shù)猶如大片的“生死時速”劇。即使是在這種分秒必爭的緊迫狀態(tài)中,我也會力爭使作品既厚重高遠,及時準確傳達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又充滿人文情懷,賦予時政報道一抹美學色彩。從我手中流出的文字,我是認真的、審慎的、精益求精的,完美主義者的痛苦無休無止,每次交稿時,我總覺得殘酷的限時寫作讓我意猶未盡。
我對工作是這樣苛求,而我的生活是如此凌亂。
我的已經(jīng)就讀愛丁堡大學建筑系的兒子,那個從小頑皮慧諧的孩子,他的成長過程,我一直是缺位的。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他的電話,電話那端傳來的聲音卻是粗粗重重、沙沙啞啞,我才突然驚覺,“天哪!他的嗓音竟然變了,那個奶聲奶氣的聲音哪里去了?”那一刻,我有說不出的失落和自責,整天手里拿著錄音筆,錄這錄那的,怎么沒有想到錄一錄兒子的聲音呢?兒子長大了,我再也聽不到那個美妙的童聲了!在兒子的印象中,媽媽下班是不回家的,媽媽即使回了家也還是在寫寫寫的。他五六歲的時候吧,有一次趴到我臉前問,“媽媽,你為什么總是上作文班,你為什么不報個舞蹈班,或者唱歌班?”
2004年以來,我先后承擔對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和外國政要來豫考察等活動報道百余次,先后承擔李克強、徐光春、盧展工、郭庚茂四任河南省委書記日常政務活動報道近2000次,采寫了《深學細照篤行》《總書記情系中原大地》《大國總理握手大工匠》《陽春三月問三農(nóng)》《為群眾辦事來不得半點含糊》《普京零距離接觸少林功夫》等一大批生動活潑、富有影響的獨家時政新聞,為提高時政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感染力做出了探索。
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無論媒體介質(zhì)如何變化,也無論新聞如何變成明日黃花,能夠留下來的,一定仍然是雋永的思想和無可挑剔的文字;而對深刻命題、雋永思想的關(guān)注,正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情懷擔當所在。
歌以詠志、幸甚至哉!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
歡迎訂閱2017年《中國記者》
周國紅 025-83109522 13951800533021-24020094楊闖和 0898-68545696彭立茹 0551-3878090 13955161748齊志敏 0591-87381813 13906926139索郎塔杰 0891-6341650高寧生 0951-2967013發(fā)行熱線:010-63073532 63074337 歡迎致電新華社各地分社新聞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