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麗麗
中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
女性犯罪的個性因素研究
時麗麗
中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近年來,女性犯罪率逐步上升,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引起學界普遍關(guān)注。女性犯罪與男性犯罪相比,具有諸多個性差異,使對女性犯罪進行專題研究極具必要性。本文將主要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四大方面,詳細分析造成女性犯罪的因素,并簡要介紹女性犯罪的特點、提出幾點預防女性犯罪的措施。
女性犯罪;生理周期;家庭暴力;社會公平
女性犯罪在犯罪學上被定義為“由女性實施的犯罪”①。女性犯罪在內(nèi)容劃分上有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狹義上只包括刑罰意義上的女性犯罪行為,廣義上指犯罪學意義上的,包括女性的違法行為。本文所采取的是廣義概念。
整體上看,女性犯罪數(shù)量逐年上升,女性犯罪占犯罪總數(shù)的比例以及女性犯罪的概率也呈上升趨勢。具體特征:
(一)情感因素強
因情感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一個突出特點。②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感性色彩,對情感的期待更高。感情的變動會引起女性較大的情緒波動,進而影響女性理性,導致偏激行為。
(二)暴力性弱
由于女性自身生理上的不足,力量較弱,導致女性難以實施暴力性強的犯罪。
(三)被動性
被動性主要體現(xiàn)在犯罪行為的起因上。女性的生理結(jié)構(gòu)、身體力量等方面構(gòu)成了女性被動性的生理基礎(chǔ)。
(一)生理因素
1.生理周期
女性生理周期主要有四大板塊:青春期、月經(jīng)期、懷孕期、絕孕期。其中月經(jīng)期、懷孕期、絕孕期是女性特有的周期。根據(jù)相關(guān)研究,這三大周期與女性犯罪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
2.身體特征
(1)女性體質(zhì)較弱、力量較差。這就使女性常處于被男性攻擊的地位,這就誘發(fā)了由于報復而產(chǎn)生的犯罪。③
(2)女性身體對男性具有天然的吸引力。這使很多女性犯罪者以身體為誘惑進而進行殺人、傷害、詐騙等犯罪。
(二)心理因素
1.嫉妒心、虛榮心
女性的嫉妒心與男性相比絕對更勝一籌。過分的嫉妒,甚至導致了女性的畸形人格,進而演化為犯罪。
2.忍耐性
女性在矛盾面前的忍耐性較弱,一個小矛盾就很有可能誘發(fā)女性的報復心,進而產(chǎn)生犯罪。
3.安全感
女性的安全感一般由外界給予,主要體現(xiàn)在對感情的追求、物欲的滿足等,這就容易受不穩(wěn)定性因素的影響。
4.情感需求
女性是感性動物,情感犯罪是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影響力,對女性也不例外。女性在家庭中還可能遇到男性不太可能遇到的問題,如家庭暴力、婆媳矛盾、性別歧視等。這些矛盾無疑會對女性的行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1.家庭暴力
據(jù)有關(guān)部門調(diào)查顯示,我國家庭暴力發(fā)生率在29.7%-35.7%之間,其中90%以上的受害者為女性。④在家庭暴力下的女性,有些懦弱求生,有些則在長期的壓迫下,奮起反抗,這就導致了激情犯罪的發(fā)生。
2.性別歧視
重男輕女在很多家庭中,尤其貧困落后地區(qū)的家庭中,依舊沒有改變。從小就獲得的不公平待遇,造成女性畸形人格。
3.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一直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矛盾類型。激烈的婆媳矛盾下,女性的身心將受到嚴重的影響,長期積累的憤怒、委屈極易演化為過激行為。
4.不合理的家庭結(jié)構(gòu)
不合理的家庭結(jié)構(gòu)主要指單親家庭、失孤家庭。在不健全的家庭下成長的女性,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⑤
5.家庭貧困
女性犯罪群體中,家庭貧困者所占比例較大。一方面,為滿足生活的需求,可能實施盜竊、搶劫等。另一方面女性可能出賣自己的身體實施賣淫等行為。家庭貧困還會直接導致女性受教育的水平低,接受教育的水平也是影響犯罪的重要因素。
(四)社會因素
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女性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引發(fā)女性報復心理。
1.性別歧視
(1)教育上的性別歧視。女性在教育上受到與男性相比的差別待遇,這種差別待遇在高等教育階段顯現(xiàn)的尤為突出。
(2)就業(yè)上的性別歧視。很多女大學生面臨就業(yè)難得尷尬,女大學生就業(yè)率明顯低于男生。
2.社會轉(zhuǎn)型
(1)轉(zhuǎn)型沖突。雖然女性走向工作崗位,但其對家庭的依附性依舊比男性大。家庭與工作的沖突,使女性迷茫、不知所措,這引發(fā)女性的不安定心理,使其實施不理智的行為。
(2)轉(zhuǎn)型失敗。在社會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女性可能由于自身的限制和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而導致轉(zhuǎn)型失敗。⑥其轉(zhuǎn)型的失敗引發(fā)的不僅是其對自身的質(zhì)疑,更
可能導致對社會的仇視。
(一)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三管齊下,從根本上培養(yǎng)女性的健全人格。
(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強女性犯罪相關(guān)法律的建設(shè),并保證法律的嚴格執(zhí)行。
(三)加強制度建設(shè),推進社會公平。在教育和就業(yè)上消除性別歧視。
(四)加強法制宣傳,提升法律素質(zhì)。
[ 注 釋 ]
①王牧.新犯罪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1.
②莫瑞麗,袁澤民.關(guān)于女性犯罪的社會學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2.9.
③羅伯·懷特,弗羅娜·漢尼斯.犯罪與犯罪學[M].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178-180.
④張應立.女性犯罪實證研究[J].公安大學學報,2013.3.
⑤毛育軍.女性犯罪的原因剖析[J].法制與社會,2010.6(上).
⑥尚金萍.從社會性別視角探析女性犯罪增多的原因[J].社會研究,2010.3.
D
A
2095-4379-(2017)16-0234-02
時麗麗(1995-),女,漢族,山東威海人,中南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