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亨祥
成吉思汗
周亨祥
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鐵木真在取得成吉思汗汗位后,大規(guī)模強化了國家機器,建立了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國家制度。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和對外戰(zhàn)爭中,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騎兵戰(zhàn)術。他的戰(zhàn)爭觀,體現(xiàn)著原始的、質(zhì)樸的、自然形態(tài)的色彩。戰(zhàn)略思想上,則以“誠信”為旗幟,鼓勵驍勇剽悍的戰(zhàn)斗作風和戰(zhàn)死為榮的尚武精神,采取先弱后強,先鄰后遠,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蒙古騎兵的奇跡。
成吉思汗 蒙古族 戰(zhàn)略戰(zhàn)術
十三世紀,正當宋、遼、金、夏相爭衡時,東北方向一個弱小的蒙古族悄悄地迅速崛起,并且在前后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nèi),以其精銳鐵騎橫掃亞歐大陸,世界為之震撼。蒙族在入主中原過程中,基本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宋、遼、金、西夏割據(jù)紛爭的局面。其首要領袖人物成吉思汗名垂青史。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1227年),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二十世紀,偉人毛澤東在一首詞(《沁園春·雪》)中這樣寫道: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這個評價是公允的。首先,他是“天驕”,而成就其“天驕”的是“彎弓射大雕”??上?,“只識”彎弓射大雕。這當然也與當時社會歷史發(fā)展水平有關,但畢竟還是“只識”。探討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成功的軍事思想,研究其因“文治多缺”,從而限制和阻滯了應有的社會發(fā)展這一遺憾,是十分有益的。
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中原早已是發(fā)達的地主階級中央專制集權的社會,而從東北額而古納河發(fā)端的蒙古族輾轉(zhuǎn)幾百年,這時才發(fā)展成為填補當時北方廣闊草原空白的部落群。至成吉思汗出生時,蒙古社會處于氏族社會末期,大小部落首領由民主推舉產(chǎn)生,各部落以血緣關系群居而散處,過著游牧生活。他們已有同祖先的氏族禁止通婚的規(guī)定,婚姻既有通過聘禮儀式的,也有大量搶婚現(xiàn)象,看到別部落的女子,不管未婚已婚,有利時都予以搶奪。成吉思汗的母親就是從蔑兒乞部族搶來的,是其父也速該搶奪了篾兒乞干乞惕部赤列都的夫人。而成吉思汗的夫人孛兒帖也曾被別的部落搶奪過(后又搶回)。這時的蒙古社會,私有財產(chǎn)已經(jīng)出現(xiàn),部落內(nèi)有貧富分化現(xiàn)象,有受役使的家僮,這些人主要來自其他部落,尤其是更原始的部落。部落間經(jīng)常出現(xiàn)紛爭,主要是相互擄掠牲畜、婦女、食物。部落內(nèi)貧富分化后,出現(xiàn)部落顯貴“那顏”,居于部落成員之上,優(yōu)先占有掠奪來的婦女、財物。這是一個即將跨入奴隸社會的民族,處于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包圍中的民族,注定要跑步進入奴隸社會、跨入封建社會。他們掠奪人,役使人,可見已具備階級壓迫性質(zhì),已初步具備階級斗爭性質(zhì),但那時政治性質(zhì)還不明確,沒有王權,只為私利而爭,只為“友情”而助。鐵木真的夫人孛兒帖,被篾兒乞部搶走后,鐵木真求助于扎木合和王汗,扎木合是他的“安答”(拜把兄弟),王汗是其父也速該的“安答”。這二人便分別調(diào)動其部落二萬余人協(xié)助鐵木真攻蔑兒乞,索回孛兒帖。部落間的仇殺爭斗及兄弟間的仇殺爭斗,多不具備政治性質(zhì)。鐵木真曾因兄弟之間爭一條魚,與合撒兒一起殺死其弟別克帖兒,這與后來鐵木真登成吉思汗位后聽信讒言險殺合撒兒性質(zhì)完全不同。正是鐵木真將蒙古族車輪推向奴隸社會的軌道,在鐵木真手中,蒙古族完成了向奴隸社會的轉(zhuǎn)變,建立了蒙古國。其契機在奪回孛兒帖后。
鐵木真之父也速該為乞顏部的部落長,也速該被塔塔兒部落的人毒死后,族員離散,鐵木真受到攻擊、囚禁,夫人被搶走。鐵木真靠朋友的幫助逃出,在王汗、扎木合協(xié)助下,打敗蔑兒乞、奪回孛兒帖。這時,鐵木真所在的乞顏部不少離走的部落成員又聚回了。還有不少其他部族人也來投靠,勢力大增。在與扎木合相處一年多后,鐵木真拉出自己的部眾,另有不少依附扎木合的部落也來歸附。他們在不兒罕山前的桑沽兒河畔,推選鐵木真為汗。汗是推舉的,聯(lián)合和擁戴是暫時的。推舉的人無非是想在鐵木真首領下奪得更多的美女和財物。作為推舉者,享有一些特權。例如豁兒赤在推舉中有功,鐵木真說將來封他“萬戶”,他卻希望鐵木真允許他自由選取美女三十人為妻,他認為作個萬戶之“官”還不足以享樂。可見,當時的“官”還沒有多少“特權”。而鐵木真汗目睹天下紛爭的局面,卻想把汗位轉(zhuǎn)化為權力以控制天下。于是他以自己的“那可兒”來強化自己的地位和權力,加強“怯薛”組織以形成控制部落的機構?!澳强蓛骸笔敲晒刨F族身邊攜帶的伙伴、伴當,是貴族的護衛(wèi)和助手,可以來自不同氏族,本屬于私人團伙性質(zhì)。這時鐵木真將忠實的“那可兒”委以職務,如帶箭筒的“箭筒士”,帶刀的“云都赤”,負責偵察的“遠箭士”“近箭士”,還有司廚、牧馬、戶口管理者、工匠管理者等。本來在氏族組織中,這些都由各部落長處理,現(xiàn)在鐵木真在“汗”的身邊設置這些職務,這是向王權邁進的重要過渡步伐,為王權——國家機器的產(chǎn)生準備了條件。
“怯薛”是鐵木真建立的宿衛(wèi)組織,是禁衛(wèi)軍、常備軍的原始形態(tài)。他將“那可兒”充實“怯薛”,使自己具有一支直接控制的核心武裝力量,既用于出征,又用于護衛(wèi)。這也是鐵木真將汗位向王權過渡的重要措施。
至此,蒙古社會進入一個關鍵性的門檻:此前,多部落的爭斗主要是掠奪財物、人口,私怨性、隨機性大,汗位及部落的聚散去從,隨意性大,此后則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政治”性強的爭斗,為“汗”的“權力”和奴隸、財產(chǎn)的掠取而爭戰(zhàn),爭斗的階級壓迫性質(zhì)和政治集團性質(zhì)鮮明起來。階級斗爭意義上的“戰(zhàn)爭”產(chǎn)生。
