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智媒時代學術期刊內容創(chuàng)業(yè)*

      2017-01-27 10:03:08□文│劉
      中國出版 2017年23期
      關鍵詞:智媒學術期刊時代

      □文│劉 俊

      內容創(chuàng)業(yè)是遵循“內容為王”的理念,聚焦于內容的品質精耕、有效傳播的創(chuàng)業(yè)方式。本文所論及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問題,有相對明確的切入點和獨特性:一是本文不僅立足當下的新媒體時代規(guī)律,更遠眺和預設未來智能媒體(以下簡稱“智媒”)時代的內容創(chuàng)作和傳播問題;二是本文探討的對象是學術期刊,非功利的學術出版和帶有消費色彩的創(chuàng)業(yè)之間,本身就存在悖論張力,以及合目的的同一性,本文所指的“創(chuàng)業(yè)”也可以被理解為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融合。

      一、問題的提出:未雨綢繆與時代話題

      本文的探討基于一個宏闊的時代背景。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在我國作為研究的“傳媒”領域,主要包括三個學科或維度:新聞傳播、編輯出版、影視藝術。當前,就實踐而言,在新聞傳播領域,媒體融合已經成為熱絡詞匯;但這個時代不僅是媒體融合的,而且是出版融合的、藝術融合的。這些新的時代狀況,深刻地影響著當前和未來人們的信息吸納方式、交往溝通方式、社會組織方式、文化生產方式、精神實現方式。具體到編輯出版領域,我們需要注意到,在智媒時代,融合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作、傳播、接受這個編輯出版活動全流程中:創(chuàng)作主體、創(chuàng)作元素是融合的,傳播渠道、傳播理念是融合的,接受反饋、接受欲望是融合的。這種時代性征兆也將是下文描述、思辨、對策和預見的前提。

      1.智媒時代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是學術期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增長點

      當前和未來學術期刊的發(fā)展,一直有一個隱憂,這也是本文重要的邏輯起點。也即,由于如當前院校職稱評定等因素,學術期刊以如今的地位,相當大程度上說,其生存問題并不令人擔心,甚至是“被懇求”的一方,這也阻礙了學術期刊在新技術、新媒體上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面對一個勢如破竹的新的人類性的智媒時代,學術期刊在內容生產和傳播層面如何未雨綢繆,持續(xù)地保持學術性、能見度、引領力、創(chuàng)造活力,也便是一個緊要的問題和話題。畢竟,內容與形式的相得益彰,文與質的動態(tài)協(xié)調,終究應該是學術期刊不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就當前本話題的研究現狀而言,突出表現為如下三點不足和困境。一是口號式、宏闊式的表達,多于實際實踐策略的落地。這也部分因作者的年齡結構、領域結構、認知慣性而疏于對智媒技術的切實深悟,更多基于傳統(tǒng)媒體實踐和思維的智媒想象便顯得淺表而虛無。二是跟隨式研究,多于引領式探討。這也便是為什么在近十年來探討數字出版已有實踐的研究大盛,而對于未來的智能媒體時代、虛擬現實時代的融合出版問題缺乏有創(chuàng)見的預見性,以及有可行性對策轉化的研究和思考。三是研究對象的籠統(tǒng)性論析,多聚焦于明確切口的問診。如果說對智媒時代的出版活動當前尚有討論的話,那么本文聚焦于智媒、學術期刊、內容創(chuàng)業(yè)三大關鍵詞的融合,相關研究目前尚十分缺乏。

      2.智能媒體的發(fā)展,將是極“簡”和極“繁”的相交

      智能媒體發(fā)展是本文探析的最基本指向,其可預見的未來狀貌,決定了我們對學術期刊內容創(chuàng)業(yè)的基本籌劃,有必要在進入研究主題之前,對其稍加探析。

      一是未來智媒的“形態(tài)”將會“極簡”。從形態(tài)來說,智能媒體的“簡”指其物質化存在會越來越輕便,甚至走向隨處有形也隨處無形。這種發(fā)展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移動”和“輕便”的階段。未來的手機、平板電腦(Pad)、電子書閱讀器等移動終端,連同電腦屏、電視屏等,都將集合為一個非常輕薄的電子紙,且電子紙可以折疊,這是一種移動終端的變體。而第二個階段,是“隨處”和“無形”的階段。屏幕和智能終端將是隨處即時的,例如我們的各類墻面、櫥面、桌面,以及居家和公共場所各類界面,甚至是以空氣為界面,都將是智媒的觸摸屏,并可以自動識別我們的指紋,我們個人所有文件可以即時地呈現在任何界面的屏幕上,此即隨處是形也隨處無形。

