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樂
摘要:隨著中國二胎政策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將會進入二孩模式,做家長的盡可能做到保持良好心態(tài),“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不能出現(xiàn)偏愛或情感傾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在解決矛盾沖突時,不應以孩子的年齡大小作為評判的標準,應該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學會遵守一些社會秩序,長大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關鍵詞:二孩時代;教育;方法
自2016年1月1日我國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擁有二孩的家庭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將面臨家有二孩的各種問題。因為當?shù)诙€孩子出生后,家長難免將注意力放在照顧老二,忽略老大的感受;在兩個孩子起沖突時家長總會要求老大要讓著老二等等。有什么方法教育引導老大、老二和睦相處,建立美滿和諧家庭,不僅是社會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
一、“大讓小”出現(xiàn)的問題
案例1. 王女士家的大孩(兒子)今年5歲,二孩(女兒)快3歲,兩個孩子年齡相差2歲,由于年齡差距不大,因此經常在一起搶東西,而他們家的教育理念是:大讓小。由于老大經常被教育著要讓著妹妹,哥哥基本養(yǎng)成了謙讓妹妹的習慣,而且大讓小也已成為他們家的家庭規(guī)則。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比如妹妹搶哥哥心愛的玩具,或者最愛的零食時,哥哥會激烈反對,兩個孩子會因此打起來,盡管有父母調和哥哥也絕不相讓。
案例2. 李先生家的大孩(女兒)今年9歲,二孩(兒子) 3歲。兩個孩子年齡相差6歲,兩個孩子在一起玩時,小兒子看著大女兒玩啥就跟著要啥,老大如果不讓,老二就哇哇大叫。他們家的教育模式也是大讓小,但是久而久之李先生發(fā)現(xiàn),如今大女兒有了逆反心理,不僅不再讓弟弟,而且經常會向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那里哭訴“爸爸媽媽就知道讓我讓著弟弟,我討厭他們”。
案例3. 趙女士的大孩(女兒)今年14歲,二孩(女兒)4歲。兩個孩子年齡相差10歲,平時在家老大比較知道讓著老二,家庭還是比較和諧的。但是由于趙女士的大女兒比其他的堂或表的弟弟妹妹都大,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家里人聚在一起,她基本上什么都得讓著那些比她小的弟弟妹妹。趙女士也總是提醒大女兒作為姐姐要有謙讓之心,久而久之,一遇到家庭聚會,趙女士的女兒就主動疏遠那些堂或表的弟弟妹妹們,因為她覺得什么都得讓著小的,和他們在一起很沒意思。
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現(xiàn)在很多家長慣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大讓小”。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日常的社交生活中,很多家長往往會采用“大讓小”的教育方式??墒堑艿苊妹镁涂梢砸晃兜匾蟾绺缃憬阕屩约簡??面對弟弟妹妹的要求,哥哥姐姐就只能選擇謙讓嗎?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妥當呢?
二、“孔融讓梨”的啟示
中國的孩子很早都學習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它講的是:孔融(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四歲的時候,在他祖父六十大壽那天,由于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也效仿“孔融讓梨”的典故,試圖讓孩子能夠學習孔融。
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孔融讓梨顯然不符合他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學者普遍對此進行了實驗。在傳統(tǒng)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長為了觀察孩子們之間的友愛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任由他們挑選,在挑選的結果出來以后,家長表揚了那位選的最小蘋果的那位孩子,而對那位挑選了大蘋果的孩子進行了批評,其實在挑選的最初,那位選擇小蘋果的孩子也是想選大蘋果,但他懂得選小的更能贏得大人的青睞,從而違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選擇了小蘋果。而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那些受批評的孩子一些啟發(fā),間接導致了孩子們學會了撒謊,過早接觸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終孩子們長大后都走上了違法的道路,然而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另一個家庭,卻發(fā)生了不同結果,家長鼓勵挑選小的蘋果的孩子,贊揚他們的友愛精神,并且表揚挑選大蘋果的孩子,稱贊他們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顯然這些孩子長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1]
三、注重教育引導的方式
首先,家長盡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兩個孩子之間很容產生矛盾、嫉妒,避免矛盾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一碗水”端平,公平對待。生活中父母容易“包庇”幼子,很自然地為他找到“他還小”的借口,這就容易讓老大覺得父母偏心,甚至會遷怒弟妹。家長如果一味地強調“大讓小”,不僅會養(yǎng)成小的孩子驕橫、野蠻的壞脾氣,而且還會讓大孩子養(yǎng)成軟弱的性格。如此一來,不僅對兩個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極為不利,兩個孩子融洽關系的形成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也不利于構成家庭的和諧發(fā)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如果堅持“大讓小”的教育方式,務必把握好老大“讓”的度,“這里的讓可以是謙讓、禮讓,但絕不能是忍讓?!笨梢怨膭罾洗笞屩〉?,但也要鼓勵“小的要關心大的?!弊寖蓚€孩子知道家庭中應該彼此依賴、互相照顧。
其次,家長不要讓兩個孩子做比較。比較可謂人之天性,人們或多或少不經意間都會把兩個孩子在各方面進行比較,家長切忌在孩子面前將他們進行比較。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他們可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容貌,不同的興趣愛好等等。對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老大身上行得通的方法在老二身上不見得能行得通。不恰當?shù)谋容^容易引發(fā)兩個孩子之間的競爭和嫉妒,特別是在被比較中處于劣勢的那一個不僅容易對另一個產生不滿,更容易讓他失去自信,甚至會導致劣勢的那個孩子的抵觸、逆反心理,因為他會覺得是另一個奪走了父母對他的愛和信任。
第三,家長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兩個孩子難免會出現(xiàn)爭搶、打斗,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家長盡可能的不要干預。其實兩個孩子會在爭搶、打斗的過程也是磨合、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找到最恰當?shù)南嗵幠J健U绯錾?0年代的王女士回憶他和弟弟童年的時候說的那樣:“小時候我和弟弟天天斗,一直斗到我上大學,連鄰居都說:‘你倆要是哪天不斗,我們都會覺得少點啥。我父母當時工作都很忙,沒工夫搭理我們那么多,因此對我和弟弟的爭斗很少管,只是偶爾說兩句,可是我和弟弟的感情至今卻好得很!”
隨著中國二胎政策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將會進入二孩模式,做家長的盡可能做到保持良好心態(tài),“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平地對待孩子,不要出現(xiàn)偏愛或情感傾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在解決矛盾沖突時,不應以孩子的年齡大小作為評判的標準之一,而應就事論事,以規(guī)則論事。讓孩子懂得謙讓幼小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在小伙伴社交里,一定不能讓孩子仗著年紀小就覺得別人讓著自己是應該的。不管年紀再小,都應該學會與人相處,學會遵守一些社會秩序,尊重規(guī)則,長大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讓孩子能夠健康發(fā)展,家庭能夠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美國人為何反對“孔融讓梨”http://blo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