鐵木真脫離扎木合,聚眾自主,并以“那可兒”強化自己的汗位,超出了氏族部落的“常規(guī)”,扎木合、泰赤烏等共十三個部落聯(lián)合起來準備襲擊鐵木真。由于扎木合身邊有兩個人將消息報告了鐵木真,鐵木真得以整頓部眾迎戰(zhàn)。鐵木真將他的部眾也分為十三翼,第一翼由其母親訶額倫統(tǒng)領,第二翼是鐵木真的直屬部眾和“怯薛”,是全軍主力,其余多翼都是擁戴他的各部落。貴族婦女統(tǒng)帥作戰(zhàn),這在世界各民族發(fā)展史上屢見不鮮,華夏民族至商代,婦好依然統(tǒng)兵作戰(zhàn)。這一戰(zhàn),鐵木真敗退。扎木合俘虜了鐵木真一些部眾,得勝而回??墒?,大戰(zhàn)之后,原來因鐵木真勢力弱小而跑到扎木合去的乞顏部族一些部落成員又回來了,所以鐵木真雖戰(zhàn)敗,仍擁有強大力量。這是鐵木真在“汗”位上進行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是汗位保衛(wèi)戰(zhàn)。
塔塔兒部落與蒙古乞顏部是有不少世仇的。1196年,塔塔兒被金將完顏襄擊敗,鐵木真便與克烈部的王罕聯(lián)絡,共同捕殺了塔塔兒部落的蔑古真薛兀勒圖,擄掠了大批財物,得到金朝的封賞,這次爭戰(zhàn),雖為復仇起因,實是“政治集團”間的戰(zhàn)斗,也是擴大和鞏固汗位之戰(zhàn)。
曾經(jīng)提議鐵木真為汗的撒察別乞和泰出,是抱著氏族部落長的心態(tài)推薦鐵木真的,沒有在鐵木真王權下活動的思想準備,鐵木真討伐塔塔兒時,二人非但不帶兵前往,還乘機劫掠了鐵木真的老小營。鐵木真得勝回來后,處死這二人,并從其部落選取了博爾忽和木華黎,作了鐵木真的那可兒,他們后來成為鐵木真的忠實將領。這時,鐵木真王權的組織性透露出來,事實已證明鐵木真控制下的部眾已不是以往的松散聯(lián)盟,人員不是想聚就聚,想走就走,已有“權威”在控制。
1201年,扎木合又集結泰赤烏、蔑兒乞、塔塔兒等諸部,聯(lián)合出兵襲擊鐵木真和王罕。鐵木真聯(lián)合王罕,共同出擊。這時,他們已很注意陣法和戰(zhàn)術。他們在陣前設置三個哨所,并以三支精銳的先鋒軍置前陣。聯(lián)軍統(tǒng)帥由兩方各出一人任一支軍的統(tǒng)率,共六人率精銳兵眾進擊。選鋒,是陣法和戰(zhàn)術的最早特征。古今中外各族戰(zhàn)爭的戰(zhàn)術,幾乎都從明白選鋒開始。由于有精銳前鋒,結果,扎木合軍大敗,人馬墮入山澗無數(shù)。鐵木真一舉消滅了泰赤烏部,王罕收降了札木合部眾。這一仗,鐵木真額部中箭,乞顏部也有重大犧牲。戰(zhàn)后,射傷鐵木真的人竟來投順,鐵木真將其改名“哲別”(意為箭),作為自己的“那可兒”,他后成為鐵木真手下一員猛將。
1202年,鐵木真在經(jīng)過周密準備后又分四部向塔塔兒大舉進攻。戰(zhàn)前,鐵木真頒布軍令:不準在作戰(zhàn)中私自掠取財物,擄掠的人、畜要歸聚,進行統(tǒng)一分配,戰(zhàn)敗時要返回殺敵,逃走者斬首。這是鐵木真軍隊軍法軍令的誕生,這是政治集團的軍隊作戰(zhàn)與氏族部落掠奪爭斗的本質(zhì)屬性的不同。鐵木真的大軍從徹徹兒山出發(fā),戰(zhàn)勝了塔塔兒四部,一直追到兀魯灰(烏爾渾)河。鐵木真將俘虜來的塔塔兒壯年男子全部殺死(車輪高以上全殺),將塔塔兒貴族兩個女兒也遂和也速干姐妹作為自己的第二第三妻子。
在這次作戰(zhàn)中,貴族分子阿勒壇、忽察兒、答里臺違反軍令,自行擄掠財物,鐵木真執(zhí)行軍法,沒收了他們的財物。三人怨恨鐵木真,投奔了王罕。
被王罕收降的扎木合及阿勒壇等三人,還有王罕子桑昆,都把鐵木真作為大敵,他們合謀,擬定了討伐鐵木真的計劃,迫使王罕同意。1203年春天,桑昆率眾包圍鐵木真駐地,鐵木真以怯薛倉促應戰(zhàn),戰(zhàn)斗慘烈,失敗慘重,以至最后身邊只有19人,待打散的部眾兄弟集合后,決定向王罕求和,王罕答應了。扎木合之流大為不滿,企圖除掉王罕,王罕發(fā)覺后,首先發(fā)動進攻,扎木合、阿勒壇等便率部投奔了乃蠻部。
這樣,王罕部眾前面戰(zhàn)勝了鐵木真,后面接著勢力又大大削弱。
1203年秋,鐵木真在偵得王罕部眾虛實之后,突然包圍了王罕。經(jīng)過三晝夜激戰(zhàn),王罕、桑昆突圍而去。結果王罕在乃蠻界被哨兵殺死,桑昆在吐番被當?shù)厍蹰L殺死。
鐵木真一舉消滅了王罕的克烈部,沒有將克烈部族人全部殺死,也不是將其并入本部族,而是將他們分散賜給部下各貴族作奴隸。至此,將一個戰(zhàn)敗氏族作為奴隸進行壓迫的奴隸制性質(zhì)的政權在鐵木真的手中實現(xiàn)了。奴隸制“國家”的性質(zhì)進一步具備。
鐵木真消滅克烈部王罕后,實際上成了全蒙古草原上的首領。剩下的乃蠻部,蔑兒乞部均不自安,而鐵木真也必欲全部吞滅而后快。
由于鐵木真所率部眾太多,各氏族居住地離合交錯嚴重,難以按原氏族關系統(tǒng)領,鐵木真作出了一個重大舉措,將部眾依十進位制,以十戶、百戶、千戶、萬戶地組織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建制的政軍合一的組織機構,其意義與西周分封建國的意義一樣偉大。鐵木真還進一步強化宿衛(wèi)軍和護衛(wèi)軍“怯薛”,挑選貼身侍衛(wèi)一百余人(額帖兀勒80人,禿魯華70人),怯薛一千人。蒙古兵制由此產(chǎn)生。從此,蒙古軍隊是一支有建制的武裝力量,而不是烏合之眾。
1204年4月,鐵木真率嚴整的大軍自克魯倫河向乃蠻部進攻,乃蠻部的太陽汗聚集所有反對派在杭愛山聚集,渡過鄂爾渾河,在納忽崖列陣迎敵。鐵木真用怯薛為主力的先鋒軍沖陣,中軍、后軍合圍而上,乃蠻部節(jié)節(jié)敗退,太陽汗身受重傷,死在山頂,大多軍士墜崖而死。扎木合倉皇逃命,余部眾紛紛投降。鐵木真由于部陣有制,又有精銳先鋒,終于以寡勝眾,取得了對乃蠻戰(zhàn)斗的徹底勝利。
蔑兒乞部參加了乃蠻的聯(lián)軍,乃蠻戰(zhàn)敗,蔑兒乞的脫脫率眾北走,1204年秋,鐵木真整軍追擊殘敵,直至次年春,殘敵被各個擊破,俘獲大批蔑兒乞部眾。鐵木真采取同樣辦法將他們分散開來,分別賜給所屬各蒙古部族作奴隸。
鐵木真在凱旋回師途中,意外捉到了扎木合,扎木合請求“不出血而死”,鐵木真答應了,并以貴族的葬禮安葬。
扎木合是鐵木真的“安答”,多次挽救鐵木真,掌握著蒙古草原上一支不可小視的勢力,終于死在鐵木真手下,他是為捍衛(wèi)氏族部落制而死,還是為爭奪汗位而死,抑或是被王權(汗)吞并而死,資料有限,難以遽定。也許后一種可能性更大。鐵木真在建立國家的同時是必須剿滅散游部落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而且從鐵木真后來的發(fā)展來看,統(tǒng)一蒙古草原,掃平各部落還僅僅是第一步呢!
