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提升科技博物館展教結合水平的五大對策與建議

      2017-01-22 22:09:31
      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

      鄭 奕

      專題研討: “展教結合” 研究

      提升科技博物館展教結合水平的五大對策與建議

      鄭 奕①

      展覽、教育作為博物館的主要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得到了越來越多機構的日益重視。但由于科技博物館在歷史、觀念、人才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仍存在發(fā)展偏差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機構在理念上重展輕教,在實踐中有展少(無)教或以展代教、展教分離等。本文將聚焦展教分離問題展開探討,并就如何提升科技博物館的展教結合水平,提出五大對策與建議。

      科技博物館;展教分離;展教結合

      時下,全世界的科技博物館①包括自然類博物館、行業(yè)(專題)博物館、科技館。都在提倡創(chuàng)新,這既包括展覽與教育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又包括展教理念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展覽、教育活動作為博物館的主要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得到了越來越多機構的日益重視。但由于歷史、觀念、人才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仍存在發(fā)展偏差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是:機構在理念上重展輕教,在實踐中有展少(無)教或以展代教、展教分離等。比如,就國內(nèi)不少科技博物館的教育工作而言,不外乎科普講座、科普培訓、科普夏令營等,存在將展覽與教育活動人為分隔,脫離展覽資源開展教育活動,忽視展覽本身即是最主要教育載體的事實。同時,大多數(shù)中小科技博物館都在展覽開放之后才著手開發(fā)教育活動,這些皆是展教分離的慣常表現(xiàn)。本文將就此展開探討,并就如何提升科技博物館的展教結合水平,提出五大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博物館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明確機構使命、愿景、目標觀眾、發(fā)展環(huán)境等,一切以展教發(fā)展為宗旨。

      科技博物館展教分離的首要原因是:博物館缺乏自上而下的道路指引,不明確什么應當做,什么應當重點做。場館“不能把心思只用在展項展品的設計上,重要的是解決對當代科技館的理解,明確其價值追求、功能定位等,這是我們應當堅持的建館和變革創(chuàng)新的思想基礎?!盵1]

      事實上,歐美博物館的宗旨或使命中,基本都包含了“教育”這一主要內(nèi)容,以“教育”為其主要使命。博物館通過明確教育使命,從而確定機構及其教育部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確立了博物館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生存價值,為其長遠發(fā)展注入恒久活力。[2]建于1937年的法國發(fā)現(xiàn)宮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科技館之一,其教育使命是:喚起社會大眾對科技發(fā)展的關心,發(fā)揚科學精神,培養(yǎng)嚴謹、精密、真實、批評和自由思考的科學態(tài)度,引導青少年發(fā)展科學能力和興趣,協(xié)助民眾以健全的態(tài)度去適應現(xiàn)代科技新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博物館還將其理想、愿景、使命、價值觀等明確張貼于進館處,香港太空館就是如此。這樣做既能讓館內(nèi)外人員都清楚機構的立身之本即教育,又能促進公眾對博物館的監(jiān)督,時刻考量機構在展示教育方面是否恪守了理想、愿景、使命和價值觀。

      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制定,能綱領性地闡明博物館的一系列定義域問題,諸如關于“教育”的基本含義、目標觀眾是誰;博物館教育發(fā)展的環(huán)境,尤其是外部環(huán)境;博物館扮演的教育角色等。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通常都設有年限,需要定期更新,如5年或10年修訂一次。那么對機構而言,該如何制定這樣的規(guī)劃?我們來看看國外博物館機構的做法:

      第一,制定博物館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需要明確:“教育”對機構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以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20座直屬國立博物館、1座國立動物園,9大研究中心)的“教育”工作定義為例:狹義上,它主要指代為學校師生和孩童服務,致力于知識的傳播;廣義上,整個機構所做的一切都圍繞教育而展開。[3]

      第二,目標觀眾的界定是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觀眾是博物館展教工作的優(yōu)先考慮對象。館內(nèi)領導層需要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什么類型的展覽最適合這些觀眾,什么樣的教育活動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館的目標觀眾并非只有一類,也并非一成不變,因為博物館本身在與時俱進。這也是為什么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多為中期規(guī)劃,即5年為一期,5年之后需要重新修訂。

      第三,博物館的一系列定義域問題,應在制定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時得到探索和明確。包括:

      1.教育活動與展覽、藏品、研究領域的聯(lián)系

      展覽和教育之間的關聯(lián)——博物館在何種程度上通過展覽及展覽的相關素材開展教育?

