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國村莊共同體衰落原因探究

      2017-01-12 01:25:36陳立軍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共同體村莊權利

      陳立軍

      ?

      英國村莊共同體衰落原因探究

      陳立軍

      (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天津,300387)

      村莊共同體是英國鄉(xiāng)村社會的重要基層組織,其走向衰落應該是以村莊中公共權利全部喪失為標志的。而這種公共權利的喪失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土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即未開墾的土地等集體財產(chǎn)權以及在開墾地上撿拾莊稼和公共放牧權利的喪失;另一方面是指,村民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的喪失,即村民平等參與以及獨立管理村莊事務權利的喪失。前者是伴隨著公地制度的被破壞開始喪失的;后者則是隨著農民的分化以及民族國家的興起,村莊被納入到了國家(或者王權)的地方行政組織后喪失的。對于上述問題的探討,進一步明確了村莊共同體這一鄉(xiāng)村基層組織走向衰落的真正推動力,既不是圈地運動的結果,更不是資本家的掠奪所致,而是個體農民力量的普遍增長。

      村莊共同體;鄉(xiāng)村基層組織;公共權利;圈地運動

      村莊共同體是英國鄉(xiāng)村社會的重要基層組織。無論是在漫長的中世紀,還是在近代社會早期,村莊共同體在組織農業(yè)生產(chǎn)、維護正常的生活秩序以及領導農民抵抗外來壓迫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的歷史學家埃姆雷·德·阿弗萊所說:“村莊共同體它確保了鄉(xiāng)村的人們從遙遠的時代就開始擁有自由、平等和秩序?!盵1](63)但是,到了近現(xiàn)代社會,在各種因素的沖擊下,這一鄉(xiāng)村基層組織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一、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關于英國村莊共同體衰落的原因,是一個復雜的研究課題,國內外學者對此爭議較大。就國外學者而言,大體上持這樣幾種觀點:一種是否定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麥克法蘭。他否認村莊共同體存在的合法性并指出,“村莊共同體作為一個真實而有意義的實體,從來就沒有在中世紀的英國存在過”[2](162?163)。他認為,在13世紀以后的英國鄉(xiāng)村根本不存在什么共同體,在那里是由一些個體小農持有土地的,他們擺脫了家族和共同體關系的束縛,在追求著一種原資本主義(proto-capitalistic)的生產(chǎn)方 式[3](333?349)。既然沒有存在過,那么又何談衰落呢?但麥克法蘭等人的觀點遭到了很多學者的批判。以拉夫提斯為代表的多倫多學派就堅持認為,村莊共同體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黑死病以前還一度較為興盛,但黑死病爆發(fā)后開始走向衰落。在他看來,黑死病不僅讓許多的村民喪生,而且還激起了幸存者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正是這種個人主義最終摧毀了村莊共同體[4]。達文特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黑死病之后,村莊內部的公共關系開始變得微弱了,“由于個體的利益和活動大于集體,因而導致了村莊原有的凝聚力,人與人之間親密的關系以及鄉(xiāng)村生活中的互助關系都在逐漸的褪色”[5](274)。以希爾頓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學派也同樣認為,英國村莊共同體的衰落是從黑死病之后開始的,但他們認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持有的不平等所致[6](20?36)。經(jīng)濟—社會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夫·戴爾則認為,英國的村莊共同體走向衰落的原因是由于農民的內部分裂所致[7](168?190)?!斑@種分裂發(fā)生在14世紀晚期以及15世紀,并且當人口波動以及農業(yè)變革發(fā)生時,這種分裂變得愈加的明顯?!盵8]后者的觀點被看作是對中世紀鄉(xiāng)村社會的一種客觀反映,主要流行于20世紀中后期。但這一觀點卻受到了著名學者布魯姆的挑戰(zhàn)。他認為,英國村莊共同體的衰落原因是“源于18到19世紀政府所支持的對敞田的圈占,這種圈占促進了公有地的瓜分。這些農業(yè)改革打擊了公共組織的基礎——集體所有制——由全體村民共同使用公共土地以及敞田制下的公共耕作”[9]。

      國內學者對英國村莊共同體衰落的研究較少,學術界關注的也不多。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老一輩史學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公有制為衡量標準,認為英國村莊共同體的衰落是從中世紀早期開始的。例如,朱寰認為,從6世紀以后,日耳曼人的農村公社成員開始出現(xiàn)財產(chǎn)分化,“這種財產(chǎn)分化在6世紀以后開始轉為社會分化……自由人中間的社會分化不可避免地轉為階級分化,形成新的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10]。尹曲也認為,村莊共同體早在日耳曼人征服西羅馬帝國的過程中就走向了解體,其原因是“日耳曼農村公社所固有的二重性導致私有制的因素逐漸擴大,集體所有制的因素逐漸縮小”[11]。另一類是新一代的史學家。他們以新的史料和理論為基礎,不斷提出新的觀點。例如,趙文洪認為,村莊共同體是與公地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據(jù)此,他提出這種共同體應該是伴隨著圈地運動的開展而逐漸地走向了衰落。“該制度在18、19 世紀大規(guī)模消失,而其最后消失地是在法國,時間為20 世紀60 年代?!盵12]