      二是未來智媒的“內容”將會“極繁”。從內容來說,智能媒體的“繁”指其能夠發(fā)揮的功能、呈現的場景、釋放的影響會越來越豐富,甚至走向對物質客觀世界的全面替代。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智能媒體體驗豐富的生活、工作、學習的場景,例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為我們完全再造了一個虛擬時空。通過佩戴越來越輕便的虛擬現實設備,甚至未來實現裸眼虛擬現實,每個人都天然地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中:實體世界(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數字世界),而且兩個世界各有萬千,都是生活世界、日常世界,且并行不悖。

      總之,隨時隨地、觸手可及的璀璨絢爛,是智媒時代的圖景;而且這個圖景并不遙遠,我們對學術出版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也以這種預想和預見為籌劃方向。

      就智媒時代編輯出版活動的全流程而言,本文從內容“生產”和“傳播”兩大維度探析學術期刊內容創(chuàng)業(yè)問題。

      二、學術期刊的內容生產維度

      學術期刊是智媒時代內容創(chuàng)業(yè)的源頭,是內容鏈條的最前端,從“內容為王”的角度,其內容生產的質量和層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內容傳播和接受的可能性。

      1.編者的解放:智能機器讓編者的任務更聚焦

      智媒時代,智能機器可以替代人(學術期刊編輯)完成很多任務,如文章格式(如正文、注釋等)的精準智能生成,如通過算法使校對(如勘誤、核紅等)環(huán)節(jié)智能完成,等等;因此,編輯在內容生產階段,可以更多聚焦于內容創(chuàng)造本身,如選題的策劃、修稿的思考、編撰的互動、內容的推廣、專業(yè)的磨礪、學理的思考、論文的撰寫、自身的提升等方面。而且,在未來,即便是編輯在內容的創(chuàng)造中,智能工具也可以進行有效的輔助,如大數據的智能分析,編輯在策劃時,通過智能算法得出選題意義、已有研究、讀者需求、潛在趨勢等結論;這些資料的來源不僅限于學術期刊,也來自如互聯(lián)網空間的各類話題、各類文字的詞匯頻度等。再如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可以評估作者的研究領域、研究層次、研究質量、研究潛力、研究效果等?!罢撐谋婚喿x、下載、轉載、推薦、標記、評論等‘使用行為’可被跟蹤、記載、統(tǒng)計。利用文本挖掘技術,通過對引用內容的語義分析,可揭示施引者的引證動機、態(tài)度、性質、深度等,對單篇文獻質量與影響的微觀評價將更為客觀公正?!盵1][2]當然這種智能大數據的擇文,也需要與作者的自由來稿相結合,機器與“人”要相得益彰。

      2.自辦的推廣:學術期刊自主利用新媒體分發(fā)內容

      在智媒時代,學術期刊一方面可以繼續(xù)通過運營平臺進行內容推廣,也將會有更有效的手段聚焦于自主的新媒體傳播。在可預見的將來,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未來智媒會出現比微信公眾號更簡便、易行、有效的內容生成和分發(fā)樣態(tài)。新樣態(tài)不僅界面和操作友好,需要人介入得更少,智能工具負責的內容生成更多,且分發(fā)和推廣如微信一樣會是植入生活的,也因此影響巨大。學術期刊需要隨時準備并把握新樣態(tài)的出現。

      二是重視數字期刊的出版,以及未來在智媒上出版期刊?,F階段優(yōu)先出版的做法可供參考。優(yōu)先出版如今已成編輯出版領域的常識和常態(tài),為了節(jié)省從投稿到刊印的時間成本,為了鼓勵原發(fā)成果的落地搶發(fā),為了更大范圍內吸引優(yōu)秀稿源,而采用的數字出版提前于紙版的方式刊發(fā)。智能出版會是現行期刊出版方式的全面升級,紙版也會出現多種并在的出版模式。

