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邏輯悖論與價值引領

      2017-01-27 08:48:28姜正君鄒智賢
      倫理學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大眾文化大眾價值觀

      姜正君,鄒智賢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邏輯悖論與價值引領

      姜正君,鄒智賢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商品化、世俗化、生活化和符號化的表象之下,蘊涵著資本邏輯悖論、物化邏輯悖論、快感邏輯悖論和消費邏輯悖論的深層本質。面對我國大眾文化的種種邏輯悖論和價值失范,必須加強對大眾文化的政治價值、科學價值、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生態(tài)價值的全方位引領。其引領的具體路徑:一是高位吸引,提升文化品位;二是底線阻擊,阻塞下滑通道;三是化人訴求,彰顯教化功能;四是“情感”疏導,開辟認同新徑;五是“立體”滲透,確保落地生根。

      大眾文化;資本邏輯;邏輯悖論;價值引領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崛起于上世紀80年代,它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扎根市場經濟的沃土高歌猛進,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內將精英文化打得“花果飄零”,把民間文化擠壓得“無家可歸”。大眾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對我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政治祛魅、文化繁榮以及個性解放都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但肯定大眾文化的進步性,并不意味著就放棄對它的批判。作為消費社會的世俗神話和意識形態(tài),大眾文化在解構傳統(tǒng)神話的同時又率領大眾踏上新的世俗朝圣之路,其自身的邏輯悖論使得繁榮與混亂并存、狂歡與墮落同在。面對大眾文化的種種邏輯悖論和價值失范,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而必須對其進行價值批判和價值引領,使其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邏輯悖論

      在當代中國,以消費、娛樂為宗旨的大眾文化呈現(xiàn)出一派燈紅酒綠、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觀。但大眾文化商品化、世俗化、生活化和符號化的文化表象之下,蘊涵著資本邏輯的悖論、物化邏輯的悖論、快感邏輯的悖論和消費邏輯的悖論。這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P78)。

      1.文化商品化:資本邏輯的悖論

      《周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彖辭》),即文化有“感化、教化”之意。任何文化都有社會教化的功能,即使是中國古代的通俗文化,包括話本、雜劇、小說等,都包含明確的教化內涵,最普遍的就是勸善懲惡、忠君愛國。大眾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能規(guī)避教化功能,其重要任務是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實現(xiàn)人的精神需要,同時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服務,達到社會教化的目的,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文化。但大眾文化作為一種商品,所要實現(xiàn)的是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其生產、流通、消費都受資本邏輯的宰制。資本邏輯的本性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無限制地追求剩余價值是它不變的誓言。這樣,資本與文化合作,就會把文化作為資本擴張的工具,“文化資本和文化產業(yè),就是資本邏輯創(chuàng)新的當代出場形態(tài)”[2]。大眾文化淪為資本謀利的手段和工具,自然而然會走向形式的標準化和單一化、格調的低俗化和平庸化、意義的虛無化和空洞化。

      馬克思認為,“出于同春蠶吐絲一樣的必要而創(chuàng)作的”和“為書商提供工廠式勞動的作家”[3](P432)是不同的。前者是為生命寫作,源于對人類正義事業(yè)的理想追求和對社會的責任擔當;后者是為金錢寫作,聽任資本邏輯的擺布,大腦被系在脖子上的錢袋子所左右。所以,當把文化生產納入資本邏輯的軌道,一方面能實現(xiàn)國家文化產業(yè)的快速擴張和文化市場的空前繁榮,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文化日益淪為市場的奴隸,面臨著人文精神喪失的危機,其自身的超越性、意義性、教化性內涵逐漸被遮蔽乃至消解。習總書記曾指出,我國在文化創(chuàng)作方面,“存在著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xiàn)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4]。究其根源,是資本邏輯使然。當前,中華民族正在邁向偉大復興,亟待實現(xiàn)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當我們熱衷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之時,切勿忽視大眾文化的資本邏輯和教化邏輯的悖反,必須駕馭文化領域的資本邏輯,使資本邏輯服從于、服務于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價值邏輯。

      2.精神世俗化:物化邏輯的悖論

      近代以來,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人類社會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躍遷,即所謂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人的存在方式與精神生活的世俗化。在西方,世俗化即“去神圣化”,具體表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世俗生活與宗教生活分離,世俗政治權力與教會權力分離;肯定人間世俗幸福,否定“天國”信仰主義和禁欲主義;高居于人的生活之外或之上的神圣精神價值隱退,人們不再到生活之外去尋找生活的合法性依據(jù)。就我國而言,“世俗化消解的不是典型的宗教神權,而是準宗教性的、集政治權威與道德權威于一身的專制王權與官方意識形態(tài)”[5]??梢?,從人類精神發(fā)展來看,世俗化本質上是“祛魅”,是“神本”向“人本”轉換、人類精神的覺醒解放,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大眾文化追求的不再是神圣、崇高等價值,而是世俗化的名利地位、感官愉悅、感性解放,鼓勵人們享受人生的喜悅、輕松、自由和幸福。大眾文化這一“脫圣還俗”的特質,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面向人的感性世界回歸和開放,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個體感性的解放。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瓊瑤的言情小說、鄧麗君的流行歌曲,這些充斥世俗性、消費性、享受性的大眾文化,喚醒國人走出了“禁欲主義和文化專制主義的牢籠”[6]。但另一方面,隨著主宰人的精神生活的神圣世界的解體,人的精神生活不再向超越性方面升華,而是向外在的物欲單向度沉淪,直至跌破感性欲求的世俗價值底線,陷入動物本能式的感情機能刺激與滿足的牢籠之中,最終導致精神家園的迷失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物化。當下,白富美、高富帥、土豪、小鮮肉等詞的流行,就是當下中國人沉溺于感性欲求的物化生存方式的映射;浮躁、焦慮、暴戾、腐敗等當代國人精神生活的亞健康狀況,也正是人們面對喧囂躁動的物化世界的精神反映和生存體驗。

