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瑞玲
誘騙高中生與其發(fā)生性關系應如何定性
文◎劉瑞玲*
[案情]2016年6月,犯罪嫌疑人陸某(53歲)在路上偶遇高中生甲(16歲,女)并與之攀談。陸某得知甲剛參加完高考并想報考心理學專業(yè)后,謊稱自己曾為心理學老師,可對甲進行免費心理學輔導,說服誘騙甲至某賓館。陸某以幫助甲突破心理極限、培養(yǎng)防范能力為由與其發(fā)生性關系。甲在回家路上意識到自己被騙奸,隨后在其母親陪同下到公安機關報案。
本案中對陸某的行為如何定罪存在較大爭議,主要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陸某沒有運用強制手段違背甲的意志,不構成強奸罪;第二種意見認為陸某的行為構成強奸罪。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犯罪嫌疑人陸某接近甲的主觀目的是與被害人甲發(fā)生性行為,并且實際與甲發(fā)生了性關系。陸某到案后承認與甲發(fā)生了性行為,但是辯解稱整個過程對方完全自愿。被害人甲的陳述證實其是在犯罪嫌疑人陸某的欺騙下才與其發(fā)生了性關系,二人的言詞證據存在一定矛盾,但是現(xiàn)有證據可以相互印證證實,犯罪嫌疑人陸某與被害人甲發(fā)生了兩次性行為。
第二,本案的焦點在于犯罪嫌疑人陸某和被害人甲發(fā)生性關系時是否違背了甲的意志。被害人甲是未成年人,從其父母、老師、同學證言可知,其性格單純,沒有交過男朋友,沒有性經歷。犯罪嫌疑人陸某初中畢業(yè),長期無業(yè),其供述稱被害人甲是因為尊重自己,自愿與其發(fā)生性行為。而被害人甲在陳述中則稱是犯罪嫌疑人陸某一直以“發(fā)生性行為是一種心理學過程和方法”來欺騙自己,使其產生了認知錯誤。通過分析二人言辭,犯罪嫌疑人陸某的供述比較簡單,對二人的交談內容沒有說明,且其辯解存在明顯不合常理之處,不應采信。被害人甲的陳述對于整個案發(fā)過程敘述十分詳盡,表述完整,同時結合證人證言以及被害人甲是剛參加完高考的畢業(yè)生、比較單純簡單的實際情況,認為被害人甲的陳述符合常理,應予采信。犯罪嫌疑人陸某采用欺騙的手段,使被害人甲產生認知錯誤,使其并未認識到行為的實際性質,而是錯誤認為性行為是一種身心成長的過程和方法,因此甲本質上并不愿意與陸某發(fā)生性行為,犯罪嫌疑人陸某的行為違背了被害人甲的真實意志。
第三,本案中陸某是使用刑法規(guī)定的“其他手段”對被害人甲實施了強奸。根據我國《刑法》第 236條之規(guī)定,暴力、脅迫手段并非強奸罪的充分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暴力、脅迫并不是行為人實施強奸行為的唯一手段,一切違背被害婦女真實意志并使其無法抗拒的性行為均屬強奸行為。《關于當前辦理強奸案中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中列舉了“其他手段”的情形:“利用婦女患重病、熟睡之機,以醉酒、藥物麻醉,以及利用或者假冒治病等等方法對婦女進行奸淫。”關于重病、熟睡、醉酒、藥物麻醉的規(guī)定旨在框定婦女的身體情況,即婦女在上述身體情況下一般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利用或者假冒治病的規(guī)定則旨在框定婦女的心智情況,即婦女客觀上知曉自己的行為,但是主觀上卻認為行為的目的不在于“性”,而在于其他;《解答》中用“等等方法”這種靈活性規(guī)定來捍衛(wèi)婦女對性的自由支配權利,加強對婦女的保護。本案中根據被害人年齡、職業(yè)和性格特點,其心智顯然不夠成熟,在嫌疑人陸某進行心理麻醉的情況下,被害人錯誤理解了行為的性質,誤以為性行為是嫌疑人所說的“心理體驗過程和方法”。甲與陸某發(fā)生性關系并非甲的真實意圖,陸某以心理提升過程為由誘騙未成年女子發(fā)生性關系的行為屬于 《解答》所稱的“其他手段”。
綜上,筆者認為,本案嫌疑人陸某利用暴力、脅迫以外的手段,蒙蔽高中生甲并使其因錯誤認知而不知反抗,違背被害人意志與其發(fā)生性關系,應當以強奸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檢察院[5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