      對于英國村莊共同體衰落的研究之所以呈現(xiàn)出如此復雜的狀況,其根本原因在于對村莊共同體基本特征的界定。如果以公有制成分的大小作為衡量村莊共同體存在的唯一標尺,這顯然并不合適。因為村莊共同體本身就是典型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相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公社所有制僅僅表現(xiàn)為個人所有制的補 充”[13](484);如果把公地制度作為村莊共同體的主要特征,從而認為圈地運動是村莊共同體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公地制度是否就等同于村莊共同體呢?這也是有一定爭議的。因為在英國,并非所有的村莊共同體都實行公地制度。因此,筆者認為,將公共權利作為村莊共同體的主要特征應該比較符合其內在含義。因為從具體的史實來看,公共權利貫穿于村莊共同體的始終。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土地上的公共權利,它既包括未開墾地也包括開墾地上的權利。前者是指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森林、牧場、荒地等集體財產(chǎn)權,后者則是指在開墾地上公共放牧以及撿拾莊稼的權利。另一方面是指,村民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它是指全體村民共同管理(強調它的平等性)以及獨立管理(強調它的自治性)村莊事務的權利。這兩種公共權利共同構成了村莊共同體存在的基礎,因此,對于英國村莊共同體衰落原因的考察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來加以分析,而不能單單以公有制或者公地制度的消失來作為其解體的標志。從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上來看,土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是從公地制度的被破壞開始的;管理村莊事務公共權利的喪失,則是隨著農民的分化以及民族國家的興起,村莊被納入到了國家(或者王權)的地方行政組織后喪失的。

      二、公地制度的瓦解與土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

      如前所述,在中世紀英國村莊共同體中,土地上的公共權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未開墾地上的權利,即對村莊周圍的荒地、沼澤、森林以及礦藏等公有地的使用權;另一方面是指開墾地上(敞田制下)的權利,如莊稼茬的放牧權以及拾穗權等。

      首先,我們來分析未開墾地上權利的喪失。未開墾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是由兩個方面因素導致的。

      第一,圈地運動使得未開墾地變?yōu)榱怂接械?,從而剝奪了農民在其上的公共權利。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圈地運動的研究已經(jīng)十分充分,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這些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開墾地上的圈地,而對于未開墾地圈占的研究則涉及較少,這里做一簡單介紹。按照慣例,“條田的耕作者擁有在公共牧場和荒地進行放牧以及撿拾木材、豌豆以及其他的一些物品如石頭和煤塊的權利”[14]。村民的這些公共權利是自古就有的,并且一度所擁有的范圍很大,盡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慢慢侵蝕,即使到了16世紀也并沒有完全消失[15](5?13)。最初是封建的領主將村莊周圍的森林、草地和荒地圈圍起來進行放牧,這一做法遭到了村民的集體反對。于是他們采取了與村民協(xié)商的方式來加以解決,最終把這些公共土地歸為己有,這種圈占公地的方式被稱為“協(xié)議性圈地”(Enclosure by Agreement)。例如,很多貴族就是通過協(xié)議圈地來消除未開墾地的公共權利,將公地的所有權完全收歸己有的[16]。之后,很多農民也采取了這樣的方式,他們“不斷擴大使用公共資源的權力,甚至把公有地完全據(jù)為己有”[9]。例如,在亞德利地區(qū)發(fā)生了3起關于推倒樹籬的起訴,那些圈地的人都有普通的名字,如愛德文的兒子理查德等。顯然,他們都是將公地占為己有來擴大自己持有地的農民……這些顯然零星的關于剝奪放牧權的起訴,明顯地反映出人們試圖保留許多當?shù)厝说墓矙嗬?,原告?zhèn)兺碇Ц堵蓭熧M用的一群佃戶或是整個共同體[17](58?59)。對公共土地的圈占最初規(guī)模較小,根據(jù)1517—1607年間英國政府土地調查委員會的資料統(tǒng)計,1455—1607年在英格蘭中部、東部24個郡共圈地516 676英畝,雖然規(guī)模不大,只占土地總面積的2.76%[18],但圈占的重點則是農民歷來所共有的森林、草地、池沼或荒地等集體財產(chǎn)。而且對未開墾地的圈占也得到了法律上的認可,1235年的《麥爾頓法》和1285年的《威斯敏斯特法》都承認了領主圈占部分荒地的權利[19](198?211)。他們在這些未開墾地四周筑上了籬笆,挖上了壕溝,把原來集體公有的土地變成了私人土地,從而導致了“私人的 草地和牧場穩(wěn)步增加,而公共牧場則慢慢地被排除了”[20](369)。隨著這些公共土地的被圈占,附著于未開墾地上的公共權利開始喪失。