      藏品和教育活動之間的關聯(lián)——博物館基于藏品的教育活動比重如何?

      研究和教育之間的關聯(lián)——博物館在何種程度上將學者的研究工作(成果)通過教育項目和素材傳輸給更廣泛的觀眾?

      2.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

      是否面對公眾的博物館活動都富有教育性?是否教育性僅限于針對學校、青年以及致力于知識傳播的特定活動?

      3.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規(guī)教育之間的關聯(lián)

      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應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正規(guī)的、基于教室的學校教育?對個體觀眾的自發(fā)激勵式探索是否有益?

      4.現(xiàn)場與非現(xiàn)場之間的關聯(lián)

      教育工作者是否應該主要關注實地參觀的觀眾?地區(qū)、國家及國際延伸和拓展活動是博物館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嗎?

      5.實體與虛擬之間的關聯(lián)

      博物館該如何把握實際教育與虛擬教育的平衡,處理好需要工作人員現(xiàn)場實施的教育內(nèi)容以及通過在線或其他媒體傳播的內(nèi)容?

      第四,制定博物館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時,展教活動開展的外部環(huán)境也須予以考慮。以美國為例,教育已成為重要的社會和政策問題。美國的教育體系目前正面臨著數(shù)十年積累下來的巨大挑戰(zhàn):

      條件不足的社區(qū)中,公立學校境遇慘淡。根據(jù)美國教育部長阿恩·鄧肯2009年所言,這可能會導致一個無法享受現(xiàn)代社會福利的美國階層的產(chǎn)生。

      土生土長的美國學生并不進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等與經(jīng)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要領域工作,導致這些領域人力不足,滿足不了國家需求,只能依靠吸引國外的人力資源來維持競爭力。這也解釋了美國為何如此重視科技博物館的STEM①STEM:即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教育。

      理解是描述對象的特征和由來,闡述此對象與相關對象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創(chuàng)建數(shù)學思維的前提,是學習數(shù)學的根基,是為生活生產(chǎn)服務的源泉。理解是學生學習相關課程內(nèi)容的背景,既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內(nèi)容,也促進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和能力。

      過去幾十年,美國人口狀況發(fā)生了巨變,帶來了諸如:如何有效教育“新美國人”(不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問題。如何將他們?nèi)谌朊褡褰Y構,如何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服務,以及如何影響依賴數(shù)字媒體成長的年輕一代,都是亟待解答的問題。

      鑒于學校預算的削減②據(jù)美國人口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2012年公共初等與高等教育經(jīng)費下降49億美元(約合288億人民幣),是該局1977年統(tǒng)計以來該數(shù)據(jù)的首次下調。,以及提升學生在核心科目表現(xiàn)的驅動,現(xiàn)在藝術和人文領域都在慢慢淡出公立學校的課程表。

      與此同時,這些挑戰(zhàn)也為美國博物館帶來了發(fā)展機遇:

      有主張稱,美國的各級教育理應從強調內(nèi)容的獲得向培育21世紀技能轉變,這些技能包括創(chuàng)造力、批評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將其應用于各領域。

      社會對教育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變。教育主要針對年輕人的想法被“終身教育”理念所替代。

      新技術,尤其是基于網(wǎng)絡的互動技術,正在為各種類型的學習者開辟新的可能性。

      科學領域的新政策、新理念及其影響正在進入博物館世界的內(nèi)核。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United States)的資金支持下,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提升中心(Center for Advancement of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得以成立,它致力于構建非正規(guī)科學教育社群之間的聯(lián)系。

      第五,制定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時,博物館還必須清楚自身在紛繁的教育領域可以或應該扮演的角色。較之其他活躍在國民教育舞臺上的機構,如政府機構和部門、教育出版社、大學、研究機構、專業(yè)協(xié)會等,本館的優(yōu)勢在哪里?哪些教育內(nèi)容特別適合博物館開展?重要的是:必須明確機構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唯有找準位置,才能明確方向。

