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拱的北疆整頓及其功績

      2017-01-28 02:58:59岳天雷
      殷都學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遼東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學院 黃帝故里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1191)

      高拱的北疆整頓及其功績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學院 黃帝故里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1191)

      明朝嘉、隆之際,西北俺答頻繁入侵、東北女真屢次反叛,北疆局勢岌岌可危。為扭轉這種困局,高拱一方面大力進行軍事體制改革,以提高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另一方面又力行北疆整頓,并取得了顯著功績,即在西北促成“俺答封貢”,在東北取得“遼左大捷”。高拱的北疆整頓不僅扭轉了明朝被動挨打的局面,而且也為其后張居正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開啟了“隆萬改革”之先河,使隆末萬初呈現(xiàn)出中興之勢。對此,明清至今諸多政治家和史學家給予了高度評價。

      高拱;北疆整頓;“俺答封貢”;“遼左大捷”

      高拱(1513-1578),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他是明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隆(慶)萬(歷)大改革”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他于隆慶三年(1569)底復入閣,繼又提任內(nèi)閣首輔并兼掌吏部事后,針對當時西北俺答頻繁入侵、東北女真屢次反叛的局勢,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系列邊政改革,如創(chuàng)建兵部官員儲備和特遷制度、邊官將佐休假和內(nèi)遷制度、軍備人員不職誤事的懲罰之制等,以提高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在此基礎上,他又制定并實施了一整套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和靖邊方略:對西北韃靼俺答部,執(zhí)行積極防御的方針,以撫為主、以戰(zhàn)為輔;對東北建州女真及土蠻諸部,實施分化瓦解的計策,寓戰(zhàn)于守,寓守寓戰(zhàn);并取得了“西敵稽顙稱臣,東番投戈授首”[1](P551)的卓越功績。高拱的邊政整頓不僅鞏固和加強了邊防,為其后張居正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且對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也產(chǎn)生過積極作用,在古代邊疆史和民族關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整頓西北邊政,促成“俺答封貢”

      高拱在西北取得的邊政功績,是其運用以撫為主、以戰(zhàn)為輔的戰(zhàn)略方針,力排眾議,巧用謀略,最終促成“俺答封貢”的實現(xiàn),并成功平息以趙全為首的叛亂勢力,使?jié)h蒙民族和睦相處達30余年。

      (一)嘉隆時期的西北邊患

      明中后期,西北邊陲一直受到蒙古族的嚴重威脅。在蒙古各部中,韃靼部的俺答汗①俺答汗(1508-1582),亦譯稱阿勒坦汗,明人記載中作俺答、諳達等。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迫使小王子即徒具虛位的蒙古大汗授他“索多汗”的稱號,故他亦被稱作“汗”。他是蒙古著名的中興之主達延汗的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的次子。從16世紀中葉至末葉,在漠南蒙古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領域發(fā)生的諸多變化,無不與之相關。實力最強。早在嘉靖初年,就不斷大肆侵擾明邊。終嘉靖一朝,俺答內(nèi)侵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為抵御俺答,明朝在沿邊先后設有“九鎮(zhèn)”,即宣府、大同、延綏、遼東、寧夏、甘肅、薊州、山西和陜西,每鎮(zhèn)各派總督、巡撫率領,并派巡按御史監(jiān)臨之,是謂“九邊”。隆慶初年,由于韃靼各部加緊內(nèi)侵,北疆頻頻告急,明朝向前線調(diào)派大將如王崇古、方逢時、譚綸、李成梁等,以加強作戰(zhàn)力量,另外又大量增加各鎮(zhèn)的兵力。然而增兵擴軍,并非就能固守邊疆,御敵于外,反而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問題之嚴重不僅在于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更在于明軍自身存在著各種積弊,因之明軍屢戰(zhàn)屢敗,陷入被動挨打的地位。如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犯山西,土蠻寇薊鎮(zhèn),由于明將指揮失誤,明軍畏懼,遂造成東西兩邊失利,京師戒嚴。初,俺答欲犯石汾,諜者告知山西總督王之誥,而王疏于嚴密部署,失于嚴加防范,導致虜騎分三路入侵,先破石州,殺知州王亮采。這時山西總兵申維岳、副將田世威、參將劉寶等俱逗留不戰(zhàn),繼而汾州陷落。俺答攻陷石汾一月有余,深入千里,殺掠男女數(shù)以萬計,芻糧頭畜無算”,所過之處“蕭然一空,死者相籍”,而后退去。同月,土蠻寇薊鎮(zhèn),由界嶺口羅漢洞潰墻而入,明方守軍望風逃竄,七路分守諸將及都司俱不抵抗,總督劉燾、總兵李世忠、巡撫耿隨卿指揮失誤,擁兵觀望,致使虜眾深入800里,大肆殺掠昌平諸縣。兵備沈應乾聞虜入,即逃遁永平。后由遼東總兵王治道率將入關策應,殺退虜兵,才取得棒棰崖勝利。虜退,總督鎮(zhèn)巡等官自知失事罪重,盡割被殺平民首級以報功,至800余級。東西兩邊失利后,邊臣及總兵參游均受到懲處。

