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寧
愛淘舊物的達人不少,但“舊物君”楊函憬已到一定段位。他用十二年時間收集“破爛”,又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中古廚房和生活美術館。
與廈門許多年輕人一樣,楊函憬喜歡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不給別人打工的自由、具有美感的生活方式。
將他這些喜好融合的,是一間開在老別墅里的咖啡館。裝修布置中,為配合別墅原有的懷舊風格,他四處找尋百年來的老物件:齜牙咧嘴的柜子、各種材質(zhì)的老衣箱、大大小小的雞公碗碟……幾年后,咖啡館關張,他的“破爛”倒積攢了不少。
2012年7月,他找到一個一千多平方米的倉庫,用了30輛卡車,才把舊物集結到此。舊物倉慢慢成了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有人來追憶童年,有人來淘寶尋物,有人純粹好奇來看看“舊物君”。
“這個我小時候玩過”“這個我外婆家也有”,訪客們總是這樣說,觸動了楊函憬的心。不久,他開設了實體店“good one舊物倉”,客戶在第一年以廈門的店主、設計師為主,第二年即擴展至全國,現(xiàn)每年有80萬至100萬元左右的銷售額。淘寶店也同期開設,進行大量的衍生品生產(chǎn)。
楊函憬主推的產(chǎn)品,是上世紀普遍使用的舊花磚。這些地磚、墻磚在民國老別墅中已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曾流行過。它們接近中國傳統(tǒng)審美,顏色多是黃綠白相間,四塊拼出一朵花。
2014年,廈門開建地鐵,在老城區(qū)的挖土機輪下,花磚們等待著消亡的命運。楊函憬自此收集花磚,現(xiàn)已持有近5萬塊。
在楊函憬看來,廈門花磚源自南洋,保持了最好的工藝傳承。一塊磚的制作,要經(jīng)歷制模、注漿、注色、晾曬、打蠟等許多工序,在顏色、花紋上富有獨特性,“超越了大家對水泥的想象”。
他的團隊把老花磚做成精致胸針,嵌進桌子,做成冰箱貼,印上棉布縫制環(huán)保袋……這些小物件受到廣泛熱愛,喚起了更多人心底對老廈門以及復古美學的追憶。
楊函憬在團隊內(nèi)設了一個城市記憶工作組,其工作,是把物件分類整理、拍攝,并去探求消失的故事,最后集結出版、展示。這個展已連續(xù)做好幾年了。
最近,楊函憬還在籌建生活美學館,里面有一座花磚的體驗式再現(xiàn)工廠,有舊物倉、雜貨學,還向公眾開放,傳授一些消失的老工藝。
2016年6月,舊物倉浩浩蕩蕩搬了一回家。新址在一個改造過的老卷煙廠里,近8米的挑高,很氣派。當舊食器越積越多時,楊函憬就想象出一個從前廚房的模樣。是否能讓它們重回人間煙火?
舊床板、老抽屜、老窗架、老碗器,一個帶著理想味的中古廚房誕生了。楊函憬興奮地想:有了從前的廚房,那從前的料理又在哪里呢?他打電話問故鄉(xiāng)小鎮(zhèn)上的媽媽,從前的一個水稻品種還有沒有。媽媽說沒有了,連種子都找不到了。
楊函憬挺震驚,原來老食材跟舊物一樣,也在逐漸流失。他決定去探尋國內(nèi)一個個小產(chǎn)區(qū)的原生風物,團隊中也慢慢有了專業(yè)的風物獵人、風物評測師、料理創(chuàng)作人等等。中古廚房因此成為國內(nèi)一個獨立的第三方食材評測中心。
一切準備好后,楊函憬開放了小場的中古家宴。家宴上,有團隊尋覓了很久的傳統(tǒng)稻米,有武夷山野生的紅菇,有古法熏制的臘肉,有歸鄉(xiāng)自釀的甜米酒,有高原上的小土豆,還有媽媽們秘傳的私房食方……
越來越多的人聚在中古廚房,包括美食家歐陽應霽、藝術家王小慧、創(chuàng)意大咖李欣頻、五星級大廚大剛先生、把食物寫入人心的編劇作家柏邦妮……他們被稱為“中古來客”。幾個月間,中古廚房的粉絲達到數(shù)萬人。
在即將開放的2.0版的中古廚房中,楊函憬將集開放廚房體驗、中古家宴預約、風物集成小店以及美食課程、美食聚會、美食主題書店等經(jīng)營內(nèi)容為一體,甚至共同相約一場風物旅,跟著食材去旅行。
從時光里自然生長起來的事物,必須也經(jīng)得起時光的考驗。楊函憬說:“一切不設限,我們可以一起來,從現(xiàn)在開始想象并營造?!?/p>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