      總之,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是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的總行動綱領,也是將展覽與教育資源結合的良好開端。目前,上??萍拣^集群(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天文館三館一體)已在《上??萍拣^“十三五”發(fā)展行動綱要(2016-2020)》下,制定了教育子規(guī)劃,將博物館教育提高到一個獨立的、戰(zhàn)略性的高度,在國內(nèi)博物館行業(yè)中實屬首創(chuàng)。

      二、博物館教育活動以展覽教育活動為主,展覽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載體。策展團隊必須從工作伊始便吸收教育工作者加入。

      雖然幾乎所有的博物館活動都富教育性。但就“博物館教育活動”而言,主要指展覽教育活動,以及與研究和藏品相關的教育活動。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的博物館教育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與展覽相關,而展覽本身亦是最好的教育產(chǎn)品,最典型的教育活動:舉辦展覽是機構向公眾展示其藏品及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的最直接也最直觀的方式。[5]

      目前,我國科技博物館展教分離的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機構策劃展覽時并未同時策劃教育活動。策展人、研究人員與教育工作者之間存在著文化分歧,這種現(xiàn)象在策展團隊中尤為明顯。策展人員和研究人員常常忽視和低估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認為他們?nèi)狈εc主題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工作者有時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拉入策展隊伍。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則認為研究人員和策展人員對觀眾及其需求不夠了解。針對這一問題,史密森學會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越來越多地融入展覽策劃進程,并且從一開始就參與,全程介入。另外,史密森學會旗下不少機構現(xiàn)在還要求策展人員和研究人員花費一定的時間參與到針對普通觀眾和學校觀眾的教育活動中來。[6]

      在美國,由于博物館強調以“教育”作為“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出”等各項基本業(yè)務的共同目的,因此教育部門普遍與其他部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個特別展覽策劃之初,策展人就在總體策劃書中詳細說明了該展覽的觀眾群和總體教育目標。此后,策展人、展覽部人員、教育部人員討論如何通過藏品選擇和展覽設計達到上述教育目標,并在展覽策劃書中明確每一部分展覽內(nèi)容、每一組展出文物、每一項陳列設計和現(xiàn)場互動所要達到的分項教育目標。展覽部和教育部通過共同商議,確定觀眾互動項目的內(nèi)容和形式設計??梢哉f,一個成功的展覽是策展人、展覽設計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合作的成果。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了更好地為青少年策劃教育項目,成立了跨部門工作團隊,主要是為了讓不同部門了解機構的教育項目,并從不同角度搜集員工的想法和建議?;谶@種考慮,綜合管理部門、發(fā)展部、保管研究部門、圖書資料部門、安全保衛(wèi)部門等都有職員參與。不僅如此,教育部還指定專人作為聯(lián)絡員,與典藏研究部的不同領域專家及時溝通,這樣做既讓兩個部門的合作更為順利,也達到了為公眾服務的目的。[7]

      從廣義上講,博物館工作人員都負有教育的職責,都是教育工作成員,只不過教育工作者是這方面的專家①從狹義上講,博物館教育工作者主要指與教育活動直接相關的工作人員。。因此,博物館教育必須與展覽、藏品和研究工作進行更多結合。尤其是在展覽策劃的開始就將教育工作者納入其中,以發(fā)揮其重要作用。

      三、博物館展覽教育活動宜分眾化、一體化、衍生化地策劃與實施。

      目前,我國博物館圍繞和配合展覽開展的教育活動不少,投入也很多,但存在同質化、碎片化現(xiàn)象,無法達到足夠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學習效果。這從筆者親歷的“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主辦)、“最美的詮釋”案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xié)會科技館專業(yè)委員會主辦)、科普場館科學教育項目展評活動(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xié)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xié)會主辦)中能夠感知,即便這些案例已是業(yè)界翹楚。

      縱觀歐美等博物館事業(yè)發(fā)達的國家,其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組織管理模式值得研究。雖然因國情、館情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主要具備三個共通特點:一是根據(jù)服務對象和工作性質,實行“分眾化”教育項目管理;二是對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前、中、后三階段進行“一體化”管理,涉及具體的策劃與實施;三是圍繞某個主題,開發(fā)一系列衍生活動,也即實施“衍生化”管理。

