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桂芳
1927年,劉少奇在白鹿洞書院巧退敵民團
★ 李桂芳
1927年7月9日,經中共中央批準,積勞成疾的劉少奇離開武漢到廬山,一邊隱蔽,一邊養(yǎng)病。當時,在林伯渠的弟弟林祖烈(時任九江專員)的安排幫助下,劉少奇住進了廬山牯嶺街“小梅別墅”。
劉少奇在山上住了10多天后,聽說他所熟悉的汪精衛(wèi)、唐生智、陳公博、朱培德要上廬山避暑開會。為了避免與他們接觸,在廬山大林寺圓通和尚的幫助下,他離開小梅別墅,遷居廬山南麓海會寺。
在海會寺,劉少奇借住在一間僧房中。在海會寺住持及其徒弟的幫助下,劉少奇化裝成一個養(yǎng)病的教書先生,白天閉門不出,只有晚上才出來活動活動身子。當時,海會寺門庭冷落,只有一老一少兩個和尚。他們從不打聽劉少奇的來歷,但在生活上極細心地照顧他,一日三餐雖是素食,倒也不缺油水,給劉少奇買藥煎藥,也都是由小和尚親自操辦。劉少奇到海會寺不久,因汪精衛(wèi)、唐生智等人要來海會寺巡游朝佛,大批軍警事先前來清場,劉少奇隨時有被發(fā)現的可能。在住持老僧的指點下,劉少奇繼續(xù)以教書先生的身份轉移到更偏僻的白鹿洞書院隱居休養(yǎng),住在書院的御書閣。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東南五老峰南麓,在星子縣城北9公里處。它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時經朱熹重建擴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與當時的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
在白鹿洞書院,劉少奇還遭遇了一回險情,但他巧用書院前貫道溪中的“枕流”石刻為自己解了圍。
原來,汪精衛(wèi)公開反共后的一天,星子縣民團的一個團丁,發(fā)現在白鹿洞書院養(yǎng)病的教書先生有些可疑,馬上報告了民團頭領,頭領立即帶領十幾名團丁直奔書院而來。劉少奇一時來不及轉移,情急之下,抓了一本《三國志》便來到貫道溪中朱熹親筆題寫“枕流”的石刻旁,坐在石頭上“讀書”。民團頭領率人來到溪上的“枕流橋”上,見一名教書先生正在搖頭晃腦地讀著《三國志》:“枕石漱流,吟詠缊袍。偃息于仁義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節(jié)行,寫真不虧……”頭領大聲喝道:“嘿!你在干什么?”教書先生癡癡迷迷地指著“枕流”二字說:“我正在研究此二字。古人明明說‘枕石漱流’,朱熹卻題成‘枕流’。流者,動也,既動之,又安可枕乎?不知長官有何高見,還請賜教?!鳖^領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此人滿口之乎者也不知在說些啥。他又問了幾句,教書先生仍是搖頭晃腦,滿口文言。頭領氣惱地說:“十足一個爛無用的書呆子,哪會是什么共產黨,瞎忙乎半天……”說著,罵罵咧咧地帶人走了。劉少奇就此化險為夷,避開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