1206年,鐵木真回到鄂嫩河草原。全蒙古貴族在這里舉行大會,大家共同“推舉”(已不能不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號成吉思汗,意為海洋般偉大的汗。
此時,鐵木真已占領東起興安嶺,西迄阿爾泰山,南達陰山的蒙古草原廣大地區(qū),建立起奴隸制的種族壓迫制度,為了鞏固和擴大其統(tǒng)治地位,鐵木真在取得成吉思汗汗位后,大規(guī)模強化了國家機器,建立了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國家制度。
首先是千戶制的普遍建立。要對游牧民族實行有效的控制和統(tǒng)治,必須將部眾納入一定的組織建制之內(nèi)。此前已創(chuàng)制的以十進位制將牧民置于一定建制之下,起到了良好的軍政效果,現(xiàn)在成吉思汗在所有統(tǒng)治地區(qū)實行這一制度。他將新占領的廣大地區(qū)分為95個千戶,分給母親、諸弟、開國功臣和貴戚統(tǒng)治,使之成為雖有游動,但有嚴格建制的、有行政系統(tǒng)的國家組織,明確了以建制實行統(tǒng)治而不是以血緣進行統(tǒng)治,淪為奴隸的部落成員被分給不同的建制實行統(tǒng)治,這是“國家”統(tǒng)治的明顯標志。
其次,大大擴充和加強禁衛(wèi)軍,蒙古語稱之為“怯薛”。這怯薛不但行使軍事職能,還行使行政職權。
成吉思汗把怯薛從一千名擴大十倍,至一萬人。原來的貼身侍從由80名擴充為一千名,警衛(wèi)(散班、禿魯華)由70名擴充為八千名。另有一千名征戰(zhàn)先鋒軍,合萬人。這一萬人主要從各級貴族(那顏)子弟選拔,極少選自平民。而且千戶子弟可帶十個隨從(奴隸),百戶子弟可帶五個,其他可帶三名,貴族軍士所帶奴隸相當于西周以前甲士所帶步徒,只不過西周是車戰(zhàn),這是騎戰(zhàn)。這一萬名怯薛成員的一切軍賦均由選送單位的千戶承擔。怯薛共分四班,每三天輪流入值宿衛(wèi)。怯薛長由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擔任,號為“四杰”,由阿兒孩合撒兒統(tǒng)領。
怯薛中的“扎魯忽赤”,漢譯作斷事官,就是蒙古的軍政司法官員(因為社會制度與軍事制度一體),兼管財政,成吉思汗異母弟別勒古臺為扎魯忽赤之長。
成吉思汗在1203年戰(zhàn)勝王罕后便召開了大會,制定了較系統(tǒng)而確切的法律(札撒)。1218年又召開貴族議會(忽里勒臺)重新規(guī)定了有關法律條文,而且隨著大汗權威的提高,凡是成吉思汗的命令被記下來就是札撒,奉為神圣法規(guī)。
蒙古族原沒有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戰(zhàn)勝乃蠻時捉到乃蠻的掌印官塔塔統(tǒng)阿。塔塔統(tǒng)阿借用畏兀兒文的字母拼寫蒙古語,創(chuàng)造了蒙古族文字。他還從塔塔統(tǒng)阿那里學到了以印章為信驗的辦法,學到了以令牌發(fā)號令和進行聯(lián)絡通訊的辦法。
至此,軍隊、司法、法律、通訊等國家最基本的權力機器具備了。蒙古正式進入階級社會,并以階級社會成員的資格在后來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對中華民族,對世界產(chǎn)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成吉思汗建立了國家機器后,隨即嚴厲打擊了對他的政權構成威脅的巫師勢力,清剿了殘余的乃蠻、蔑兒乞部敵人,降服了畏兀兒、哈拉魯?shù)炔浚蟠蟮仂柟塘私y(tǒng)治地位。然后便展開了對金朝的大規(guī)模侵掠,并轉(zhuǎn)而向西滅亡了西遼和花剌子模,滅亡了西夏;其后繼者窩闊臺、貴由和蒙哥統(tǒng)治時期,滅亡了金朝,繼續(xù)向西方擴張侵略,直至斡羅思、波蘭、欽察;南下統(tǒng)治了吐蕃、云南和西亞兩河流域的八哈達(巴格達),在蒙古建國后的半個世紀里,不斷鼓動的戰(zhàn)爭浪潮席卷著歐亞大陸,建立了世界史上空前絕后的蒙古大帝國。
新興的蒙古國家畢竟是剛剛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周邊的,也就是他的侵略對象大多已是封建制國家,有的是有雄厚社會文明的國家。蒙古在向這些民族國家進攻時,必然遇到兩種制度、多種思想的激烈碰撞,客觀形勢迫使它不能不在兩種制度,多種文明的沖突中尋找出路,致使它的制度和思想充滿復雜性。因為,通常情況下,一個民族從氏族進入奴隸制再進入封建制,少說幾百年,多則上千年,而蒙古卻是以幾十年時間從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奴隸制,又迅速闖入封建制。這一經(jīng)過高度壓縮的“歷史地層”內(nèi)部不能不帶著相互滲透的制度的時代的色彩,產(chǎn)生出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產(chǎn)生出特殊的思想體系,從而決定了其軍事思想的特殊性。由于這一“壓縮”時代的矛盾集中,所以注定這一時代始終是一個動亂搖晃的時代,民族間、階級間、統(tǒng)治集團間矛盾愈演愈烈,結果是隨著統(tǒng)治者的腐化加深,這種社會形態(tài)便趨于滅亡。但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的武功,統(tǒng)一了多民族的政權林立的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其歷史功勛也是偉大的。
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和對外戰(zhàn)爭中,從蒙古游牧民族的特點出發(fā),充分發(fā)揮騎兵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騎兵戰(zhàn)術,而其戰(zhàn)略決策,也在實際斗爭中因勢利導地加以制定,至于他的戰(zhàn)爭觀,則體現(xiàn)著原始的、質(zhì)樸的、自然形態(tài)的色彩。其兵制思想對于探討人類社會兵制思想的產(chǎn)生具有重大意義,這些構成了成吉思汗兵學思想的主體。兵制思想將專節(jié)敘述。這里,先看看他的戰(zhàn)爭觀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
(一)成吉思汗的戰(zhàn)爭觀
成吉思汗最初的戰(zhàn)爭觀就是為了乞顏部家族,進而為了蒙古的生存而戰(zhàn)。這也是客觀形勢使然。成吉思汗生于蒙古氏族社會后期,大大小小部落群居散處,為了爭奪財產(chǎn)、資源相互劫掠,部落間隨著爭斗形勢的變化,聚散無定,天旋地轉(zhuǎn),沉浮無常。人們各自為本部落本人利益爭斗不已。成吉思汗也不是天生就立志統(tǒng)一蒙古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為家族生存而戰(zhàn)的思想。在他小時,曾為爭奪一條魚、一只雀,竟然與其弟合撒兒一起殺了他的另一個親弟弟。此事遭到母親訶額侖的嚴厲訓斥。后來在遭到其他掠奪勢力的侵襲時,靠兄弟的全力抗拒才得以幸存,逐漸在斗爭中明白了團結的重要性,明白了道理。奪回孛兒帖的戰(zhàn)斗,捍衛(wèi)了家族利益。從此,成吉思汗就比較有意識地想以武力征服全蒙古,擺脫受劫掠的痛苦,結束蒙古草原混斗的局面。于是,他有意識地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為統(tǒng)一蒙古而斗爭。特別是當了乞顏部的大汗,剪除了小部落而面對與王罕、扎木合的斗爭時,他表現(xiàn)了“天無二日”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決心。王罕是他認的叔父,扎木合是他結拜的“安答”,都曾在成吉思汗困難時幫助、解救過成吉思汗。當最后只剩下兩大勢力時,成吉思汗決然剪除對方。他決心在草原上樹立自己一個“權威”來結束草原的混戰(zhàn)的不安定的局面。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后,還要解決蒙古民族向金稱臣納貢的屈辱地位問題,否則大汗也有被金殺死的可能。為了自己的政權,為了蒙古民族的生存發(fā)展,他決心伐金。這便是他一系列征戰(zhàn)的基本目的,基本戰(zhàn)爭觀。
