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云 陳邦瑜
(華中師范大學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2013年,習近平在擔任國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訪中(在訪問非洲時)提出了正確義利觀,此后,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及并闡述此理念。正確義利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新環(huán)境下提出的重大外交理念,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近代以來國際社會中盛行的馬基雅維利現(xiàn)實主義的某種矯正。自正確義利觀提出至今,學術界鮮有學者對此重大理念進行系統(tǒng)梳理、深入挖掘。本文將在厘清正確義利觀思想來源的基礎上就此進行探討。
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的民族,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的理論。正確義利觀是在吸收和借鑒國內外一切有關正確義利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外交理念。它主要有四大思想來源:
在極端現(xiàn)實主義者看來,國際道義與國家利益是矛盾與沖突的關系,因此,國際社會中根本不存在有效的國際道義,國家也無須遵守國際道義。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國際社會中客觀存在國際道義,并且國際道義對維持國際秩序、實現(xiàn)國家利益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國際道義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遵守國際規(guī)范;維護和爭取國際和平;倡導和追求國際平等;伸張和支持國際正義;承認并增進全球利益。[1]
國際主義的本質是一種理念,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戰(zhàn)爭年代,一個真正的國際主義者,“就不應當只為本民族著想,而應當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保?]在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和平、發(fā)展、合作成為主題的時代,國際主義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協(xié)調國家利益,化解安全困境,力爭合作共贏。具體而言,就是要參與國際體系與國際制度;尋求最大限度的合作共贏;積極參與區(qū)域共同體建設。新時期的國際主義,由于其內容與戰(zhàn)爭年代和冷戰(zhàn)時期的國際主義有質的區(qū)別,因而被稱為新國際主義。[3]
“中國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國外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新中國外交走過了六十多年不平凡的歷程,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張和戰(zhàn)略思想?!保?]其中,1954年前后,中國與印度、緬甸三國共同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被絕大多數國家接受和認可,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準則。1955年4月,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十項原則”,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fā)展。1964年2月,周恩來訪問亞非14國期間提出了對外援助八原則。這些新中國成立后探索出來的原則,都充滿了道義精神,具有豐富的義利思想。
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核心問題之一。圍繞這個問題,不同思想流派形成了不同的義利觀。儒家提倡重義輕利、先義后利、本義末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睏钪鞂W派則是“見利忘義”的代表,認為逐利是人的本性,提出了“不以一毛而利天下”的口號。法家和墨家則介于這兩者之間。法家繼承楊朱學派,立足于人性惡,提出了“貴利輕義”的主張。同儒、法均不相同,墨家提出“義,利也”,并將“義”等同于“公利”,認為兩者互為表里、互相統(tǒng)一,主張義利兼顧。道家在義利問題上則是超脫的,主張義利兩忘,即所謂“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最終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代表,而重義輕利、先義后利的價值立場成為中國義利觀的主流價值取向。[5]
上述四種思想源泉之間,既有重疊性,也有互補性。在重疊性上,四者都強調人或國家要遵循道德規(guī)范,都強調道義在維持秩序上的重要性;但四者之間更多的是相互補充,國際道義側重于和平、平等、正義,新國際主義強調協(xié)調、團結和合作,新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極其重視主權、內政、互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中國傳統(tǒng)義利觀則更關注君子、小人等人格中的道德以及在義利關系上的先后、輕重、貴賤、本末等價值取向。
從國內背景看,第一,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責任意識也逐漸變強。國際主義、優(yōu)秀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文化都強調,個人、政黨或國家“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第二,中國國內出現(xiàn)了以狹隘民族主義為代表的錯誤義利觀,它們反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承擔任何責任、進行任何對外援助甚至反對正常的人道主義救援。第三,部分企業(yè)“走出去”后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社會責任心不強,損害中國國家形象。
從國際背景看,第一,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空前緊密,與其他國家已經成為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第二,全球問題空前突出,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全球治理更加需要中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第三,中國在非洲國家的經濟行為被某些國家稱為“新殖民主義”。正是在此背景下,習近平指出,“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任何重大理論的形成,都是一個從提出到不斷完善再到最終形成的過程,正確義利觀也經歷了這個過程。就習近平在不同場合使用正確義利觀的情境來看,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情境只提及“正確義利觀”。例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堅持把發(fā)展中國家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堅持正確義利觀,永遠做發(fā)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6]
第二類情境是在提出義利觀后簡潔地指出其核心內容或關鍵標準。例如,在2013年10月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點和交匯點,堅持正確義利觀,有原則、講情誼、講道義,多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保?]
