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劉靜君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遲華基教授治療消渴病經(jīng)驗淺析
陳婷婷1,劉靜君2*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消渴病是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生活方式不善,導致的以消谷善饑,渴飲多尿,體重減輕為主要癥狀的病證,類似于西醫(yī)學之糖尿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升高。遲華基教授對本病的治療有其獨特的見解,經(jīng)驗頗豐,現(xiàn)就遲華基教授治療消渴病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jié),以飧同道。
消渴?。惶悄虿?;遲華基;名醫(yī)經(jīng)驗
消渴病是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生活方式不善,導致的以消谷善饑,渴飲多尿,體重減輕為主要癥狀的病證,《黃帝內(nèi)經(jīng)》已有記載。此處之消渴病類似西醫(yī)之糖尿病。遲華基教授對本病有獨特的認識,筆者有幸隨著,淺窺一二,現(xiàn)就遲華基教授治療消渴病的經(jīng)驗做一淺析,并附案例一則與大家共同學習。
遲老師認為對于消渴病的辨證及治療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消渴病的病位而言,消渴病常常累及上、中、下三焦,一般而言,病在上焦者,與肺臟關(guān)系密切;病在中焦者,屬脾胃受累;病在下焦者,多與腎臟相關(guān)。同時,還應注意消渴病往往是多臟受累,而非局限與肺脾胃腎,還與肝臟息息相關(guān),應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辨其主要病變臟腑,注意各臟腑之間的聯(lián)系,治療上也應抓住重點,兼顧其他。
第二,從臨床癥狀來看,消渴病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乏力或伴有小便味甘為主要癥狀。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熱所傷,水液不能正常敷布,直趨下行,故尿頻量多;津不上呈故口渴,輸布失常故飲不解渴;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熱所傷,胃火熾盛,熱能消谷故食欲增強,郁熱傷陰,故多食飲善饑渴;脾氣虧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津液在脾故口甘,水谷精微下注于小便,故小便味香;胃火熾盛,消爍肌肉或脾胃氣虛,氣血生化乏源,肌肉失于濡養(yǎng)故形體消瘦。
腎主藏精而內(nèi)寓元陰元陽,為先天之本。腎陰虧虛,則虛火內(nèi)生,上灼肺津則口渴,中燔胃津則消谷善饑,腎主水,為胃之關(guān),司二便。腎失濡養(yǎng),關(guān)門開闔固泄失權(quán),則水谷精微直趨下行,故小便量多而頻且有香甜味。
早期需注意全身癥狀,如皮膚瘙癢、走上坡路時腰膝酸重感、反復感冒等,尤其是臨床典型癥狀不明顯者,全身癥狀及舌脈往往成為辨證關(guān)鍵??傊F(xiàn)代多表現(xiàn)為肥胖、痰濕、內(nèi)熱、陰虛之象,與肺、脾、胃、肝、腎關(guān)系密切。治療上多采用燥濕化痰,清肺胃之熱,疏肝健脾,滋腎益陰等法雜合以治,結(jié)合辨證結(jié)果,以一法為主,兼施它法,強調(diào)情志調(diào)整,適當運動,控制體重等。
樊某某,男,51歲,2014年5月29日初診?;颊咭蜓歉?年余就診,自述3年前查體發(fā)現(xiàn)血糖高,服用諾和龍、二甲雙呱治療,血糖控制6~8 mmol/L,常感頭暈,血壓140/110 mmHg,平素干咳,偶咯少量白色黏痰,感口干、咽干、咽癢,偶胸悶,身體沉重,健忘,平素飲酒較多,無煙史,食納可,眠差,多夢,小便調(diào),大便不成形,日一行。舌紫黯,苔黃厚黏膩,脈細弦滑。既往高血脂、高血壓病史。
診斷:消渴,痰濕困脾證。
治法:燥濕化痰,消積運脾,佐以清熱。
處方:1)平胃散合胃苓湯加減。生地黃10 g,炒蒼術(shù)10 g,炒白術(shù)10 g,厚樸6 g,陳皮10 g,澤瀉10 g,雞內(nèi)金10 g,生山楂片10 g,夏枯草30 g,馬齒莧10 g,黃連10 g。7劑,水煎服,日1劑。2)黃連素片,1次5片,每日3次。囑其忌食甜品,少食油膩,控制食量,適當運動。
按語:患者為中年男性,體胖,平素恣食肥甘厚味,工作關(guān)系需要飲酒較多,脾胃勞損,腐熟運化水谷之力減弱,飲食積滯停聚中焦,痰濕內(nèi)生,脾陽被遏,脾失健運。痰濕蘊結(jié)胸膈,氣機不暢,故胸悶;濕性重濁,故身體沉重,倦怠嗜臥;痰濕阻滯氣機,津液輸布失常,不能上呈,故咽干且癢;痰濕停聚于咽喉,濕性黏滯,故咽部有痰難咯;痰濕郁而化熱或食積生熱,痰食熱結(jié),蒙弊心竅,痰火上擾心神,故失眠、健忘;脾失健運,痰濕不化,故大便黏膩不成形;舌苔黃厚膩,脈弦滑均為痰濕郁熱所致。