剛從氏族社會末期走來的蒙古民族,對天地神靈、對自然力,有著熾熱的崇敬。成吉思汗認為,戰(zhàn)爭要靠天地之贊力,靠長生天之護佑。他們認為戰(zhàn)爭的勝敗,是有天意在支配。與之相應的“代天”發(fā)言的巫師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成吉思汗每戰(zhàn)都乞求長生天的護佑。他就是在九死一生的艱苦困境中成長起來的。每至困難和危急時,他都要乞求長生天的護佑。一旦在逆境中奮起,絕處逢生,均認為天意在支持,信心、力量倍增。即使在他當了成吉思汗以后,對巫師的話仍相當相信。貼仆騰格里(巫師)離間他與弟合撒兒的關系,說長生天很猶豫,一會兒說讓鐵木真主國,一會兒說讓合撒兒主國,若不早除合撒兒,天命歸誰還難說。鐵木真竟然很相信。為了保住這大汗之位,竟然想將其弟處死。賴其母訶額侖倉卒得到報告,也火速前往。訓斥了鐵木真,合撒兒才保住性命。但鐵木真仍暗中奪了分封給合撒兒的部眾,剝奪合撒兒的勢力,不讓其母知道。訶額侖對鐵木真企圖殘害兄弟的舉動極為氣惱,不久便死了。
鐵木真對貼仆騰格里(闊闊出)的警覺,是直至巫師暗中招聚了許多部眾,并公然侮辱、還差點弄死他的幼弟斡惕赤斤時才引起的。斡惕赤斤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貿(mào)然闖進成吉思汗的帳寢里哭訴,與成吉思汗同寢的孛兒帖也含淚指出這一動向的危險性,才使成吉思汗決定除掉巫師勢力,成吉思汗以“較勇力”為名,讓斡惕赤斤備勇力之士處死了貼仆騰格里,警告了其父蒙力克。如果不是發(fā)展到危及自身政權,恐怕成吉思汗對巫師的話仍相信。即使這樣,成吉思汗可能還只認為是巫師編造了謊言有不軌之行,而長生天的力量、天地的力量是存在的,虔誠地祈禱長生天是成吉思汗終生未曾放棄的。
成吉思汗鼓勵蒙古部眾以劫掠為榮耀、為崇高,以戰(zhàn)斗而死為高尚,激勵他們?yōu)榱寺訆Z財物和婦女,去永不止息地征戰(zhàn)。為了掠奪而進行戰(zhàn)爭是終成吉思汗一生所實行的。他的統(tǒng)一蒙古民族的戰(zhàn)爭就常在“復仇”的口號下實行,而統(tǒng)一蒙古民族后的對外擴張戰(zhàn)爭也是在“復仇”的名義下進行的。但掩蓋不了為劫掠而戰(zhàn)的本質(zhì),掩蓋不了以劫掠為榮的思想驅(qū)動。其對外戰(zhàn)爭已明顯地超出了為了蒙古族生存的范圍,其掠奪的本質(zhì)愈來愈暴露,手段也空前地殘酷。
進入到奴隸社會以后,瘋狂掠奪以滿足奴隸主貴族的欲望是蒙古奴隸主階級的首要任務。他們從掠奪戰(zhàn)爭中發(fā)展起來,又希望通過掠奪戰(zhàn)爭維持下去。游牧部落奴隸主們把取得財富和女人的希望不是主要地寄托在內(nèi)部的發(fā)展生產(chǎn)上,而是重點放在掠奪上。每次掠奪戰(zhàn)爭后,最好的財物和女人自己先行擇取,然后依差等賜與部下功臣。蒙古統(tǒng)一后,不可能對內(nèi)劫掠,只能對外侵略擴張。其戰(zhàn)爭動員,除了“復仇”的名義外,就是以掠奪財物為鼓舞,并極力灌輸勇猛劫掠的獻身精神,說“生在世上如果失掉了金箭筒,活著還有什么用?”只有“手執(zhí)弓箭,頭枕箭筒,把自己的尸骨拋棄荒野,才真正是好男兒的貴重尸體?!蹦銈儭耙袂帔梻兊膬疵停薄耙衽F搏斗,”“要以風為騎,”“以劍為友”①達林夫:《蒙古兵學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42、43頁。等等。灌輸為征戰(zhàn)而死是男兒最崇高之死的思想。征戰(zhàn)為了什么?僅是“復仇”和掠奪財富而已。成吉思汗滅西夏、滅西遼、伐金,都是以“復仇”的名義。遠征至八哈塔(巴格達)和斡羅思是追逃敵的名義,但馬蹄所到之處,差不多是遇城則屠,遇物則掠。往往屠城之后,尸積如山,然后將大批財寶、婦女擄走,而派一個小軍官鎮(zhèn)守。不能否認,掠奪為其重要的戰(zhàn)爭目的。
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表現(xiàn),而戰(zhàn)爭又是政治的最高表現(xiàn)手段,是屬政治支配的。孫子兵法說:“戰(zhàn)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所謂“功”,所謂“修其功”,就是一定的政治目標,就是達到一定的政治目標。可成吉思汗的政治目標是什么呢?他囿于階級的局限,只是想讓蒙古族劫掠天下,劫掠天下人財富為蒙古貴族享用,反抗者全殺戮,歸順者為奴役。他居然沒有想到:將勞動力等重要生產(chǎn)要素消滅了,財富何以產(chǎn)生?似乎只要有無力反抗的部分奴隸為他們放牧就行了。然而,世界的發(fā)展進程早已將這個階段遠遠拋棄,在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有相當燦爛的封建社會文明的時代卻只想建立奴隸制度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他還沒有想到,也不可能馬上想到要怎樣建立一個比現(xiàn)有封建制完善一些的制度,他不可能有意識地“修”這個“功”。他未能超出他所處的蒙古社會發(fā)展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
正因為成吉思汗要進行掠奪,認為通過戰(zhàn)爭掠奪財富是無尚光榮的,所以他鑄就了鋒利的長劍,他打造了堅硬的大弓,創(chuàng)造了驚世駭俗的戰(zhàn)爭偉業(yè);也正因為沒有具備與世界發(fā)展相適應的政治藍圖、政治頭腦,所以在征戰(zhàn)之中對社會文明給予了嚴重的摧殘,而這種摧殘本來是可以避免或減輕的;征戰(zhàn)之后又面臨一系列無法解決的矛盾,這些矛盾留給了他的后繼者。后繼者不得不根據(jù)現(xiàn)實,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改變頭腦、改變政治,否則就不能統(tǒng)治下去。由于積聚的矛盾深重,統(tǒng)治者又極易腐化,腐化之后,這些政權就先后滅亡了。
(二)成吉思汗的戰(zhàn)略思想
成吉思汗的戰(zhàn)略思想是從自身政治現(xiàn)實出發(fā),一步步確定的。首先,針對蒙古草原上各部落搶掠成風,欺詐盛行的局面,他認為,要統(tǒng)一蒙古,必須以“誠信”為風俗,要在統(tǒng)一戰(zhàn)斗中獲勝,必須有一支內(nèi)部“誠信”而絕對忠于大汗的隊伍。所以,他以“誠信”為旗幟,灌輸絕對忠于大汗的思想,而實則是為了樹立自己的無上權威,養(yǎng)成部下對主上的絕對服從。成吉思汗的這一思想和作法,與漢時冒頓為統(tǒng)一匈奴諸部要求部下絕對服從的作法,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成吉思汗極力宣揚人與人之間要誠信,也就是漢族之所謂“義氣”,認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作為朋友。對于押著本汗(部落酋長、首領)來投奔成吉思汗的人,一概處死。而對于護衛(wèi)本汗使之逃走然后投降的人,反而收留,有時還視情況委以重任。他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各部落的人“各為其主”,而是警示其部下及將要投奔其部落的人對自己要忠誠,絕不能有犯上的行為。凡是來投降者,一概收納,實際上離開原部落就是對原汗的背叛,但只要不是殺汗或押汗前來,均視為“誠信”行為。以至于后來想將成吉思汗的敵人押來見成吉思汗的人也不敢這么做。納牙阿本想執(zhí)成吉思汗的敵人塔兒忽臺至,考慮到成吉思汗會因此認為自己是不可信的人而斬之,于是放了塔兒忽臺,然后前往,成吉思汗竟“恩遇”之。在對扎木合的最后之戰(zhàn)中,扎木合戰(zhàn)敗逃亡到山上,被逃亡士卒綁來交予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先以“背汗”“不誠信”殺了這些本來有功的人,然后將扎木合處死。