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芬
(韶關(guān)學院醫(yī)學院,廣東 韶關(guān) 512026)
刺絡放血療法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
高曉芬
(韶關(guān)學院醫(yī)學院,廣東 韶關(guān) 512026)
本文通過筆者在臨床中應用刺絡放血療法治療皮膚病的驗案分析,結(jié)合文獻分析其作用機理,認為刺絡放血療法可以作為陽熱性皮膚病的一種有效的輔助療法。
皮膚??;刺絡放血療法;臨床應用
刺絡放血療法是一種通過針具對人體淺表小靜脈、特定腧穴、病灶處或病理反應點進行針刺,并放出適量血液,用以治療疾病的中醫(yī)傳統(tǒng)方法。近年來,筆者運用上述方法在臨床治療急性皮膚病方面取得滿意效果,與大家一起分享。
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一種毛囊、皮脂腺的皮膚病,表現(xiàn)為粉刺、丘疹、膿皰、結(jié)節(jié)、囊腫等多種皮損,皮損好發(fā)于顏面胸背部。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素體陽熱偏盛,又感外來風熱之邪或飲食不節(jié)脾胃內(nèi)生濕熱。總之本病以肺胃熱盛較為多見,從經(jīng)絡角度來講面部為諸陽經(jīng)交匯之處,陽熱偏盛,督脈主人體一身之陽,大椎放血可瀉熱,足太陽膀胱經(jīng)從頭到足,主一身之表,其肺俞、胃俞放血既可以祛風熱又可瀉臟腑熱。
驗案:馬×,22歲,學生,2016年11月21日就診。主訴:面部反復丘疹、膿皰2個月余?;颊?個月前因畢業(yè)實習加考研面部出現(xiàn)丘疹、膿皰,自行喝涼茶,效差。近來因考研臨近病情加重,面部丘疹、膿皰增加,尤以鼻部較為明顯。舌紅苔白,脈弦數(shù)。診斷:尋常型痤瘡。治則:清熱解毒、瀉火消斑。治法:①心理輔導、護理宣教;②大椎、肺俞、膈俞、胃俞、肝膽俞,三棱針點刺放血;③中藥五味消毒飲加黃連解毒湯加減:金銀花15 g、連翹20 g、野菊花15 g、紫花地丁15 g、黃連6 g、黃芩15 g、黃柏12 g、梔子12 g、白花蛇舌草30 g、夏枯草30 g,5劑,1 d 1劑,水煎分2次服。外用青鵬軟膏1 d 2次。2016年11月28日復診:皮疹基本消退,囑其注意飲食、放松心情、以金銀花、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夏枯草適量泡茶飲。
按語:痤瘡臨床治療療程一般要1個月,本案療效顯著,除中藥的作用外,背俞穴和大椎放血使臟腑之熱迅速外泄,縮短治療療程,取得滿意療效。
本病是春季發(fā)生于婦女面部的一種季節(jié)性皮膚病。其特點是潮紅、小丘疹、邊界不清的淺色斑片上有少許細小鱗屑,自覺輕度瘙癢或干燥不舒。病因是肺胃素蘊內(nèi)熱,復又感受風熱,風熱間夾濕邪,隨陽氣上達于面部而成。本病治療采用毫針面部點刺放血加中藥內(nèi)服能取得較好療效。
驗案:高××,39歲,教師,2016年4月25日就診。主訴:反復面部紅斑、鱗屑伴瘙癢10 a,加重5 d就診。患者自10 a前始,每到春季面部皮膚出現(xiàn)淺紅斑、脫屑、伴輕微瘙癢,求診于中醫(yī),每每內(nèi)服3劑中藥,外涂保濕霜即可痊愈。5 d前北京出差,因氣候不適病情再發(fā),面部多處淡紅斑,脫屑,輕微瘙癢,服中藥療效欠佳來診。舌紅苔白脈數(shù)。診斷:春季皮炎。治則:疏風清熱、解毒消斑。治法:①減少外出活動(郊游);②以0.25 mm×13 mm毫針1枚,垂直對準面部紅斑處淺刺,以局部微微滲血,任血自止。消毒局部皮膚,以怡寶純凈水濕敷面部;③中藥黃芩15 g、桑白皮12 g、枇杷葉12 g、夏枯草30 g、薄荷6 g(后下)、牛蒡子12 g、防風10 g、桑葉10 g、菊花10 g、蟬衣10 g,5劑,1 d 1劑,水煎,分2次服。2016年5月2日復診,皮疹基本消退,囑其繼續(xù)面部保濕。
按語:春季皮炎屬皮科小恙容易治愈,但病情反復,治療效果欠佳,加之患者亂用外用藥物及環(huán)境因素,皮膚屏障功能很容易受損,繼發(fā)面部過敏性皮炎和激素依賴性皮炎等。本例采取皮損局部刺絡放血,使熱外泄,配合中藥達到理想效果。
本病為皮膚科常見病,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以皮膚簇集性水皰和神經(jīng)痛為特點。中醫(yī)學認為,因肝郁化火、脾虛濕蘊、氣血凝滯所致。治療應以行氣活血為大法。
