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孔新利
(甘肅省涇川縣畜牧獸醫(yī)局黨原工作站,744315)
一例豬弓形蟲病的診治
馬超1,孔新利2
(甘肅省涇川縣畜牧獸醫(yī)局黨原工作站,744315)
弓形蟲病又稱弓形體病,是由剛地弓形蟲引起的寄生在豬、牛、羊、狗、貓和人體內(nèi)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原蟲病。近年豬弓形蟲病暴發(fā)又較多,特別是種豬,由于生活周期長,感染機會多,天氣驟冷、更換飼料等應激容易誘發(fā)疫情。根據(jù)流行特點,本病多發(fā)生在5月~10月,夏季發(fā)病率最高。豬患急性癥的多見于斷乳仔豬?,F(xiàn)將一例豬弓形蟲病的診治及一般防控措施報告如下。
2014年8月2日我縣黨原鎮(zhèn)3家散養(yǎng)戶36頭豬發(fā)生疫情,部分豬出現(xiàn)持續(xù)高燒不退,有的豬腹部皮膚出現(xiàn)紅斑或紫斑,糞便干硬,呼吸急促,用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治療無效果并出現(xiàn)死亡現(xiàn)象。經(jīng)我縣獸醫(yī)人員診斷為疑似豬弓形蟲病,后經(jīng)送檢市動物疫控中心化驗室確診,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體溫最高可達42.3℃,大多41.5℃左右,稽留可持續(xù)3~10天,食欲減退,表現(xiàn)厭食繼而廢絕、喜臥,精神委頓,鼻鏡干,流水樣鼻液,尿橘黃色,糞多干燥,呈暗紅色或焦油樣,個別豬含有黏液,乳豬或斷奶不久的仔豬,排水樣稀糞不惡臭,有的豬糞便干稀交替,呼吸淺快,嚴重時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腹股淋巴結明顯腫大。在耳廓、耳根、下肢、股內(nèi)側、下腹部可見紫紅斑或間有小出血點,與健康部位界限分明。有的病豬耳郭上痂皮,甚至發(fā)生干性壞死,最后呼吸越來越困難,行走時腰部搖晃,不能站立,臥地不起,體溫下降死亡。個別病豬發(fā)生癲癇樣痙攣,后軀麻痹,運動障礙。
腹股溝淋巴結明顯腫大。剖檢肺淡紅,大多膨大有光澤,有些萎縮,表面有粟粒大或針尖大的出血點,膈葉、心葉可出現(xiàn)不同的間質水腫,間質增寬,有充滿透明膠凍樣物質,切面流出泡沫液體,也有的呈纖維素性病變。
腸系膜淋巴結,頜下、肝門、肺門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外翻,有出血點。肝腫脹,硬度增加,呈黃褐色,表面有黃豆大的灰白色壞死灶,腎臟呈土黃色,不腫脹,個別有白色壞死灶。腹腔內(nèi)有大量的纖維性滲出物。有的胃底部黏膜出血,并見有小的、散在的潰瘍灶。死于神經(jīng)癥狀的腦軟膜充血,有時腦溝與腦回變平,濕潤有光澤,胸腹腔有黃色透明積液,也有的呈混濁狀。心、膀胱無異常。
治療本病有效的藥物是磺胺類藥及中藥類藥,其他抗生素類藥物無效。
4.1 西醫(yī)治療
采用磺胺間甲氧嘧啶每kg體重70mg,或甲氧芐胺嘧啶每kg體重14mg,每天2次口服,連用3~4天,內(nèi)服時配合等量碳酸氫鈉,并增加飲水?;前?6-甲氧嘧啶每kg體重20~25mg,每天1~2次,肌肉注射或口服,病初使用效果更佳。治療要及時,急性弓形體病在發(fā)病3天內(nèi)治療非常有效;發(fā)病5天后,治愈率會很低,即使癥狀消失,蟲體也會進入組織形成包囊,使病畜成為帶蟲者。
4.2 中醫(yī)治療
用蟾蜍2~3只(大者2只,小者3只,鮮品干品均可),苦參、大青葉、連翹各20g,蒲公英、金銀花各40g,山豆根、射干、桔梗各25g,大黃、赤芍各20g,甘草15g。水煎溫服。
5.1 做好飼料衛(wèi)生管理主要防止豬的飼料、飲水被貓糞污染,消滅豬場的老鼠,屠宰廢棄物不可用來作豬的飼料(必要時可煮熟后利用)。
5.2 整群藥物預防用SMP(磺胺甲氧嗪,即長效磺胺)500mg/kg,同時配合乙胺嘧啶25mg/kg的濃度添加到飼料里,能預防弓形體包囊所致的感染,連續(xù)應用2個月,也未見有中毒現(xiàn)象。
5.3 殺滅卵囊及避免人體感染殺滅土壤及各種物體上的卵囊可用55℃以上的熱水及0.5氨水沖洗,并在日光下暴曬。人在接觸牲畜、生肉、尸體后要嚴格消毒,肉食品要充分煮熟或冷處理(-10℃15天,-15℃3天可殺死蟲體)。
5.4 感染豬只的處理定期對豬弓形蟲檢疫,檢疫出的感染豬只,進行隔離治療,建立健康豬群,豬舍用2%來蘇爾溶液消毒。
S858.28
B
1003-8655(2017)01-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