      “分眾化”即博物館通過對其觀眾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從多種層面將對象做出細致劃分,同時對館方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調配與建設,以配合各種學習項目,加強教育的力度和廣度。不少博物館教育部都根據(jù)服務對象和工作性質進行項目分工?!坝^眾”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由許多個性鮮明的個體組成的復雜群體。例如,建于1968年的勞倫斯科學廳設有4個(教育)項目部:課程和研發(fā)部(重點在教材開發(fā)),公眾項目部(開發(fā)展覽、博物館項目及公眾活動),學生和家庭項目部,教師和領導者項目部(協(xié)調若干大型撥款資助活動及職業(yè)發(fā)展項目)。另外,勞倫斯科學廳還建立了3個中心:學校改革中心、課程創(chuàng)新中心及公眾科學中心,以協(xié)調這4個部,使其教育項目的影響最大化。[8]事實上,正是通過實施崗位專業(yè)化分工,美國博物館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教育部內(nèi)各崗位的職責,對觀眾的服務更精細化,而且使得教育人員能夠通過不斷積累經(jīng)驗更快地提高工作技巧和專業(yè)水平。[9]

      “一體化”即博物館教育活動不局限于觀眾的實地參觀階段,也包括參觀前和參觀后兩個階段。以“觀眾的實地參觀”為分水嶺,教育活動可以相對地劃分為參觀前、參觀時及參觀后三個階段。參觀時的活動固然是主體,但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規(guī)劃與實施同樣包括吸引目標觀眾、潛在觀眾及虛擬觀眾前來,以及對參觀后的實際觀眾繼續(xù)提供教育產(chǎn)品和服務。雖然三階段的教育目標和任務都不同,實施策略與方法也各有側重,但各階段不是絕對割裂的,而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體系,因此必需進行一體化管理,如此才能將博物館教育成效最大化。

      “衍生化”即圍繞某個主題,開發(fā)一系列衍生項目?!八囆g基金獎”是英國最大型的藝術獎項,旨在對每年國內(nèi)博物館、畫廊具創(chuàng)造性的杰出藝術項目給予認可和激勵①獲獎機構可得高達10萬英鎊的基金獎。,并提高公眾對藝術的鑒賞能力。2011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合作的“一段世界史”項目最終將桂冠收入囊中。這是由雙方共同策劃,歷經(jīng)5年(由策劃到2010年正式實行)的大型社會公共服務項目,以BBC4臺播出的“100件藏品中的世界歷史”系列廣播節(jié)目為核心,還包括“互動式數(shù)字博物館”,面向少年兒童的“‘遺產(chǎn)’系列項目”,“BBC‘一段世界史’綜合網(wǎng)站平臺”等涉及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媒體形式的擴展項目。英國國內(nèi)550家博物館和文化遺產(chǎn)機構先后加入其中。[10]

      四、博物館展覽和教育要加大對觀眾的情感激勵,重點在于培育公眾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

      好的博物館展覽與教育活動,不僅能吸引觀眾,促進他們思考,更能激發(fā)他們?nèi)ジ惺?,充分發(fā)揮多種感官結合的力量。正如徐善衍先生所指出的:當代科技館在內(nèi)容上已不局限于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更要突現(xiàn)“激發(fā)興趣、點燃思想、知事明理、啟迪智慧”的目的。[1]通常,情感上的參與更有助于觀眾收獲難忘的參觀體驗。

      事實上,好的博物館展教項目關鍵在于對觀眾學習的激勵。任何一項展覽或教育活動,首先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誘發(fā)其好奇心,從而激發(fā)其情感,使觀眾在情感上與某一主題產(chǎn)生聯(lián)系;下一步,就是“鼓勵”他們參與具體的活動;接著便自然而然地通過對“信息”的學習,給予其獲得教育的機會;最后落實到行為,啟發(fā)觀眾在實際行動中實踐先前的所學和所感。整個過程,可謂層層推進,一以貫之,讓觀眾在非常自然的過程中親自參與,收獲新知,升華情感,并影響日后的行為。