      第二,公有地的出售或者出租,也加快了農民在未開墾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中世紀晚期,很多的村莊共同體出于公共的目的,會把村莊的公有地出售、轉讓或者出租出去,所得來的收入,或者是放入公共的財政之中以備急用。例如,“有些地方以出賣公有 地的所得來支付公路、學校和其他地方設施所需費用”[21](128)。有時,村莊共同體還要出售一些公有地以便用來支付對領主、國家或者教會所欠的債務。15世紀以后,由于村莊共同體連續(xù)不斷的訴訟以及慈善活動,使得村莊的財政背負上了沉重的包袱。大量的訴訟使得村莊共同體的財政負擔加重,迫使一些村莊共同體不得不出售或出租一些公有地,這種情況在英國是比較普遍的。例如,從1373年開始,霍利威爾地區(qū)的公有地就出租給幾個村民長達20年,其中托馬斯·亨廷頓、威廉·布朗寧以及約翰·特略各承租11英畝;布勞頓的慣例農集體承租了當?shù)氐恼訚傻?8英畝1羅德;伍德霍斯特的慣例農集體承租了當?shù)氐牟莸?3英畝半羅德;斯利普的慣例農集體承租了29.5英畝半羅德的荒地[22](27)。隨著公有地的出售或出租,大量的公有地逐漸地落入到私人手中,成為了他們的私有財產(chǎn)。

      無論是圈地運動的進行,還是公有地的出售或出租,都使得村莊周圍的公有地越來越少。這些原本全體村民共同享有的公共土地,現(xiàn)在逐漸被私人所占有,進而排除了共同體成員在未開墾地上撿拾與放牧的公共權利。

      其次,開墾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這種權利的喪失就是排除耕地上的“共權”而擴大私權的過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其一,土地市場的形成。歷史學家認為,東盎格魯?shù)貐^(qū)可能是土地市場最早形成的地方。從最早的法庭卷檔中我們發(fā)現(xiàn),“早在13世紀中期就有清晰的跡象表明,那里有小塊土地的買賣”[23](145)。到了15世紀以后,土地市場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土地的流轉也更加頻繁了。根據(jù)15世紀的亨伯里莊園法庭記載,那里每次開庭時都會有4件土地交易的記錄,而每年至少有16件,這意味著每年要有10%的土地被交易[24](301)。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土地的交易更多是在家庭之外完成的。在英國的東部和中部,“大量的農民把土地轉移給了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的人,他們有的交易1英畝、半英畝或者是四分之一英畝。在這些地區(qū),家庭成員內部的土地轉移僅占總交易額的19%左右”[25]。在海爾斯歐文地區(qū),從1430年開始,大多數(shù)土地交易的雙方都已經(jīng)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即使那些親屬關系較遠的交易也沒有[26]。這種家庭之外的土地交易,打破了以往家庭繼承的原則,使得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shù)人的手中。當然,“土地自由買賣的結果,不是使土地愈加集中到封建領主手中,也不是趨于越來越分散的小農經(jīng)營,就大多數(shù)情況來看,是一般農戶,尤其是經(jīng)營不善或獲得了更適宜謀生出路的小農,將土地出租或賣給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且有較強經(jīng)營能力的大農”[27](144?145)。例如,在萊切斯特郡斯托頓莊園,“到15世紀后半葉,一些佃農手中持有了2個或者3個維爾格特的土地,換句話說,他們手中有超過70英畝的土地”[28](5)。在貝特福德郡的黑靈頓,有一個叫約翰·沃德的農民,在1406—1450年間,共進行了13次土地交易,在1426年時就已經(jīng)獲得了4維爾格特和12英畝的土地[29](205,210?211)。土地的自由買賣,說明個體農民支配土地的權利增強了。他們打破原有的條田制,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經(jīng)營,秋收之后,耕地也不再向村民開放,此時的土地已接近于私人的財產(chǎn),這必然要排除其原有的共權?!耙驗殡S著市場交換的發(fā)展,人們迫切要求將支離破碎的條田集中起來,要求打破敞田制下的公權,確立私權。”[30]原來在敞田制下所推行的莊稼茬放牧、撿拾莊稼等公共權利也因此被限制。