      3.審美生活化:快感邏輯的悖論

      在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境遇下,人類審美正經歷著審美和日常生活的雙向互動: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審美化”,即日常生活越來越審美化,“美的幽靈”在大眾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無處不在,從服飾、家居到住宅、洗車,從美容、美發(fā)到美甲、美體,每一個細節(jié)都洋溢著人們對美的態(tài)度、美的品味和美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審美日常生活化”,即審美越來越日常生活化,逐漸擺脫“貴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場,向現(xiàn)實生活回歸,同普通群眾日常的休閑、娛樂、旅游等活動打成一片。當代這種審美文化景觀的形成,“有賴于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文化工業(yè)的再生產”[7]。在“文化神圣化”、雅俗分賞的傳統(tǒng)等級社會,籠罩著神秘高傲光環(huán)的審美和藝術,始終為少數(shù)人所壟斷,這樣藝術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的關系;而在文化工業(yè)時代,大眾文化通過“機制復制”把古典藝術從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等高雅場所拉到大眾生活的現(xiàn)實境地,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消費大眾藝術,這樣高雅文化與普通大眾之間的溝壑似乎被填平了。

      大眾文化審美在促成美的普及(泛化)的同時,又走向美的“異化”,造成“泛化”與“異化”的悖反:一方面,大眾文化審美擴大了審美主體,使大眾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解放和審美自覺;拓寬了審美領域,從單一的藝術美轉向多重生活世界的美;改變了審美方式,從以往帶有片面性的審美觀賞轉變?yōu)槿轿坏膶徝荔w驗。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審美的娛樂化、欲望化和享樂化,盡管滿足了人的視覺欲望和快感需求,卻缺乏能夠洞穿視覺、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只是達到審美的淺表層次,并非深層審美。大眾文化承諾給人們的歡樂神話和身體解放,只是用單純感官享受的快感邏輯取代精神的超越性邏輯,沉醉于聲色享樂和感性體驗中的大眾在審美狂歡醒來之后,往往陷入娛樂透支后的審美疲勞和欲望滿足后的精神空幻和虛幻快感,喪失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批判與改造的能量。

      4.消費符號化:消費邏輯的悖論

      隨著大眾消費時代的悄然來臨,當代中國正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向,消費主義呈現(xiàn)出濫觴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消費社會里,商品不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用來表達某種關系和意義的象征物;消費也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對有形物質產品的感性占有,而更多的是對某種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價值和符號意義的占有。換言之,消費已不再是純粹的一種經濟行為,而更多的是一種大眾文化行為,表達并傳承著一定的價值、意義和規(guī)范。正如有學者說,“消費即文化,文化即消費”[8](P33)。大眾文化一個重要特征即消費性,它努力勸誘人們盡情消費、享受消費,在符號消費中找到價值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是消費社會里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消費實現(xiàn)了由單純的物質消費向文化消費的轉向,一方面推動物質的精神化轉向,提升了大眾消費的文化品味,但另一方面又使人滋長享樂主義價值觀,人的精神遭遇價值虛無的意義危機。

      作為一種異化消費,符號消費凸顯了現(xiàn)代社會消費邏輯的內在悖論:一是消費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背離。消費的本真之義是人們對消費品的使用價值即自然物理特性的消耗,但大眾消費文化所看重的,卻是消費品使用價值之外的符號價值、時尚價值,這樣就會出現(xiàn)商品的符號價值對使用價值的遮蔽、主觀性價值與客觀性價值的背離。二是真實價值與虛假價值的背離。消費的本來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真實需要,在生產性社會,人們的需要是實在的,消費也是真實的。而在消費社會,消費目的不是為了占有使用價值,而是為了占有符號價值;不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是滿足欲望需要。這種欲望不再是對有形之物的追求,而是對虛無縹緲之物的欲求。因此,符號消費“在本質上是人為刺激起來的幻想的滿足,是一種與我們的真實自我相異化的虛幻活動”[9](P134)。丹尼爾·貝爾曾說,“一種永不滿足、永無止境的‘欲求消費’就是異化消費”[10](P48)。三是目的與手段的背離。在社會生產和消費的鏈條中,滿足需要是目的,消費是手段。但在消費社會,消費成了整個鏈條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最終歸宿。人們?yōu)榱讼M而消費,消費成為目的,需要變?yōu)槭侄危康呐c手段發(fā)生了根本顛倒。消費只是實現(xiàn)人的需要的手段,不是目的。一旦消費僭越為目的,人就會陷入對物的追求的惡的循環(huán)之中,喪失人的生命本質。

      綜上所述,文化商品化、精神世俗化、審美生活化、消費符號化是當下我國大眾文化的現(xiàn)象表征,而資本邏輯、物化邏輯、快感邏輯、消費邏輯的悖論則是隱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本質,這種現(xiàn)象特征和理論邏輯構成了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引領的現(xiàn)實背景和理論語境。

      二、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引領的主要內容

      在資本邏輯主宰下,大眾文化崇尚“跟著感覺走”、“瀟灑走一回”、“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但社會主義制度屬性決定我國大眾文化不能受資本邏輯的操縱獨奏娛樂之聲,而必須演繹娛樂與教化的雙重變奏:一方面遵循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貫徹消遣娛樂的精神,另一方面“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服務,具有鮮明的教化色彩”[11](P165)。簡言之,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既要愉悅人——為大眾提供娛樂價值,又要塑造人——為大眾創(chuàng)造認識、道德、審美等多重價值。因此,必須對我國大眾文化進行多方面的價值引領。

      1.定向:政治價值引領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國大眾文化應自覺堅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但當前有些大眾文化作品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故意迎合社會上的病態(tài)文化趣味,“價值失落”、“價值混亂”、“價值扭曲”的問題非常突出,戲謔莊嚴、貶損崇高、褒揚庸俗的現(xiàn)象日趨嚴重。