      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xié)會幾年前推出了“21世紀技能評估工具”,從中我們能看出“21世紀技能”特別強調博物館和圖書館在培養(yǎng)公眾信息獲取能力、交際能力、科技知識、批判式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創(chuàng)造性、文化素養(yǎng)、全球意識等方面的重大作用。[11]近年來,我國科技博物館也一直在提倡培育觀眾的批判性思維,尤其是針對兒童觀眾。所謂批判性思維,即是對外來信息不照單全收,要經(jīng)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一定的質疑。而幫小朋友學會區(qū)分事實(Fact,能被證明是真還是假的一段陳述,比如企鵝走路搖搖擺擺)和觀點(Opinion,表達一種信念、感覺、看法的陳述,無須證明,比如我覺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是培養(yǎng)孩子們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在我們的文化里,經(jīng)常將觀點和事實混淆。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觀點很難爭論出對錯,而事實很多時候是有可能去證明真假的。對于科普場館而言,一方面要給予大家接受事實的機會,即輸出知識點、信息點等;另一方面往往更為重要的,即給予民眾勇敢表達多元觀點的機會,這是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的基石。

      讓我們來看看國外小朋友是怎樣學會區(qū)分觀點和事實的,這些雖然主要發(fā)生在學校等正規(guī)教育場合,但對于科技館等非正規(guī)教育場合而言,同樣需要。[12]

      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做簡單區(qū)分練習,舉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這個階段,會讓小朋友區(qū)分簡單的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比如:冰淇淋是牛奶和糖做的(事實);香草冰淇淋最好吃(觀點)。還讓孩子們從日常生活中舉例。老師還會讓他們通過一些特定用詞去判定一段陳述到底是事實還是觀點。比如,有很多形容詞(good,beautiful,ugly...),或比較級形容詞(best,worst,greatest...)的敘述,大多為觀點性陳述。而數(shù)字、統(tǒng)計、科學、歷史、非虛構……這些概念往往和事實有更多聯(lián)系。

      小學中高年級:進一步辨別事實和觀點,學會用事實支撐觀點。這個階段,讓孩子們特別注意文字和談話中出現(xiàn)的那些帶有意見傾向性和概括總結性的詞(think,believe,always...),含有這些詞說明:這很可能是一個觀點陳述。老師會讓學生從文章中特意去找這些詞,從而判斷、發(fā)現(xiàn)哪些表達側重于陳述事實,哪些側重于表達作者觀點。孩子們在這個階段,會專門學習Persuasive Writing,類似我們的“議論文寫作”,核心在于引導他們學會用事實去支撐其觀點。

      初中階段:學生會了解到即使是事實陳述,也會夾雜觀點和偏見。這個階段,會引導孩子們明白,即使某人在陳述事實,也會含有很多偏見和個人看法。比如,同樣報道一個事件,《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也許說的都是事實,但講述方式不一樣,內(nèi)容側重點不一樣,對讀者形成的影響就會不一樣。在生活中也是,雖然你我說的是一個事實,但我們的說法可能會很不一樣,聽眾的感覺也會很不一樣。學校老師會讓學生做一項練習:隨便選擇某天的《紐約時報》并提問:怎樣確定這篇文章是新聞還是觀點?即新聞(news)和新聞分析(news analysis)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學生會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排列文章的模式大有講究,并且一篇文章里的事實成分和觀點成分很多時候并不容易區(qū)分。

      高中階段:懂得真實的世界真?zhèn)坞y辨,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性。這個階段,對學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會讓他們從新聞報道、博客文章等媒體信息中去辨別那些偽裝成事實的觀點,分析作者背后的動機等。最近的社會熱點是美國大選,某高中讓學生做了一項練習:請仔細分析總統(tǒng)候選人說的話,看看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并配合一些相關研究,來判斷候選人的可信性。這項練習令某些學生開始對古羅馬皇帝馬可·安東尼在《沉思錄》里寫下的名言有所體會:我們所聽到的不過只是一個觀點,而非事實;我們所看到的不過只是一個視角,而非真相。

      因此,對科技博物館而言,展覽和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不在于單純輸出知識和信息,而在于激發(fā)公眾的情感、探索的熱情、批判的欲望、合作的需求等,真正激發(fā)公眾的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

      五、將博物館展覽和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結合,讓民眾真切感受科技就在你我身邊,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臺灣學者黃淑芳在其著作中論及博物館教育擁有的八大特色與發(fā)展趨勢。其中一點是“反映社會需要、促使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即:現(xiàn)代博物館的展示教育不僅貫連古今、追根溯源,亦可折射時下社會的真貌,協(xié)助解決社會問題,甚或為未來提供一個全新的思索與探索空間。故社會的脈動及民眾所關心的議題,如科技新知、健康問題、生物保育、環(huán)境保護、技藝傳承、古跡維護、藝文欣賞、種族情結、宗教信仰等,常是當前博物館展示教育的主題方向。[13]