      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高拱復政后,便著手改革軍事人事制度,對邊防將帥也作了大幅度調(diào)整,選拔任用了大批軍事人才,做到有人隨兵督餉,有人防衛(wèi)山陵,有人護守通糧,有人俾各鎮(zhèn)督撫諸臣專御虜剿殺,不得牽于內(nèi)顧,從而大大鞏固和加強了北疆的防御力量。至隆慶四年(1570年)夏,明朝已初步扭轉了被動挨打、遇戰(zhàn)即敗的局面,有時還能主動出擊。六月,總督右都御史王之誥赴花馬池,檄寧夏總兵牛秉忠由小松山出塞,延綏總兵雷龍出西紅山,陜西總兵呂經(jīng)出收麥湖,俱搗虜巢,斬首160有奇。延綏之功為最。八月,虜犯錦州,(王)治道自廣寧援之,虜退。聞其屯蓮花山出塞,襲斬40級。這些都是在高拱主持和張居正輔佐下,通過軍事改革而獲得的罕有捷報。由于高拱的軍事改革已初見成效,取得初捷,在擁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再巧用謀略,精心策劃,才促成了俺答封貢互市的實現(xiàn),圓滿解決了200年來的西北邊患問題。

      (二)決策受降,促成“俺答封貢”

      隆慶四年(1570年)九月十九日,韃靼統(tǒng)治集團爆發(fā)了重大矛盾,俺答汗與其孫把漢那吉因爭奪“三娘子”為妻而火并。三娘子原為把漢那吉之妻,因其貌美,俺答竟奪為己妻,把漢那吉氣憤之極,遂率領妻兒及奶公等8人叩關降明。宣大總督王崇古、大同巡撫方逢時認為,此是利用韃靼內(nèi)部矛盾,促使其分化的良好時機,共同上疏極力主張接受把漢之降,并根據(jù)當時敵情,對把漢來降之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幾種情況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上中下三策。其意在分化敵方營壘,擴大其內(nèi)部矛盾,收納其部分力量以為己用,這是不戰(zhàn)而勝的高明戰(zhàn)略。應該說,其后受降、納叛、封貢、互市等的成功,最早的策劃創(chuàng)自王崇古,他偕方逢時聯(lián)銜上的疏文,實為高拱處理此事的張本。

      王崇古長期擔任軍職,起初在東南沿海任兵備副使,因抗擊倭寇立有軍功。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任寧夏巡撫,“修戰(zhàn)守,納降附,數(shù)出兵搗巢,寇屢殘他鎮(zhèn),寧夏獨完”,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隆慶四年(1570年)正月,由于高拱的薦舉,任命他擔任宣大山西總督。他就任后,力除紀律渙散、賄寇求和、假冒軍功的積習,加強了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同時,他又注重“縱其素通寇者深入為間”,能夠較詳細地掌握俺答部的兵力部署、戰(zhàn)術特點及其俺答本人和將領頭目的心理動態(tài)、性格特征等情況。對于降虜軍民,實行既往不咎,歡迎歸來的開明政策,有能率眾歸來或自拔者,都加以優(yōu)撫安置。僅隆慶四年一年內(nèi),來降者就有2000人之多。方逢時從政生涯也是以擔任軍職開始,就任大同巡撫后,在對待韃靼各部的戰(zhàn)守策略上,同王崇古具有共識,能夠很好地協(xié)作和配合?!胺陼r才略明練。處置邊事,皆協(xié)機宜。其功名與崇古相亞,稱方、王云”。[9](P5848)

      王、方卓有見識的正確建策,必須得到朝廷的批準和內(nèi)閣的支持,才可能真正得到貫徹推行。當時的良好機遇是,主政內(nèi)閣的正是高拱。高拱頭腦清醒,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他接到崇古和逢時的疏文后,敏銳地看出,此事非同尋常。高拱復信說:“虜酋款塞,蓋數(shù)百年所無者……然此乃中國利機,處之須要得策。”[10](P490)“此事關系重大,須處得機宜乃可?!盵11](P584)高拱完全贊同王、方的建策,認為必須巧妙利用俺答部的內(nèi)部矛盾,抓住戰(zhàn)機,以此贏得軍事和政治上的最大利益。

      高拱在復崇古的信件中,還鄭重提出,切應吸取明朝過去在處理與俺答關系問題上所曾存在過的嚴重失誤和失敗教訓,斷不可重蹈覆轍。“若遂與之,則示弱損威不成?中國桃松寨之事可鑒,必不可也。若遂殺之,則絕彼系念,而徒重其恨,石天爵之事可鑒,必不可也?!盵10](P490)前者的失策之處在于坐失良機,大損國威;而后者的失策之處