      一是“惡搞文化”政治取向錯位。近年來,一些以“當代藝術”為名的“惡搞”文化,打著“娛樂無罪”的旗號“惡搞”狂歡、“無所不搞”,跨越政治、道德、法律和文化的底線,對主流文化大興調侃、戲謔,任意篡改傳統(tǒng)經典文本,徹底顛覆經典符碼的內涵,公然丑化黨和人民領袖形象,恣意矮化人民英難人物,肆虐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實。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冷漠、對紅色經典的顛覆、對歷史真理的虛無、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踏,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偏離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說:“許多‘灰色文化’的傳播者高喊著‘娛樂無罪’的口號,大肆惡搞,對主流文化大興篡改、戲謔之風。這類‘灰色文化’呈現(xiàn)出的就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價值觀的日趨扭曲”[12]。

      二是“娛樂文化”政治情感冷漠。新世紀以來,大眾文化以去政治化的、消費化的方式實現(xiàn)了文化功能轉變,“文化不再擔負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啟蒙、革命、救亡的任務”[13],而成為人們快樂狂歡、“娛樂至死”的工具。臺上臺下、戲里戲外,觀眾主持,個個都樂呵呵。然而,在大眾文化快樂狂歡、大眾娛樂熱情空前高漲的繁華背后,卻是政治文化的相對蕭條和政治熱情的冷漠。為了獲得市儈主義生存的合理性幻覺,大眾文化拒斥和鄙視烏托邦政治,對文化的批判功能避而不談,其政治意義日趨淡化、批判性逐漸喪失,表現(xiàn)出一種退回到私人空間的傾向。無論是小品、影視,還是綜藝晚會、娛樂選秀,都不再有探討人生價值的熱情,不再有觸及現(xiàn)實痛處的勇氣,不再有追求社會公正的沖動,而是積極生產“抽象的快樂”,激發(fā)人們“非政治化娛樂”的幻覺,使人忘卻現(xiàn)實煩惱、銷蝕批判現(xiàn)實的沖動,從而減弱對公共問題如公民政治權利和公平正義的關心。

      無論是惡搞文化,還是娛樂文化的政治冷漠化,當我們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其結果都是非常危險的,“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14](P133)。波茲曼曾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赫骨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盵14](P201)當前的惡搞文化和娛樂文化無疑都是屬于后一種,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對大眾文化的政治價值引領,讓馬克思主義旗幟在大眾文化上空輕舞飛揚。

      2.求真:科學價值引領

      “真”是科學探求的首要價值,也是人類文化追求的普遍價值。只有真實反映生活的本質、飽含真情的文化作品,才具有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近年來,在急功近利、金錢先行的社會風潮驅動下,我國大眾文化生產、消費的“失真”、“造假”現(xiàn)象層出不窮,“假冒偽劣”文化泛濫成災。

      一是主體逐利的蓄意失真。有些文本為了嘩眾取寵、吸引眼球,不是反映現(xiàn)實、揭露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而是脫離現(xiàn)實、堂而皇之消費現(xiàn)實;不是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揭露歷史的真相,而是任意戲說歷史、隨意割裂歷史、肆意顛覆歷史,制造一些文化“垃圾”。有些影視作品為了角逐收視率和票房,既不講歷史事實也不講藝術真實,創(chuàng)作天馬行空、無中生有,內容胡編亂造、荒唐低俗,情節(jié)匪夷所思、不合情理,細節(jié)缺乏常識、漏洞百出,純粹是愚弄觀眾,忽悠大眾智商。有些大眾傳媒為了曝光率、點擊率,不惜以犧牲傳媒的公信力為代價,靠搜尋獵奇、弄虛作假、移花接木編造假新聞、播假廣告俘獲受眾,在市場和商業(yè)的包圍中淪為金錢的奴隸。有些娛樂真人秀節(jié)目為滿足人們獵奇窺視的欲望,用各種惡俗手段炒作緋聞、制造事端,甚至公然唆使當事人“造假”,或編造煽情的故事搏取觀眾同情,或飆出雷人話語刻意挑起觀眾爭議,從而制造轟動效應。

      二是技術造就的虛幻景象。當代大眾文化是一種技術性文化,大眾文化借助日臻完美的傳播技術和復制手段,向大眾提供了傳統(tǒng)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真實性,能夠把社會生活的圖畫巨細無遺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但大眾文化傳達給大眾的信息,都是經過剪輯和過濾的或者是借助科技造就的由“仿真”和“虛像”所構成的世界幻象。當大眾被大眾文化所構造的仿真世界所包圍、沉浸在仿真世界的“超真實”快感中以后,往往無法分清仿真世界和真實世界,甚至寧愿相信在電視和網絡中的是真的,而不愿相信生活中所看到、體驗到的是真的。比如,《非誠勿擾》靚麗的舞臺、華麗的景觀、刺激的音樂,會讓參與者和觀眾都犯糊涂:這種便捷、廉價、高效的牽手,到底是愛情的游戲還是真實的愛情?出入于賽博空間游戲玩家常常徘徊在真實與非真實中,會把網絡空間當成現(xiàn)實空間,把現(xiàn)實空間當成網絡空間。再比如,勾人心弦的廣告、豪華的度假旅游、溫情誘人的服裝表演、五光十色的歌廳、富麗堂皇的晚會、眼花繚亂的娛樂節(jié)目所創(chuàng)造的視聽盛宴和快樂景觀,讓陶醉其中的大眾誤以為社會都是美好的、生活都是快樂的、夢想都是真實的,而完全意識不到大眾文化所制造的歡樂是虛幻的,僅僅是畫餅充饑,更意識不到大眾文化通過兜售“快樂”來實現(xiàn)商業(y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當大眾被大眾文化所生產的快樂所感染,然后去消費它,實際是在為他想象的快樂買單。