第三類則是詳細、深入地闡述了正確義利觀的內容。2014年7月,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演講中指出:“在國際關系中,要妥善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政治上,要遵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經濟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長遠,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保?]
2015年12月,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表示:“中方將秉持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朋友攜手邁向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新時代?!薄盀榇耍姨嶙h,將中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提升為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并為此做強和夯實‘五大支柱’?!奔础皥猿终紊掀降然バ拧薄皥猿纸洕虾献鞴糙A”“堅持文明上交流互鑒”“堅持安全上守望相助”“堅持國際事務中團結協(xié)作?!保?]
本文主要依據習近平在不同情境中對“正確義利觀”的使用來分析其內涵。在第二類、第三類情境中,習近平對正確義利觀作了詳略程度不同的闡述,是理解其內涵的主要依據,第一類情境雖然只是點到為止,但為理解其內涵提供了具體“語境”。
1.正確義利觀所指對象主要是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在不同情境中,只有一次是針對全球氣候問題,其他場合均指向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習近平對正確義利觀的深入闡述,一次是在周邊國家——韓國,另一次是在中非合作論壇。但是,正確義利觀對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的內容略有不同。對周邊國家,強調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而對以非洲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外交理念,則是真實親誠。對周邊國家,強調政治和經濟;而對非洲國家,則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以及國際事務等“五根支柱”,即五個方面。由此可見,正確義利觀的所指對象主要是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
2.踐行正確義利觀的方式是和平手段。中國一再向國際社會強調,中國不會走近代以來其他大國所走的武力征服世界、武力輸出價值理念的老路,而是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歷史上,以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世界大國都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通過武力來實現(xiàn)其國家利益。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多次通過戰(zhàn)爭輸出其所謂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中國是一個篤信“和合”文化的國家;也是一個非常善于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的國家,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悲慘遭遇使中國更加珍惜和平。習近平強調:“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絕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也絕不允許任何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于中國人民。我們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薄?0】但是,當中國的核心利益受到損害時,中國不會放棄使用武力手段。
3.正確義利觀追求的結果是雙贏、多贏和共贏。自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以來,國際社會中盛行的是以馬基雅維利為代表的“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理論。大國通常以一種唐吉坷德式的英雄主義、單邊主義來謀取其國家利益。中國則一直主張通過合作來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最終實現(xiàn)雙贏、多贏和共贏?!爸袊_展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合作,將堅持正確義利觀,不搞我贏你輸、我多你少,在一些具體項目上將照顧對方利益?!保?1]
4.正確義利觀的底線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能受損。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義利取向,并不意味著中國要義不要利,也不是在所有問題上、對所有國家都先義后利、重義輕利。對于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不可能作出讓步,極少數國家不要指望中國因為奉行正確義利觀而在核心利益上作出讓步。但是,在一些具體項目上,在一些非核心利益問題上,中國可以作出讓步,甚至可以以義取利。“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12]
5.正確義利觀表明了中國做負責任大國的決心與立場。中國近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被少數國家指責為是長期“搭便車”、沒有承擔國際責任的結果。這種觀點與事實不相符合。李克強在2015年記者見面會上指出:“中國塊頭這么大,能搭誰的便車?中國是和大家一起推車?!蓖瑫r歡迎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的“便車”?!爸袊敢鉃榘晒艊趦鹊闹苓厙姨峁┕餐l(fā)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fā)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保?3]與此同時,中國強大后,不但沒有利用大國優(yōu)勢欺壓弱國、利用小國,而是更加自覺地遵守國際道義,“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于利?!保?4]
總而言之,正確義利觀的內涵是個有機整體。其指向對象主要是發(fā)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實踐方式是對話、和談等和平手段,追求的結果是雙贏、多贏和共贏,底線是不能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本質是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理論的正確性不僅體現(xiàn)為結構的完整性和體系的嚴密性,也體現(xiàn)在它對實踐指導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即在外交實踐中能取得預期效果。正確義利觀自提出以來,理論上不斷得到充實完善,又在外交中認真實踐。