      其二,農業(yè)生產(chǎn)方式的變革。在舊有的農業(yè)體制下,農民耕種土地時要受到傳統(tǒng)慣例的制約,甚至連播種和休耕的時間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當別人耕種莊稼之時,其他人也必須一起耕種,當其他人按照古老的慣例進行休耕時,他也必須休耕”;“任何人都不能在休耕地里播種莊稼,否則將沒收其產(chǎn)品并處以半馬克罰金?!盵31](24)這種規(guī)定的目的在于讓耕種者在休耕之時,或者收獲之后把個人的土地向全體成員開放,讓共同體成員受益。正如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布洛赫所描述的那樣,一旦收割完畢,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權就開始“休息”了。但是到了16世紀以后,英國的人口有了快速增長。據(jù)統(tǒng)計,17世紀時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口為550萬,到18世紀末則為900萬,人口增長了近一倍左右。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條田制、輪作制、強制共耕和休耕等傳統(tǒng)的耕作模式不再適合歐洲快速增長的人口需求,因為這種農業(yè)生產(chǎn)方式并不能提供高效的農業(yè)經(jīng)濟來供養(yǎng)當時的人口。在這種形勢下,新的農業(yè)生產(chǎn)方式被引入敞田農業(yè)。例如,在牛津郡大泰夫村中,有60到80戶家庭,經(jīng)過長達5年之久的爭論后,他們最終同意把耕地由三圃制變?yōu)?塊輪耕[32]。自由耕作促進了新品種的引進,新農藝的實施和耕種方法的改進,導致原有的三圃制或二圃制開始動搖,休耕地逐漸減少。例如,“在沃里克郡的昆頓莊園,那里從1495年以前的某個時期開始,就采用了4圃制,這導致了只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休耕;還有些地區(qū)則干脆不再經(jīng)常改變整個耕種面積——如將二圃制改成三圃制那樣——而是如搭個便車或者鉆個孔一樣,即拿出部分休耕地的土地,然后在上面種植莊稼”[17](62,78)。休耕地的減少,加上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的種類、時間也不盡相同,使得莊稼的收獲時間也不再統(tǒng)一,因而共耕共牧也難以進行,“作為敞田制核心內容的公共放牧權”[33](47)實際上已經(jīng)逐漸被消 除了。

      面對土地上公共權利的喪失,村莊共同體也作出了一些回應。例如,在村民的一致請求下,1517?1518年,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針對伯克郡、白金漢郡、萊斯特郡、北安普敦郡和沃里克郡的訴訟情況進行調查。他們紛紛請求保留村莊共同體中的公共牧場,保留在公有地上撿拾和放牧的權利,并強制要求人們用鐮刀來收割莊稼,禁止私人的羊群,保留公共的牧群等等。在18世紀的坎布里亞郡,很多佃農堅決抵制領主削弱他們公共權利的企圖[34](33)。1772年,索福克的一個農場主由于不讓窮人去他的地里撿拾莊稼,結果他被撿拾者從馬上拉了下來,并拖著過了一條河,繼而又被懸掛起來曬干[35]。共同體成員的斗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直到18世紀晚期,在提姆沃斯堂區(qū),當?shù)鼐用袢匀豢梢栽诳盏?、收割后的莊稼茬、休耕地以及其他公共區(qū)域進行放牧[36]。這些都表明了尚未轉化的農民——這一前資本主義的社會階層所具有的反資本主義傾向,也反映了已延續(xù)千百年的土地上的公共權利在經(jīng)受資本主義經(jīng)濟強有力的沖擊后,已經(jīng)江河日下、日漸衰落,以至于迫使依賴于它的貧困農民,為維護它的存在而不得不奮起 斗爭。

      總之,到了16世紀以后,隨著圈地運動的開展、土地私權的確立以及農業(yè)生產(chǎn)方式的變革,使得共同體成員原來在土地上的公共權利遭到了破壞。此時的村莊共同體已經(jīng)無法逆轉歷史發(fā)展的洪流,盡管它也作出種種調整試圖按照舊有的方式去管理鄉(xiāng)村。但是,由于村莊共同體所提倡的土地占有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原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從而使得共同體成員在土地上的公共權利步步萎縮。直到1788年,英國的法律明確宣布土地上的公共使用權利不再合法時,這種公共權利于是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三、管理村莊事務公共權利的喪失

      如前所述,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共同體成員共同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強調其平等性);二是共同體成員獨立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強調其自治性)。

