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寬勇,李福起,韓冬云,李文岐,曹祖賓
(1.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化學化工與環(huán)境學部,遼寧 撫順 113001;2. 中國海油(青島) 重質油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500)
印尼油砂多相提取油砂油的工藝
羅寬勇1,李福起2,韓冬云1,李文岐1,曹祖賓1
(1.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化學化工與環(huán)境學部,遼寧 撫順 113001;2. 中國海油(青島) 重質油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500)
以印尼油砂為研究對象,將有機溶劑相和水相同時引入油砂形成多相體系,對油砂油進行提取分離。考察了水砂比(水與油砂的質量比)、水相pH、劑砂比(溶劑與油砂的質量比)和溫度等因素對多相提取油砂油收率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最佳工藝條件為:水砂比0.4~0.6、水相pH 10~12、劑砂比1.0、溫度70 ℃;在最佳條件下,溶劑重復使用5次,油砂油收率仍達94.5%以上;以石腦油為溶劑,水劑重復使用5次,油砂油收率保持在90.5%以上;尾砂經兩級水洗后含油率小于0.3%(w),金屬含量滿足GB 4284—1984《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可直接用作農用土壤。
印尼油砂;油砂油;溶劑相;水相;多相提取
油砂是一種重要的非常規(guī)能源,一般由砂石、黏土、水和瀝青組成[1],加工處理后可得到大量的重油。油砂儲量巨大,重要性日漸顯現(xiàn),開發(fā)工藝也逐步深入。油砂通常由其礦物學特性及與油砂中砂粒接觸的液體介質來表征,可分為水潤性和油潤性兩大類。水潤性油砂的砂粒通常被相對薄的原生水膜包圍[2],油砂瀝青未直接黏附在砂粒上,而是包裹在水膜周圍形成連續(xù)基質,分離相對容易。工業(yè)上常用水基提取技術對水潤性油砂進行分離[3-5],其中,熱堿水洗法在加拿大油砂分離中應用較多。油潤性油砂中不含水或包含極少量分散態(tài)的水,因沒有水薄膜涂布在砂粒表面,油砂中的瀝青與砂粒直接接觸,常規(guī)水基提取很難將油砂徹底分離,多采用溶劑萃取法進行分離[6-9]。近幾年,對離子液體輔助溶劑萃取的研究也較多[10-12],但由于離子液體合成成本高,至今未有工業(yè)化應用。干餾熱解法是在高溫下對油砂瀝青進行裂解[13-14],該方法需大量熱能,且液收通常較低,不經濟環(huán)保。本研究所用的印尼油砂是典型的油潤性油砂,含油率高且結構中沒有水膜[15],用傳統(tǒng)溶劑萃取法對其進行萃取時,溶劑相和油砂相相互作用,油砂中瀝青溶于上層有機溶劑中,固體砂粒沉降在體系下層。但油砂中固體砂粒的潤濕性分布范圍較廣,在強親水性-中等潤濕性-強疏水性中都有分布[16-17]。由于缺乏親水性的載體,一些親水性及中等潤濕性的固體砂粒易黏附在瀝青上,混入上層溶劑相中,使所得瀝青產品質量下降。同時,大量固體砂粒黏附在瀝青上,發(fā)生聚沉,瀝青混入下層固體砂相中,使瀝青的回收率降低。
本工作以印尼油砂為研究對象,將有機溶劑相和水相同時引入油砂形成多相體系,對油砂油進行提取分離??疾炝怂氨龋ㄋc油砂的質量比)、水相pH、劑砂比(溶劑與油砂的質量比)和溫度等因素對多相提取油砂油收率的影響。
1.1 實驗原料
印尼油砂:取自印尼爪哇島,黑色塊狀。按照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油砂管理局的標準方法—迪恩-斯塔克甲苯抽提法進行印尼油砂的組成分析,其質量組成為:瀝青28.20%、水微量、固體物質71.80%。
1.2 試劑及儀器
溶劑石腦油(9 5~1 4 5 ℃)、C9芳烴(140~220 ℃)和柴油(180~320 ℃):中國石油撫順石油二廠。
鋁甑干餾裝置:咸陽惠遠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DF-101S型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FA2004N型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電熱恒溫干燥箱:南京電器三廠;NDJ-79型旋轉式黏度計:湖南力辰儀器科技有限公司。
1.3 實驗流程
油砂分離流程見圖1。從圖1可看出,將油砂破碎、篩分后,與一定量的溶劑和水劑混合,經過加熱、攪拌、沉降后,體系分層。上層為油砂油和有機溶劑,蒸餾出溶劑循環(huán)使用,得到油砂油。下層為水劑和砂的混合物,經離心機分離出水劑和泥砂。泥砂與水再次混合并分離,兩級分離出的水劑循環(huán)使用,同時洗后的尾砂排放出體系。該工藝在工序上較為簡單,對設備要求不高,易于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
圖1 油砂分離流程Fig.1 Separation process for the oil sands.