      三是重視“一文多樣”的分發(fā),在內容策劃和編輯環(huán)節(jié)就有意識地思考根據不同的分發(fā)手段,而設置可供分發(fā)的諸多節(jié)點。這對未來的期刊編輯的要求更高,需要既了悟傳統(tǒng)媒體、傳統(tǒng)出版的規(guī)律,又要深悟新媒體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集傳統(tǒng)媒體編輯和新媒體編輯兩個工種于一身。當然,在分發(fā)過程中,需要注意很多問題,如在小屏幕或者不同而多元的智媒屏幕上,如何設計呈現方式,才能使帶有學理性的復雜內容,能夠被讀者更準確和便捷的捕捉到;如需要注意差異化地借助專業(yè)運營平臺,避免期刊和平臺重復建設問題。

      3.期刊的堅守:學術判斷標準有其穩(wěn)定性和謹慎性

      當然,無論未來智媒時代如何發(fā)展,學術期刊依然有其特殊性需要堅守,這便是對投稿學術判斷的嚴謹性,對成果的理論性、思辨性、前瞻性、創(chuàng)見性等標準的堅持。

      傳統(tǒng)的精英思維,在期刊內容分發(fā)時可能需要消解和調適,但在對稿件的內容判斷時,依然發(fā)揮重要作用。也即,通俗化適用于傳播分發(fā)環(huán)節(jié),如標題的重修、呈現的多樣;但期刊的前端質量決不能淺平化,否則這個領域和行業(yè)的根基和價值就不復存在。

      而且我們還需警惕,如今機器人已經可以迅速而準確地撰寫、發(fā)布新聞,未來智能機器人是否可以寫論文?世界上已經有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內容分析,根據詞頻、詞義等智能拼湊出的論文,且此數字拼湊出的論文并未被學刊察覺出來,還得到了公開發(fā)表。甚至未來閱讀學術期刊的不僅是人,還可能是機器,機器對期刊進行閱讀和智能分析,培養(yǎng)出專業(yè)的論文寫作技能,完成定制人的任務目標。

      三、運營平臺的內容傳播

      狹義上說,運營平臺本身并不生產內容,但在多維融合的智媒時代,內容傳播的重組、重構和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同樣是一種廣義的內容生產,而且“渠道為王”如今已和“內容為王”成為并舉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的兩大支柱,也可見運營平臺之于內容問題的重要性。

      1.賦權時代的四大總體性內容傳播理念

      新媒體時代和未來智媒階段,是“賦權”的時代。這種賦權或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技術賦權,此為“形式”層面的保障,使接受者擁有發(fā)聲與傳播的技術,這種技術賦權甚至可以一夜之間使弱勢接受者成為強勢傳播者;二是社會賦權,此為“內容”層面拓荒,在技術保障基礎上,使原本不具話語權的接受者可以就社會生活的多元問題發(fā)聲發(fā)言,產生影響。[3]

      在這種賦權時代下,四種新的傳播理念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新媒體的規(guī)律:接受而非尋找(將內容推送到受眾眼前都未必獲得關注,更難以指望受眾日常性的尋找內容)、簡便而非繁瑣(能夠在最短的如點擊動作中,獲得最豐富、實用、璀璨的內容)、眾樂而非獨樂(閱后自己快樂不是徹底的快樂,而是分享之后獲得他人廣泛的反饋才是深度的快樂)、場景而非單調(從單一的圖文體驗感,走向豐富的場景體驗感)。

      賦權時代,是一個重受眾的時代,當前的數字化閱讀,例如微信公眾號閱讀,以及未來的智媒接受,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可能只是為了消遣時間、打發(fā)時光、轉移情緒、消費釋放、對特定偏執(zhí)欲望的滿足等個性化、碎微化的目的。這種新型閱讀習慣,也是一種整體性閱讀生態(tài),值得關注。

      在未來,從需求上分類,智媒閱讀發(fā)展需要訴諸個性、精準、社交、場景、視覺等元素找突破;而以感官來分類,智媒閱讀發(fā)展需要在同時訴諸于視、聽、觸、嗅、感上找突破。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注意:一是“重技術、輕內容”的問題,先進的技術如果沒有內容來支撐,也難以形成某種閱讀欲望和習慣;二是“售后服務”式的服務用戶的持續(xù)性問題。目前之所以很多展示學術期刊內容的運營平臺無法深度介入并黏著受眾和用戶的閱讀習慣,其原因大致和上述種種理念和元素緊密相關。