      (一)農民的分化與共同管理村莊事務權利的喪失

      在中世紀的村莊共同體中,“由于共耕共牧習俗的存在,再加上共同承擔來自領主或者國家的勞役以及共同反抗領主斗爭的需要,使得共同體成員能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37](235?240)。他們一起參加村民大會,共同管理村莊的有關事務。但是,從中世紀晚期開始,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英國村莊共同體的內部出現(xiàn)了分化——富裕農民作為一個群體開始興起[38?41]。正如侯建新所指出的那樣:“以農民群體物質和精神力量普遍發(fā)展為堅實基礎,西歐農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農民逐漸嶄露頭角,到中世紀晚期,作為一個穩(wěn)定的階層脫穎而出?!盵42](183)這些富裕的農民雇傭他們貧困的鄰居做日工或者長期的幫工和仆工,還出租給他們一些畜力和農具以便他們能夠耕作自己的土地,在食物短缺的時候還出售給窮人以糧食;他們經(jīng)常出入市場,出賣他們生產(chǎn)的農產(chǎn)品和畜牧產(chǎn)品,因此,在鄉(xiāng)村的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茲通過對海爾斯歐文村莊的研究后指出:“不得不承認,在黑死病后,海爾斯歐文的貧困人口和富有人口之間的差距被不斷的拉大了。盡管平均的持有地大小以及牲畜的總頭數(shù),在黑死病之后都有所增長,然而,富裕農民的土地和收入的增長數(shù)額要遠遠的超過了那些較為貧困的農民?!盵43]這些富裕農民是作為債權人、購買者、土地的承租人以及谷物和動產(chǎn)的販賣者等形象出現(xiàn)的,作為雇主,其實力也遠遠地超過了他們貧困的鄰居,甚至村莊的啤酒制造也被富裕的農民所壟斷[43]。富裕農民的興起,對村莊共同體的內在凝聚力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富裕農民掌握村莊經(jīng)濟大權產(chǎn)生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那就是他們開始主導村莊共同體的政治生活。正如希爾頓所指出的那樣:“介于領主和個體農民之間的是村莊共同體,而實際上代表村莊共同體的都是鄉(xiāng)村的頭面人物;他們是富裕農民的杰出人物,沒有他們的合作領主就很難進行管理?!盵44](9)農民內部的經(jīng)濟差異,使得較為富有的農民能夠利用更大的經(jīng)濟手段去控制他們貧窮的鄰居,因此,他們在村莊的政治生活中也占據(jù)了主導的地位。例如,“在特林(Terling)村莊,富裕的約曼和手工業(yè)者占據(jù)了治安官、教堂看守人、濟貧員以及陪審員等職位,那些較為貧困的村民則被‘有效地’排除在村官之外”[45](92)。在1279—1346年,埃爾頓村莊中共有大約200多戶村民,他們中有49戶曾擔任過村官,這些人基本上是村莊中的精英分子。其中有8個家庭中的成員擔任了101次村官;有14個家庭中的成員擔任了39次村官;有21個家庭曾擔任過41次村官。只占村莊人口3.5%的這8個家庭,他們的家庭成員所擔任的村官次數(shù)超過了全體村民一半以上[46](59?60)。這些人在村莊共同體中形成了寡頭政治:他們的意愿通常能夠左右村民大會甚至全體村民投票的結果;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并逐步擴大他們使用村莊公共資源的權力,甚至完全占有了公有地;他們還想方設法減少對領主和國家的義務,避免軍役,等等。例如,“在1334年,當國王向共同體征收世俗補助金時,村官們就轉移部分負擔給大部分人口——或許是一個地區(qū)的一半人口——這些人在原來的稅收體制下已經(jīng)被豁免了”[47]。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他們(指富裕農民)占據(jù)著村莊中這些職位的目的并不是因為他們有深深的責任感,而是因為這些職位賦予了他 們進一步實現(xiàn)其目的、強化其經(jīng)濟支配地位的權 力”[5](240?241)。“富裕農民主宰村莊共同體的局面最初受到了來自貧困農民的有力抵制”[32]。例如,一些貧困的農民把富裕農民侵權的行為上訴到王室法庭,力圖尋求司法的幫助,控告他們獨占公共牧場或者在公有地上放牧綿羊的數(shù)量過多等等[48](116)。但是,最終他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

      由此可見,隨著村莊共同體內部的分化,原來那種平等協(xié)商、共同參與管理村莊事務的情況已經(jīng)不復存在;共同體的集體共識和集體行為,逐漸被少數(shù)富裕農民的意志所取代;村莊共同體正在失去它原始的平等以及民主的因素,貧困的成員逐漸地淪為了村莊中的二等公民,他們逐步地失去了共同管理村莊事務的權利。

      (二)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獨立管理村莊事務權利的喪失

      隨著英國社會的發(fā)展,到了15世紀以后,經(jīng)過百年戰(zhàn)爭、胡斯戰(zhàn)爭、紅白玫瑰戰(zhàn)爭等一系列戰(zhàn)亂,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建立一種強大的政治秩序。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加強君主在國家范圍內的權力,使之能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用國王的世俗統(tǒng)治替代羅馬教皇的精神統(tǒng)治,就成為一種普遍的要求。因此,在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王權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把民族與國家結合起來,形成最早的“民族國家”。同時,處于地方勢力和羅馬教皇雙重夾擊下的國王也迫切希望摧毀這兩種勢力,來加強王權,實現(xiàn)統(tǒng)一。因而民族國家的形成,首先,就是要摧毀民族國家建立道路上的最大障礙——羅馬教皇的權威;其次,就是要確立國家的主權——“一種絕對的和永恒的國家權力”。具體到英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前者是通過宗教改革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后者則是通過以國家的權威直接控制地方基層組織來實現(xiàn)的。正如布魯姆所說,“由于國家介入領主與農民之間的問題,從而把新的規(guī)定和需求引入到了鄉(xiāng)村”[9]。這就意味著村民獨立管理村莊事務的權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這種限制也最終使得村莊共同體走向了 解體。