1.4 實驗方法
在多相提取過程中,從油砂中分離出的油砂油和用于萃取的有機溶劑組成了上層油相,通過蒸餾分出溶劑,得到油砂油。下層水劑和泥沙離心分離得到尾砂。取一定量干燥后的尾砂試樣,按照GB/T 480—2010《煤的鋁甑低溫干餾試驗方法》[18]測定尾砂的含油率。通過油砂含油率和干燥尾砂含油率計算油砂油收率。
2.1 多相體系的作用機理
多相體系分離油砂的作用機理見圖2。在多相提取體系中,通過水相引入,在砂粒間架橋,一些親水性和中等潤濕性的砂粒與水相互吸引,被砂粒包裹而聚沉在下層的油砂油解除束縛,上浮到上層油相中,殘留在尾砂中的油砂油減少,油砂油收率增加。同時,大部分砂粒被固定在下層水相中,回收的油砂油含砂量減小。上層通過蒸餾將沸點差別較大的溶劑與油砂油分離,下層通過離心將密度不同的水相和砂相分離得到水和砂。
圖2 多相體系分離油砂的作用機理Fig.2 Diagram of multi-phase extraction mechanism.
2.2 水砂比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
分別以石腦油、C9芳烴和柴油為有機溶劑,水砂比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見圖3。由圖3可見,當水砂比為0.3時,水相量過小,無法形成真正的多相體系,油砂油收率普遍較低,以石腦油、C9芳烴和柴油為溶劑時,油砂油收率分別為89.3%,91.8%,85.2%;隨水砂比的增大,多相提取體系逐漸形成,油砂油收率增加;當水砂比為0.5時,油砂油收率達最大值,以石腦油、C9芳烴和柴油為溶劑時的油砂油收率分別為98.2%,96.2%,93.8%;而水砂比大于0.6時,油砂油收率急劇下降,因為水相量過大,油水乳化嚴重,大量油砂油混入下層砂相中。因此,水砂比為0.4~0.6較適宜。
圖3 水砂比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Fig.3 Efects of the mass ratio of water to oil sands on the bitumen recovery.Reaction conditions:pH of water 11,m(solvents):m(oil sands)=1.5,90 ℃.
2.3 水相pH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
分別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有機溶劑,水相pH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見圖4。由圖4可見,當水相pH為8.4時,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溶劑的油砂油收率分別為93.5%和94.3%;隨pH的增大,油砂油收率逐漸升高,pH為11時,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溶劑的油砂油收率最高,分別為98.2%和96.2%,這是由于在堿性環(huán)境下,油砂油與砂粒間長距離的相互作用力表現(xiàn)為很強的排斥力,有利于油砂油從砂粒上剝離[19-20];但pH大于12時,體系堿性過強,油砂油和水之間的界面張力過低,導致油砂油乳化進入水相。實驗結果表明,適度的堿性環(huán)境有利于多相提取,水相pH為10~12較適宜。
圖4 水相pH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Fig.4 Efects of pH of water phase on the bitumen recovery. Reaction conditions:m(solvents):m(oil sands)=1.5,90 ℃,m(water):m(oil sands)=0.5.