而對從敵營來報敵情,來投奔的,一概以為是“誠信”而予以善待。尤其是自我承認有“過錯”的,認為是誠實的。者別(屬泰赤兀部,一譯作“哲別”。)是在戰(zhàn)爭中以箭射中成吉思汗的人。那一戰(zhàn)(闊亦田之戰(zhàn))成吉思汗受重傷,差點死了。后來者別來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想查問射中自己的人是誰,便問者別:從嶺上飛來一箭射中我戰(zhàn)馬(實為自己頸項)的是何人?者別說,是我,愿聽大汗治罪。若賜死,則死。若不死,愿為大汗沖鋒陷陣,赴湯蹈火。成吉思汗見其勇武,又對自己忠誠,即時予以嘉勉,并賜名“者別”(蒙語“箭”的意思,他原名“只兒豁阿歹”)。對于背叛者則堅決斬之。撒察、泰出曾擁戴成吉思汗,出過力,后離叛,被俘后,“伸頸就戮”。成吉思汗這一系列手段所要培養(yǎng)的是絕對忠于成吉思汗的思想。他對于可能背叛自己的人,不管是兄弟、兒子或部下,是毫不留情的。如前敘他聽信巫師說合撒兒要主國,竟想處死合撒兒,賴其母阻止而后又明白是中了計,才醒悟。他的三個兒子在西征回來后,未向其貢獻戰(zhàn)利品,他竟三日不見其兒子。他的大兒子術赤因有病未及時赴召,他懷疑其有異志,目之曰叛逆,竟命窩闊臺、察合臺將兵先行,本人則隨后出發(fā),去征討,旋聞術赤死訊,方才大慟。
對于投順的人,成吉思汗如認為不可靠,則以他種名義處死。例如有勇力的不里孛闊,是“主兒勤”(乃蠻部)部,成吉思汗認為他不會忠誠于自己,便命他與別勒古臺二人搏斗(摔跤)。不里孛闊很有勇力,別勒古臺根本不是對手,但在成吉思汗面前,他又不能勝別勒古臺,因別勒古臺是成吉思汗之弟,于是偽裝失敗,倒下,而別勒古臺在成吉思汗面部表情授意下,趁勢折斷不里孛闊的腰而將他殺死①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卷四,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總之,成吉思汗灌輸“誠信”思想的目的,就是為了造就一個內(nèi)部誠信而對成吉思汗又絕對忠誠的蒙古民族。他的作法是時代的產(chǎn)物,雖有不少偏頗的、值得商榷的行動。但無論如何,這一戰(zhàn)略思想和部署對于鑄造蒙古民族的大團結,提倡誠實質(zhì)樸的民風是起了極大作用的。而這恰恰是成吉思汗軍隊戰(zhàn)無不勝的根本基礎?!叭娨蝗?,勝”,成吉思汗的作法,是暗合于這個思想的,所以他有非凡的威震全球的舉措。
根據(jù)蒙古習俗,選拔各部落各階層的精干而忠實的人才組成那可兒集團,作為實現(xiàn)意志的核心武裝力量,是成吉思汗的又一重要戰(zhàn)略思想。成吉思汗在成長過程中可謂九死一生,歷經(jīng)磨難。往往在其最艱險的時候,遇到來自各部落、各階層善良人真誠而不圖報答的無私援救,才得以轉(zhuǎn)危為安,化險為夷。與其說是得了“長生天的護佑”,不如說是得了真誠善良民眾的護佑。他從自己的經(jīng)驗中認識到,蒙古民族只有用善良誠信的精神統(tǒng)一起來,才有希望結束混亂局面。而從失敗的痛苦經(jīng)歷中,知道必須有一支善良誠信的人組成的力量強大的隊伍,方能實現(xiàn)理想。于是,不管是小首領、平民、奴仆,只要是真誠待已的一律結為那可兒,他們多為各階層中的杰出的智能之士。成吉思汗少時,八匹馬被人搶去,他只身去追趕。途中遇一少年在擠馬乳,便向他詢問盜馬者蹤跡。少年不但相告,還熱情相助,放下手中的活,追三日三夜,找到馬群后,又助他奪回。成吉思汗要分一半與他,他堅決不要,他說:我是為助朋友解困而來,不是為財物而來,我是納忽伯顏的獨生子,家中的財產(chǎn)于我已足矣!并將成吉思汗帶到他家,其父了解事情原委后,大驚大喜,宴請成吉思汗,還讓兒子送成吉思汗回家。這人便是孛斡兒出,后來成為成吉思汗“四杰”之第一。四杰之木華黎是選自他部。后來成了成吉思汗委任一方的“國王”“太師”。四杰之赤老溫是泰赤兀部奴隸。奴隸出身的者蔑勒、速不臺、者別等,對成吉思汗極忠誠,成吉思汗在戰(zhàn)斗中中箭,血流過多而昏迷時,者蔑勒守護身邊,口吮瘀血。半夜,成吉思汗蘇醒時,口渴,他脫去衣服潛入敵營,偷奶給成吉思汗喝。成吉思汗每在危難時,總是靠這些忠實的那可兒救了命。他的四杰、四狗是那可兒中的代表。據(jù)達林生《蒙古兵學研究》講,成吉思汗遭王罕(汗)突然襲擊而慘敗時,身邊僅有19人。據(jù)說有人對這19人進行了考證,不少來自其他部族。如契丹(金朝)、西城賽夷、畏吾兒等。成吉思汗認識到,要統(tǒng)一蒙古諸部,必須團結諸部中忠誠于自己的精英,而不必顧及他的貴賤出身。相反,部落長往往不易臣服。成吉思汗主要就是依靠在實際斗爭中滾雪球般形成的那可兒集團作為核心力量來進行征戰(zhàn)的。取得大汗位后,以那可兒為核心,組成日益壯大的怯薛軍,它既是宿衛(wèi)常備軍,又是征戰(zhàn)的主力。
成吉思汗要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戰(zhàn)爭,就需建立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鼓勵驍勇剽悍的戰(zhàn)斗作風和戰(zhàn)死為榮的尚武精神。這成為成吉思汗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這也是一般民族從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通常做法。成吉思汗為汗后,所擁之眾部落大小不等,人員混雜,不便統(tǒng)治管理,更主要的是不便征戰(zhàn)之指揮布陣。于是他將部眾以十進制為單位,全部編成十戶、百戶、千戶的社會組織,它既是社會組織,又是軍事組織,而讓母親、兄弟、兒子、那可兒分領千戶、萬戶之官,用忠誠于成吉思汗的那可兒牢牢控制住軍政大權,便于指揮調(diào)遣。從此,蒙古民族出現(xiàn)了有建制的作戰(zhàn)軍隊。全民皆兵,軍政合一,整個社會成為一部戰(zhàn)爭機器。在注重軍隊組織建設的同時,特別關注思想武裝。前敘“誠信”意識的灌輸是一種武裝,而鼓動勇猛的尚武精神,加強尚武這一思想的武裝,則也堪稱是一項重要戰(zhàn)略舉措。蒙古民族是一個游牧民族,本有勇武剽悍的作風,成吉思汗因勢而推向極點。宣揚:“生在世上如果失掉金箭筒,活著還有什么用?”“手執(zhí)弓箭,頭枕箭筒,把自己的尸骨拋棄荒野,才真正是好男兒的貴重的尸體”,要“以風為騎,以劍為友”“像餓鷹捕食”“像怒獸搏斗”等,以戰(zhàn)死為榮,以剽悍為榮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灌輸,將其部隊磨礪成一支利劍。蒙古民族以其弱小之勢崛起,居然能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一支具有這種價值觀念和獻身精神的驍勇剽悍的軍隊是其重要原因。
無論怎么誠信、團結、剽悍,蒙古畢竟是處落后發(fā)展階段的弓馬民族,面對周邊的強國,蒙古不能不采取先弱后強,先鄰后遠,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策略。成吉思汗在統(tǒng)一蒙古時,就已實行了這一策略,因為他就是從弱小中發(fā)展起來的。在統(tǒng)一蒙古的戰(zhàn)爭中,強敵林立,成吉思汗總注意利用矛盾,團結在一個時期內(nèi)可以團結的力量,各個擊破敵人,最后取得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全勝。統(tǒng)一以后,周邊的金、西夏、宋、西域,都是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封建文明的國家地區(qū),雖則各政權差不多都很腐敗,但無論哪一個的國力、經(jīng)濟力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均在蒙古之上,無論要吃掉哪一個政權都不是易事。為了滅金,他先伐西夏,因西夏與金為盟,而西夏較金為弱,又緊鄰蒙古。通過幾次戰(zhàn)爭終于迫使西夏與金斷交,助蒙滅金。接著以助蒙西征、伐金不力等借口滅西夏;滅西夏以后便正式滅金。先滅弱敵,后滅強敵,先滅鄰敵,后滅遠敵。而且在決定滅金時,利用宋金矛盾,滅金以后再滅宋。