      無論是大眾文化的蓄意失真,還是技術造就的虛幻景象,盡管可以帶來文化市場的暫時表面繁榮,但麻痹的是大眾的精神世界,腐蝕的是中國文化的根和魂。夢想再快樂,也會有醒來的時候;肥皂泡再美麗,總有破滅的時候。遺忘科學求真的價值追求,大眾文化將行之不遠。因此,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必須加強科學價值引領,培育科學的求真精神、科學的批判精神、科學的創(chuàng)新精神。

      3.向善:道德價值引領

      文化與道德一直形影不離,是人類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是道德的滋養(yǎng)和源泉。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喚醒了人們對感性快樂和世俗幸福的欲求,解構了傳統(tǒng)道德所崇尚的禁欲和節(jié)制倫理,但過度強化感性快樂,放棄道德教化,拒斥道德追求,宣揚道德虛無,導致了大眾道德理性的蛻化和社會道德文明的失范,日益淪為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的“反文化”和“偽文化”。

      一是消費倫理的蛻化。有些大眾文化人士為了收視率、點擊率、賣點、票房、銷量,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公開宣揚“以金錢為基礎,以消費為中介,以享樂為目的”[15](P223)生活方式,消費倫理日益表現(xiàn)出拜物化、低俗化、享樂化等傾向。拜物化,是說大肆渲染對金錢的頂禮、對商品的膜拜、對名牌的炫耀。有些電視節(jié)目的嘉賓毫不掩飾表露出對于金錢崇拜,“拜金女”、“炫富哥”層出不窮;有些影視作品不遺余力地渲染名車、豪宅、名包等奢華生活;有些網絡圖片、視頻熱衷于對“新貴”和“新富”的奢侈生活津津樂道。享樂化,是說宣揚感官滿足、縱欲享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作品描寫的都是未婚先孕、一夜情、婚外情,男女主角住的都是豪宅別墅,吃的都在高級餐廳,用的都是時尚奢侈品,出入都是豪車,玩的都是高級娛樂場所。低俗化,是說渲染各種情色化、暴力化、消極化、迷信化等低俗元素。有些作者陶醉于“過把癮就死”,作品定位于“過把癮就扔”,讀者滿足于“過把癮就吐”,用“黃、黑、灰”等低級趣味的東西沖擊公眾的聽覺視覺。

      二是傳媒倫理迷失。有的大眾傳媒為了眼前的商業(yè)效益,放棄引導受眾的責任,一味迎合大眾的低層次需求,利用各種手段制造庸俗文化、宣揚腐敗文化、傳播低俗文化。比如,有的媒體打性“擦邊球”,渲染色情暴力,滿足人的感官本能和“原始欲求”;有的熱衷于對豪宅、盛宴、名車、豪華婚禮等進行追蹤報道,公然宣傳拜金主義;有的迎合受眾獵奇心理,炒作明星緋聞、丑聞、訴訟、瑣事等八卦信息,娛樂至死;有的媒體打著公眾“知情權”的旗號曝光個人隱私,侵犯公民個人基本權利;有的傳媒刻意展示災難苦痛、恐怖與血腥,漠視現(xiàn)實苦難,缺乏人文關懷;有的傳媒濫用報道權和監(jiān)督權,進行“媒體審判”。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大眾文化道德價值的淪喪不僅是對文化的一種損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當今社會極端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盛行,大眾精神的頹廢、信仰的迷失、道德的沉淪,就離不開大眾文化的煽風鼓噪、推波助瀾。因此,必須加強大眾文化的道德價值引領,明確大眾文化生產和傳播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

      4.臻美:審美價值引領

      大眾文化審美的日常生活化使大眾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解放和審美自覺,但大眾文化對世俗化、生活化和感性化的過度張揚,又催生了某種程度的媚俗、審丑等“美中不足”現(xiàn)象,陷入了日趨嚴峻的“欲望陷阱”。

      一是審美的媚俗化。所謂“媚俗”,就是不顧自身應有的價值和品味,討好最大多數(shù)人。為了獲取最大利益,某些大眾文化作品不僅迎合大眾的崇實、尚用、拜物的淺層審美品味,并且還刺激大眾的物欲、誘惑大眾的情欲、滿足大眾的窺私欲,滿足大眾的庸俗化審美需要。比如,有的大眾文化不僅沒有理性引導大眾的消費欲望,反而運用各種手段迎合大眾消費欲望,對物質、金錢進行炒作,表現(xiàn)出強烈的物化審美和物欲追求;有的大眾文化時刻揣摩受眾追求感官的舒適、享樂、刺激的心理,對其原始欲望采取刺激和誘惑,使大眾由娛樂、快感的感官愉悅逐漸走向感官沉淪,而不是向著審美的升華;有的大眾文化傳媒熱衷于“曝私”,以偷窺、傳播、欣賞、談論他人隱私為樂事,滿足受眾潛意識里的窺視欲。

      二是審美病態(tài)化。隨著人們日常的欲望釋放和快感追逐,輕飄的形而下的感官沉淪和肉體娛悅逐漸成為多數(shù)大眾的文化審美趣味,于是各種荒誕、怪異、畸形的文化亂象肆意流行,各種惡俗、丑陋、惡心的文化丑象紛紛上位,各種以丑為美、以丑為樂、嗜丑成癖的丑態(tài)鬧劇漫天飛舞。從大擺S造型的芙蓉姐姐到自認為智商無人能及的鳳姐,從相親節(jié)目讓人捧腹的“江南哥”到潮流型乞丐“犀利哥”,從微博上炫富炫“干爹”的郭美美到一語成名的“寶馬女”、一脫成名的干露露,各色丑態(tài)紅人爭先上演比丑鬧劇。我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娛樂至死、全民審丑的狂歡時代??v觀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審丑亂象,已經從搞怪、低俗發(fā)展到惡俗,從無聊發(fā)展到無趣、無底線,“不怕丑、丑不怕、怕不丑”的當事人在曝丑、露丑、炫丑中得到宣泄和滿足,大眾在對窺丑、觀丑、罵丑中獲得集體狂歡,實現(xiàn)精神遁逃。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審美的媚俗化、享樂化、狂歡化,不僅造成了大眾審美理想錯位、審美水平降低,而且導致了社會道德滑坡、意義消解、價值虛無等精神困頓等危機。因此,加強大眾文化審美價值引領,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成為大眾文化建設的迫切需要。

