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每天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體重卻紋絲不動?為什么每天早上吃燕麥,中午吃沙拉,還是照樣長肉?你需要的是刷新你的燃脂力,才能真正在美食中享受美麗。
卡路里計算法的致命缺陷
只要是與能量進出有關的事,大家都會想到要計算卡路里,認為只要吃進去的卡路里少于消耗的卡路里就會瘦。但我們愈是斤斤計較卡路里,卻愈是算出體重與燃脂體質不均衡的問題。
愈是計算卡路里的國家,肥胖比例往往愈高,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主要的原因是這套卡路里理論有致命的缺陷。卡路里理論雖然可以解釋能量池容量的改變,但它卻沒有考慮到能量池改變的速度,可以說,卡路里算不出食物分解的速度,它也算不出食物震蕩血糖的速度。但是,能量池改變的速度,卻可以引發(fā)身體決定是要分解脂肪還是合成脂肪。除此之外,算卡路里也算不出食物的營養(yǎng)密度,但是,所有新陳代謝的合成與分解是否順暢,還是要靠食物營養(yǎng)所提供的生化原料才能進行。
身體是A+B=C的化學過程,并非1+1=2的數學題。卡路里進卡路里出的理論是看不出食物分解速度與能量利用方式關系的。吃100卡的水果、米飯或蛋糕,它們注入能量池的速度跟100卡的五花肉有根本上的不同。100卡的水果、米飯或蛋糕的分解速度快,合成脂肪的速度也快。100卡的五花肉有脂肪也有蛋白質,它的分解速度慢,因為分解慢,所以能量是細細地流進能量池,這種能量供給速度,比較符合人體日常運作的需求,畢竟我們不是時刻都需要爆發(fā)力。
能量注入速度一均衡,就不容易漫出來。在這期間,如果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身體就會向脂肪索取能量,把儲存的脂肪拿出來燃燒。同樣是吃100卡的食物,但是由于它們分解的速度不同,使得能量池能量供給的平穩(wěn)程度也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燃脂體質。結果就是,吃100卡自以為熱量低的水果,反而增脂,吃了100卡自以為熱量高的五花肉,反而燃脂。所以,卡路里理論對于能量供給速度的欠缺考慮,結果就是愈算卡路里,身體愈不健康,胖的瘦不下去,瘦的胖不起來。
早上吃燕麥、中午吃沙拉、晚上吃牛排,不是均衡飲食
早上吃燕麥、中午吃沙拉、晚上吃牛排,看起來這天青菜也吃了,淀粉也有了,肉也夠了。但是,這樣吃,就好像一天喝水量要達2000毫升,所以就一口氣把2000毫升統(tǒng)統(tǒng)喝完一樣。一次把那么多水往身體里灌,不但對身體沒好處,還可能會水中毒。
一餐單吃一種食物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一天碳水化合物的量,在早餐的燕麥里一次吃足,燕麥里有60%的淀粉,淀粉是多糖組成的,大量的燕麥單獨進入身體,沒有脂肪和蛋白質幫著減緩這些糖的分解,最后血糖就大大沖了上去。血糖快速升高,就代表能量池注入的速度很快,很容易就漫出來。能量池一旦過滿,就必須把過多的能量打包成脂肪存起來,有些還可以制造成膽固醇。結果這樣單獨吃燕麥,不但降不了膽固醇,還反而讓膽固醇升高。
就因為身體是實時運動的,所以我們在往體內輸送能量原料時,必須要有策略。人體所需的三大營養(yǎng)元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捆在一起,均衡燃燒,要比單獨燃燒更能平穩(wěn)且持久。若是三大營養(yǎng)元素,總是單獨燃燒,因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分解的速度有根本上的不同,所以我們的能量就有時過剩、有時又不夠。人就會一下子精神太好,連累了都睡不著;或是需要專心工作時,反而沒有精神支撐完成任務。
但是,如果三大營養(yǎng)元素合在一起燃燒,那么大家分解的速度都會剛剛好,注入能量池的速度也會是平穩(wěn)的,不快不慢,身體組織的合成與分解也就剛剛好。這樣,不但身材會剛剛好,一整天也都會精神飽滿、耐力持久。
《燃脂力》
作者:賴宇凡
出版: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博集天卷
2016.5
定價:3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