順便指出的是,滅金、滅宋沒能在成吉思汗任內(nèi)實現(xiàn),但這一基本戰(zhàn)略是成吉思汗制定的。其后輩繼任者也基本上是遵循的,只是遵循時未能靈活運用,所以出現(xiàn)了些失誤,但最終還是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目標。特別是滅金,成吉思汗在臨終前作了戰(zhàn)略交待: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jù)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shù)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zhàn),破之必矣?!雹佟对贰ぬ嬗洝?。
這一精辟分析,深刻體現(xiàn)了先弱后強,先鄰后遠,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戰(zhàn)略思想。
成吉思汗在征戰(zhàn)中,總是將誘降與屠城相結合。成吉思汗憑借的是文化與制度處于落后階段,人數(shù)相對寡少而內(nèi)部無比團結,具有剽悍作戰(zhàn)風格的民族,要消滅諸多制度、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人數(shù)眾多的民族或政權,很自然地想到采取誘降與屠城這兩手,這兩手是并用的,而用得多且“解決問題”的是屠城。他只能憑借其內(nèi)部團結、英勇善戰(zhàn)的軍隊,集中力量指向敵人,迫使敵人投降,如不投降,城破則盡屠之,以武力威服敵人,以屠殺徹底毀滅敵方,使其從根本上沒有不服統(tǒng)治而反抗的可能。因為成吉思汗沒有能收服人心的政治、道義,沒有找到統(tǒng)治生產(chǎn)力處于先進階段的社會的統(tǒng)治方法,有的只是剛剛進入奴隸制的不服從就武力鎮(zhèn)壓的方法,在“文治”上,確實是“多缺”的,從這個角度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評價是公允的。
作為一種戰(zhàn)略思想,誘降而屈人之兵,自保而全勝,當然是高明的。但成吉思汗的誘降,大多是為了誘而屠之,往往是以能否“管住”而決定是“納降”還是屠殺,對于可能管制不了的,或迫于兵勢不得已而降的,一概殺之。因為他還沒有征服別人的政治道義,非常懼怕其“敵人”危及他的政權、他的統(tǒng)治。而一連串的大屠殺,暫時保住了其軍隊的統(tǒng)治,卻對社會、對文明造成了極大的,有時是毀滅性的摧殘,對生產(chǎn)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是一種野蠻對文明的吞噬。在殘酷手段的背后,是一顆張狂又自卑的心。成吉思汗命忽必烈征合兒魯兀惕,其主阿兒思闌罕降,成吉思汗認為可控制住他,便嘉勉他,還“賜以女”,以此進一步結牢政治聯(lián)系②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5頁。。成吉思汗派術赤、察合臺攻花剌子模,該城城民不降,奮力抵抗。成吉思汗又派窩闊臺前往,集中兵力猛攻,梯登入城,以石油焚燒房屋,城中奮力抵抗又七日,才乞降。術赤盡驅(qū)民于城外,令技師工匠別聚一所,免死,遣送蒙古制造軍械;有工匠怕遠謫,以為居民可免死,躲入居民中。結果,蒙古兵將居民分配各隊,盡屠之,僅留幼婦兒童,充為奴婢,城中財物盡掠而去①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28頁。。成吉思汗攻撒馬耳干時,城中守兵以康里人居大半,康里人以為自己與蒙古人屬同種,必受優(yōu)待,心懷猶豫。成吉思汗進行誘降,康里兵攜家眷輜重出城降,蒙古軍先讓他們穿蒙古服裝置軍中,收其財物兵器。待第四日城降,依然屠城,然后縱火焚城。最后,將先投降的康里人也“至夜盡屠之”,“撒麻耳干全州人丁幾盡虛耗”②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0、331頁。。拖雷進軍呼羅珊,抵馬魯城,聚優(yōu)勢兵力圍攻,城中守將抹智兒木勒克遣一教長厚幣請降。拖雷許降,赦馬魯城民不死,并以榮袍賜之守將。及守軍全部出城降,拖雷命全部縛住,縱兵入城,驅(qū)民盡出,命各人攜眷屬衣物以行,共搜四天,城乃空。拖雷置座平原上,命引俘虜將卒至,對著所俘城民之面盡斬之,然后搜括富豪財寶與工匠,將除工匠以外的城人分付各營盡屠,“惟工匠四百及童男女若干得免為奴”。進軍你沙不兒時,其教長請降,拖雷不許,大軍四面圍城猛攻,城裂七十余處,蒙古兵諸面登入,巷戰(zhàn)慘烈,所見輒殺,“如是四日,貓犬無遺”,并“盡斷被害者之首,三分男女小兒之首,聚之為塔”,“毀城歷十五日,城市遂墟”,“唯工匠四百免死,徙之北方”③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4、335頁。。
如此實例,不勝枚舉。幾乎是遇城則屠,野戰(zhàn)亦如之。俘虜大部分是被屠殺掉。有時敵方聯(lián)軍數(shù)支,經(jīng)招誘離散一部后,分而殲之,積尸綿亙二日路程。拔都從斡羅思入侵匈牙利之戰(zhàn)即如此④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1、402頁。,許多時候是連婦女兒童也一概殺掉,殘破匈牙利的思忒里果尼牙城后,盡掠財寶以屠城,城中貴婦人三百,“盛飾請謁蒙古親王,乞免死”,“蒙古親王不許,命奪其財而斬其首”⑤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4頁。。
在蒙古的對外戰(zhàn)爭中,這一戰(zhàn)略思想在成吉思汗時代是用得較普遍的,而在西征中施行得最慘烈。其之所以如此,只有一種解釋:他們沒有能力懾服和統(tǒng)治這么多的人??赡苷J為只要有工匠為其制造武器,有童男女為奴仆和為蒙古人繁殖后代,這些疆域就可隸屬蒙古了。他們當時還不可能從更高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這也是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使然。其侵金和后來滅宋之所以未實行這個戰(zhàn)略,就在于遇到的阻力太大,而投降蒙古的金朝、宋朝地主階級士人不斷為其指點了迷津的緣故。
成吉思汗僅憑十多萬人的軍隊要橫掃歐亞大陸無異于蛇吞大象,但這蛇竟然把大象吞下了,其戰(zhàn)略手段除誘降與屠城外,以敵制敵也是重要戰(zhàn)略思想和戰(zhàn)略決策,沒有這一條也難以達到戰(zhàn)略目標。成吉思汗的以敵制敵含人與物兩個方面。首先是掠奪敵境一切資源財物以用于戰(zhàn)爭。其次是有選擇地利用敵國人力為其戰(zhàn)爭服務。這“用人”也分兩個層次,第一是,凡工匠一概俘來,作為制造戰(zhàn)爭兵器的奴隸,其二便是在一定時候驅(qū)使敵國居民為前鋒攻打敵國。如蒙古兵西征殘破察納底州全境,進至帛兒格城時,七十余村居民在此城避難。蒙古兵驅(qū)趕當時戰(zhàn)場所俘的斡羅思、庫蠻、匈牙利等部俘虜攻城。置匈牙利人(在匈境內(nèi),攻匈城)于前,匈牙利人盡死,則使斡羅思人繼之,最后以庫蠻人繼之,凡退縮者斬之,攻城七日,城破,驅(qū)民于野,先掠其物,然后以“刀斧屠之”①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3、404頁。。以敵制敵,最后盡屠之,既不養(yǎng)兵,又取兵力之用,而取用皆一時,絕不長養(yǎng),因怕反叛。大凡攻城的填壕、巨堙、前鋒等工作基本上都是驅(qū)使居民或俘虜去做,讓他們?nèi)ッ笆甘?,同時也就絞痛了守城人抗擊之心。
