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凡食事 Topics
蘇州船菜(一)
老凡,十七歲當(dāng)學(xué)徒,后成電氣工程師。五十過后,偶有文字見諸報章,《傳奇唐伯虎》、《古新郭人物》等書也獲出版。平生好吃,且不懶做,竭盼有緣相交諸多同好。
船菜,是蘇州菜系中一道靚麗的風(fēng)情線,顧名思義,所謂“船菜”應(yīng)是在船上烹制,船上享用的一宴席,兼具旅游和美食的雙重特色,“吳中食單之美,船菜居勝”這是清代文人西溪山人在《吳門畫舫錄》中所作的定義。民國年間成書的《吳中食譜》則有著較為詳細的介紹:“蘇州船菜,馳名遐邇,妙在各有真味,而尤以點心為最佳,粉食皆制成桃子、佛手狀,以玫瑰、夾沙、薄荷、水晶為最多,肉餡則佳者絕少。飲食業(yè)之擅場者,往往以‘船式’兩字自詡,蓋船式在輕靈精致,與堂皇富麗之官菜有別?!痹凇度N船》中說道:“船家做的菜是菜館比不上的,特稱“船菜”。正式的船菜花樣繁多,菜以外還有種種點心,一頓吃不完。非正式地做幾樣也還是精,船家訓(xùn)練有素,出手總不脫船菜的風(fēng)格。拆穿了說,船菜所以好,就在于只準(zhǔn)備一席,小鑊小鍋,做一樣是一樣,湯水不混和,材料不馬虎,自然每樣有它的真味,叫人吃完了還覺得饞涎欲滴?!?/p>
蘇州船菜由來已久,有關(guān)趣聞至少可追溯至2500多年的吳越春秋。當(dāng)年,吳王闔閭乘舟泛游太湖,把吃剩的殘魚膾魚,傾入湖中,于是生出了今日的銀魚,因而“殘膾魚”也成了銀魚的古稱。明清時期可謂是蘇州船菜的鼎盛時期,在明清筆記屢屢能看到文徵明、唐伯虎等人品嘗船菜的故事。時至民國,船菜依然很興盛,據(jù)《揚子晚報》所載,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曾在1928年,1946年,1948年,四次攜貴賓品嘗太湖船菜,并親書“孝友之舫”四字贈送給船主。
關(guān)于船名,坊間有幾種說法。在顧祿的《桐橋倚棹錄》中稱“沙飛船”,又因清康熙年間,吳人沈朝初的《憶江南》詩句:“蘇州好,載酒卷艄船。幾上博山香篆細,筵前冰碗五侯鮮,穩(wěn)坐到山前?!彼杂钟兴追Q“卷艘船”。卷艘船船體寬大,“大者可容三席,小者亦可容兩筵”。船艙內(nèi)裝典雅精致,“以蠡殼嵌玻璃為窗寮,桌椅都雅,香鼎瓶花,位置務(wù)精。”而在葉圣陶的筆下,船菜的船則稱作為:“快船”,船體也闊平,但體量不如“沙飛船”大。中艙平時放一張四仙桌,人多則加鋪一張小圓臺,勉強能坐十個人。船艙雖不算豪華,但也窗明幾凈,不失典雅。船的后半部分是后廚,時稱為“行廚”,大約是諧音“航廚”,所用的灶具極其簡陋,時稱“行灶”,燃料也是普通的柴爿。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大施爆炒僚煮,炸熘燴燜的拳腳,真稱得上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了。船的前甲板,則是持篙船家的天地,甲板下有一能夠活水的大水箱,行船途中常會有漁家趕著“網(wǎng)船”圍上來,兜售剛剛捕撈出水時令水產(chǎn),遇見合適的,船家常會招呼艙中客人出來一起選,選中了丟在水箱里,船行水動,魚蝦就如生活在水里,遇上趕巧沒有合適的水產(chǎn),揭開甲板撈出,就如剛從河里捕撈來沒什么區(qū)別,一樣的新鮮,而且還少土腥氣,味道自然更勝一籌。
蘇州船菜的經(jīng)營者一般都是兩夫婦,男的主管行船打雜,女的則就是人稱“船娘”的中饋高手了,對于她們出眾的治廚技藝,文人點贊,自古不乏其人,姑蘇名士袁景瀾在《續(xù)詠姑蘇竹枝詞》中贊道:“河豚洗凈桃花浪,針口魚纖刺繡緘。生小船娘妙雙手,調(diào)羹能稱客人心”。蘇州船菜就是在方寸之間由廚娘妙手天成。
關(guān)于蘇州船菜的菜式,林林總總至少有百樣之上的記錄。單單以著述《清稗類抄》等著作的清末民初文人徐珂所親歷的二次船筵,足以讓人目不暇接,他在《可言》中記道:民國八年(1919)十月,他和友人乘船游太平山觀紅葉,“登舟,見有盛于玻璃盤之香蕉、柚、橘、荸薺、杏仁、糖蓮子、糖落花生、金橘八碟,瓜子一大碟,陳于中央;四冷葷為排南(火腿之切厚片者)、白雞、醬鴨、羊膏;四熱葷為炒肉丁、炒中、炒肫肝、炒蟹粉、蚶羹;大碗為清湯魚翅、五香鴿、燴蝦圓、鴨舌湯、炒腰花、江腰花、江瑤柱、湯火方(整塊火腿清燉曰湯火方)、清蒸鯽魚、八寶鴨、八寶飯?!惫灿嫸?,外加八碟水果蜜餞;晚餐稍簡單些,但也有“夜筵物品,九碟為排南、剝殼蝦、鴨舌、肫肝、皮蛋、海蜇皮、橄欖、石榴、瓜子;大碗為紅燒魚翅、蝦仁、湯泡肚、五香野鴨、蜜炙火腿、炒魚片“等十五道;途中另有點心十三道:“味之甜者,芡實、蓮子外,曰大蒜頭,曰小辮子,曰雙福壽桃,曰秋葉,曰瓜稜,皆饅頭,以形似故名;有曰夜來香者;味之咸者,炒面、燒賣外,曰癟嘴湯圓(以火腿、江瑤柱、蝦米、菜屑為餡),曰木魚餃,以形似也;又有曰火腿拉糕者,以面粉之成條者,雜火腿屑于中,至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