      5.綠色:生態(tài)價值引領

      近年來,在資本邏輯和大眾傳媒的聯(lián)袂轟炸之下,消費主義在我國大行其道,它們推崇“消費就是美德”、“揮霍就是氣派”、“我消費我存在”的消費理念,結果導致奢侈消費、攀比消費、炫耀消費、超支消費、盲目消費、沖動消費、浪費消費等消費陋習甚囂塵上。當代中國大眾消費文化把物欲的滿足視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鼓吹“我消費故我在”,推崇奢靡消費、時尚消費、超前消費,使整個社會陷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泥潭。

      一是奢靡消費。近年來,在我國消費市場上,天價別墅、天價小車、天價游艇、天價服飾、天價婚禮、天價晚宴、天價珠寶、天價手表、天價相機、天價月餅、天價茶葉等奢靡消費景象比比皆是、舉不勝舉,國人已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有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我國奢侈品消費已經超越日本、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消費者已成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費群體。“未富先奢”的“奢靡消費”超越了我國資源和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會造成自然生態(tài)的極大惡化和破壞。

      二是時尚消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把消費的目光投向象征“美好生活”的時髦商品,國內掀起了一股以追求時尚品牌、品位為目標的消費潮流。比如,服飾之圣羅蘭、華倫天奴、老人頭、皮爾·卡丹、耐克、阿迪達斯;轎車之奔馳、林肯、勞斯萊斯、寶馬、凱迪拉克;電訊之蘋果、IBM、戴爾;啤酒之虎牌、嘉士伯、百威等知名時尚品牌。時尚消費的口號是“跟著感覺走”、“跟隨潮流走”。而人的欲壑難填,所以時尚消費實際上就是“購買-暫時使用-扔掉-再購買”??焖俑臅r尚需求和無盡的消費貪欲超出了自然生物的再生能力,會造成嚴重的自然資源浪費和自然環(huán)境污染。

      三是一次性快餐消費。隨著快餐文化所追求的方便、快捷、輕松的理念蔓延到日常物質生活領域,傳統(tǒng)的經濟環(huán)保耐用消費品逐步被實惠、便捷、時髦的“一次性”用品所取代。喝水、吃飯用一次性水杯和木筷,住宿用一次性牙刷、拖鞋和毛巾,購物用一次性塑料袋,還有一次性襪子、內褲、餐巾紙以及無數(shù)具有“一次性”性質的手機電池、水芯筆、飲料瓶、宣傳材料、精致包裝盒等等,用過即扔。日益普及的一次性消費,與我國建設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背道而馳,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當代中國日益泛濫的奢靡消費、時尚消費、一次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動內需、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但也給當代中國社會帶來了“難以承受之殤”——我們頭頂?shù)奶炜崭野盗?,河流更臟了,原生態(tài)更少了,我們后代的生存空間更窄了……因此,必須加強大眾文化的生態(tài)價值引領,倡導健康理性消費、綠色低碳消費、可持續(xù)消費。

      三、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價值引領的科學路徑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我國文化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它不僅是維系國家凝聚力的重要紐帶,也是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核心。加強大眾文化的價值引領,實質是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統(tǒng)攝、整合與規(guī)范大眾文化,引導其健康發(fā)展。

      1.高位吸引:提升文化品位

      大眾文化和主導文化、精英文化都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無絕對的優(yōu)劣高低之分,但從“文以載道”角度來看,它們所承載的“道”、內蘊的價值觀的“含金量”還是有所不同。大眾文化傾向于用感性、刺激、輕松、娛樂的形式捕獲受眾,它不以追求真善美、提供對世界的理性反思和對人的終極關懷為目的。而主導文化代表的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觀的承載者,擔負著凝聚共識、感召民眾和提振精神的重任。精英文化則代表知識分子的審美趣味、價值判斷和社會責任,承擔著社會教化、理性啟蒙、傳承文明的使命。從文化交融來看,各種文化類型由于其內蘊的價值觀差異而形成不同的“位能”,并呈現(xiàn)出“位差”,在交流、對話和滲透中總是“高位”文化引領和統(tǒng)攝“低位”文化。在我國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多元并存格局中,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屬于“高位”的主流文化,具有“位差”優(yōu)勢,對大眾文化具有吸引力、引領力,因而它們肩負起吸引、提升大眾文化的重任。

      第一,打造大批主流文化精品。主流價值觀的弘揚、真善美理念的傳遞、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需要一大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的主流文化精品。如果沒有一大批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的文化精品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在文化市場上堅守人間正道,流俗的東西就會成為時尚。反之,大批高雅的文化產品占領市場,低俗的大眾文化就沒有市場空間。因此,主流精英文化要發(fā)揮引領力、輻射力和感染力,必須自身不能虛無化和邊緣化,要打造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展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文化精品。

