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闖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如何提升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影響力策略探究
任 闖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自2012年8月誕生以來,微信公眾平臺經歷了蓬勃的發(fā)展,國內高校也抓住這個機會建立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整合校內信息資源,轉變傳播方式。本文以“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為研究對象,對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分析,總結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微信公眾平臺;影響力;問題與挑戰(zhàn)
馬克思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數字化的生活環(huán)境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發(fā)展。作為教育的重地,中國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建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據統(tǒng)計,全國80%以上的高校都已經開通并認證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微信公眾平臺,特別以廈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為代表的優(yōu)秀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擁有幾十萬粉絲,平均閱讀量萬千,其影響力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媲美的。但是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公眾號誕生的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高校在運營公眾號時缺乏經驗,沒有形成特色甚至無內容可發(fā)布,影響力十分低下。主要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高校校內微信公眾平臺數量眾多,過于分散
以調查的某校官方微信為例,該學校共有在校生兩萬余名,學校登記注冊的微信公眾平臺竟然多達百余個,除了每個學院有以學院名稱命名的微信公眾平臺之外,各個學校部門機構甚至有些學生組織都有自己的平臺。除了官方認證的幾個之外,大部分的平臺活躍度非常低,推送發(fā)布不定期,從不組織活動,僅有百余粉絲數。而且這些平臺并沒有什么合作交流。這極大的分散了學校核心微信公眾平臺的影響力。
(二)信息同質化,沒有亮點
大部分的微信公眾平臺并沒有發(fā)布原創(chuàng)文章的能力,主要內容都是轉載其他平臺的素材。我們調查的幾位負責運營的同學都表示老師安排任務都是轉載學校黨委、團委等平臺發(fā)布的內容,基本沒發(fā)過原創(chuàng)的東西,這種搬運工似的運營手段不但不會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反而擾亂整個微信公眾平臺生態(tài),降低整體的質量。
(三)微信公眾平臺過于官方,不接地氣
部分學校過于保守,將微信平臺的作用僅限于進行思想政治宣傳教育,發(fā)布一些空泛的黨政理論,忽略了微信平臺最主要面向的是學生群體,他們對于這些文化的理解需要時間,如果一味地給學生灌輸這種知識,難免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應該將微信平臺打造成一個學生的伙伴,而不是灌輸思想的機器。
(四)團隊綜合素質不高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負責人一般由宣傳部門的老師擔任,運營人員是在校學生,這些負責人非專業(yè)出身,也很少有過新媒體工作的經歷,負責運營的學生雖然大多是新聞、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有較強的文字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但是沒有接受過傳媒的專業(yè)學習,媒體技術的掌握和審美能力也存在欠缺。
(五)缺乏經費支持
網絡的虛擬性,使高校在新媒體的投入沒有傳統(tǒng)媒體多,很多線上及線下活動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沒辦法進行。從事高校新媒體工作的人員工作強度大,并沒有相應的獎勵機制促進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消極的工作態(tài)度會給高校微信平臺團隊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要提升高校微信平臺的影響力,就應該轉變學校傳統(tǒng)媒體的說教灌輸式的態(tài)度,更加重視大學生在微信平臺使用中的綜合體驗。要使高校的官方微信在茫茫的微信平臺中脫穎而出,贏得受眾的喜愛,提升自身影響力,應該在人員上實現(xiàn)兩“化”,內容上實現(xiàn)兩“性”。
(一)專業(yè)化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fā)展前景一定是專業(yè)化發(fā)展。高校的微信平臺團隊在納新時應優(yōu)先錄取有關專業(yè)或擁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成員,同時對工作人員進行明確的職能分野:從選材立題、文字編輯、照片處理,到后臺監(jiān)管、項目策劃、活動執(zhí)行,都應該有適合的專員負責。
(二)社群化
高校微信平臺還應該朝著社群化方向發(fā)展。整合高校內部微信平臺資源,精簡部分活躍程度低的平臺,合并機構組織人員集中力量發(fā)展高校核心微信平臺,提高競爭力。網絡的發(fā)展,使得大到學校小到個人都能成為事件的主人公,高校也應該提升學生參與意識,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
(三)服務性
運營好一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主要要求平臺的運營者有良好的服務意識。通過關注該微信公眾平臺,粉絲們可以獲得很好的服務,滿足其精神需求。
同時,作為新媒體面向所有成員,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服務化一定是操作簡便的:小到查詢空閑教室,大到訂閱校歷等,都應該以方便快捷,步驟簡單為前提。內容為王道,高校微信平臺最終的發(fā)展方面依舊是以內容取勝,提高文案的服務效力,可以吸引受眾關注,也可以塑造公眾平臺的良好口碑。
(四)互動性
與訂閱者形成良好的互動,可以幫助平臺獲得更多關注,進一步提升影響力。重大節(jié)日里組織線上線下地推活動吸引學生參與、發(fā)布連載話題選取留言粉絲送禮品等提高高校官方微信平臺在現(xiàn)實世界”存在感”的行為都值得提倡。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發(fā)展趨勢是營造擬人形象,給微信平臺命名,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等容易貼近生活,非常人性化。
微信公眾平臺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產品,每所學校都在為將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打造成符合自身定位的校園魅力媒體而努力。雖然現(xiàn)實中還存在種種問題,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和運營遇到的一切困難都是值得挑戰(zhàn)的。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一環(huán),微信公眾平臺以其獨有的便利性、即時性和廣泛的受眾,影響力將會遠遠優(yōu)于其他校園媒體。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趙越.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狀況分析[D].遼寧大學,2015.
[3]許青,顧旭峰,李楊帆,司惠文,丁奇.提高高校微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策略探究[J].高校輔導員,2015,(02):62-65.
任闖(1995-),男,內蒙古通遼人,漢族,本科生,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