2.4 劑砂比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
分別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有機溶劑,劑砂比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見圖5。
圖5 劑砂比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Fig.5 Efects of the mass ratio of solvents to oil sands on the bitumen recovery.Reaction conditions:pH of water 11,90 ℃,m(water):m(oil sands)=0.5.
由圖5可見,當劑砂比為0.5時,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有機溶劑的油砂油收率分別為73.2%和80.2%;隨劑砂比的增大,油砂油收率呈上升趨勢,因印尼油砂含油率較高,油砂油中含膠質和瀝青質等重組分較多,故適度增加有機溶劑用量,有利于油砂分離;當劑砂比增至1.0時,以石腦油和C9芳徑為溶劑的油砂油收率分別上升至97.3%和95.1%;繼續(xù)增大劑砂比,油砂油收率增幅較小??紤]到溶劑回收過程中的能耗及溶劑的揮發(fā)損失,劑砂比控制在1.0最適宜。
2.5 溫度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
分別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有機溶劑,溫度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見圖6。由圖6可見,當溫度為30 ℃時,油砂油收率極低,石腦油為57.2%,C9芳烴為54.3%;隨溫度的升高,油砂油收率呈上升趨勢。因升高溫度會降低油砂油的黏度,油砂油對砂粒表面的黏附力因而降低,有利于油砂油與砂粒的分離。印尼油砂油含膠質和瀝青質較多,50 ℃時黏度高達105 000 mPa·s,80 ℃時黏度降為5 500 mPa·s。當溫度升高至70 ℃時,分別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溶劑的油砂油收率上升至97.4%和95.7%;繼續(xù)升高溫度,油砂油收率增幅較小。溫度升高會增加能耗,故溫度控制在70 ℃較合理。
圖6 溫度對油砂油收率的影響Fig.6 E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bitumen recovery.Reaction conditions:pH of water 11,m(solvents):m(oil sands)=1.5,m(water):m(oil sands)=0.5.
2.6 溶劑的重復利用效果
在多相分離過程中有機溶劑用量較大,將溶劑循環(huán)利用既可節(jié)約用量,又可避免因溶劑排放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分別以石腦油和C9芳烴為循環(huán)溶劑,在最佳操作條件(水砂比為0.5、水相pH=11、劑砂比1.0、溫度70 ℃)下對回收溶劑的重復利用效果進行考察,結果見圖7。由圖7可見,經5次重復使用后,油砂油收率略有降低,但降幅不大,仍在94.5%以上。由此可見,回收溶劑可以重復循環(huán)使用,且循環(huán)利用效果較為理想。
2.7 水劑的重復利用效果
油砂多相分離過程中使用了一定量的水劑,水劑直接排放也會造成浪費,且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水劑的循環(huán)利用也是多相分離需考察的因素。以石腦油為有機溶劑,對水劑的重復利用效果進行考察,結果見圖8。由圖8可見,在最佳條件下,經多相分離處理過的水劑重復使用5次,油砂油收率降幅不大,仍保持在90.5%以上?;厥账畡┲貜脱h(huán)使用效果理想,同時可通過向水劑中補充少量藥劑來補償損失的油砂油收率,有利于降低處理成本、避免二次污染。
圖7 回收溶劑重復利用效果Fig.7 Reusability of the solvents.Reaction conditions:pH of water 11,m(solvents):m(oil sands)=1.0,m(water):m(oil sands)=0.5,70 ℃.
圖8 回收水劑重復利用效果Fig.8 Reusability of the water washing agent.Reaction conditions referred to Fig.7,naphtha as solvent.