      首先,為了加強對鄉(xiāng)村組織的管理,在村莊中實行選民制,從而打破了以往全體村民獨立管理村莊事務的慣例。例如,“在20世紀早期,在英國諾丁漢郡萊克斯頓的敞田制村莊,那里的農民必須要在村莊中擁有一處‘住宅’,一間房屋或者一塊土地,他們才能擁有在休耕地和公有地上放牧家畜以及在村民大會上投票的權利,一個村民可能擁有多處宅地,那么每塊宅地都有一票”[49](8)。在同一時期的法國和德國也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現(xiàn)象。對選民資格的限制就意味著那些小土地所有者、茅舍農、無地的勞動者、寄宿者、仆工或者雇工等,都被排除在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之外,這樣更有利于國家對地方事務的控制。

      其次,削弱村民大會的權力,由政府所支持的村民委員會取代村民大會,成為了村莊的真正權力核心,進一步削弱了村民獨立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例如,在14世紀的杜爾海姆修道院莊園,一些村莊選舉了一個4—6人的村莊委員會。在這些委員中,有一些人是自由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就是在下次村民集會前起草村規(guī)[31](59)。此時的村民大會已經(jīng)由村莊中最高權力的機構,逐漸地變?yōu)榱舜迕裎瘑T會的附屬機構。一些村莊中的重大事宜也不再由村民大會來處理,它只負責一些無關痛癢的事務,如負責選舉村莊的校長等;村民大會不再是村民之間平等協(xié)商的會議,而轉變?yōu)樯贁?shù)村民替代其他村民行使權利的地方。由村民委員會來代替村民大會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看法不一。有的人認為:“村民委員會的出現(xiàn)避免了頻繁地召開村民大會和長時間討論的必要?!盵50](19)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當然,也有眾多的反對意見,這里我們不做進一步的探討。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由國家所支持的村民委員會取代了村民大會,剝奪了多數(shù)人直接管理村莊事務的權利,從而進一步削弱了村莊共同體的獨立自治地位。

      通過上述的手段,到了近代以后,村莊共同體被逐步地納入到國家政府的軌道上來,村民獨立管理村莊事務的公共權利徹底喪失,村莊成為了地方的行政組織機構。

      四、結語

      隨著土地上的公共權利以及管理村莊事務公共權利的喪失,到了近代早期,英國村莊共同體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但這種衰落絕不是一兩個因素所造成的。公地制度的破壞只是村莊共同體走向瓦解的一個方面,而且“村莊共同體通常是一個集體勞作與共同管理的單位,但它也并不是一個以體系完整的公地制度為基礎的”[51](3)。就英國而言,以公地制度為基礎的敞田制農業(yè)只是分布在中部地區(qū),而在東南部和東盎格利亞以及西部的康沃爾到湖泊等地區(qū),像中部地區(qū)那樣的典型村莊分布的則較少,大多數(shù)人都是生活在分散的小村和農莊之中[52](1?31)。在這些分散的小村落中,土地并沒有實行敞田經(jīng)營,但村民之間施行的也是一種合作經(jīng)營的模式[53](108?112,269?272)。他們與相鄰的定居點之間共同分享著林地和牧場等公共資源,集體服勞役以及交納租金,共同承擔來自國家的義務。這顯然也是一種共同體組織。而這類共同體的解體則與鄉(xiāng)村工業(yè)的發(fā)展有關。從17世紀開始,在這些分散的村莊之中發(fā)展起了鄉(xiāng)村工業(yè),從而使得鄉(xiāng)村中工業(yè)人口增長迅速。“這些工人盡管出身于農村,但此時他們已不再關心有關農業(yè)以及村莊共同體的相關事宜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古老的公共慣例的廢止以及村莊財產(chǎn)的分化?!盵32]因此,僅以土地制度的變革來解釋村莊共同體衰落的原因顯然并不全面。