成吉思汗懂得,面對強敵,以殲滅敵有生力量和掠奪敵資財為主,而不以占領地域城池為主,以使敵衰;待剪除敵之四肢、兩翼之后,再全力直搗腹心。滅西夏、滅金均是這個戰(zhàn)略思想,在西征中也用了這個指導思想。滅西夏,前后用去23年;滅金同樣用去23年。通過一系列的伐西夏、伐金戰(zhàn)爭,使夏、金元氣大傷。公元1224年起,成吉思汗準備最終滅西夏。首先,親率大軍,奪取河西走廊,切斷西夏右臂,然后攻占河套地區(qū),掃清西夏首都外圍。根據(jù)其首都在東部,兵力部署內(nèi)重外輕、東強西弱的特點,采取了如上由遠及近(對敵心臟而言)、由表及里、先弱后強,掃清外圍,切斷退路的方針。在最后決戰(zhàn)時,成吉思汗一方面派大軍圍其首都并誘降,一方面,奪取河湟地區(qū),使其首都真正成為一座孤城,迫使西夏后主出降。此時成吉思汗也重病在身,遺言死后秘不發(fā)喪。待西夏主投降,被徹底制服了,才能發(fā)喪,防其反復??梢娒晒艑词挂褱缤鲋飨亩冀鋫洚惓!?/p>
滅金戰(zhàn)爭也用了23年,原先多年多次劫掠河北、山東地區(qū),然后又從西邊劫掠。對城池能占則占,不能占則棄。大開大合,大機動,大迂回,使金元氣將盡時,大體上依成吉思汗的戰(zhàn)略,兵分三路,直指汴京。在西征中,也是凡遇堅城,即先掃其四周小城,使其孤立,然后再進行重兵圍困,強力攻城,如此,鮮有不破。
成吉思汗非常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钡牡览?,特別鐘愛武器的優(yōu)越,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掌握當時最尖端的兵器制造技術,以最優(yōu)良、最先進的兵器裝備部隊,最大限度地提升部隊的戰(zhàn)斗力。成吉思汗有最精銳的騎兵將士,配備精良的騎兵武器,再加上當時最先進的炮,威力強大的弩,便能橫行天下。所以,成吉思汗把充分利用和掌握當時最尖端的兵器制造技術,以最優(yōu)良、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作為一個戰(zhàn)略思想在貫徹。每至一地,必尋覓工匠,即使屠城,工匠一律免死。他們一概被送至老營去制造兵器,特別是注意尋覓制造火器、大炮等兵器的工匠。其后繼者在滅金、西征、滅宋過程中,不斷匯集了東、西方各地的能工巧匠,也就是當時最優(yōu)秀的兵器制造者。不但制造了最精良的騎兵武器,更是制造了當時最先進的火龍槍、飛火槍、火銃、大炮等兵器,在蒙古軍隊的一個個攻城戰(zhàn)役中,起了單純的騎兵無法達到的摧堅作用。炮兵、弩兵、各種火器和騎兵相配合,大大提高了蒙古軍的戰(zhàn)斗力。
(三)成吉思汗的騎兵戰(zhàn)術思想
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用兵史上,成吉思汗的騎兵戰(zhàn)術可謂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后也無來者(未出現(xiàn)比肩者,騎兵已進入歷史)。作為一種戰(zhàn)術思想,無疑是一份珍貴遺產(chǎn),它像一支沖出山澗的激流,匯入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fā)展史的長河,激起了汪洋恣肆的波濤。
成吉思汗將騎兵的優(yōu)勢發(fā)展到極至,而巧妙地掩蓋了其弱點和不足,創(chuàng)造了用兵史上的神話。騎兵最基本也是最大的特點是快速機動,成吉思汗把這個特點作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使它克服了不利于列堅陣的弱點,并因而攻破了一系列步兵堅陣,摧毀了一座座堅固城池。運用騎兵的快速機動,大開大合,大進大退的特點進攻敵人,可長途奔襲而使敵人猝不及防,如不利而撤退,可瞬息消失得無影無蹤,“來如天墜,去如電逝”,處于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極為主動的地位?!皵撤至⒎?,敵合立合”,攻則聚集,退則四散?!捌浜隙郑曬R箠之所向;其分而合,聽姑詭(口哨)之聲以為號,自邇而遠,俄頃千里”,以至“百騎環(huán)繞可裹萬眾,千騎分張可盈百里?!雹龠_林太:《蒙古兵學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99頁。由于這一條,它可以輕易做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有時遇上堅城強敵,退后五百里,對方見無影無蹤,便松懈下來,結果,他掉轉(zhuǎn)馬頭,一氣殺了回來,打敵措手不及,哲(者)別攻居庸關就是這樣。
騎兵戰(zhàn)隊,為利于馬的奔馳,隊形宜疏不宜密,又因為其機動力強,聚散容易,為了掩蔽自己的主攻方向,成吉思汗創(chuàng)造了騎兵的寬正面進攻戰(zhàn)術。尤其在西征中是如此,其地形更適合運用寬正面進攻。多路部隊齊頭并進,有如錢塘大潮,排山倒海,席卷而來,迎戰(zhàn)之敵很難判定蒙軍的主攻方向,容易達到使“敵不知其所守”的目的,有效實現(xiàn)自己的重點主攻。也容易實施對敵分割包圍,也便于誘敵伏殲。如正面中間部隊佯敗,誘敵追擊,左右兩側隨之協(xié)同包圍等。后來,拔都在西征中竟然采用三十三路大軍齊頭并進辦法,那是將寬正面進攻發(fā)揮到極點。
成吉思汗根據(jù)游牧民族的特點,充分采用“一人多騎,羊馬隨行”的辦法來保證戰(zhàn)斗力和解決給養(yǎng)問題。《蒙韃備錄》說:“凡出師,人有數(shù)馬,日輪一騎,故馬不困敝”②③達林太:《蒙古兵學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15頁。,羊馬隨行,巧妙地解決給養(yǎng)問題,免長途糧運之勞?!笆逞虮M則射兔鹿野豕為食”,“才犯他境,必務抄掠”③,宿營時,將馬“放于附近之草原”“自行覓食”,但“營留二馬,夜不解鞍,以防不測?!雹苓_林太:《蒙古兵學研究》,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03頁。
為了先知敵情,打有把握之仗,成吉思汗注意廣布偵察兵,知虛實而后行。戰(zhàn)爭,貴知敵之虛實,否則,無從進行戰(zhàn)斗。騎兵機動快速,為了有效地達到戰(zhàn)斗目的,更需提前摸清敵情。騎隊行進寬而疏,怕受意外沖擊或伏擊,所以,“其行軍,??譀_伏,雖偏師,亦必先發(fā)精騎,四散而出,登高眺遠。深哨一二百里,掩捕居者、行者,以審左右前后之虛實。如某道可進,某城可攻,某地可戰(zhàn),某處可營,某方有敵兵,某所有糧草,皆責于哨馬回報?!雹莸罎櫶莶剑骸缎伦g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3頁。由于對敵情了如指掌,便可運用快速機動的騎兵達成各種有效的戰(zhàn)斗目的。
成吉思汗注意發(fā)揮騎兵善于野戰(zhàn)、遠射的特點,注意殲敵于野戰(zhàn)之中,殲敵于遠射之中。常在交兵后,“佯北而走,詭棄輜重,故擲黃白”,誘敵進入伏擊圈,或誘敵進入泥沼地,然后縱騎兵分而殲之,使敵步兵堅陣無所施展。例如,1241年4月9日,蒙軍與昔烈西亞的亨利二世的聯(lián)軍戰(zhàn)于里格尼志。其聯(lián)軍第一軍為波蘭軍,先擊敵,蒙軍前鋒偽退,“波蘭此軍盡步兵,兵甲不完,士卒半身裸露,追敵既遠,蒙古騎兵忽還擊,攢射之”,波軍全軍皆敗⑥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9頁。。拔都攻匈牙利之帛思忒,“遣游騎進至帛思忒城下,誘守兵出戰(zhàn)”,至第三日,城中大教主以為守城主將怯,“自率少數(shù)部眾違令出城與敵戰(zhàn)。蒙古軍佯退,過一沼澤,大主教逕追不舍,顧其士卒身擐重甲,遂陷淖中,進退失據(jù)。蒙古兵攢射殲之。”⑦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9頁。如此等等,是蒙古兵的典型戰(zhàn)術,于野戰(zhàn)攢射殲之,避免短兵相接。這樣有效地發(fā)揮了騎兵之長而克服了不能列堅陣的不足。