1.提出體現(xiàn)正確義利觀的新外交理念。非洲是發(fā)展中國家的“集中區(qū)”,是與中國具有傳統(tǒng)友好關系的全面戰(zhàn)略伙伴,中國對非洲國家提出了真實親誠的外交理念。周邊國家是中國的“近鄰”,是華人華僑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在血緣上與中國有天然的親近性,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同時在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等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基于此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
2.多次“舍利取義”,幫助周邊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以2015年為例,9月26日,在聯(lián)合國發(fā)展峰會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億美元,支持發(fā)展中國家落實2015年后發(fā)展議程?!蓖惶?,在出席并主持由中國和聯(lián)合國共同舉辦的南南合作圓桌會上,習近平宣布,未來5年中國將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12月,為推進中非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建設,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提出了未來3年在非洲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
3.建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伙伴關系。迄今為止,中國已經與約70個國家建立了內容不同的伙伴關系,既包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印度和巴西等大國,也包括歐盟、東盟等具有世界或地區(qū)影響的國際組織,還包括伊朗、埃及等區(qū)域性大國,土庫曼斯坦、新加坡等鄰國,以及尼日利亞、伊拉克、哥斯達黎加等發(fā)展中國家。平等性、和平性與包容性是伙伴關系的三大特征,[15]明顯區(qū)別于某些國家主導的、充滿不平等性、武力性和排他性的軍事同盟關系。
1.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冷戰(zhàn)結束以來,唯一“超級大國”——美國頻繁干涉他國內政,企圖主導并壟斷國際事務。中國多次提出要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即使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迅速提高,仍然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不以任何借口損害他國的主權。
2.強調發(fā)達國家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中國在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的同時,也要求發(fā)達國家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因為發(fā)達國家有能力承擔,另一方面,歷史上發(fā)達國家享受過更多的權利。因此,發(fā)達國家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3.提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近代以來,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是常態(tài),守成大國不尊重崛起大國,在與崛起大國的合作過程中要求“我多你少、我贏你輸”。為此,中國提出中美之間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同時要求雙方尊重彼此的重大關切和核心利益,最終實現(xiàn)互利共贏,而不是你輸我贏或我贏你輸的零和局面。
1.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中國是目前國際秩序的建立者之一,并為此曾付出巨大代價;中國也是當前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但必須承認,目前這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之處。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最重要的兩大國際經濟組織,建立后一直被西方國家控制,其援助項目中苛刻的附加件,令很多需要幫助的國家望而卻步。在此大背景下,中國提出籌建亞投行的倡議并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2015年底正式成立,2016年初開始正式運行。
2.極力維護世界和平。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第一,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維和,中國是聯(lián)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目前共有10支維和部隊共1546人在4個聯(lián)合國任務區(qū)執(zhí)行維和任務。第二,中國主動裁軍。在2015年9·3閱兵式上,習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將裁軍30萬。
3.積極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在網絡安全上,習近平提出了核心內容為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的中國方案。在氣候問題上,在履行諾言的基礎上,中國主張“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敝袊鴪猿钟谩爸袊绞健苯鉀Q伊朗核問題和敘利亞等地區(qū)熱點問題。
正確義利觀提出至今已經有三年多時間,總體而言,其實踐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定隱患,韓國作為正確義利觀的重要實踐對象國,因“薩德”入韓的影響,中韓關系開始倒退;東盟國家是中國的重要鄰居,但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由于南海問題而蒙上了陰影。未來正確義利觀的發(fā)展前景,在國內層面要把握好度,而在國際層面要提前做好防范,及時掃清國際社會中存在的障礙。其中,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
1.把握好言與行的度。正確義利觀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要求。通常而言,中國政府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一個信守承諾、重道守義的國家。當個別中國人、中國企業(yè)甚至政府工作人員出現(xiàn)見利忘義的行為,甚至上升為國際事件而影響國家形象、損害國家利益時,中國政府既要及時向國際社會解釋,同時也要對這些個人、企業(yè)或政府官員作出相應的處理,并及時向國際社會公開,塑造言行一致的國家形象。