      第二,改進主流文化傳播方式。大眾文化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活活潑的形式、電子高科技的手段,實現(xiàn)了成功有效的文化傳播。面對大眾文化價值的強勢滲透,主流文化要實現(xiàn)對大眾文化的有效引導,必須要改進傳播方式。如果主流文化仍以嚴肅、深刻、正統(tǒng)的面孔示人,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改造和匡正大眾文化,最終不免會遭到市場的冷落,淪為大眾的笑柄。主導文化和精英文化要“化”大眾,先要大眾化,即蛻去“高大上”的外殼,從“廟堂之高”的講壇走下來,積極巧妙滲透到“江湖之遠”的大眾文化之中。毋庸置疑,“精英文化走下神圣的殿堂,適當?shù)亟梃b和利用大眾文化的形式,盡量以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無疑有利于精英文化的普及和對大眾文化的引導,其利遠遠大于弊”[16]。

      第三,提升主流文化整合能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正處在現(xiàn)代“戰(zhàn)國”時期,多樣化的思想文化和社會思潮交織在一起,既有社會主義的,也有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既有現(xiàn)代的,也有前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既有主流文化,也有亞文化和反文化;既有傳統(tǒng)文化,也有大眾文化和外來文化。在這個多元文化交融時代,主流文化只有整合各種社會思潮和思想文化,才能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和認同度。縱觀中國歷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同錯誤思潮作斗爭,并不斷吸收、借鑒和整合各種文化思想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面對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浪潮,主流文化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和開放性,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借鑒和吸引世界優(yōu)秀文化,通過綜合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自身的引領力。

      2.底線阻擊:阻塞下滑通道

      大眾文化魚龍混雜、亂象叢生,既有真善美,也不乏假丑惡。為防止大眾文化價值滑落跌破文化“底線”,不能僅僅依靠主流文化的高位吸引,還必須劃定底線進行“底線阻擊”,確保大眾文化不突破文化“底線”走向反文化。大眾文化底線的劃定,就是要明確大眾文化活動的安全區(qū)域,既為大眾文化的蛻變筑起一道堅固防線,防止大眾文化淪落為“三俗文化”,也為大眾明是非、知榮辱、辨美丑、識善惡、分好壞提供了最基本的參照系。如果大眾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消費者都能做到堅守底線不逾越,那就能遏制大眾文化價值下滑的變量,不斷擴大價值的存量和增量。

      第一,筑牢政治紀律底線。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而政治上層建筑一經形成就要求思想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大眾文化屬于思想上層建筑的范疇,當然不能違反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損害國家政權利益。但當下有些網絡文化打著“娛樂無罪”、“言論自由”的幌子,隨意調侃、戲謔、抹黑民族人物、革命先烈,打著“還原歷史”、“尋找真相”、“重新評價”等幌子肆意編造謠言辱罵、詆毀、丑化開國領袖,更有甚者惡意制造和傳播政治謠言,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現(xiàn)行體制。顯然,這已經突破了文化的政治紀律底線。網絡文化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多元觀點,但決不是無政治原則、無紀律底線。每一位文化從業(yè)人員和網民都應自覺守住政治底線,文化管理部門要亮明底線,并對突破政治紀律底線的“以身試法”者依黨紀黨規(guī)予以嚴厲懲處。

      第二,筑牢法律法規(guī)底線。建設文明潔凈的大眾文化環(huán)境,離開法律規(guī)范是不行的。沒有法律約束的大眾文化市場,不可避免地淪為謠言肆虐、沉渣泛起的江湖。目前,有些大眾文化為了收視率、點擊率、曝光率不斷降低底線,專打法律的“擦邊球”,甚至公然違背法律法規(guī)。比如,有的傳媒完全漠視個人的隱私權或名譽權,通過偷拍、偷錄大肆炒作個人隱私;有的“山寨文化”未經原版權人同意,對其作品進行“克隆”、模仿、惡搞,以此獲取經濟利益;有的在網上進行“網絡通緝”、“人肉搜索”,或者對他人進行網絡暴力和網絡攻擊;有的在網絡上憑空捏造、歪曲事實、傳播虛假信息,大搞詐騙活動,等等。對于大眾文化市場的種種違法亂象,我們必須要劃定法律“底線”,并對任何突破法律底線的行為予以嚴厲懲處。唯有劃定法律紅線,才能凈化網絡文化環(huán)境,還大眾一個健康文明、風清氣朗的大眾文化空間。

      第三,筑牢道德倫理底線。任何文化作品不能違背社會公德,不能破壞社會的公序良俗,這是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作為一種精神快餐,大眾文化可以娛樂大眾,但決不能無所顧忌,逾越民族的文化禁忌,沖破社會的道德底線。當前,在商品消費、物質享受和價值多元的沖擊下,一些低俗、拜金、失德的文化作品大行其道,各種丑怪、惡搞的文化現(xiàn)象層出不窮,某些大眾文藝解構崇高、顛覆美感、展示丑陋、挑戰(zhàn)人類美好情操和公序良俗;一些“三俗文化”借口藝術、審美和創(chuàng)新,無限制地突破道德倫理底線。面對我國大眾文化倫理的缺失,我們要劃定大眾文化的“道德底線”,構筑“精神堤壩”,明確“哪一些是道德不提倡的文化”、“哪一些是道德禁止的文化”,促使大眾文化生產者、傳播者自覺遵守倫理底線,以底線倫理缺失為恥、以文化禁忌逾越為恥,將倫理底線內化于心,外化為言行。

      3.化人訴求:彰顯教化功能

      大眾文化具有消費性、娛樂性,遵循市場邏輯,但市場邏輯并不否定文化的教化功能?!凹儭眾蕵返拇蟊娢幕砻嫔隙憾喝?、鬧著玩,卻總暗示著某種生活情趣、審美意識、人生態(tài)度、人際關系,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著巨大的教化或毒害作用。在文化共享的現(xiàn)代社會,大眾文化為文化教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承擔社會教化使命的主流文要利用大眾傳媒向受眾傳遞“真”的信息、善的內容和美的價值,實現(xiàn)社會教化的目的。