      筆者認為,無論是圈地運動的開展,還是民族國家的興起,之所以能夠摧毀古老的村莊共同體組織,其根本原因在于內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共同體內部生長出足夠強大的個體力量,而且這種個體力量的增長還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時,才會最終突破共同體的束縛。從物質層面而言,這種個體農民力量的普遍增長離不開英國鄉(xiāng)村的“前原始積累”[42](34)。正是英國的農民經(jīng)過漫長的物質積累,到了中世紀晚期,終于具備了足以沖破共同體束縛的強大經(jīng)濟實力。就精神層面而言,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進行,人文主義思潮開始興起。他們強調私人財產(chǎn)權利的神圣性和排他性,從而為打破公權、實現(xiàn)私權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jù)。例如,在1788年有關拾穗權的訴訟中,土地所有者利用法律來削弱村民進行撿拾的公共權利,實際上就與私人財產(chǎn)觀念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54](143?144)。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感召下,到了中世紀晚期,他們終于突破了村莊共同體的種種限制,最終在工業(yè)革命到來之前,完成了一次偉大的轉變。

      綜上所述,公共權利是村莊共同體的基石,它的存在使村莊共同體能夠按照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沿襲下來的經(jīng)濟平等原則在中世紀繼續(xù)存在。這種原則,一方面限制富有者的發(fā)展,另一方面為貧困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由此支撐以小農經(jīng)濟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維系著人人都有口飯吃,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吃飽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公共權利的喪失,不僅意味著村莊共同體為農民提供的、可以依賴的經(jīng)濟條件的減少,同時也意味著農業(yè)社會的平均主義經(jīng)濟準則的破壞和共同體約束力的衰落。當資本主義所倡導的經(jīng)濟法則把一部分人引上富裕之路,同時把另一部分人拋向破產(chǎn)的困境之時,村莊共同體再也無力逆轉這一趨勢了。

      [1] E. de Laveleye. Primitive property[M]. London: Fred B Rothman & Co, 1985.

      [2] A. Macfarlane.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The family, 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A. Macfarlane. The myth of the peasantry: Family and economy in a northern parish[C]//R. M. Smith. Land, kinship and life-cyc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J. A. Raftis. Changes in an English village after the black death[J]. Mediaeval Studies, 1967, 29(1): 158?177.

      3.1 苗床準備:篩選田園土,腐熟馬糞,大糞按5∶4∶1比例配制,并按每15千克營養(yǎng)土加80%代森錳鋅5克混合均勻,按所需苗床面積鋪10厘米厚營養(yǎng)土,整平待用。

      [5] E.B. DeWindt. Land and people in holywell-cum-needleworth structures of tenure and pattern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in an east midlands village, 1252-1457?[M]. Toronto: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eval Studies ,1972.

      [6] R. H. Hilton. The English peasantr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7] C. Dyer. Taxation and communities in late medieval England[C]//J. Hatcher, R. Britnell. Progress and problems in medieval England essays in honour of Edward Mill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8] C. Dyer. The English medieval village community and its decline[J].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1994, 33(4): 407?429.

      [9] Jerome Blum.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olit of the European village community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J].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71, 43(4): 542?576.

      [10] 朱寰. 略論日耳曼人的農村公社制度[J]. 史學月刊, 1991(1): 91?99.

      [11] 尹曲. 日耳曼農村公社的瓦解與自由農民的農奴化[J]. 歷史研究, 1982(2): 131?142.

      [12] 趙文洪. 莊園法庭、村規(guī)民約與中世紀歐洲“公地共同體”[J]. 歷史研究, 2007(4): 138?149.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4] J. Thirsk. The common fields[J]. Past and Present, 1964, 29(11): 3?25.

      [15] L. D. Stamp, W. G. Hoskins. The common lands of England and Wales[M]. London: Collins,1963.

      [16] Jean Birrell. Common rights in the medieval forest: Disputes and conflict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J]. Past and Present, 1987, 117(1 ): 22?49.

      [17] 克里斯托弗·戴爾.轉型的時代——中世紀晚期英國的經(jīng)濟與社會[M]. 莫玉梅譯.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

      [18] 程西筠. 關于英國圈地運動的若干資料[J]. 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 1981(10): 948?950.

      [19] Marc Bloch. French rural history[M]. London: Routledge, 1966.

      [20] M. M. Postan, etc.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1[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21] Eugen Weber. Peasants into Frenchme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ance1870-1914[M].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79.

      [22] J. A. Raftis. Tenure and mobil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eval English village[M]. Toronto: Pontifical Institute of Mediaeval Studies, 1981.

      [23] E. Miller, Hatcher. Medieval England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ic change 1086-1348[M]. London: Longman, 1978.

      [24] C. Dyer. Lords and peasants in a changing society: The estates of the bishopric of Worcester, 680-154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5] R. Smith. Families and their land in an area of partible inheritance: Redgrave, Suffolk1260-1320[C]// Smith. Land. kinship and lifecycle.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6] Z. Razi. The myth of the immutable English family[J]. Past & Present,1993, 140(1): 3?44.

      [27] 趙文洪, 張紅菊, 侯建新. 所有制形式的演進與社會變革[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6.

      [28] R. H. Hilt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me Leicestershire estates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29] P. D. A. Harvy. Peasant land market in medieval England[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84.

