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翠
當人極度悲傷時,常用“心碎”來形容心情。這不是夸張,這在醫(yī)學上稱作“心碎綜合征”。
過度悲痛會“心碎”而死
個案:據英國《鏡報》報道,英國77歲的喬治·皮特曼在妻子罹患肺癌去世后悲痛過度,幾個小時后心臟也停止了跳動。經醫(yī)生診斷,他死于“心碎綜合征”。
這對夫妻相親相愛地生活了ss年。妻子病后,他一直守在妻子身邊。在妻子彌留之際,他說:“我馬上就來陪你……”
“心碎綜合征”是指人因經歷重大外部事件打擊,產生了極度哀傷或憤怒的心理時,所引發(fā)的胸痛、憋氣、呼吸短促等類似心臟病的癥狀,最早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亨特·錢皮恩等人發(fā)現,并發(fā)表在美國《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
心疼得像碎成一片一片的了
個案:有位27歲女子在獲悉父母死于車禍后,劇烈胸痛,呼吸困難,一度垂危,醫(yī)生最初把她當心臟病人處理,準備為她進行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術前行冠狀動脈血管造影術時,發(fā)現無顯著冠狀動脈狹窄,同時進行左心室造影,顯示左心室心尖部呈現氣球樣擴張。確診為“心碎綜合征”。
個案:有位小學教師,本準備與相戀s年的男友結婚,不想男友移情別戀。失戀后,她沒有哭,只是茶飯不思。第三天下午,她突然感覺強烈心口疼痛,憋悶,幾乎不能呼吸,家人以為是心梗,急忙撥打急救電話,醫(yī)生診斷為“心碎綜合征”。愈后,她說:“當時心疼得仿佛碎了,碎得一片一片的!”
“心碎綜合征”最多的表現就是“劇烈的胸痛”,心電圖也可以出現類似心肌梗死的變化。也就是說,“心碎綜合征”其實并不是心真的碎了,檢查時可發(fā)現心臟通常沒有明顯的器質病變,只是那種痛起來的感覺,就像心真的碎了一樣。
“心碎”時心臟看起來像氣球一樣
1931年,著名生理學家Gannon通過實驗發(fā)現一種叫做“交感素”的化學物質,它“在情緒與器官功能之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后經瑞典生理學家Euler確認其為“去甲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有讓心臟跳動加快的作用,但是,倫敦帝國學院的學者利用老鼠做實驗時發(fā)現,當它釋放過量時,竟會抑制心臟心肌的收縮功能,或令毛細血管收縮,減弱心臟的跳動能力。
那么,它在何時會“釋放過量”?是在遭遇應激壓力事件時!因此,它又被稱為壓力激素。
人心臟的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因此,當人極度傷心時,壓力激素在心室基部與心尖處釋放的量不一樣,這樣就造成心尖未收縮,但心室基部強力收縮,出現心尖球形改變,讓心臟的外觀看起來像氣球一樣,“心碎綜合征”因此又被稱為“心尖球形綜合征”或“應激性心肌病”。
患者一般都遭遇過沉重打擊
個案:一位36歲的女性,獨生女兒在過馬路時不慎被一輛車撞傷后死亡。由于傷心過度,她出現強烈的心口疼痛,呼吸困難,被診斷為“心碎綜合征”。
研究發(fā)現,人遭遇到親人去世、和戀人分手、賭博破產等重大精神創(chuàng)傷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壓力激素水平迅速增高,有的激素水平要比正常時高出30倍,甚至比心肌梗塞時還要高4到5倍,進而引發(fā)了“應激性心肌病”。有的可能誘發(fā)室顫導致死亡。
個案:一位21歲的年輕人,因哥哥去世悲痛欲絕,胸口持續(xù)疼痛、呼吸困難,送醫(yī)后,診斷為“心碎綜合征”。進行穩(wěn)定情緒、保護心肌、改善心功能等治療后,其胸痛癥狀消失。
大多數“心碎綜合征”患者在幾天內或數周內會完全康復。這是因為當身體在壓力下釋放出超高劑量的壓力激素后,心跳的速度也會自動調整,以免因刺激過度而發(fā)生危險。但是,在急性發(fā)病時,因為心臟左室心尖變成氣球狀,導致心臟泵血功能受損,心臟的泵血能力突然減弱,有的可能誘發(fā)室顫,若沒有得到及時搶救,會導致死亡!
“心碎”會導致抑郁
人遭遇應激事件后,身體到處(不僅是心臟)都充斥著壓力激素,因此,人的“心碎”癥狀會多種多樣,更多的可能是抑郁、失眠、身體疼痛、食欲異常、消化不良等。
個案:河南周口的熊先生帶著1萬塊錢到新鄉(xiāng)做生意,沒想到在接到電信詐騙電話后,把1萬塊錢通過銀行匯給了騙子。在被騙的第三天,他因為想不開,竟在銀行門口自殺了。
人面臨應激反應時,會出現焦慮情緒,如果自身的防御機制無法解決應急所帶來的傷害,就會轉為抑郁情緒,甚至會出現應急相關障礙(PTSD)。此時人在壓力激素的作用下,大腦思維通道狹窄,思維總在看不到出路的痛苦中打轉,為了逃脫痛苦,就會選擇死亡。
趕快將不良情緒宣泄出去
遭遇應激事件后,將不良情緒“悶在心里”是不可取的。因為心臟活動和血管、汗腺的變化,腸、胃、平滑肌的收縮等,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卻不受人們的主觀意志控制。如果將負性情緒悶在心里,只會讓壓力激素更過度地釋放,并任由情緒去損害體內的器官。這時最好任由情緒自然釋放——
大哭:研究發(fā)現,大哭一場時,身體會分泌更多的激素和神經遞質,有助去除體內因負面情緒而分泌的有毒化學成分。
傾訴:親友要陪伴在身邊,盡量不要做理性的勸說,讓其盡情地傾訴。
大喊:這樣可以宣泄情緒、平復心情,不讓致病的壓力激素過度地釋放。 編輯/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