      第一,主流文化要積極“搶位”。隨著“文化+科技”、“文化+創(chuàng)意”、“文化+旅游”、“文化體驗”、“網絡演藝”等當代大眾文化形態(tài)的不斷涌現(xiàn),文化消費市場逐漸被大眾文化所壟斷,原來曾居于主導地位、深受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面臨被大眾文化蠶食的險境。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是在文化競爭中形成的,其影響力、感召力和引領力也只有在文化競爭中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主流文化要繼續(xù)發(fā)揮文化引領作用,就不能被動退守,必須主動出擊,同大眾文化爭地盤、搶市場。只有占領文化的制高點,才能掌握主動權?!肮馐谴驌?,總有漏網的,只有讓正面的東西去占領了,才能讓負面的東西失去生存的土壤”[17](P97)。因此,主流文化在堅守公共文化陣地的同時,必須積極搶占新興文化陳地和市場。比如,網絡文化作為現(xiàn)實社會文化的延伸,是當代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主流文化必須積極搶先占領這片文化空間和領地,否則將面臨被大眾文化“四面圍城”的危險。

      第二,主流文化要大力“擠位”。當前,大眾文化已滲透到了大眾日常生活的每一寸空間,幾乎壟斷了人們的所有文化消費。在大眾文化市場競爭激烈、文化產品日益豐富的情況下,主流文化要成功突圍,必須善于“擠位”,把社會主流價值觀“擠”進去。這就好比王老吉在加多寶占據(jù)涼茶市場的絕大半部分份額時,要想打開銷路、謀求自身發(fā)展必須“擠位”。大眾文化市場并非鐵板一塊,無縫可“擠”,人們長期消費標準化、模式化的大眾文化,看多了純粹的感官刺激和低俗情感宣泄的低俗文化也會產生厭倦、麻木、排斥的審美疲勞感,也渴望欣賞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高雅文化作品。這就好比吃多了沒有營養(yǎng)的快餐、方便面會反胃,很希望吃色香味營養(yǎng)俱佳的生態(tài)有機菜一樣。當娛樂綜藝節(jié)目遍地開花時,央視卻策劃推出《開講啦》、《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在播放電視商業(yè)廣告時插播倡導健康社會風尚的公益廣告;在商業(yè)樓盤的戶外墻上涂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語,這些都是主流價值觀見縫插針、成功“擠位”的例子。

      第三,主流文化要及時“補位”?,F(xiàn)代是“網絡文化”、“姆指文化”、“游戲文化”、“微博微信文化”時代,年青人主要是通過電腦、網絡、手機等媒體來交流信息和消費文化。隨著各種文化新業(yè)態(tài)的層出不窮,主流文化如果不能及時“補位”,就可能出現(xiàn)主流價值的“真空”和“缺位”。比如,處于價值真空和監(jiān)管缺位的微信朋友圈就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一些謠言和失真信息通過微博微信快速傳播發(fā)酵,微商和虛假廣告、假冒偽劣產品廣告充斥其中,一些非法的代購、私房烘焙、私房菜館聚攬粉絲,炫美、炫幸福、炫富和曬他人隱私混雜在一起。如何填補這類新興大眾文化的價值“真空”地帶,這既需要政府監(jiān)管“到位”,也需要主流價值觀“補位”。近年來,中國移動通過開展“紅段子”網絡文化創(chuàng)建活動來堵截網絡黑、黃、灰色段子,使主流的、健康的文化占據(jù)著人們的生活空間,就是一種成功的“補位”嘗試[18]。

      4.“情感”疏導:開辟認同新徑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來,我們黨一直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始終在思想文化領域發(fā)揮主導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能引領多元文化,必須要落地生根,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同。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很多人主張從理性認知、理論認同方面發(fā)力,強調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真理的力量打動人。但在大眾文化時代,意識形態(tài)認同出現(xiàn)了感性化發(fā)展趨勢,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更多地借助文化消費和道德情感獲得更加廣泛而卓有成效的傳播,逐步內化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之中”[19]?,F(xiàn)階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眾文化的引導,必須開辟情感認同新徑。

      第一,打通“利益訴求”路徑。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20](P82)。“‘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21](P103)。當前,社會上一些人之所以仇官、仇富,不太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原因并不在價值觀不好,也不是宣傳推廣不力,而是在于我們社會的利益表達、利益維護、利益實現(xiàn)機制不完善,部分民眾在現(xiàn)實中感受不到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反感受到的卻是自我遇到的現(xiàn)實矛盾糾紛得不到公正處理,合法權益得不到切實維護,這樣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自然會降低[22]。因此,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必須滿足和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讓人們感到社會主義價值觀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真實的承諾,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每個家庭的幸福息息相關。具體地說,要完善經濟分配制度,讓人民有獲得感;健全民主法制制度,讓人民有公平正義感;建設生態(tài)文明制度,讓人民有舒適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民有幸福感。

      第二,利用“普適”話語路徑。引領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毫無疑問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性。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導性,并不意味要拒斥當今時代和人類歷史上一些具有“普適”意義的價值。在各民族以往的交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認可了某些外來價值,其文學、藝術、哲學、倫理等價值形態(tài)中都蘊含有某種“普適”性話語,“因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才是可能的”[23]。特別是在當代全球化、現(xiàn)代化、信息化快速發(fā)展背景下,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恐怖襲擊、跨國犯罪等全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社會已成為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諧、開放、合作、包容等價值或話語逐漸得到全球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眾文化,就要把這些屬于全人類文化共同成果的“普適”話語吸收進來,這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態(tài)度更易使人從情感上認同和共鳴,使各種社會力量都能得到思想情感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第三,運用“感性表達”路徑。無論是傳統(tǒng)社會,還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國家,主流文化價值引領非主流文化價值,除了采用剛性式的強制認同以外,還會采取懷柔式的自愿認同。比如,我國傳統(tǒng)文化素有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寓教于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主流價值觀往往寓于戲文、歌謠、故事、廟會等民間文化之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現(xiàn)代西方國家也常常利用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融入大眾文化消費之中,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就無形承載著霸權主義、種族主義、美國中心論、美國夢等意識形態(tài)。大眾文化緊貼大眾日常生活,著眼大眾世俗生活的平凡敘事,關注社會普通群體的喜怒哀樂,詮釋大眾的世俗幸福和當下意義,容易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大眾常常在熱鬧、好看、刺激、過癮的文化享受中默認了某種價值。隨著當代社會文化消費日趨審美化和視覺化的“文化轉型”,我國主流文化要積極把核心價值觀巧妙植入到電影、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等大眾文化之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用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脑捳Z來傳播核心價值觀,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讓廣大民眾在休閑娛樂享受中不知不覺獲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核心價值觀的教化。