2.把握好“義”的度。理論上正確認識義利之間的辯證關系并不等于在實踐中能正確把握義利之間的度。當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承擔的責任超出本國實力時,中國自身利益將受到巨大損害。中國曾出現(xiàn)過度承擔國際義務的現(xiàn)象,要吸取這方面的歷史教訓。當中國實力足夠強大而承擔的國際責任不夠時,不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一言以蔽之,在承擔國際義務時,中國要始終從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這個最大的國情出發(fā)。
3.把握好民族主義的度。近年來,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借助互聯(lián)網呈現(xiàn)蔓延之勢,它們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任何讓步為軟弱無能、委曲求全,反對中國的一切對外援助行為,包括反對正常的人道主義救援。在極端民族主義者看來,中國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在自身發(fā)展不足的情況下援助他國,是一種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打腫臉充胖子的虛偽行為。中國既要控制這種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謹防其進一步蔓延,又要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做好說明和宣傳,使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中國正確合理的對外援助行為。
1.謹慎對待自我標準與他者標準之間的落差。中國在履行國際責任、遵守國際道義時,自我認定與他者認定之間存在一定差異。這種差異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引起,第一,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文化上存在客觀差異。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限于篇幅,本文于此不作詳細闡述??梢钥隙ǖ氖?,對于中國提出的正確義利觀,由于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會有不同解讀。有的西方國家把中國在非洲的正常經濟行為稱為“新殖民主義”,這顯然與中國的初衷、中國與非洲經濟關系的實際情況有天壤之別。第二,對中國實力的定位存在較大差異。從人均收入、從國家的總體發(fā)展水平看,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發(fā)展中國家;從經濟總量、從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看,則超過很多發(fā)達國家。部分國家以后者為標準定位中國,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而中國則一直主張要從本國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出發(fā)。對于前者,中國要及時向國際社會作出解釋,并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的真實目的、中非關系的真實情況;對于后者,中國要始終保持清醒,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承擔國際責任。
2.防范少數國家利用正確義利觀侵蝕中國核心利益。中國多次強調,對周邊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要堅持正確義利觀,要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甚至是舍利取義,這客觀上給那些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爭端的國家“?;ㄕ小薄案阈幼鳌钡臋C會,企圖竊取中國的核心利益。第一,他們誤以為中國置國家核心利益于義之后,會重國際道義而輕國家核心利益,甚至舍棄國家核心利益以換取國際道義,因此,在領土、領海問題上小動作不斷。第二,他們利用國際社會對小國、弱國的同情,刻意挑起與中國的領土、領海爭端,企圖把中國置于國際道義壓力之下。對此,中國既要在適當時機采取強硬措施予以回應,也要向國際社會說明:就其實質而言,在這個問題上,義利關系的本質不是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問題,而是善與惡的問題,即小國欺世盜名的惡與大國光明磊落的善之間的問題。
3.確保對外援助有實效。對外援助是中國踐行正確義利觀的重要體現(xiàn),其效果直接影響正確義利觀的成效。影響對外援助效果的因素眾多,其中受援國是核心因素。第一,防止受援國視中國對其援助為理所當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際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義利觀的影響下,中國一直在經濟、政治上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道義上的支援。有些國家“習慣成自然”,認為中國對他們的援助是理所當然的事。第二,防止受援國無法把中國的援助落到實處,最終讓極少數人“中飽私囊”,換言之,要確保中國對外援助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一些局勢動蕩、政治腐敗的國家,中國的援助無法送達真正需要援助的人群,最終成為極少數人的“私有財產”。第三,防止受援國誤把中國對他們的援助視為討好和有求于他們。有些國家認為中國向他們提供對外援助是因為中國將利用他們、有求于他們。因此,這些國家不是從國際道義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援助,而是認為中國別有用心,對中國的援助充滿防備。
[1]劉興華.國際道義與中國外交[J].外交評論,2007(06).
[2]列寧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3.
[3]秦亞青,朱立群.新國際主義與中國外交[J].外交評論,2005(10).
[4]王毅.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J].國際問題研究,2013(07).
[5]龔長宇.義利問題 20 年[J].道德與文明,2003(03).
[6]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N].人民日報,2014-06-29.
[7]習近平.為我國發(fā)展爭取良好周邊環(huán)境推動我國發(fā)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N].人民日報,2013-10-26.
[8]習近平.共創(chuàng)中韓合作未來同襄亞洲振興繁榮[N].人民日報,2014-07-05.
[9]習近平.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5-12-05.
[10][11][14]習近平.守望相助,共創(chuàng)中蒙關系發(fā)展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4-08-23.
[12]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N].人民日報,2013-09-10.
[13]王毅.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是中國外交的一個特色[J].重慶與世界,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