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沐
《文物保護法》修訂如何“接地氣”?藝術品市場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交文物給國家應該受到重獎嗎……縱觀今年兩會與之相關的諸多提案和建言,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既有業(yè)界長期關注的內容,也不乏與當下新環(huán)境、新變化相結合的思考。
黃細花(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長):《文物保護法》修訂送審稿值得商榷
建議將《文物保護法》的名稱改為《文物法》,因為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只講保護、不講利用;只講被動保護,不講積極利用。修訂送審稿仍保留了太多限制文物利用的約束性條款,這些條款無論從學理層面還是法理層面,都不堪一駁。
而且,《送審稿》過多保留和增加了行政許可和審批事項,對文物的利用施加了不必要的約束和限制。這些約束和限制與“簡政放權”、“取消一切不必要的行政許可”的改革相違背?!端蛯徃濉返谄呤臈l規(guī)定,“已建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博物館,或者辟為考古遺址公園等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不得作為企業(yè)資產經營,不得轉讓、抵押”。歷次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與國際上流行做法柵障的另一個表現是,禁止國有文保單位的多功能混合使用。第七十四條相當于在法理上規(guī)定國有文物場所不得企業(yè)化運營,這與目前中央推行的國有資源資產的高效持有、保值增值、提供國民更多體驗機會要求背道而馳。以故宮、頤和園、華清池等為例,建議文物允許經營,文物保護、展示會更好。
王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物上交國家應重獎
“把文物上交國家”是近年大熱的話題。當前,不僅有意識的盜墓賊猖獗,還有在工程當中挖土發(fā)現文物據為己有的情況。
有觀點認為,“盜墓和考古不都是把文物拿出來嗎?只不過那個是歸自己,這個歸國家”。實際上,盜墓和考古不一樣,就像盜賊去盜故宮,他們會把最珍貴的文物拿走然后把故宮燒掉,破壞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因此,應該給予發(fā)現文物上交國家的人足夠的獎勵,但從我掌握的信息來看,縣級的文保所一共沒多少經費。面對這種情況,應建立國家文物保護獎勵基金,對于那些真正發(fā)現了文物并上交國家的人要重獎。
言恭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要遏制“紅包評論”潛規(guī)則
藝術品市場經歷了快速發(fā)展期,目前勢頭雖好,但還有些亂。我國眼下缺乏公允的藝術品評價體系,應盡快建立藝術品專業(yè)仲裁機構,遏制“紅包評論”的藝術界潛規(guī)則,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發(fā)展。
藝術品要經歷創(chuàng)作、中間流通等一些過程,這就需要有一個規(guī)范的紀律;同時,藝術品要出精品,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有好作品,而不能是銷售給市場的普通品。藝術評論至關重要,但當前公允的評論評價體系尚顯缺乏。各地文交所給出的指導價格,也往往是畫家或某些個人標出的,并不具有真正的參考性。
目前藝術品市場還不健全,這種情況與多個因素相關。一是作者是否愿意多花時間出精品;二是市場缺乏秩序;三是評論者經常受到“紅包評論”的干擾,使其不能真實反映某件作品的價值。建議盡快建立藝術品市場仲裁機構及合理的評價體系。
許欽松(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政府應引導閑散資金進藝市
藝術品其實是一塊很大的“蛋糕”,要有這個觀念。如果不開發(fā)這個市場很可惜。目前國家對藝術品市場并沒有足夠重視,對這方面的關注不夠,很少在報告或是規(guī)劃上講到藝術品市場,提到的只是文化產業(yè)。目前發(fā)展藝術品市場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包括稅收杠桿等。應引導社會大量閑散資金投入這方面,不要涌去炒樓炒僉。
要想促進藝術品市場發(fā)展,首先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讓人們有這個意識。其次是要出臺配套的扶持政策,包括減免部分稅收的政策。例如一家企業(yè)每年拿出利潤的一定比例來購買藝術品,就能給他一定的稅收優(yōu)惠,讓企業(yè)有意識參與其中。另外,要出臺藝術品市場的管理條例,從立法上防范出現假冒藝術品。最后,就是要在大學增設藝術品管理的專業(yè),培養(yǎng)藝術精英和藝術品管理人才和鑒定人才。
同時,對于防范假冒藝術品,是不是可以由政府來建立一個認證中心,給每位藝術品發(fā)證,當藝術品轉讓時,這個證也一并轉讓。為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成立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和估價委員會。
萬捷(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減稅有助于“文物回家”
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零關稅和低關稅相比,中國境內企業(yè)的納稅壓力非常大,這造成了境內企業(yè)在國際上進行業(yè)務拓展時較為受限,這也導致境內相關企業(yè)委托其他稅收政策相對寬松的國家或地區(qū)進行交易。為此建議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文化部等相關部門深入調研,依據文化藝術品不同于工農業(yè)產品的特殊屬性,研究制定合理的回流文物藝術品進境稅率,并制定明確的鑒定、評估和征稅程序,讓流失文物“回家”。
王勇超(全國人大代表、關中民俗博物院院長):針對性地將民博納入公共服務體系
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在政策支持、稅費減免等方面待遇不平等,還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對待”,地方在執(zhí)行國家政策過程時,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實處、發(fā)揮應有效應。
為此建議國家應盡快制定《博物館條例》有關配套性文件,發(fā)揮國家層面的統(tǒng)籌指導作用,加強在一些地方的執(zhí)行力度,解決好“政策不落地”問題。
同時實行非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措施,在民辦博物館中盡快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突出的民辦博物館,逐步納入國家財政補貼名單,真正體現財政政策公平對待、扶持引導的作用。
此外,國家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時,應有針對性地把非國有博物館納入其中,而不是把所有公共服務項目全部布局在國有博物館和國有文化單位內。對那些館舍建設資金不足,大量藏品面臨陽光暴曬或酸雨腐蝕的民辦博物館,應從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資金、文物保護經費、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并從金融與文化融合政策方面幫助解決發(fā)展資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