      5.“立體”滲透:確保落地生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是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旗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眾文化要取得成效,使其成為社會的“黏合劑”和“混凝土”,必須建立一套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保障機制?!耙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只有融入貫穿于整個社會的制度體系中,才能避免流為無所依附的觀念漂浮物;只有形成制度化的建設機制,才能獲得扎根現(xiàn)實、持續(xù)推進的有力保障”[24]。通過制度抓具體、抓深入、抓長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真正落地生根。

      第一,建立核心價值觀至上化機制。核心價值觀要發(fā)揮引領大眾文化的作用,自身必須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獲得民眾的深度認同和自覺遵循。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對大眾文化的規(guī)范僅僅是一種柔性的“軟約束”,把這種“軟約束”轉化成“硬約束”,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法律化、制度化。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用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宗法制度等制度設計彰顯儒家核心價值觀“三綱五常”的權威和尊嚴;現(xiàn)代西方,資產階級用憲法、法律等制度安排宣傳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等核心價值。因此,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眾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要用法律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威地位,把核心價值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用法律制度覆蓋大眾文化的生產、傳播、消費、監(jiān)管全過程,對凡是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文化要依法打擊并予以嚴懲。

      第二,健全核心價值觀具象化機制。法理承載著核心價值觀,但核心價值觀只有具體化為大眾文化的具體制度安排,才能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認同。從中國古代的實踐來看,儒家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對社會發(fā)揮引領作用,關鍵在于國家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滲透,將儒家核心價值觀具體化。比如,學校教育,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要求誦讀儒家經典;家庭教育,無論是尋常百姓立家規(guī),還是名門望族傳家訓,都以家訓家規(guī)等形式教育家庭成員認同主導價值;社會教育則以“文以載道”的形式,“通過小說、戲曲等文藝作品和民間藝術,廣泛傳播儒家核心價值觀”[2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也必須具象化為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嵌入機關準則、企業(yè)規(guī)則、鄉(xiāng)規(guī)民約之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xiàn)到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各方面”[26](P11-12),成為民眾心目中的“大眾文化”。

      第三,完善核心價值觀實踐化機制。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引領作用,必須走向社會實踐,融入現(xiàn)實生活,讓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它、運用它、領悟它。如果核心價值觀停留在制度上、口頭上,即使制度再完備,也不會成為人們實踐活動中的自覺價值遵循。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眾文化,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形式如電影電視、戲劇歌舞、綜藝節(jié)目、公益廣告、圖書講座、微信微博呈現(xiàn)出來,使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大眾的精神世界,提升大眾的文化品位,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這既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外化于行之路,也是規(guī)范和引領大眾文化的必由之路。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任平.文化的資本邏輯與資本的文化邏輯:資本創(chuàng)新場景的辯證批判[J].江海學刊,2013(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4.

      [5]陶東風、金元浦.人文精神與世俗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2).

      [6]趙勇、祝欣.鄧麗君、流行音樂與20世紀80年代的批判話語[J].文學與文化,2014(1).

      [7]劉悅笛.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J].哲學研究,2005(1).

      [8]尹世杰.消費文化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9]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

      [10]丹尼爾·丹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11]孫占國.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2]姜昆.“灰色文化”危害不容小視,加強管理建設勢在必行[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 /2008-04-01/31504.html

      [13]張慧瑜.“白日夢”與“腹黑術”:大眾影視中的政治想象[J].文化縱橫,2014(5).

      [14]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5]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6]樊愛香.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關系之分析[J].編輯之友,2009(2).

      [17]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8]王啟亮、陳霞.中國共產黨對網絡社會的治理:價值取向、核心問題和戰(zhàn)略目標[J].湖湘論壇,2017(2).

      [19]侯惠勤.新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基本經驗(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2]楊振聞.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難題與對策[J].青海社會科學,2015(4).

      [23]陳先達.論普世價值與價值共識[J].哲學研究,2009(4).

      [24]沈壯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著力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25]孟軻.論民眾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外推路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11).

      [26]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姜正君,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哲學博士;鄒智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哲學批判與價值引領研究”(13AZX007);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我國大眾文化的價值引領研究”(16YBA354)

      猜你喜歡
      大眾文化大眾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一汽-大眾ID.6CROZZ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眾ID.3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觀察與反思
      中國社會現(xiàn)代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氣排球的大眾文化屬性探析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冕宁县| 四平市| 济南市| 新泰市| 错那县| 葫芦岛市| 凤翔县| 杨浦区| 顺义区| 新田县| 永清县| 巴林右旗| 兖州市| 曲阜市| 通许县| 台山市| 屯留县| 余江县| 襄城县| 衡阳市| 大洼县| 门头沟区| 东乡族自治县| 潜江市| 平南县| 辽宁省| 庆城县| 镶黄旗| 瓦房店市| 凤台县| 沙田区| 保靖县| 克山县| 密云县| 武宁县| 扶绥县| 合江县| 新余市| 韶关市| 邵阳市|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