驗案:何××,女,48歲,2015年10月12日就診。主訴:右下肢簇集性水皰伴疼痛5 d?;颊? d前國慶期間外出旅游,返韶后即覺勞累,伴右下肢不適,自以為勞累所致,未予重視,疼痛逐漸加重,皮膚出現(xiàn)簇集性水皰,來診。發(fā)病以來精神、食欲差,因疼痛睡眠差。查體:右下肢后側(cè)簇集狀分布水皰,皰壁緊張,皰液清亮。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診斷:帶狀皰疹。治則:清熱瀉火、活血止痛。治法:①注意休息,清淡營養(yǎng)飲食;②消毒水皰間正常皮膚,以5 mL注射針頭快速點刺,而后以適當火罐在刺絡處吸附,任血自流,之后以爐甘石洗劑外涂皮損處;③中藥內(nèi)服:龍膽草9 g、梔子15 g、黃芩15 g、懷牛膝6 g、生地30 g、車前草15 g、澤瀉12 g、通草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6 g、川芎10 g、當歸15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2015年10月19日,疼痛明顯減輕,水皰部分干燥結(jié)痂,精神食欲好轉(zhuǎn),睡眠好轉(zhuǎn),舌紅,苔黃,脈數(shù)。同前法繼續(xù)刺絡放血,中藥去澤瀉、通草,加雞血藤30 g、郁金12 g,5劑。三診:2015年10月26日,疼痛消失、皮疹消退,疾病痊愈。
按語:帶狀皰疹為臨床常見病,西醫(yī)往往需要住院治療,中醫(yī)予辨證論治。本案中使用皮損處刺絡拔罐的方法,有效減輕疼痛,縮短病程。需要注意的是刺絡要包括蛇頭及蛇尾處,可直折其火、瀉熱通絡止痛。
臨床中除了上述疾病,神經(jīng)性皮炎、毛囊炎、癤、丹毒、急性濕疹、銀屑病等屬于陽證的皮膚病都可選擇使用刺絡放血療法,如神經(jīng)性皮炎可皮損處皮膚針扣刺放血,毛囊炎、癤可大椎、肺俞、胃俞放血。輕者單用本法即能取得較好療效,重者需配合中藥治療。
刺絡放血的原理文獻中早有描述,《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边@是關(guān)于刺絡放血的治療原則的最早記錄[1]。即對于氣血郁積日久的病癥,采用針刺瀉血的方法[2]?!端貑枴ぱ獨庑沃疗诙摹罚骸吧俜仓尾”叵热テ溲?,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瀉有余補不足。”《素問·針解》篇有云:“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庇纱丝梢姟秲?nèi)經(jīng)》中關(guān)于刺絡放血療法的應用是瀉實,用于邪實之癥[3]。皮膚病病位在體表陽位多為實性病癥,故刺絡放血療法較為適宜。
刺絡放血[4]主要通過調(diào)整陰陽、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扶正祛邪來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主要有退熱、止痛、鎮(zhèn)靜、降壓、降低血黏度、強心、活血、急救、消炎、止癢、抗過敏等作用。刺絡放血治療皮膚病主要通過退熱、止痛、消炎、止癢、抗過敏發(fā)揮作用。
總之,刺絡放血療法是一種治療陽熱性皮膚病的有效輔助療法,但又是一種損傷性療法,臨床操作中一定要得到患者同意才可實行,盡量做到安全有效。
[1] 鄭少祥.《內(nèi)經(jīng)》刺治熱病特點初探[J].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27(6):258-259.
[2] 姚益龍,李竟成,白曉英,等.針刺治療神經(jīng)衰弱89例[J].陜西中醫(yī),2004,25(3):261-262.
[3] 秦 廣.《內(nèi)經(jīng)》刺血絡法探析[J].中國針灸,1992,12(4):42-44.
[4] 孫 閣,馮新義,孫國華.刺絡放血療法的實驗及臨床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yī),2007,29(6):561-563.
修回日期:2017-03-06
本文編輯:張慧芳
R751.5
D
1006-978X(2017)02-0058-02
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