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團南寧市委
南寧市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首府,同時,也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有3個國家級貧困縣,421個貧困村,貧困人口40.6萬。截至2016年底,南寧市35歲以下的青年有281萬人,團員33.67萬人,基層團組織9039個。
近年來,團南寧市委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經過3年多的實踐,克服了基層團組織缺陣地、缺編制、缺資金、缺人員的困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以強“三性”、去“四化”、破“四缺”為工作目標,大力推進“青空間”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做到有固定實用的場地設施,有共青團能調度的專業(yè)人才隊伍、有契合青少年需求項目服務,有健全完善的運行機制保障“青空間”的常態(tài)開放和持續(xù)運轉,為在欠發(fā)達地區(qū)不斷夯實團建基礎,發(fā)揮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拓展共青團工作覆蓋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們的主要做法如下:
2014年9月,南寧市首個青少年社工服務站—江南區(qū)菠蘿嶺社工站成立,并于2015年轉型升級為“青空間”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青空間”取“青少年的專屬活動空間”之意,是由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共青團創(chuàng)辦、青少年參與的一線服務陣地,為服務對象提供個案、小組、社區(qū)的專業(yè)服務,并開展青少年需求調研、志愿者隊伍建立和管理、青少年服務項目實施等工作。目前南寧市各縣區(qū)共建有72個“青空間”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
按照團中央對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標準,南寧市“青空間”均選址在青少年相對集中、交通便利、具有一定輻射面的地區(qū)。
在選址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切實把握青少年需求,由團組織牽頭,對接社區(qū)居委、村委會及教育部門,組織協調相關單位,整合各部門資源,為“青空間”建設爭取了免費的場地提供。
在運行上,各“青空間”實行輪值制度,免費對青少年開放,開放時間結合實地情況安排,基本涵蓋了從周一至周日每天早上8:00到晚上8:00。
在地域上,有社區(qū)“青空間”,以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為主要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涵蓋各個群體、各個年齡段;有學校“青空間”,以協助教師增強資源運用,協助家庭構建和諧親子關系為主要服務內容,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學合力;有農村“青空間”,以開展各類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活動為主要服務內容,助力攻堅脫貧。
在功能上,“青空間”包含了思想引領、基礎團務、資源平臺、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婚戀交友、成長教育、志愿服務、權益維護等八個方面功能,還探索與其他職能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青空間”少年司法社工站,以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開展活動。
“青空間”按照全方位謀劃、高標準建設、多元化服務和常態(tài)化保障的要求,根據團中央對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標準,每個“青空間”面積要求在100平米以上。在明顯的位置懸掛團徽,整體設計風格突出共青團特色,打造主題鮮明、青少年喜歡的公共活動空間。依據平臺服務定位做好功能區(qū)域劃分及建設,包括接待區(qū)、辦公區(qū)、活動區(qū)、展示區(qū)、個案室、圖書館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系列如日常管理、人員管理、服務管理、財務及資產管理等制度,保障“青空間”常態(tài)化及規(guī)范化運行。同時,努力打造“青空間”一站一特色的服務,推動“青空間”建設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實用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每年舉辦關于“青空間”示范性平臺的評比活動,從硬件設施、人員投入、資源整合、服務設計、活動開展情況以及宣傳推廣效應等方面進行綜合評比,總結優(yōu)秀的工作經驗和做法,組織參觀示范“青空間”平臺,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形式,推動全市“青空間”平臺建設。
我們依托團中央青年之家云平臺系統微信開發(fā),推動一批示范性“青空間”進駐云平臺,實現“青空間”線上線下融合發(fā)展。截至目前,在全市72個“青空間”中,有37個進駐了“云平臺”,進駐率超過50%。云平臺由“青空間”站長負責管理,實現網上管理運行、活動發(fā)布、報名管理、活動展示、活動評價等功能,青年可以通過云平臺實現搜索瀏覽全市“青空間”的服務,并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青空間”參加活動,團組織還可以對“青空間”的建設、管理和活動情況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
“青空間”按照“團干部+社工+志愿者”的模式配備工作力量,由一名專兼職團干部統籌管理,配備3名以上專職社工,每位社工聯系1支以上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工作。
團干部是“青空間”的指導者,是推動“青空間”運行的主導力量,一方面,我們嚴格執(zhí)行團干部聯系青年制度,將團市委機關干部安排到“青空間”掛點,創(chuàng)新開展“彈性時間工作制”“錯時工作制”,指導“青空間”開展活動,做到專職團干部聯系平臺的機制與團干部4+1工作機制有機統一。另一方面,根據“青空間”服務的不同類型,由團市委對口部門負責分類指導建設,明確工作方向。讓機關團干部更多地走進“青空間”,更好地對青少年服務進行業(yè)務指導,進一步拉近了團干部與廣大青少年的距離。