      2011年3月,倫敦十月畫廊設立了一個博物館獎項——“幸福博物館基金獎”,旨在獎勵那些為社會安康和穩(wěn)定做出貢獻的英國博物館與美術館創(chuàng)意性項目。同年7月22日,“幸福博物館基金獎”結果揭曉,包括曼徹斯特博物館、倫敦電影博物館、倫敦交通博物館和牛津故事博物館在內(nèi)的英國六家機構策劃實施的特色項目獲此殊榮。獲獎項目關注的焦點包括:探索與自然世界的聯(lián)系、關注精神健康、博物館是療傷之所、博物館是故事與游戲的樂園、關注流浪人口、關注社區(qū)管理、加強本地合作關系等。

      相比之下,展覽和教育活動與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不夠與時俱進,是我國不少科技博物館的通病。事實上,展教項目需要發(fā)掘:在當今高速變化的世界中,機構在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幸福感提升方面存在的巨大潛能。位于東京的松下中心特辟了活動學習營(Active Learning Camp),供學員動態(tài)和深入地了解、學習、思考奧運會及殘奧會,同時遵照其精神行事①松下公司贊同為實現(xiàn)世界和平所舉辦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自1988年以來,始終作為奧運會最高級別的贊助商,全力支持奧運會發(fā)展,更是日本企業(yè)中唯一一家簽訂最高級別合作伙伴協(xié)議的贊助商。。其內(nèi)容分為幾大板塊:定向/情況介紹——什么是奧林匹克主義?多樣化地圖——看一看世界文化;動態(tài)學習樹——不同視角的奧林匹克主義;工作坊花園——與他人一同學習和創(chuàng)造;走向2020——全民挑戰(zhàn)。此外,還有冷知識板、工具庫、求知圖書館等展教空間穿插其中。

      在“動態(tài)學習樹”區(qū)域,該館以八大關鍵詞幫助觀眾理解奧運會、殘奧會在國際友誼和世界和平方面的歷史、意義及角色,同時通過學習世界文化和歷史、交流,提升國際理解。它們分別是:相互理解——所有都是不同的,所有都是好的;和平——奧運會是為了阻止戰(zhàn)爭而有的紀念活動;公平競賽——這比輸贏更重要;環(huán)境——運動是否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以心致誠——就是現(xiàn)在,就是您,只為您;文化——在今日世界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合作——我們是奧林匹克家族的一員;技術——兩秒鐘的縮短花了整整一百年!

      從第一到第四個關鍵詞,“動態(tài)學習樹”呈現(xiàn)的是理解、和平、公平、環(huán)境,關乎大愛,超越國家和民族,聚焦的是精神和態(tài)度;直到第五、六個關鍵詞,才過渡到日本,述及日本主辦2020奧運會以及風靡世界的日本文化;而在第七、八個關鍵詞,才點到為止地提及松下公司在奧運中的位置,并且用“技術”一詞收尾,正蘊含了松下公司所聚焦的“技術”與“設計”主題,以及所傳遞的“科技讓生活更美好,讓世界更美好”的經(jīng)營哲學。松下公司在“活動學習營”的整個展教過程中始終弱化贊助這一事實,反而凸顯自己的企業(yè)使命、愿景和社會責任;同時弱化日本在奧運中的角色,以各國公認的奧林匹克主義精神為傳播核心。這一展教空間的教育策略弘揚的是大愛,是態(tài)度和精神,更易被廣泛的人群所接受。

      目前對我國科技博物館的傳播而言,應通過展覽與教育,將公眾關注的科技內(nèi)容和本館特色相結合、與特殊事件的科普相結合,反映當下社會所需;若能走在社會發(fā)展前列,引導需求與潮流,及時將前沿科學知識轉化為科學傳播內(nèi)容則更理想。與此同時,博物館要通過展教向民眾傳遞世界已經(jīng)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這一要求促使科技博物館重新定位自己的使命,要讓公眾知曉:科技在使人類走向文明、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會因應用不當而破壞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14]

      如何面向公眾取得最佳展教效果,理應成為我們創(chuàng)建和運營科技博物館的基本出發(fā)點。最好的科技博物館不在于建筑規(guī)模和展品數(shù)量,而要能體現(xiàn)機構的展教功能,并具有本地特色,受到民眾歡迎。展教結合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幫助博物館融會貫通地傳播科技與人文、科學與藝術,也即真善美的結合,其中真是科學、善是人文、美是藝術。同時,展教結合促使場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弘揚跨越國界的科技力量,傳播科學近在你我身邊,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并最終培育民眾的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這便是當下社會對科技博物館的功能和意義提出的時代性要求,也是我國科技博物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1]徐善衍.關于科技館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的一些思考(一)[J].科協(xié)論壇,2012(6):8-10.