2.8 分離尾砂的后處理
多相分離后的尾砂,采用50 ℃中溫清水二級清洗,洗出殘留在尾砂上的少量水劑回收利用,洗滌后的凈砂進行油含量、水劑含量及pH測試。清水洗后凈砂的基本指標見表1。由表1可見,清洗后凈砂含油率低于0.3%(w),pH接近中性,砂中水劑含量低于0.2%(w),凈砂可以直接回填處理或做建筑材料使用[21-22]。
表1 清水洗后凈砂的基本指標Table 1 Basic properties of the sands washed with clear water
考慮到凈砂中有害金屬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影響,因此參照GB 4284—1984《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23]對尾砂后處理后的凈砂進行技術指標鑒定,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多相提取后凈砂殘存的礦物油量為2 200 mg/kg,小于3 000 mg/kg;各項有害金屬指標均在控制范圍內,可直接排放用作農用土壤。
表2 凈砂指標分析Table 2 Indexes of the washed sands
1)提出了多相提取體系分離印尼油砂的作用機理,通過水相的引入,使油砂、有機溶劑和水劑形成三相體系,油砂油的回收率大幅提高。
2)對操作工藝條件進行了考察,確定了水砂比為0.4~0.6、水相pH為10~12、劑砂比為1.0、溫度為70 ℃為最佳工藝條件。在最佳條件下,溶劑重復使用5次,油砂油收率仍達94.5%以上;以石腦油為溶劑,水劑重復使用5次,油砂油收率保持在90.5%以上。
3)采用該工藝可徹底回收油砂中的油砂油,溶劑和水劑可循環(huán)利用,尾砂經兩級水洗后含油率小于0.3%(w),金屬含量滿足GB 4284—1984《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可直接用作農用土壤。
[1]王劍秋. 化工百科全書:第8卷 焦油砂[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4:495 - 502.
[2]任嗣利. 水基提取技術用于油砂分離的研究進展[J]. 化工學報,2011,62(9):2406 - 2412.
[3]許修強,鄭德溫,曹祖賓,等. 新疆油砂水洗分離技術研究[J]. 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08,29(1):24 - 27.
[4]羅茂,耿安松,廖澤文. 油砂瀝青熱堿水萃取分離技術現(xiàn)狀[J].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1,30(1):113 - 117.
[5]嚴格. 內蒙古油砂熱堿水洗分離實驗研究[J]. 油田化學,2005,22(4):375 - 377.
[6]何冰,張會成,王盼盼,等. 溶劑抽提法分離印尼油砂的實驗研究[J]. 當代化工,2012,41(11):1177 - 1181.
[7]唐曉東,李斌,李晶晶,等. 克拉瑪依油砂溶劑萃取分離實驗研究[J]. 應用化工,2014,43(5):874 - 876.
[8]馮杰,李鑫鋼,許寧津,等. 有機溶劑萃取加拿大油砂應用研究[J]. 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15,32(1):11 - 16.
[9]陳德軍,趙鎖奇,許志明. 油砂瀝青溶劑提取回收組合工藝[J]. 化學工程,2010,38(5):1 - 4.
[10]張堅強,李鑫鋼,隋紅. 離子液體促進溶劑萃取油砂瀝青[J]. 化工進展,2014,33(8):1986 - 1991.
[11]Paul P,Phillip W,Ehren M. Recovery of bitumen from oil or tar sands using ionic liquids[J]. Energy Fuels,2010,24:1094 - 1098.
[12]Li Xingang,Sun Wenjun,Wu Guozhong,et al. Ionic liquid enhanced solvent extraction for bitumen recovery[J]. Energy Fuels,2011,25:5224 - 5231.
[13]張安貴,王剛,畢研濤,等. 印尼油砂流化熱轉化反應規(guī)律的研究[J]. 石油化工,2010,39(增刊):422 - 424.
[14]張榮樸,曹祖賓,黃建寧,等. 青海油砂熱裂解工藝及其影響因素[J]. 中外能源,2015,20(3):28 - 31.
[15]張凱華,賓艷峰. 印尼油砂溶劑抽提工藝條件的研究[J]. 石油煉制與化工,2008,39(6):63 - 66.
[16]李貴賢,朱天虹,丁明山,等. 油砂細微粒組分的表面潤濕性[J].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12,36(3):58 - 62.
[17]Hossein N,Sebastian W,Phillip C,et al. Migration of fne solids into product bitumen from solvent[J]. Energy Fuels,2014,28,2925 - 2932.
[18]中國煤炭工業(yè)協(xié)會. GB/T 480—2010 煤的鋁甑低溫干餾試驗方法[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19]Marjan T B,David H,Meghan C,et al. Role of caustic addition in bitumen-clay interactions [J]. Energy Fuels,2015,29,58 - 69.
