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宇 劉振永
張弨(1625年至1694年后),字力臣,號亟齋,清淮安府山陽縣清江浦(今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qū))人。《重修山陽縣志》稱其:“通經(jīng)博古,世其家學(xué),專心六書,尤嗜金石文字。嘗躬歷焦山水滋,仲臥沙石,手拓瘞鶴銘,增多前人十余字。又謁唐昭陵,遍拓從葬諸王公墓碑及六馬圖贊。過濟寧州,拓孔子廟五漢碑,皆加辨論,根據(jù)詳洽,人以為董彥遠、黃伯思不過也?!笨滴趿辏?667年),顧炎武著《廣韻》、《音學(xué)》五種,張弨為其???,改正_二百處,還以“鬻產(chǎn)之值”為之刊刻??滴醵哪辏?685年),著《漢隸字原》,清初大學(xué)者全祖望為之作亭曰:“字字考求,其用功亦勤矣哉!”晚年家產(chǎn)式敞,以賣書畫為生。
張力臣不,又是一位金石學(xué)家,也是一位書畫家。對此,畫史上多有記載。如《圖繪寶鑒續(xù)篡》云:“張昭……以賣書畫為生,山水花鳥,真草篆隸入妙品?!薄吨匦奚疥柨h志》稱其“書畫皆名家”。但由于年代久遠,其作品已基本絕跡。該冊張力臣《山水花卉》冊頁正好彌補此不足,是近幾年書畫研究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
張力臣《山水花卉》冊共十二幀,其中設(shè)色三幀,水墨九幀,皆是山水花卉小品,每幀縱28厘米,橫25厘米,紙本。圖上沒有落款,沒有創(chuàng)作年月,僅以自鐫小印鈐之,但印鑒古雅,篆刻精美。一看就知是金石學(xué)家之作,是他精心雕刻的自用印。為便于書畫研究者研究和參考,現(xiàn)挑選幾幀介紹如下:
第一幀《溪山幽居圖》。此圖是一幅表現(xiàn)隱逸志趣的山水畫,乍看起來似乎都是平凡小景,但細細品味,卻韻味雋永,別有特色。共近景所寫者乃幽澗溪流,溪畔山坡上二株樹木,高大挺拔,一榮一枯。中景是寫群山環(huán)抱之幽谷,谷底高杉雜樹,成林成帶,內(nèi)有房屋三三兩兩,高低錯落。遠景是層巒疊嶂,峰巒聳立,其間有一座尖頂亭閣,卓然翼立。幽谷之間,清溪之濱,本是文人隱士的棲身之所,表現(xiàn)了作者隱逸的情趣。明清鼎革之際,民族矛盾激烈尖銳,面對清人入主中原,一些遺民志士,他們或密聚山林,醞釀抗清起事;或隱居不仕,往來于江淮之間,登山臨水,寄情翰墨。該幀右下角鈐‘亟齋朱文印。
第二幀《秀石鳴蟬圖》。上寫庭院之中,秀石屹立,石上有一只鳴蟬,頭下尾上,匍匐于秀石之上,正振翅鳴唱,悠然自得。石下清池碧水,浮萍點點。石上青苔星星點點,表明這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夏天,已長出青苔。此圖用筆細致,風(fēng)格寫實,表現(xiàn)的是一種風(fēng)情,一種野趣,一種夏日里常見到的情形,充滿了生活樂趣。此圖以寫意法寫秀石和浮萍,融入書法筆意。所寫秀石用飛白筆法,淡墨渲染,略點石綠,更顯得玲瓏剔透,生趣盎然。所寫浮萍以淡綠輕點,疏密有致,聚散有度,給人以隨波蕩漾之感。而鳴蟬則用工筆技法,先用濃墨寫頭、眼、脊背,再以干筆淡墨拖紗作翼,最后以濃墨寫足。所寫鳴蟬生動活潑,法度井然,極盡精細之能事,細到蟬翼紋理都一絲不茍,就連被蟬翼遮蔽的蟬腹都依稀可見。一種柔和、蘊藉和閑適的韻味撲面而至,人們仿佛聽到夏蟬的鳴唱,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興趣。該幀左下角鈐“亟齋”朱文印。