      [2]湖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與青少年兒童教育項目”赴美學習考察小組.淺談當代美國博物館教育——湖南省博物館教育人員赴美考察報告[M].2010:3.

      [3]Office of Policy and Analysis,Lessons for Tomorrow:A Study ofEducation at theSmithsonian[J]. SUMMARY REPORT,2009,vol.1:7.

      [4]Office of Policy and Analysis,Lessons for Tomor-row:A Study of Education at the Smithsonian[J]. SUMMARY REPORT,2009,vol.1:16.

      [5]Office of Policy and Analysis,Lessons for Tomorrow:A Study of Education at the Smithsonian[J]. SUMMARY REPORT,2009,vol.1:19.

      [6]Office of Policy and Analysis,Lessons for Tomorrow:A Study ofEducation at the Smithsonian[J]. SUMMARY REPORT,2009,vol.1:66.

      [7]湖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與青少年兒童教育項目”赴美學習考察小組.淺談當代美國博物館教育——湖南省博物館教育人員赴美考察報告[M].2010:12-14.

      [8]錢雪元.美國的科技博物館和科學教育[J].科普研究,2007,2(4):21-28.

      [9]湖南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與青少年兒童教育項目”赴美學習考察小組.淺談當代美國博物館教育——湖南省博物館教育人員赴美考察報告[M].2010:7.

      [10]湖南省博物館.“一段世界史”獲“藝術基金獎”大英博物館登“年度博物館”寶座[EB/ OL].(2011-06-21)http://www.hnmuseum. com/hnmuseum/generalIntro/introContent.jsp? Infoid=01380dff0e0e4028848337deb0d20a7c.

      [11]湖南省博物館編譯.《向“重要教育合作伙伴”目標邁進》文章發(fā)表總結美國近10年博物館教育實踐[EB/OL].(2011-12-02) 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generalIntro/introContent.jsp?Infoid=013826e 41166402884833818b5cf02a6.

      [12]為什么國外孩子從小學習怎么區(qū)分Facts&Opinions?因為這就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起點[EB/OL].(2016-07-11)http://www.sohu. com/a/104157422_372532.

      [13]黃淑芳.現(xiàn)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務實[M].臺北:臺灣博物館,1997:32.

      [14]徐善衍.關于科技館發(fā)展趨勢和特點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7,2(4):15-20.

      Fiv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Upgrading the Exhibi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Levels for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Zheng Yi

      Serving as the main form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receive more and more emphasis from more museums nowadays.But since there lie restrictions inhistory,conceptsandtalentsasfor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s,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development and shortcomings still exist.Among them,the most highlighted are focusing on exhibitions only in concepts,and replacing exhibitions with educational programming,as well as separating exhibitions with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in practice.The essay is towards the exhibition-education separation issue for an exploration,and to offer fiv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upgrade the exhibi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levels a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s,exhibition-educationseparation,exhibi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①鄭 奕: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博物館展示教育、博物館經(jīng)營性公共文化服務研究;通訊地址:上海市邯鄲路220號復旦大學文博系;郵編:200433;Email:margaret1227@163.com。

      猜你喜歡
      博物館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博物館里的“虎”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2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露天博物館
      会理县| 南部县| 临澧县| 芒康县| 将乐县| 东源县| 和政县| 渭源县| 台东市| 华亭县| 扎囊县| 丰原市| 马关县| 乌审旗| 尼木县| 山阳县| 新河县| 巴楚县| 红桥区| 简阳市| 襄城县| 聊城市| 商河县| 栖霞市| 五莲县| 文昌市| 盐源县| 乌海市| 大连市| 汉沽区| 奉新县| 明溪县| 桂东县| 鹰潭市| 松原市| 红桥区| 宜丰县| 武冈市| 台安县| 股票|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