[20]Sundeep S,Chris F,Artin A,et al. Study of bitumen liberation from oil sands ores by online visualization[J]. Energy Fuels,2012,26,2883 - 2890.
[21]史晨旭,薛俏俏,李文深,等. 印尼油砂尾砂合成免燒磚的研究[J]. 非金屬礦,2015,38(2):63 - 65.
[22]李權江,李文深,李東勝,等. 印尼油砂尾砂制取半水石膏
研究[J]. 化學與粘合,2015,37(3):197 - 200.
[23]原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小組. GB 4284—1984 農用污泥中污染物
控制標準[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4.
(編輯 王 馨)
Siluria公司證明突破性甲烷制乙烯技術的商業(yè)可行性并準備擴大規(guī)模
Chem Week,May 11,2016
新工藝技術的開發(fā)者Siluria技術公司宣布,在其德克薩斯州La Porte示范裝置第一年成功運營,已經證明了其甲烷氧化偶聯(lián)制乙烯(OCM)技術的商業(yè)可行性,并準備推進到美國及海外建商業(yè)化裝置。
Siluria公司的OCM技術是直接將天然氣轉化成乙烯的首例商業(yè)化工藝。該La Porte裝置,由Siluria公司全資擁有,與Braskem美國公司運營的聚合物裝置位于一處,在2015年初開始運營。該示范裝置是Siluria公司的OCM工藝技術的最終預商用放大。Braskem公司世界一流的運行團隊與Siluria公司密切合作,是使這一示范裝置取得成功的關鍵。無論是專有的催化劑還是OCM工藝都在示范裝置上可靠地實施,進一步驗證其多年中試裝置操作的商業(yè)化性能,這為在美國和海外推進商業(yè)化乙烯生產項目的進程鋪平了道路。
Linde工程公司與Siluria技術公司將共同努力為市場提供這種突破性的技術。自2015年初示范裝置啟動,Siluria公司已完成旨在重現(xiàn)客戶定制商業(yè)運行條件下的18次測試活動,包括不同溫度、壓力、流量和入口氣體組成。Siluria公司還充分驗證了原料的靈活性,并改變可摻入該工藝作為共同進料的乙烷的量。Siluria公司計劃繼續(xù)利用La Porte設施,以推進其OCM技術,利用該裝置產生的數(shù)據(jù)改進其專有模型并細化用于商業(yè)化裝置的設計基礎。該裝置還將使Siluria公司通過開發(fā)和測試新的催化劑及工藝技術,以推進其領先的競爭地位。
Valmet公司和Biochemtex公司開發(fā)木質素衍生生物化學品的技術
Chem Week,May 5,2016
紙漿、紙張和能源行業(yè)的技術和服務開發(fā)商和供應商Valmet公司(芬蘭艾斯堡)與意大利Biochemtex公司(由MossiGhisolfi集團擁有的生產第二代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學品技術的供應商)宣布計劃在木質素轉化為生物化學品領域開展合作。該開發(fā)項目將整合并調整LignoBoost及Moghi兩種技術,前者是Valmet公司的技術,從紙漿廠產生的黑液中提取純化的木質素,后者是Biochemtex公司的專有技術,將木質素轉化為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學品。
該合作將為木質素產生高值市場,同時為生物化學工業(yè)提供一種木質素物流,被用作生產生物基聚對苯二甲酸乙酯(PET)的、可持續(xù)的原料。在工業(yè)上,Valmet公司證實:用于木質素提取的LignoBoost技術在這個項目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公司不斷開發(fā)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技術,提高木質素的價值。而Moghi技術則將木質素轉化為生物柴油和其他芳族化合物,其中,包括對二甲苯。
Biochemtex公司認為這項合作為向市場提供第二代生物化學品創(chuàng)造商機。目前,其自身的研發(fā)工作及與 Beta Renewables 公司的合作項目都已展開,同Valmet公司的合作將強化 bioPX 生產的原料供應。bioPX 是確保 PET以100%可再生資源生產的關鍵原料。現(xiàn)有的中試裝置和在意大利建設中的示范裝置,加上兩家公司高水準的專業(yè)技術,為這一令人期待的合作項目快速取得圓滿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ExxonMobil公司推出新型PE樹脂用于超韌薄膜應用Plast Technol,June 2016
ExxonMobil公司新型Exceed XP PE樹脂擁有前所未有的特性和加工性能。據(jù)報道,這種新推出的系列高性能聚乙烯(PE)樹脂樹立了新標桿。Exceed XP樹脂應用于各種薄膜時能提供其他樹脂未有的性能,并可在更快的生產速率下運行。該樹脂具有的特性:耐極端撓曲龜裂和落鏢沖擊性、卓越的老化性能保留、出色的縱向撕裂強度、優(yōu)良的熔體強度及增強的靈活性和密封性。