第六幀《溪山隱逸圖》。此圖畫法似王蒙,上寫危峰高聳,群山競秀,層林密樹,溪水清澈,山谷茅屋成排,山頭草枯木秀。近景是溪水一道,兩邊坡陀上的喬柯嘉樹,高大挺拔,枝葉脫盡。中景是山巒圓渾,而危峰則扭動卷曲,崎側(cè)欲墜,表現(xiàn)出可望而不可攀的險峻之勢。其下茅屋道路,秩序井然,它背依高山,面對溪水,在青松衫林掩映下,更顯得清靜幽深。遠景是峰巒起伏,時隱時現(xiàn),表現(xiàn)了文人雅士隱逸的志趣。此圖是用蜷曲如蚯蚓般的皴筆寫山石,用筆活而不亂,層次井然。全圖渲染不多,深遠之處都以緊密的皴擦來表現(xiàn)。整個畫面氣勢雄偉,緊密而不塞迫,表現(xiàn)了江南山水的濕潤華滋氣象,寄托著作者的隱逸情趣。此幀左下角鈐“亟齋”印。
第八幀《芍藥圖》。此圖以沒骨畫法,畫折枝芍藥一枝。圖中芍藥紅花黃蕊,正傲然開放。它嬌艷富麗,豐富飽滿,姿態(tài)優(yōu)雅,在綠葉扶持下,花光灼灼,明麗動人。在畫法上,此圖花瓣用胭脂紅加水皴染,而花蕊用藤黃細筆輕點,使花冠紅白相間,生動灑脫,刻畫入微。而枝梗用嫩綠沒骨法畫出,復(fù)以赭紅細筆勾筋,使枝梗綠中泛紅,生動嬌嫩。而葉用花青皴點,復(fù)以重墨勾出葉筋,使之紅花綠葉,芳香醉人。此圖充分反映了作者寫生花卉方面的功力。此幀右鈐“張昭”白文印。
第十一幀《蘭花圖》。此圖上寫蘭花一束,它位于畫面正中,呈放射性的長葉參差錯落,瀟灑奔放。其疏花秀葉,清氣瀟然,給人以清新幽雅的享受。圖中蘭葉用重墨寫之,運筆柔中帶剛,所寫蘭葉舒展飄逸,風(fēng)致翩翩。自然地顯現(xiàn)出蘭葉的翻轉(zhuǎn)變化和秀爽。而蘭花則用淡墨寫之,濃墨點芯,或花或蕾,含苞欲放,好似陣陣清香沁人心脾。圖中蘭花無土無根。仍是采用元人鄭思肖的春秋筆法,寓意國土淪喪。此幀右鈐“張昭”白文印。
綜上所述,張力臣的山水畫是宗法王蒙,上溯宋人,兼涉多家,同時又結(jié)合自已的特點,形成蒼勁渾厚秀潤華滋的風(fēng)格。他的山水畫多以隱逸為題材,反映了他國破家亡時所遭受的劇痛久久不能平息。同時,張力臣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花卉小品,其中以梅蘭竹菊最多,也間有草蟲花卉。這些小品大多有姿態(tài)優(yōu)雅清新明麗之特點,具有青藤、白陽之風(fēng)格,反映了他對美的追求和向往,及其高潔孤傲的品格。
此冊封面有收藏人的題簽,并附張力臣小傳。此冊墨梅圖上有“京似審定”鑒賞章,說明此冊曾經(jīng)沈京似審定和收藏。沈為江蘇淮安人,風(fēng)流儒雅,名重一時。1953年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機關(guān)事務(wù)管理局特邀顧問,是著名文物收藏家。1988年因病住院,臨終時還囑咐家人,將家藏文物捐贈家鄉(xiāng)。病逝后,家人遵其遺愿,將此冊和其他文物捐贈,現(xiàn)收藏于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