      則在于自毀良機,引起怨恨*按,“石天爵之事”發(fā)生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秋,俺答派使者石天爵、肯切到大同陽和寨要求與明朝通貢互市,并保證今后“令邊民墾田寨中,夷眾牧馬寨外,永不相犯”。但明世宗拒絕了俺答通貢互市的請求,提出“虜情叵測,務選將練兵,出邊追剿,數(shù)其侵犯大罪,絕彼通貢”。次年,再次向明朝提出通貢互市的請求,但使者被明大同巡撫龍大有縛送北京,詐稱以計擒獲,結果明廷磔殺使者石天爵,并傳首九邊示眾。至此,俺答“大舉內(nèi)犯,邊患始棘”。“桃松寨之事”發(fā)生在嘉靖三十五年(1557年),俺答之子辛愛第三妾桃松寨因與部目收令哥私通,辛愛欲殺收令哥,令哥懼,遂投順宣大總督楊順。楊順自詡為奇功,使收令哥、桃松寨居于闕下。辛愛率軍前來索要,沒有得到,招致辛愛黃臺吉大舉攻伐。楊順畏懼,乃遣桃松寨、收令哥等以歸,辛愛執(zhí)而殺之。;致使俺答各部視明朝為軟弱或不講信義,自此犯邊勒索更加猖獗。歷史的沉痛教訓,促使高拱更果斷更堅決地處理把漢來降問題。

      高拱對把漢那吉來降問題的處置,大體上可以分為受降和遣返兩個相互銜接的階段。第一步,確定將把漢那吉視為“撓制之具”的策略。為了對把漢那吉的利用價值作出正確的估價,高拱聞訊后,立即向邊防來人了解俺答的動靜:

      予問:“老酋動靜若何?待孫意若何?”曰:“老酋愛其孫甚,而其妻之愛之也更甚。老酋畏其妻,昨那吉之來以老酋故。其妻以柴木擊之曰:‘即中國要汝頭,吾當與之,吾只要吾孫也?!庇柘苍唬骸翱傻貌咭印!盵11](P582)

      所謂“得策”,即決定將把漢那吉視為“撓制之具”,視為解決當前與俺答關系的關鍵性的籌碼。高拱致書王崇古,完全支持其受降之議:“只宜將把漢那吉厚其服食供用,使過所望,而歆艷吾中國之富貴,而吾又開誠信以深結其心。其奶公者,既能嗾那吉使來,則其人亦必可用”[10](P490)。高拱的策略是:從長遠來說,是示恩于把漢那吉,授予中國名號,必要時可封之以官,使其歸領其眾,“為吾中國屬夷,世受賞賚,而皆得以名號,強于沙漠之間。如此則彼必心悅為吾用,而那吉之心亦安”[11](P583);就當前來看,則可充分利用俺答夫婦愛孫之心,“執(zhí)此以為撓制之具”,迫其接受明朝提出的贖還條件,力爭達成和議,如此則“吾中國乃因得以日修戰(zhàn)備,而享數(shù)十年之安”。[11](P583)

      第二步,以戰(zhàn)促和,杜絕俺答用兵來索的幻想。為保證以上戰(zhàn)略意圖的實現(xiàn),高拱提出只能以實力為后盾,加強防御力量。因為能戰(zhàn)然后能和,以戰(zhàn)才能促和。所以,他在書信中指示王、方,俺答“果擁兵來索,則吾只嚴兵以待”,并派人前去諭告俺答:“那吉來降,吾知為汝孫也,乃厚待之。如此汝不感德,尚敢言歟?汝若早有汝孫之見,慕義來降,則所待又豈止于汝孫乎?而今乃擁兵以來,能無愧耶?”[11](P583)其目的在于緩解俺答的敵意,動搖他的信心,爭取他走向和談之路。

      然而向俺答示恩,并不能消除俺答以武力索還把漢那吉的幻想,只有在戰(zhàn)場上挫其銳氣,才能使他真正走向和談的道路?!爱斒菚r,俺答聽趙全等唆誘,業(yè)擁兵駐邊,為索孫計,并調(diào)伊長男黃臺吉兵至”[11](P584)。高拱指示邊將要嚴加防范,挫敗俺答用兵來索的圖謀。時任兵備使劉應箕追述了當時俺答用兵未逞的情況:

      無何,俺答、黃臺吉擁眾堡下,索那吉甚急。其時,不識彼中事情,未有以應之也。俺答乃挑其精銳人馬近萬,由鎮(zhèn)羌堡入搗云中,直抵宣府,欲獲一將領與余易??偠揭葡偙w岢,領兵至帶刀嶺,與虜遇。時余以事旋自宣府,道遇岢,馳入其壁覘之:岢與大戰(zhàn),敗其前鋒,斬驍虜之首六。虜憚之,遂卷兵由故道至鎮(zhèn)羌堡而出。自是,稍稍有乞憐意。[12](P92)

      只有經(jīng)過在戰(zhàn)場上的實力較量,然后才能迫使俺答真正進入談判。談判亦是雙方斗智角力的過程。在明方主動派使前去談判的初期,俺答連殺金國、侯金兩使者,不允談。其后,方逢時“部下鮑崇德者請往,乃遣之。崇德小字官保,舊役虜中,與虜最狎,是以毅然請往,遂定其事”[12](P93)。

      鮑崇德通曉韃靼族語言風俗,又摸透了俺答對和戰(zhàn)舉棋不定,已知難以用武力達到釋回把漢的目的,又害怕孫兒受害的心態(tài),故有備而直入虜營?!俺绲乱姲炒饌涫龀⒉粴⒁翆O之仁,給賜冠服之恩,而責問伊令黃臺吉入犯之罪,及告以趙全等叛逆犯法,搆亂伊父子祖孫之情,并許以執(zhí)叛納款,可得伊孫之理。開示順逆,曉譬禍?!盵11](P585-586)。俺答懼怕形勢不利,又焦灼于把漢的安危,便與崇德進行和談。高拱曾記述道:

      (俺答)屏去左右,語崇德曰:“我本意要進貢來,都是丘富、趙全到邊哄我該坐天下,教我攻掏城堡,連年用兵,兩下廝殺,不得安生。今天使我孫投順南朝,乃不殺,又加官,又賞衣服,恩厚若此。我今始知中國有道,悔我前日所為。若果肯與我孫,我愿執(zhí)獻趙全等贖罪。我今年老,若天朝封我一王子,掌管北邊,各酋長誰敢不服?再與我些鍋布等物為生,我永不敢犯邊搶殺,年年進貢。將來我的位兒就是把漢那吉的。他受天朝恩厚,不敢不服?!盵11](P586)

      隨后,俺答便派兩使臣,與鮑崇德同入宣府,表達愿意逮解漢奸趙全等人,用以交換把漢那吉??梢?,從誅殺明使到派遣虜使,從稱兵索取到愿意禮請送還,這當然是重大轉變。于是,高拱便主持奏報,請求隆慶帝批準,十一月十三日即得旨諭允,完全同意高拱的謀議,授把漢那吉為指揮使,其奶公阿力哥正千戶官銜,并“豐其餼癝,華其服用,以悅其心”[13](P102),一以期長遠收為我用,一以強化其內(nèi)附歸向之心,這是在當時條件下的政治攻心戰(zhàn)略。果然,俺答便在十九日將趙全、李自馨、猛谷王、趙龍、劉四、馬西川、呂西川、呂老小等8名叛逆頭目押送前來,而明朝則在二十一日遣還把漢那吉。在高拱精心安排下,把漢那吉身穿明朝三品官服緋袍金帶,褐蓋朱旗,儀仗鼓吹以出關歸去。并告俺答:“那吉是我天朝官人,不比尋常,著俺答好生看待,不許作賤他?!卑炒鹨灰淮饝??!袄习臣鹊脤O而又見榮耀乃如此也,相持感泣,南向脫胡帽,崩角稽首無已。”[11](P586)應該說,禮送把漢,逮回趙全,與俺答達成和議,是高拱充分利用俺答家族的內(nèi)部矛盾和把漢那吉的身份價值,以撫為主、以戰(zhàn)促和策略的非常成功的運用。

      遣返把漢,收逮趙全,已為漢蒙民族建立和平友好關系開啟端緒。但高拱認為,要持久地鞏固和平友好相處的基礎,還必須實現(xiàn)封貢和開市。他一直把遣返、收叛、封貢、開市四者作為相互銜接的組成部分。如果說禮送把漢、逮回趙全是處置俺答事件的上節(jié),那么促成俺答封貢的實現(xiàn)和雙方開市貿(mào)易則是其下節(jié),“然須有下節(jié),則上節(jié)方為完美?!盵14](P492)

      所謂“封貢”,就是明朝在政治上授予俺答一定的封號,俺答表示歸附明朝,以此締結更長遠的和睦關系。所謂“開市”,即是明朝在一定時期和地點開市貿(mào)易,組織物資交流,互通有無?!柏暿小庇欣陔p方生產(chǎn)發(fā)展和經(jīng)濟繁榮,也有利于民族間的和睦互信和邊疆的和平安定。因此,高拱堅決主張貢市,以此改變幾十年來軍事對抗的局面。

      然而,高拱主張受降到遣還把漢,再到主張封貢、互市的建議,在朝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對于遣返受降的主張,兵部尚書郭乾、侍郎谷中虛態(tài)度曖昧,猶豫不決,以至于橫加阻撓,“詔下兵部議,時眾論洶洶。本兵(兵部尚書郭乾)闇懦惴憟,不敢出語。又有少司馬者(即兵部侍郎谷中虛)從旁尼之,恐之以禍,俾勿從,議迄不定。”[11](P584)更有甚者,御史饒仁侃、吳尚賢、葉夢熊等人先后上疏極力反對受降,皆言敵情叵測,不可輕許,以免上當。而大學士高拱則力主受降,調(diào)葉夢熊于外,以息異議。正當俺答、黃臺吉擁兵駐邊,以武力索要把漢之際,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姚繼可上奏,集中攻擊方逢時“狃寇縱掠”,誣告其通敵背叛,要求將方逢時罷斥。*姚繼可彈劾方逢時的奏章說:“隆慶四年十月初一日,虜賊二萬余騎,自平樓地方入境,殺虜人畜。巡撫大同方逢時登城,見賊勢逼近鎮(zhèn)城,乃慌忙無計,謀出下策,隨差旗牌龔喜、通事土忽智直入虜營,見黃臺吉說稱:‘我太師叫這邊差一人去城上答話。’黃酋差賊帖木舍來見,逢時引至城樓頂上,密行譯審,犒賞送回。又授諜者,指以侵犯宣府地方。黃酋果起營侵犯洪州一帶。其各該鎮(zhèn)巡將領等官,有臨敵而僥幸茍免者,有畏敵而觀望不進者。事跡昭然,通應并究……巡撫方逢時亟行罷斥。”(引高拱《邊略》卷四《款敵紀事》,《高拱全集》上,頁584-585)高拱針對姚繼可的奏章力加駁斥,曰:

      方逢時年力精強,才猷敏練,邊方允賴,輿論共推。今指其致曲于虜營,非有證據(jù)之實,嫁禍患于宣鎮(zhèn),亦無知見之人。況虜酋執(zhí)叛乞降之時,正撫臣臨機設策之日。夷情既不可盡泄,秘計亦難以自明,但當要其后效何如耳。果于事無成,自難逭其罪;如于國有益,自難掩其功。今事未就而預責之,何以能得其情?若謀未諧而輒易之,又孰為善其后?合候命下,行令方逢時照舊安心供職,務要協(xié)贊總督,奮勵將士,期收五利,共圖萬全。[11](P585)

      最后得旨:方逢時照舊供職。直至受降、遣還、納叛的成功,眾論方息。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在討論應否批準封貢開市的廷議上,更是爭論不休。王崇古“上疏言封貢事,詔下兵部議。時眾論洶洶愈甚?!盵11](P589)“尚書郭乾謂馬市先帝明禁,不宜許。給事中章端甫請敕崇古無邀近功,忽遠慮。”[7](P5841)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詔下廷議,“定國公徐文壁、吏部左侍郎張四維以下二十二人以為可許,英國公張溶、尚書張守直以下十七人以為不可許。尚書朱衡等五人言封貢便、互市不便,獨僉都御史李棠極言當許狀”。[7](P5842)而“兵部尚書郭乾淆于群議,不知所裁,姑條為數(shù)事,以塞崇古之請,大抵皆持兩端”。[15]在這種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的情況下,內(nèi)閣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主政內(nèi)閣的高拱,他的決斷具有決定性作用。他不為自身利害計,毅然挺身而出,力主崇古之議,堅持貢市絕不動搖。一方面,他令中書官檢出內(nèi)閣所藏成祖朱棣封忠順、忠義王的歷史檔案,“其間敕諭之諄詳,賚錫之隆厚,纖悉皆備”[11](P589),請兵部尚書以及持有不同和反對意見的當事之臣查看,以證明貢市有其歷史根據(jù);另一方面,對那種動以“宋氏講和”、“先帝禁馬市”、“虜必渝盟”為借口的奇談怪論,一一加以批駁,指出:“今議事之臣紛紛然者,豈皆審究利害為國謀哉?徒見事體重大,故發(fā)言相左,恐后有不諧者,則以為莫道不曾說來,以是推諉而已,而豈其本心然乎?”[11](P589-590)經(jīng)過高拱的努力,貢市意見基本取得一致,并得到隆慶帝批準[16]。高拱又多次致函總督王崇古、巡撫吳兌(這時方逢時已丁憂),對貢市的細節(jié)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使貢市萬無一失。

      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十八日,明朝正式冊封俺答為“順義王”,賜金印蟒衣,外加幣帛禮文,封把漢那吉為“昭勇將軍”,封俺答弟昆都力哈、長子黃臺吉為都督同知,其余子侄和部下63人分別授官封賞,在政治上均給予一定的尊榮。[11](P590)同時,宣布首次開市。規(guī)定:每年俺答來貢,但貢使不準入京,更不得以入貢為名騷擾地方。并規(guī)定開市地點和日期,對于交易的品種數(shù)量亦作了適當?shù)南拗?。如,對于可以改鑄為兵器的鐵鍋要以鐵質較軟的廣鐵為主,使其難以鑄成兵刃。其他如火藥、硝磺等都在嚴禁之列。對于生活物品,一般不限數(shù)量。每次互市以3天為限,屆期即罷集撤市。

      高拱的貢市決策雖然在宣大邊區(qū)得到了執(zhí)行,但在陜西三邊仍然遭到封疆大吏的拖延乃至抗拒。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陜西總督王之誥又復執(zhí)議,俟吉能子侄二年不犯,方可聽許”[17]。因此,高拱將王之誥調(diào)任南京兵部尚書,削奪其實權。繼任者戴才也提出:“互市之議,策可行之宣大,而不可行之陜西”,[18]仍然拒絕全面開市。高拱兩次致函戴才,給予嚴厲批評,言:

      仆則以為三邊、宣大似難異同。不然,則宣大之市方開,而三邊之搶如故。豈無俺答之人稱吉能,而搶于三邊者乎?亦豈無吉能之人稱俺答,而市于宣大者乎?是宣大有市之名,而固未嘗不搶也;三邊有搶之實,而亦未嘗不市也。故茲事也,同則兩利,異則兩壞。[19](p502)

      同時,隆慶帝也給予嚴厲訓斥:“戴才受三邊重任,套虜應否互市,當有定議,顧乃支吾推諉,豈大臣謀國之忠,姑不究,令其從實速議以聞。”[18]至此,互市才得以全面進行。