通過先進的催化劑技術、工藝研究和開發(fā)應用的專業(yè)知識,這些樹脂加工商開發(fā)出世界上最新的薄膜和內襯產品。配方設計可提供性能與加工性的平衡,同時有助于管理最終到終端用戶的成本,也有潛力在單層結構中提供共擠出性能。此外,據(jù)稱薄膜加工商可以受益于加工效率,這是因為:薄膜的一致性可減少為了可能的更高輸出機器運行停工;在較低密度下保持薄膜的剛度;起泡穩(wěn)定性;更短的機器運行時間,由于更容易流動因此消耗更少的能量。
該系列中最初的牌號有8318ML(1.0 MI,0.918 g/ cm3)、8358ML(0.50 MI,0.918 g/cm3)、 8656ML(0.50 MI,0.916 g/cm3),已經商業(yè)應用并實地測試。目標薄膜應用包括:1)液體包裝袋,包括盒中袋、枕式和自立袋以及軟質罐容器襯里。使用Exceed XP樹脂已可生產出防止產品泄漏和污染的異常強韌薄膜。2)在非常苛刻的環(huán)境中,如低溫或高容量下可使用的軟質食品包裝的生產。3)使用Exceed XP樹脂可生產具有卓越的密封性能的極其堅韌的薄膜,可實現(xiàn)高達30%的減薄水平與更好的包裝性能,保護和保存食品更久。3)可生產建筑施工用襯墊,以幫助建筑商保護其結構。4)使用Exceed XP樹脂的襯里能夠抑制水蒸汽滲透,以減少形成霉的風險。5)薄的農用薄膜用來包裝作物,如護根和青貯飼料。堅韌及耐撕裂薄膜,以幫助農民保護和維護他們的作物及收成。
Study on the multi-phase extraction of bitumen from Indonesian oil sands
Luo Kuanyong1,Li Fuqi2,Han Dongyun1,Li Wenqi1,Cao Zubin1
(1. Colleg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F(xiàn)ushun Liaoning 113001,China ;2.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avy Oil Process Ltd.,Corp.,CNOOC,Qingdao Shandong 266500,China)
Indonesian oil sands were separated in a multi-phase extraction system with solvent phase,water washing agent phase and oil sands. The efects ofm(water):m(oil sands),pH of water phase,m(solvents):m(oil sands) and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ion of bitumen from the oil sand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optimum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ofm(water):m(oil sands) 0.4-0.6,pH of water phase10-12,m(solvents):m(oil sands) 1.0 and temperature 70 ℃,the bitumen recovery could still be more than 94.5% after the solvents was reused 5 times;with naphtha as the solvent, the bitumen recovery kept above 90.5% after the water washing agent was reused 5 times. The oil content in the tailing sands could be less than 0.3% after two-stage washing with clear water,which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ollutants in sludges for agricultural use(GB 4284—1984).
Indonesian oil sands;bitumen;solvent phase;water phase;multi-phase extraction
1000 - 8144(2016)08 - 0982 - 06
TQ 413.2
A
10.3969/j.issn.1000-8144.2016.08.016
2015 - 12 - 31;[修改稿日期]2016 - 05 - 13。
羅寬勇(1990—),男,湖北省荊門市人,碩士生,電話 18341310548,電郵 1185456921@qq.com。聯(lián)系人:韓冬云,電郵hdy_mailbox@163.com。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27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