青少年事務社工是“青空間”運轉的專業(yè)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隊伍。為此,我們努力構筑“黨政領導,共青團牽頭,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青少年事務社工隊伍的三級管理,即在市級服務中心配備專業(yè)社工6名,統籌管理全市“青空間”和社工隊伍建設,指導協調各縣區(qū)社工辦開展工作;在城區(qū)一級按照鄉(xiāng)鎮(zhèn)(街道)總數配備專業(yè)社工45名,由城區(qū)團委主管、市級服務中心負責業(yè)務指導,統一管理城區(qū)青少年事務社工及志愿者;一線社工按社區(qū)總數1:1的比例配備青少年事務社工252名,全部安排在“青空間”開展個案、小組、社區(qū)服務。我們每月對“青空間”工作進行總結,定期收集服務群體情況和一線服務數據,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訂了一系列關于服務開展的管理辦法和專業(yè)表格,確保了社工服務的專業(yè)性。
此外,我們通過定期開展社工工作交流會、在崗培訓、外出深造等,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社工骨干人才。一是挑選優(yōu)秀社工前往香港和國內發(fā)達地區(qū)進行考察學習,不斷完善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考核和管理的辦法,對社工實施動態(tài)管理和社工績效評估;二是每年爭取市委組織部人才辦培訓經費約40萬元,前往發(fā)達地區(qū)舉辦社工專題異地培訓;三是設立政府購買服務方面投入56萬元用于開展社工督導及本土督導人才培養(yǎng),組織香港資深社工督導來南寧指導“青空間”的運營和服務;四是培育了如“綠城社工”“青晨社工”“友愛社工”“七色光社工”“良青社工”等一批青少年社工機構,積極培養(yǎng)和增強團屬青少年社會組織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能力,補充基層工作力量及資源不足問題。
志愿者是“青空間”工作力量的有力補充。我們在社區(qū)、學校、媒體廣泛宣傳、聯合專業(yè)心理機構、法律援助機構、團隊培訓機構、高校志愿者協會等公益組織作為服務合作伙伴,吸納各方面人才加入志愿者隊伍,全市“青空間”共成立了256支志愿服務隊伍,擁有3800多名志愿者。我們以縣區(qū)為單位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志愿者服務機制,包括考勤制度、案件處理標準化流程、案件跟蹤處理反饋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志愿者培養(yǎng)機制等。此外,我們還注重培養(yǎng)優(yōu)秀志愿者骨干,與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學院及廣西民族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成立“青空間”實訓基地,每年安排社工專業(yè)學生和骨干志愿者到“青空間”學習實踐。
我們針對政府購買服務能力有限,本土人才隊伍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以及社會服務機構數量較少等情況,按照“崗位社工+項目”和“青年需求+平臺運作+隊伍建設+項目實施”的運行模式,明確政府渠道投入,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各類青少年服務。
我委積極探索“崗位+項目”工作模式,即由兩級財政資金分級購買社工崗位,通過市級的統籌指導和協調管理、縣區(qū)具體調配和使用的方式。在財政資金購買崗位的前提下實現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化運作,做到崗位和項目有機結合,保障項目的持續(xù)性。同時,主動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將“青空間”和青少年社會工作經費分別納入市、城區(qū)兩級財政預算范圍,每年均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青空間”的建設及服務運營。部分縣區(qū)還將“青空間”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由縣區(qū)財政出資建設并配置所需的辦公設備,同時滿足日常服務、志愿者補貼、水電及場地管理等基本的經費需求。
我市在以市委辦名義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各縣區(qū)每年均將基層共青團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由縣區(qū)級財政按照每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每年不低于3萬元團建經費和2萬元預防違法犯罪工作經費的標準,統一撥付至縣區(qū)團委或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一級,由縣區(qū)團委或鄉(xiāng)鎮(zhèn)(街道)根據青空間站點分布、功能定位、服務內容、服務質量等合理安排經費支出。
我委經過充分調研,準確定位青少年需求,爭取將青少年綜合服務類和重點青少年群體服務類的14個小項納入南寧市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同時,通過政府集中采購、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向社會力量購買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2015年—2017年,共計投入480萬元,用于青少年成長服務、權益維護服務、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在“青空間”落地的29個項目的購買。項目結束后,成立由團市委及第三方組成的項目評估小組,從項目的基礎設施保障、管理能力、經費使用、運作狀況及效果等方面進行監(jiān)督和測評,確保項目實施的質量和效果。據統計,項目運用社會工作專業(yè)手法開展咨詢服務4120人次、個案服務58個、小組服務264節(jié)、主題活動126次、培養(yǎng)志愿者507人、直接受益青少年22929人次。
南寧市“青空間”的建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團中央、中央綜治辦、財政部、司法部、教育部、民政部領導多次到“青空間”檢查指導。目前,“青空間”的運營仍存在如工作人員流動性大,項目服務缺少專業(yè)督導,工作經費仍然不足等問題。我們將發(fā)揮互聯網+思維,加強青年群體與“青空間”的供需對接,推動工作資源向基層傾斜,形成線上線下同步推進、良性互動的網絡覆蓋,集中力量建設運營好面向青年常態(tài)開放的“青空間”,暢通共青團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發(fā)揮好黨聯系青年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共青團改革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