      (三)計擒趙全,平息叛亂勢力

      趙全叛亂由來已久。嘉靖初年,丘富、趙全等人跟隨白蓮教頭目呂老祖在山、陜之地傳教,因蠱惑鄉(xiāng)眾,被官方查緝,老祖被誅,丘富和趙全便率領黨徒千余人投順俺答,尋求庇護,并誓愿擔任進攻內(nèi)地的急先鋒。俺答也樂意用其作為入侵內(nèi)地的向導和參謀,將其安置在靠近邊境的古豐州地區(qū)(今內(nèi)蒙呼和浩特市附近)。丘富死后,趙全率領其眾大肆入犯。

      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率大軍攻打大同及朔州等地,趙全為俺答獻上轉移主攻方向,以擴大戰(zhàn)果之計:“薊門臺垣甚固,而選兵多銳,晉中兵弱,亭障稀。石隰間多肥羚良鐵,可致也。彼籍救宣、大,未易卒來。且千里人馬俱罷,我以全制其敝,必得所欲矣?!盵20](P4058)這一避實就虛,集中兵力攻襲明軍防守空虛腹地之策,既能掠到大量戰(zhàn)略物資,又能盡情蹂躪當?shù)責o防御能力的邊民。對于倉猝來援的明軍,更可乘其疲憊,聚而殲之。俺答采用趙全之策,親率6萬騎兵襲擊石州,又分犯淶水、交城、平陽、介休,然后東向雁門,沿途大肆屠殺搶掠。到十月初,俺答損我人畜數(shù)十萬之多。在此役中,正如趙全所料,明軍諸多將領遇敵即潰,不敢扼險,不敢應戰(zhàn)。俺答得以長驅直入,飽掠而歸。這就是明史上的“汾石之禍”。趙全唆使俺答屠殺自己的同胞兄弟,負有累累血債。

      早在嘉靖年間,明朝即履降明詔,購能擒斬者,爵封侯,賞萬金。隆慶元年(1567年),重新頒詔,懸重賞緝捕趙全等叛逆,但亦無任何實效?!皶r邊事孔棘,中外藉藉,以板升為憂”[21]。因此,當把漢來降,王崇古、方逢時提出必以俺答交縛趙全、李自馨等叛逆首領,作為釋回把漢那吉的先決條件,便立即得到高拱的支持,并諭示必按此以為談判的方針。

      然而,要俺答交縛趙全等叛逆并非輕而易舉。趙全等聞此消息,亦無束手就擒之理,況且他還握有一部分軍事實力。趙全等先是大力慫恿俺答興兵內(nèi)犯,企圖以武力脅迫明朝釋回把漢那吉。俺答也一度聽信過趙全用兵施壓之計,令其子辛愛率兵二萬騎侵入弘賜堡;又令其侄永邵卜進攻威遠堡;本人則率大軍犯平鹵城。王崇古、方逢時立即看出這種試圖俘虜明方一重要將領以作為交換把漢的做法,“此必趙全謀也”[9](P5845)。于是,命令各鎮(zhèn)嚴陣以待,不許輕率出戰(zhàn),務求把握戰(zhàn)機,迎頭痛擊,使俺答等三路來犯之敵,均無功而返,趙全用兵施壓以圖自保之計因而不逞。趙全見形勢不利,又“嘗投書逢時,言悔禍思漢,欲復歸中國”[9](P5845)。這實際上是做出姿態(tài)散布幻想,以麻痹方逢時等,使明朝放緩擒交他們的要求,以便拖延時日,再圖后舉。方逢時洞悉其用心,乃將趙全來信示知俺答,“俺答大驚,有執(zhí)全意”[9](P5845)。在解除俺答疑慮后,便密商議定,由俺答先擒捕趙全、李自馨、孟谷王、趙龍、劉四、馬西川、呂西川、呂小老等8人,押解前來,明朝便立即禮遣把漢那吉,交回俺答。在收押趙全等叛逆之后,王崇古和方逢時即將其連同先獲的張彥文,共9人,檻送北京。

      趙全等叛逆被押解到北京,高拱親自進行審問,并反復考慮,應該如何處置這些叛逆,才能為國家謀得最大利益。他本人曾詳細地記錄了自己的謀劃,言:

      (趙全等)方送法司時,予邀同官至射所面審之。七人者皆無言,惟趙全、李自馨有言。而李自馨者,故生員也。乃數(shù)言不能明者,全一言即明之,果驍 黠 異常。予問全曰:“我要奏皇上,寬汝死,令汝報效, 能否?”曰 :“能。”予曰:“汝為俺答腹心年久,安保無他?”全曰:“小的在虜用事多 年,也曾替他掠地攻城,使他大得志。又每以衣服、飲食、器用、珍奇之物,常常供奉。我孝順他可謂至矣。乃今為他一個孩子,將我等綁縛而來,不如蒿草,無恩至此,我恨不得食其肉,尚可與見面乎?”予曰:“汝能用多少人馬?”全曰:“兵貴精,而不貴多;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多累贅,不如用少,輕捷耳。”予曰:“汝且去。”遂送刑部獄中。

      予因思曰:虜?shù)梦崛?,即用之,知吾虛實而入犯,每得利。吾得虜人,乃即殺之,反為彼滅口,非計。今誠宜奏于上,姑緩全等死,豢以美食好衣,而明告之曰:“上欲用汝報效,然無便用之理。必是汝等盡說虜情,各獻破虜計,待汝言果效,乃始用之也。”于是,但有虜情,即以問之,則吾可以得虜中虛實,而即以制之,不有愈于夜不收偵探無實者乎?

