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王永梅
長期以來,他以無機晶態(tài)多孔材料的設計合成以及生長機理的研究、納米孔薄膜的制備以及分離性能的研究、多孔材料的催化性能的研究以及在能源和環(huán)境中的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用自己的青春實現(xiàn)著科研的夢想。他,就是東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特聘教授鄒小勤。
刻苦攻讀 積極參與
鄒小勤出生于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三橋鄉(xiāng)塘南村一個貧窮的農(nóng)村家庭。明白生活的艱辛,他自幼年時就刻苦攻讀,于2002年考取了吉林大學,并通過勤工儉學完成了學業(yè)。2006年,鄒小勤以優(yōu)異的成績免試推免進入無機合成與制備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從事研究生工作。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2009-2012年,鄒小勤就讀于法國卡昂大學材料化學專業(yè)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赴法國留學。2013年3月-2015年2月,他就讀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催化化學專業(yè),從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在法國卡昂大學任博士期間,他參與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中國留學基金委資助的《多孔薄膜關于分子選擇性方面的研究》項目,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金屬有機骨架膜材料,拓展了其他高效膜分離材料和多孔材料在能源與環(huán)境領域中的應用。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博士后期間,鄒小勤參與了美國能源部資助的《具有天然氣高效轉化的雙功能催化體系的設計合成與機理研究》項目,首創(chuàng)化學升華法制備了具有穩(wěn)定的亞納米級(埃米級)的金屬簇,并對限域于分子篩主體材料中的金屬簇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行了全面的結構表征,同時確認了金屬簇與分子篩規(guī)則孔道中的酸性位置之間的關系。這種雙功能催化材料在工業(yè)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鄒小勤還把科研目標聚焦在了納米學科上,并前往歐洲同步輻射中心學習X-射線測試技術。2015年,鄒小勤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被聘為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年僅30歲的他也成為迄今為止東北師范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回國科研 繼往開來
鄒小勤回國后,立即投身于課題組的啟動、建設中。他積極配合團體領軍教授朱廣山教授進行實驗室建設、團隊人員的招聘與組建、學生的招生等。經(jīng)過一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6月,實驗室終于建設完成,2016年9月引來了第一批優(yōu)質生源。
鄒小勤勤于科研,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2016-2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青年骨干培育基金(2016-2018)等科研項目,發(fā)表論文28篇,撰有專著1部,并擔任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雜志的審稿人,發(fā)明“去除有機體中有毒非金屬砷的方法”(專利號:CN100592875 C.)、“ZSM-5分子篩膜及在處理砷方面的應用”(專利號: CN101279210 A.)專利兩項。
對科研探索不止的鄒小勤還積極參加學術活動。他參加了第26屆(2010)、27屆(2011)法國分子篩會議、第6屆(2008)比利時國際介孔材料會議、迪拜2016年EMN國際薄膜會議等多個會議,并應邀做口頭報告,組織、協(xié)調舉辦了法國第一屆Zeolite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2012)論壇、第一屆長春國際Advances in 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會議(2016)?,F(xiàn)在,他已是美國化學會會員、法國分子篩協(xié)會會員。
現(xiàn)在,鄒小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性能的多孔分離膜材料的定向合成、新型多孔材料的構筑與性能評估、高效催化劑的結構調控與能源催化轉化等方面。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在奉獻科研的道路上,鄒小勤一如既往地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