治療以燥濕化痰,消積運脾,佐以清熱之法。方用平胃散燥濕健脾合胃苓湯化氣行水加減。方中蒼術(shù)、厚樸芳香化濕,前者燥濕運脾之力強,后者兼有行氣之功,使氣化則濕除;陳皮燥濕運脾,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消;雞內(nèi)金健胃;生山楂片消食化積,行氣散瘀;澤瀉甘寒,淡滲利水,通小便而實大便,同時又可泄熱;夏枯草清肝瀉火,對肝陽上亢之高血壓效佳,同時清肝火,以防肝木太過乘脾致脾虛益甚;生地黃甘寒質(zhì)潤,既能清熱養(yǎng)陰,又能生津止渴,多用于消渴所致熱病傷陰之煩渴多飲;馬齒莧、黃連清熱燥濕瀉火,兩者亦屬痰濕困脾兼有熱象之消渴病的經(jīng)驗用藥,馬齒莧鮮品對消渴病又具食療之效。全方諸藥合用,燥濕化痰清熱,又兼健脾滋陰生津,使痰濕消,脾運健,消渴愈。
黃連素為遲老師臨床治療消渴病常用的中成藥,多數(shù)人都知道黃連素可用于治療腹瀉,而遲老師則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黃連素對于舌苔黃厚膩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有著降血糖,降血壓的功效,本案患者舌象符合用藥條件,又有大便不成形,故應用黃連素以消血糖、降血壓、實大便,可謂“一箭三雕”。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黃連素降壓消糖時,其用量需大于常規(guī)用量方可奏效。
2014年6月12日。藥后患者自覺咽干、咽癢癥狀較前減輕,耳鳴、頭暈、失眠癥狀改善不明顯,現(xiàn)仍偶有咽癢,干咳,伴少量白色黏痰,易咯;偶感胸悶氣短,納可,眠差,大便較前成形,日一行。舌胖,質(zhì)黯紅,苔黃厚膩,脈細弦滑。
處方:1)上方加玉竹15 g,佩蘭15 g。14劑,水煎服,日1劑。2)黃連素片,1次5片,每日3次。
按語:患者用藥7天,初見成效,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玉竹,一則入肺經(jīng),針對咽干、咽癢等癥狀,加強養(yǎng)陰潤燥之效,二則入胃經(jīng),養(yǎng)胃陰,清胃熱,生津止渴,同時又可防止蒼術(shù)、黃連等藥物過燥傷陰;佩蘭芳香化濕,去陳濁,入脾,加強化濕醒脾之效。
2014年6月26日。服藥后癥狀皆有減輕,已停服諾和龍、二甲雙呱等降糖藥1周,現(xiàn)餐后血糖8.9 mmol/L,偶感咽癢,有痰,難咯,納眠可,小便調(diào),大便不成形。今日血壓:120/90 mmHg。舌胖,質(zhì)黯紅,苔黃黏,脈弦滑。2014年6月20日于當?shù)蒯t(yī)院查血示:葡萄糖6.73 mmol/L↑,甘油三酯1.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7 mmol/L↓,余正常。
處方:1)上方改玉竹為20 g,加浙貝母10 g,牛蒡子10 g。14劑,水煎服,日1劑。2)黃連素片,1次5片,日3次。
按語:患者仍咽癢有痰,故加牛蒡子、浙貝母入肺經(jīng)以利咽化痰,玉竹加量以加強養(yǎng)陰之效。
2014年7月10日。服上藥后諸癥皆減,現(xiàn)餐后血糖8 mmol/L,食肉后牙齦腫痛,大便不成形,偶腹瀉。舌胖,質(zhì)黯紅,苔黃膩,脈弦滑。
處方:1)上方改白術(shù)為15 g,加懷牛膝12 g,炒梔子10 g。14劑,水煎服,日1劑。2)黃連素片,1次5片,日3次。
按語:患者食肉后牙齦腫痛提示仍有胃熱,故加炒梔子以清熱瀉火,懷牛膝引火下行;加大白術(shù)用量,加強益氣健脾之力以燥濕止瀉。
2014年7月24日。藥后血糖、血壓控制良好,近1個月控制飲食加強運動,體重較前減輕5 Kg,現(xiàn)空腹血糖6.1~6.3 mmol/L,今測血壓:118/80 mmHg,現(xiàn)無明顯不適,納眠可,小便調(diào),大便不成形。舌黯紅,苔黃黏,脈弦滑。
處方:1)上方加丹參10 g,丹皮10 g,生甘草10 g,炒谷芽12 g,炒麥芽12 g,車前子10 g(包煎)。7劑,水煎服,日1劑。 2)全方4倍量,水泛為丸,1次10 g,日2次。
按語:患者服藥后雖無明顯不適,但舌質(zhì)黯紅,苔黃膩仍為痰熱瘀阻之象,故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丹參、丹皮以活血化瘀,又可清熱;加生甘草以加強清熱之力又可調(diào)和諸藥;加炒谷芽、炒麥芽可健胃消食,以消中焦積滯;車前子利水濕,分清濁而止瀉,可利小便以實大便。因患者療效顯著且血糖、血壓均較穩(wěn)定,故改湯為丸,取丸藥緩圖之意,同時可免除煎煮之不便。
此后患者血糖、血壓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nèi),每于丸藥將要服完之時前來就診,遲老師則根據(jù)其現(xiàn)有癥狀,在效不更方的基礎(chǔ)上稍作加減,囑患者繼服丸藥以防病情反復。從治療全程來看,辨證準確,思路清晰,用藥精準,處方簡練,配伍得當,故所用之藥雖均為臨床常用之品,但可取得良效,特別是馬齒莧、黃連素的應用更體現(xiàn)了中醫(yī)臨床經(jīng)驗的重要性,也是治療消渴病的一大特色。
遲華基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No.520786)
陳婷婷(1991-),女,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醫(yī)婦科專業(yè)研究工作。
劉靜君*(1966-),女,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醫(yī)學博士,主要從事月經(jīng)病及不孕癥的研究工作。
2016-07-19
R249.2
A
1002-2406(2017)01-0027-02
修回日期: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