      因又思曰:“中朝議尚洶洶,封貢事尚未行,今刑章未正,為此出奇事,恐又惹紛亂,有防后著,不如已之。而活口幸在,乃不得一盡虜情,亦可惜也。”于是,選伶俐曉事衛(wèi)經(jīng)歷九人,使入獄中,人守一囚,隔別不得相通。日飲之酒,而謂之曰:“高爺要上本,饒汝死,令汝立功。汝須吐實獻謀。言果有驗,乃可用之。不然,汝負大罪,可便用耶?”因問以虜之所長者何?所短者何?其所幸中國者何?所畏中國者何?其將領幾人?是何姓名、年紀各若干?所領人馬各若干?某強某弱?某與某同心?某與某有隙?其所計欲如何?中國如何可以制伏?以及纖悉動靜,皆問之。日各書一紙來。于是,九人者如令行之,囚甚悅,各盡其說。每日暮,九人者各送揭帖至,得虜情甚悉。至今封存焉。[11](P587-588)

      經(jīng)過精心布置,明朝從趙全等人處獲得了準確詳細的信息,然后由隆慶親臨,主持受俘典禮,下諭即將趙全等9名叛逆頭目磔諸市,并傳首九邊。應該說,從把漢那吉來降之日始,在高拱主持之下運籌帷幄,完成了受降、遣還、封貢、開市、處決叛逆、摧毀板升內(nèi)侵據(jù)點的工作,明朝一直處在主動的優(yōu)勢地位。高拱計擒漢奸趙全,平息板升叛亂勢力,切除了一個長期為患的毒瘤,也使叛逃韃靼諸部的漢人紛紛歸順投明。隆慶五年(1571年)六月,趙全余黨趙宗山等13人,也由俺答擒獲檻送。特別是高拱從趙全等人取得的情報信息,對其后張居正柄政的萬歷初期,區(qū)別韃靼各部,繼續(xù)采取“東制西懷”的戰(zhàn)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修舉邊政,鞏固西北邊防

      高拱不僅力排眾議,在“俺答封貢”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且還為確?!鞍炒鸱庳暋钡募鹊贸晒?,維持西北邊疆的長期安寧做了大量善后工作。

      其一,調(diào)整兵部人事。高拱鑒于兵部在“俺答封貢”過程中屢屢起著阻撓甚至破壞作用,對兵部人事作了大調(diào)整。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起少傅楊博為兵部尚書,高拱薦之?!盵22]另外,凡是贊成封貢互市的邊將,如王崇古、方逢時、譚綸、吳兌、鄭洛、張學顏等都受到了提拔和重用。這樣就確保了封貢互市的有效推行。

      其二,實施邊政整頓。隆慶五年(1571)七月,高拱上疏穆宗,力主大修邊政,要“趁此閑暇之時,積我錢糧,修我險隘,練我兵馬,整我器械,開我屯田,理我鹽法。出中國什一之富,以收胡馬之利;招中國攜貳之人,以散勾引之黨?!盵23](P167)這樣有三五年的功夫,則邊防鞏固,勝機在我,盟則許之,戰(zhàn)則勝之,“中國可享無窮之安”。他還建議隆慶帝下詔,嚴令兵部及邊區(qū)督撫將領,“將邊事大破常格,著實整頓”,每年派遣才望大臣或科道官二三員,四出閱視:“要見錢糧比上年積下若干,險隘比上年增修若干,兵馬比上年添補若干,器械比上年整造若干,其他屯田、鹽法以及諸事俱比上年拓廣若干,明白開報。若果著有成績,當與擒斬同功;若果仍襲故常,當與失機同罪,而必不可赦?!盵23](P167-168)高拱這一建議得到穆宗批準,予以貫徹落實。

      其三,力行軍事改革。在“俺答封貢”前后,高拱針對嘉靖初以來南倭北虜?shù)膰谰謩?,先后呈?道有關軍事制度改革方面的疏文。其中提出,建立兵部“一尚四侍”的領導體制,建立軍事人才儲備制度和邊官特遷、休假與內(nèi)遷制度,重視邊防軍備人才的選用,強化不職亂紀的懲處之制等。所有這些改革建議都得到了穆宗諭準,如對《議處本兵及邊方督撫兵備之臣以裨安攘大計疏》批示道:“兵事至重,人才難得,必博求預蓄,乃可濟用。覽卿奏,處畫周悉,具見為國忠猷,都依議行?!盵24](P556)這就大大加強了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正是在擁有一定實力的基礎上,高拱主持“俺答封貢”才能得以實現(xiàn)。