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便于實施四面圍困,無論是野戰(zhàn)還是攻城,四面圍困,輪番沖擊是其基本戰(zhàn)術原則。在野戰(zhàn)對敵,專務沖陣。往往“登高眺遠,先相地勢,察敵情偽,專務乘亂”(乘亂沖擊)?!懊恳则T隊,徑突敵陣,一沖才動(剛一松動),則不論眾寡,長驅(qū)直入,敵雖十萬,亦不能支。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撞,再不能入,則后隊為之”,“兵既四合,則最后至者,一聲姑詭,回應八面,響應齊力,一時俱撞”,必有薄弱之處被突入。這是騎兵戰(zhàn)勝步兵陣的基本方法?;虿扇”弁靾F牌下馬步射,敵方有步兵中箭必亂,則乘亂以騎隊突入①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3、194頁。。對于城池,都是采取四面圍困,先攻小城,弱城,后攻堅城,實在久攻不下,也撤圍;四面圍困后,徹底斷絕內(nèi)外聯(lián)系,然后以拋石機打炮入城;摧毀城墻,或填壕后蟻傅,或巨堙攻城,或穴洞攻城。這都是學習和運用當時的先進技術、器械去攻城。蒙古兵擁有當時號稱先進的攻城器具,也掌握了當時應達到的技術和方法。凡不投降又必須攻下之城,則不斷增強兵力,四面圍困而強攻。拖雷攻你沙不兒城,“城民逆料蒙古必來復仇,遂堅其守備,城上置發(fā)弩機三千,發(fā)石機五百,”蒙古兵“首先殘破你沙不兒四周全州之地,繼對城設置發(fā)弩機三千,發(fā)石機三百,投射火油機七百,云梯四千,炮石二千五百擔”,“晝夜戰(zhàn)不息”,“城墻裂七十口。蒙古兵諸面攀登而入,街巷屋舍皆成戰(zhàn)場”,“毀城歷十五日,城市遂墟”②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5頁。。而成吉思汗命術赤、察合臺攻花剌子模,在大軍圍困下,竟強攻六個月未下。又增派窩闊臺去,以石油焚燒房屋,四面登梯入城,最終攻下。成吉思汗對城池多是四面圍困,攻下后廬舍盡毀③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28頁。。而蒙軍在圍斡勒木志城時,遭到驍將思泰倫貝爾抗擊。蒙軍“攢射城上”,“如云之蓋天,如雹之墜地”,“欲懾伏城中”,而“守兵乃置假人于陴上以誤敵”。蒙軍“且欲利用故伎,誘敵出城,思泰倫貝爾嚴守不出”,蒙兵焚其城之附部及修道院,殺人首示于馬尾以怒城中人,“思泰倫貝爾仍禁不令出”,“已而思泰倫貝爾見敵營防稍懈,欲出其不意襲之。六月二十四日夜,出攻蒙古營,蒙古兵不及備,損傷甚重。聞別塔即于是夜歿于陣中。及蒙古兵整軍包圍敵眾時,思泰倫貝爾已還城?!雹艿罎櫶莶剑骸缎伦g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0頁。這一戰(zhàn)役,思泰倫貝爾僅損失三百人。三日后,蒙兵不得不撤圍而去。所以,對于確實難以攻下的堅城也暫時撤圍。
成吉思汗每戰(zhàn)注意集中優(yōu)勢兵力先聲奪人,特殊情況下,兵勢不足時,特別注意虛張聲勢,從心理上懾服敵人。1204年,成吉思汗在與乃蠻的交戰(zhàn)中,不但人數(shù)處劣勢,且疲困。有人獻計:我兵少且困,不急于圍敵,遠處止舍,疏散人馬,不論男女老幼,于晚上人各點五處火,使敵覺我兵勢極大,然后以精兵直逼敵中軍,可乘亂敗敵。成吉思汗表示同意。乃蠻哨兵從山頭望去,十分驚訝:不是說蒙兵少嗎?怎么多于星辰呢?消息傳到首領太陽罕,太陽罕的決心受到很大擾亂,失去必勝決心⑤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3頁。。由于蒙軍一人數(shù)騎,所以??`假人于馬上以誤敵,虛張聲勢,威懾敵人。1241年蒙軍攻匈牙利時,匈牙利阿格里亞城主教瓦剌丁追蒙古兵,“蒙古兵勢弱,仍設伏,并縛假人于馬上以誤敵”。結果主教軍中伏,敗還①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2頁。。成吉思汗主要以武力威懾敵人,所以,他的示假主要以造成強大聲威為主,以示強為主,達到心理懾服的作用,至于示弱,則只有佯敗,設伏殲之這一方法。
其實,成吉思汗的屠城戰(zhàn)略也是一種心理戰(zhàn),是一種心理懾服。它迫使弱小敵軍、弱小城池不戰(zhàn)而降,迫使沒有堅決信心的敵人心懷惶恐、猶豫,從而給自己造成戰(zhàn)機或為施計打開缺口。不過,屠城是一柄雙刃劍,它既從心理上威懾人,嚇住了懦弱者、猶豫者,卻激起了仇恨,也堅定了廣大民眾的抵抗決心。不少城市的攻守戰(zhàn)中,城主猶豫,想降,城民不從,堅決抗戰(zhàn),更有如扎闌丁,思泰倫貝爾之類本來就堅定的人,更是率眾堅拒,所以蒙軍也打了不少硬仗、惡仗。
蒙軍在快速機動中經(jīng)常欲擒故縱,誘敵入伏或殺回馬槍。野戰(zhàn)之敵若數(shù)量勢力強大,四面圍困后,故意網(wǎng)開一面,佯敗,或誘至伏兵處殲之,或誘至沼澤處殲之,或故意開圍縱敵跑,在敵逃跑的過程中追殲之②道潤梯步:《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2頁。,具體辦法多樣。有時則故意裝著撤圍,走出幾百里后,乘敵以為可喘氣時,突然殺回馬槍,打個措手不及。如蒙軍西征攻魯?shù)こ菚r,“蒙古兵至,城民出敵,蒙古兵佯退,欲設伏敗之。城民不追,還城張宴慶勝,不設備。蒙軍乘其醉,突入據(jù)之?!雹鄣罎櫶莶剑骸缎伦g簡注〈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3頁。蒙軍攻金時,就曾撤退五百里后連夜殺回馬槍奔襲敵人,大捷。這就是充分利用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所形成的戰(zhàn)術。
成吉思汗的主要戰(zhàn)術思想如上,其后繼者也基本上是延用了這些戰(zhàn)術思想去進行征戰(zhàn)的。他的每一思想,每一戰(zhàn)法,都閃耀著騎兵的鮮明特色。
(責任編輯:周淑萍)
Chenghis Khan
Zhou Hengxiang
After achieving the position of Khan, Tiemujzhen, who was a world prominent politician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reinforced the state apparatus and established a national system with the special Mongolia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unifying Mongolia and the foreign wars, Chenghis Khan created the unbeatable cavalry tactics. His outlook on war manifested the primitive, pristine and natural colors. With respect to his strategic thinking, Chenghis Khan takes “good faith” as the banner. He encouraged the valiant fighting style and the martialism that took dying in the battle as honor. He took the strategy of attacking the weak first and attacking the powerful later, beating the neighboring foes first and attacking the remote foes later. Utilizing the conflicts, he routed the enemy forces one by one, thus creating a miracle for the Mongolian cavalry.
Chenghis Khan; Mongolian Nationality; Strategy and Tactic
B22
A
2095-9176(2017)02-0064-15
2017-02-01
周亨祥,山東孫子研究會顧問,原濟南陸軍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