      2.智媒時代的四大具體性內容傳播實踐

      上述整體性理念必然需要落地,這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意義;而落地的具體對策,又時刻回指著理念的調適與夯實,使這個過程成為一種良性結構。智媒時代內容傳播的具體實踐,可從如下四個維度探析。

      精準化和個性化。精準化和個性化是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其方式有很多,例如,智媒完全可以根據讀者生活中的各類個性化行為(如閱讀行為、位置轉換、情緒變化、所遇問題)推測讀者的閱讀習慣、閱讀需求,以更精準為讀者推送內容,實現“智媒比你更了解你”。又如,根據不同讀者的個性化內容需求,精準化定制內容,讓智媒為讀者進行內容重組。這種定制可能很“大”,如完全精準、全面、有邏輯、有代表性地檢索出一個研究主題的所有文獻,而且這種定制還因為是付費的,以及智媒大數據專業(yè)檢索和算法的升級,要比當下讀者在各類系統(tǒng)中自己檢索要準確和便捷得多,幾乎可以一鍵定制;同時,這種定制也可能很“小”,比如特定領域論文的某些段落或者某些觀點的集合。

      再如,將論文拆分為邏輯段落、自然段落、要點、觀點、知識元、詞頻等,在此基礎上提供大量可供重組的節(jié)點,用于檢索、閱讀、關聯(lián)、重組閱讀與知識發(fā)現?!巴ㄟ^對碎片化內容大數據的規(guī)范化加工、標注形成可挖掘數據,嵌入用戶的大數據分析系統(tǒng)、機構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系統(tǒng)、協(xié)同研究平臺、探究式學習平臺等系統(tǒng)中使用。”[4]還如,語義出版是一種新興出版形態(tài),代表著數字出版的前沿。語義網將“推送信息”轉變?yōu)椤袄⌒畔ⅰ?,將“知識管理”轉變?yōu)椤肮芾碇R”。學術期刊將從發(fā)現內容向操作內容演變,“智能化”論文可“發(fā)現”讀者。[5]而且除了發(fā)現讀者,還可以幫助讀者根據個性化需求對學刊內容再解讀,“一小時讀完一本期刊”“一小時讀完一個領域”在當下和未來的快節(jié)奏的人的生活中,將會有極大的市場。

      場景化和虛擬化。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智能手機那樣為我們提供了物質世界(現實世界)之外的充滿豐富場景的數字世界(虛擬世界)。如今我們的打車、點餐、訂票、逛店、工作討論、旅行伴隨、情感交流等都被智能手機場景化了?!霸谝苿訄鼍皶r代,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tǒng)已經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場景系統(tǒng),用戶的即時需求會通過大數據平臺得到滿足,并通過傳感器和移動設備傳遞給相應的內容提供商,最后再由定位系統(tǒng)完成消費行為與場景的適配。這一過程不僅是信息的收集過程,更是個性化推薦的過程?!盵6]未來如果虛擬現實技術能夠解決成本問題、眩暈問題、輕便問題、內容問題等四個核心阻礙,便會將把人的虛擬場景化的生存進行到底?!霸谔摂M現實中能夠展示介于電子讀物與實體讀物之間的全新閱讀概念,滿足讀者超文本跨界體驗的好奇心;讀者可以選擇進入預設的虛擬場景,還可配上個性化音樂,獨自深度享受穿越時空的閱讀時光;通過360°全景照片、視頻、三維(3D)模型、二維(2D)圖文以及音頻等技術,實現全媒體的深閱讀?!盵7]虛擬現實閱讀不僅有手段上的創(chuàng)新,還會使閱讀變得十分美好,它可以通過“造境”,讓讀者置身不同場景中體會不同的心情、情緒、氛圍,并配合音樂、氣味、色彩、光線等的變化。在這種體會和配合之下的學術期刊閱讀,無論是否有助于閱讀效果,總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體驗和可能的趨勢。當然,對于學術內容的娛樂化接受傾向,我們還是需要保持謹慎和理智。