      [30] 郭愛民. 土地產(chǎn)權的變革與英國農業(yè)革命[J]. 史學月刊, 2003(11): 66?70.

      [31] Warren O. Ault. Open-field farming in medieval England: A study of village by-laws[M]. New York: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72.

      [32] Jerome Blum. The European village as community: Origins and functions, agricultural history[J]. 1971, 45(3): 157?178.

      [33] H. L. Gray. English field systems [M]. Cambridge: Mass, 1915.

      [34] D. Sugarman, G. Rubin. Law, economy and society: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1750-1914[M]. Abingdon, Oxon: Professional Books, 1984.

      [35] Peter King. Gleaners, farmers and the failure of legal sanctions in England 1750-1850[J]. Past & Present, 1989, 125(1): 116?150.

      [36] R.A. Butlin. Some terms used in agrarian history[J]. Agricultural History Review,1961, 9(2): 98?104.

      [37] J. Langdon, Hores. oxe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use of draught animals in English farming from 1066-1500[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8] Christopher.Standards of living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social change in England c.1200-152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9] 侯建新.西歐富裕農民——鄉(xiāng)紳階級形成與農業(yè)資本主義的興起——兼與明清紳衿階層比較[J]. 天津社會科學, 2000(3): 101?106.

      [40] 孫立田. 英國富裕農民群體興起的歷史軌跡[J]. 貴州社會科學, 2013(4): 83?89.

      [41] 徐華娟. 社會轉型時期英國富裕農民消費水準探析[J]. 史學理論研究,2009(1): 53?63.

      [42] 侯建新. 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3] Z. Razi. Family, land and village community in later medieval England[J]. Past and Present, 1981, 93(1): 3?36.

      [44] R. H. Hilton. Class conflict and the crisis of feudalism: Essays in medieval social history[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3.

      [45] J. A. Sharpe. Early modern England: A social history 1550-1760[M]. London: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1997.

      [46] Frances, Joseph Gies. Life in a medieval village[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1.

      [47] J. R. Maddicott. The English peasantry and the demands of the crown,1294-1341[J]. Past and Present, 1975(1): 45?53.

      [48] Thirsk. English peasant farming: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Lincolnshire from Tudor to Recent times[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7.

      [49] G. Slater. The English peasantry and the Enclosure of the common fields[M]. Boston: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2001.

      [50] Isac Chiva. Rural communities: Problems, methods and types of research[M].Paris: Unesco,1959.

      [51] C. Dyer. Were late medieval English villages ‘self-contained? [C]// Christopher Dyer. The self-contained village? The social history of rural communities, 1250-1900. Hertford: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Press, 2000.

      [52] B. K. Roberts, S. Wrathmell. Region and place: A study of English rural settlement[M]. London: English Heritage, 2002.

      [53] J.Thirsk. The English rural landscap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4] R. W. Malcolmson. Life and labour in England, 1700-1780[M]. London: Hutchinson, 1981.

      A study on the decline of village community in England

      CHEN Lij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China)

      Villag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of rural society in England, whose decline should be marked by the total loss of the common rights in the village as a sign. And such loss mainly includes two meanings: one refers to the loss of common rights of land, namely, loss of 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of the uncultivated land and gleaning and grazing rights of the asset; the other refers to the loss of their rights of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in the village, namely, their loss of equal participation and independent management of village affairs rights. The former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common land, while the latter is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with the division of peasants and the rise of the nation, the village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 (or the crown). Exploration of the above issues will further specify the real force of driving the village community to decline, which, rather than the result of the enclosure movement or the plunder of the capitalists, results from the general increase of the strength of individual farmers.

      village community;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common rights; enclosure

      [編輯: 蘇慧]

      K13

      A

      1672-3104(2017)04?0203?08

      2016?12?02;

      2017?05?3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轉型時期英國鄉(xiāng)村基層組織研究”(14BSS025);天津師范大學引進人才基金項目“公共權利與英國村莊共同體研究”(5RW119)

      陳立軍(1976?),男,吉林前郭人,世界史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歐中世紀史

      猜你喜歡
      共同體村莊權利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我的小村莊
      我們的權利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村莊,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論不存在做錯事的權利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19:50
      村莊在哪里
      權利套裝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43:39
      文山县| 邯郸县| 保德县| 乌拉特中旗| 普定县| 宣汉县| 永平县| 滨海县| 蒙城县| 仙桃市| 合水县| 开封县| 白城市| 湘乡市| 柳江县| 磐石市| 蛟河市| 五家渠市| 巴彦县| 武汉市| 和林格尔县| 长阳| 庆安县| 隆德县| 绍兴县| 辉南县| 仪陇县| 浦县| 青神县| 临漳县| 龙里县| 泗水县| 新平| 和龙市| 芷江| 泽库县| 边坝县| 朔州市| 太谷县| 潼南县|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