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家門口不遠處,有一家南北雜貨店,店的邊上,放著一個木框玻璃柜,里邊坐著一個中年男人,專門修各種鋼筆。我經(jīng)常好奇地去看他給人家修鋼筆,柜面上放著一盆水,藍黑紅色相混雜,不知道洗過多少支鋼筆了,修理的項目有時是換筆尖,有時是修漏水,有時是配筆套,有時是換儲存墨水的橡皮囊……說實話,我那時挺佩服修筆匠的手藝,覺得他太神奇了。再看看玻璃柜里面,掛著琳瑯滿目的各式各樣鋼筆,以及各種配件,簡直令人流連忘返。
不知道過了多少年,開始流行圓珠筆了,流行水筆了,這都是一次性的易耗品,不再需要修理。又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流行電腦和手機了,不再使用筆了,即使簽名,也可以用手指代替了,比如現(xiàn)今在不少POS機上就如此。即便要書寫成文,也交給打印機去完成任務(wù)了。就連以識字、練字為主業(yè)的小學(xué)生,也用上了點讀筆。家中倘若有幾支貴重的金筆,那也如同玉石一般,僅是擺設(shè)而已。
實在很可惜,也很可憐,現(xiàn)在識字而不用寫字了,有筆而不用筆了。這樣一來,修筆匠自然失業(yè)了。該可憐的不僅僅是修筆匠,還有歷史悠久的書法藝術(shù),包括軟筆和硬筆的,也少人問津了。就連老中醫(yī)開膏方、老財務(wù)開發(fā)票也都用電腦打印了。嗚呼!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
俗話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F(xiàn)在有的大學(xué)生簽個名,寫出來的字恐怕連自己都認不得,這是什么樣的素質(zhì)呀?那種要么如螃蟹橫行、要么似墻頭草晃動的筆跡,實在是人類綜合素養(yǎng)的一種殘缺和畸形。我們的真實意圖并非要呼喚修筆匠“死而復(fù)生”“卷土重來”,而是想讓打扮得珠光寶氣或者西裝革履者還能寫得一手好字,以與他華麗的外表相匹配。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