      視覺化和去實物化。當前的時代,已然從文字印刷時代走向視覺刺激時代,已然從實物化的印刷物為尊走向了去實物化的屏幕甚至虛擬閱讀,視覺化和去實物化具有深度關聯(lián),也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關系。從學術期刊內容的運營傳播來看,這種去實物化和視覺化大大拓展了期刊呈現的可能性和豐富性。在去實物化的智媒虛擬空間的呈現,可以通過類似二維碼掃描或更便捷簡約的形式,讓讀者可以看到紙版期刊上展示不出來的內容,如論文的視頻案例、實驗過程的視頻、復雜圖表公式、原始數據、計算程序、量化問卷和詳細統(tǒng)計等,“在根文獻相應之處鏈接附件,包括詳盡描述和可視化的研究背景、對象、問題、目標、思路、條件、方法與手段、過程、結果及其分析、結論和討論……無排名論文,在論文每一作者署名處鏈接其具體貢獻說明材料?!盵8]如此文、圖、影、視、網、動畫甚至是VR的形象化配合,更有助于論文觀點和案例的闡發(fā)。

      視聽相連,我們還需要注重智媒時代的聽覺訴諸。“以音頻技術為支撐的聽讀模式不但擁有海量的內容資源,還能自動搜索本地讀物,用數字化語音很有感情、很流暢朗讀出來;新一代聽讀技術,能夠像字體庫一樣采集建立特色語音庫,可代替真人直接將文字轉為播音;未來只要在手機上一點就可以把文字同步轉換為最喜愛的名人、老師、親人、朋友的聲音。”[9]學術期刊在推廣時提供智能語音閱讀和語音交流已非難事,當前如科大訊飛等軟件已很好的實現了語音識別以及即時翻譯。智媒時代學術期刊的內容運營傳播,還可以嘗試與廣播、影視、游戲、動漫、虛擬現實等諸多視聽領域的其他文化產業(yè)形式結合,去實物化和視覺化會不斷增強。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技術標準的統(tǒng)一和通用。

      嵌入化和社交化。雖然智媒時代是無不可能的,但我們也需注意:開發(fā)全新的閱讀產品、培養(yǎng)全新的閱讀習慣,往往成本較高、風險較大;利用已經深度而全面介入到生活之中的新型智媒方式,依然是重要的選擇。例如,以當下觀之,開發(fā)新的閱讀器,培養(yǎng)閱讀習慣難度較大,“隨著數字化出版的興起,諸多讀者往往不能適應電子閱讀并非其內容變更,而在于這種長期身體所習慣性記憶下的一種閱讀模式”。[10]而植入到最常用的電子產品中,是性價比較高的方式。

      未來學術期刊內容運營嵌入到成熟且廣泛使用的電子設備過程中,很可能依然帶有社交性質元素。這種利用社交化推廣運營期刊內容,大概有幾種方式:一是分享。如“能讓每一個讀者把感想和評論私密化推送給好友,實現實時互動與社交;依托閱讀大數據的展示、分享、比拼、交換,為互動、社交提供源源不斷的動態(tài)內容和新鮮話題;閱讀大數據可以生成圖片,實現千姿百態(tài)的個性化、具象化體現,并可‘曬’出來分享、共享……通過‘約讀’和‘定位’功能,閱讀可以成為同事朋友間不斷深入和擴展的日常話題,‘深閱讀’不但成為身心‘有氧運動’的新時尚,更會變成真正的‘主流生活方式’”。[11]二是提供。如智能推薦論文寫作的合作者,智能推薦成果發(fā)表的期刊,智能提供媒體使用者周邊的如會議信息、沙龍信息并快速結識參會學者。而且這種提供還會以增強黏性為目標,如增強社區(qū)黏性,當前微信群、特定貼吧、知乎、豆瓣等社區(qū)黏度較高,可供仿效。也可以嘗試開發(fā)編撰互動移動應用軟件,可以通過付費或者獎勵的方式,讓讀者和編者在線互動交流,讓讀者直接獲取編輯或編輯轉達的審稿專家的修改意見。未來的智媒時代的學術期刊運營推廣的結果,有望能夠發(fā)揮“人在哪里、內容就在哪里,知識在哪里、思想就在哪里,感受在哪里、情境就在哪里,熏陶在哪里、提升就在哪里”的全新功用。[12]

      四、結語

      顯然,智媒時代的學術期刊內容生產、傳播與接受,將勢如東風般深度介入到生活生態(tài)、學術生態(tài)乃至社會文化、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從正向說,面對結構性的媒介生態(tài)轉變,我們應堅持堅守傳統(tǒng)的傳媒觀和交流觀不變。而且,飽受指摘的“新媒體影響了人們的閱讀和思考能力”的問題,是否是實情也成疑。就當下的微信和其公眾號閱讀而言,因為微信的全齡使用,它其實增加了全齡特別是中老年人閱讀的機會和表達的能力。

      從反向說,一些警惕也決然不可忽視,畢竟在技術發(fā)展之外,人作為一種智慧的肉身主體,也有一些一定之規(guī),如智媒可能產生的對思維的破壞,使人被均一化、淺平化、平庸化、單向度化,等等?!耙饬x和意義之間的間隙是人作為思想主體的存在空間、想象空間、感受空間而存在的,數字出版的發(fā)展導致人們閱讀更快、閱讀的間隙更小、思考的時間更短、思考的深度更淺……數字出版的搜索引擎功能滲透著技術專家的意志和觀念,使讀者的理念智力成為機械過程的產物,轉換為可以被分解、度量和優(yōu)化的步驟,讀者最終受到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辨別能力等主體能力不斷退化的威脅?!盵13]

      無論如何,從內容創(chuàng)業(yè)角度說,學術期刊大有可為。在內容生產中,學術期刊編輯和機構可能形成一套“前端嚴謹”而“后端輕靈”的思維模式;在內容傳播中,學刊運營平臺可能形成一套“滿足社交”并“提供體驗”的操作模式;在內容接受中,讀者和用戶可能形成一套“全息閱讀”和“隨處即時”的接受習慣。智媒時代是人類創(chuàng)新與進步的最新表征,也會代表著人類前進的齒輪永不停歇,而更會最終是一個人類生存手段、生存方式、權力結構問題。[14]學術期刊在智媒時代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問題,具有未雨綢繆、搶占先機、預制籌劃意義的同時,也必然會貢獻著智媒時代,讓智媒時代兼具技術的靈活和思辨的深邃,并推動這個時代作為一種人類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新動力和文化新征兆,不斷前行。

      注釋:

      [1]彭?,B,張曉林. 國際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發(fā)展趨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

      [2]游濱. 學術期刊數字化發(fā)展趨勢及因應策略[J].編輯之友,2016(11)

      [3]劉俊. 技術賦權與社會賦權的回響: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時政新聞改革[J].新聞界,2015(9)

      [4] 學術論文錄用定稿網絡首發(fā)聯(lián)合公告[EB/OL].http://piccache.cnki.net/index/images2009/other/2017/SFQKLHGG/index.html

      [5]大衛(wèi)·西格爾. WEB3.0互聯(lián)網的語義革命[M]. 管策,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50. STM Future Lab Trend Watch 2014[EB/OL]. http://www.stm-assoc.org/,2013-12-03

      [6]段淳林,閆濟民. 移動場景化:“互聯(lián)網+”時代數字出版發(fā)展的新變革[J].中國出版,2016(3)上

      [7][9][11][12]李祖平.“深閱讀”與數字閱讀的價值重塑[J].中國出版,2017(4)上

      [8]學術論文錄用定稿網絡首發(fā)聯(lián)合公告[EB/OL].http://piccache.cnki.net/index/images2009/other/2017/SFQKLHGG/index.html

      [10]姜海,周逍. 基于中國四城“圖書漂流”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7(8)上

      [13]趙文義. 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價值反思與改革取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14]劉俊. 內容、機構、人才與收益:論當前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活力[J].編輯之友,2016(3)

      猜你喜歡
      智媒學術期刊時代
      智媒時代新媒體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聞人文副刊為例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智媒時代,新技術如何為新聞報道賦能——新華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體報道中的運用效果分析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16
      智媒時代新聞行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
      新聞傳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
      HANDS OFF THE WHEEL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務區(qū)的應用設計
      河海大學學術期刊創(chuàng)辦百年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内江市| 通许县| 大方县| 龙山县| 南开区| 昌平区| 阿瓦提县| 旌德县| 屏东市| 辉南县| 夏邑县| 鲁甸县| 津南区| 西青区| 中江县| 石狮市| 淄博市| 石棉县| 长子县| 陇南市| 竹山县| 普陀区| 平远县| 双鸭山市| 陇西县| 平陆县| 吴桥县| 临武县| 洮南市| 广昌县| 焦作市| 彩票| 中阳县| 岐山县| 漯河市| 合江县| 沙雅县| 和龙市| 于田县| 双城市|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