      (五)“俺答封貢”的決策問題

      關于“俺答封貢”的主持者或決策人問題,學界提出了不同觀點。有學者提出張居正是決策者,而高拱則是支持者。如說:“在封貢互市的爭論中,居正占據(jù)主要的地位。這次決策的大功,當然由高拱、王崇古和張居正平分,但是居正卻盡了最大的努力?!盵25](P115)“隆慶年間張居正是邊防事務的實際主持人”,俺答封貢“是隆慶年間新政的最大成就,其中,張居正起了重要的策劃、推動作用。”[26(P]91、105)“張居正是策劃者,高拱是支持者?!盵27](P102)然而,上述觀點有悖史實,封貢的主持人或決策者是高拱,而非張居正。其一,從明朝決策體制來看,隆慶后期高為首輔、張為次輔的權力格局,這并沒有給張留下太大的施政空間,因為權力之大小始終是成為決策者的根本性條件;其二,從受降納叛、封貢互市、全面開市的進展過程來看,高拱均起著決定性的推進作用,張居正只是起了輔佐或襄助作用;其三,從明清文獻記載來看,《穆宗實錄》卷五八記曰:“俺答孫降于塞,拱靖歸之,遂入貢,因求互市,朝議紛紛。拱奮身主其事,與居正區(qū)畫當而貢事成,三邊寧戢……拱主持力為多?!薄渡褡趯嶄洝肪砣摺鹨嘌裕焊吖啊笆谀羌?,薄示羈縻而大虜稱臣,邊氓安枕,所全生靈何止數(shù)百萬?此皆力為區(qū)畫,卓有主持。”當然,在“俺答封貢”中,張居正所起的襄助作用也是不能抹煞的,不過許多明清史料的記載,總是首列高拱,次言張居正,在次序上從未發(fā)生過錯亂和顛倒。如《明史·高拱傳》說:“朝議多以為不可,拱與居正力主之。遂排眾議,請于上,而封貢以成?!薄睹魇贰埦诱齻鳌氛f:“拱主封俺答,居正亦贊之,授王崇古等以方略?!薄睹魇贰ね醭绻艂鳌氛f:在授把漢那吉官職問題上,“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力主崇古議。詔授把漢指揮使,賜緋衣一襲,而黜夢熊于外,以息異議。”這種“先高后張”的記載次序,足以確證高拱是決策者,張居正只是贊襄者。

      二、整頓東北邊政,取得“遼左大捷”

      西北邊患平息之后,高拱又針對東北建州女真和土蠻各部軍事擴張的嚴峻局勢,實施以剿為先,以撫為善后的靖邊方略,破格起用張學顏巡撫遼東,與大將李成梁協(xié)力守邊,共同抗敵。隆慶五年(1571),土蠻各部和女真頭領汪住等多次率精兵大舉入侵,均被張、李守軍徹底擊潰,取得了數(shù)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勝利。這即是著名的遼左大捷。

      明代九邊之中,遼東一邊的戰(zhàn)略地位最為重要,稱“九邊之首”,其位于京師左翼,又稱“遼左”。其轄域東抵鴨綠江畔與朝鮮相鄰,西至山海關與京師相接,南到旅順口與凳州、萊州隔海相望,北過開原、鐵嶺遙控白山黑水。東西千余里,南北1600里,“三面頻夷,一面阻海,特山海關一線之路可以內(nèi)通。”[28](P93)因其疆域遼闊,軍事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嘉靖中期以后,在東北邊塞廣柔的地區(qū),生活和繁衍的各少數(shù)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社會經(jīng)濟有了較大發(fā)展,各部落在爭奪財富、土地和人口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亦逐漸強盛。在明朝遼東屯田崩潰、邊將腐敗、賦稅繁重以及各少數(shù)民族不斷反抗的諸多因素作用下,明王朝在遼東地區(qū)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嚴重危機。

      明初,女真族依據(jù)分布的地域不同,分成建州、海西和東海(即野人)三大部。三部之間及其內(nèi)部不斷發(fā)生相互兼并和掠奪戰(zhàn)爭,特別是東海女真時常侵擾海西部和建州部。永樂以后,海西和建州兩部被迫南遷。建州女真幾經(jīng)遷徙,到英宗正統(tǒng)時,逐漸穩(wěn)定下來,定居于渾河、蘇子河上游一帶[29]。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在建州女真部聚居地設立建州衛(wèi),十年(1412)增設建州左衛(wèi)。正統(tǒng)七年(1442),又從建州左衛(wèi)中分置建州右衛(wèi),與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合稱建州三衛(wèi)。建州三衛(wèi)是明朝中央政府設在東北邊區(qū)的地方政權機關,其長官由中央政府任命,服從明朝的制度和法令,無敢違期。

      為了加強對女真各部的控制,明朝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即分其部眾以弱之,別其種類以間之,使之人自為雄,而不使之勢統(tǒng)于一。同時,明朝還利用女真各部之間的矛盾,相互牽制交惡,以此達到借女真以制北虜,設海西以抗建州的目的。果然,女真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殘殺,陷于分裂、混戰(zhàn)不休的狀態(tài)。明朝的這種邊疆政策,只能加劇東北各部女真勢力的分化改組。至嘉靖末年,建州女真的勢力迅速崛起。因為建州女真在女真各部中生產(chǎn)最發(fā)達,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平很高,并能大規(guī)模鑄造鐵器。而且建州部南移之后,與漢族有著密切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隆慶時期,建州女真通過邊境互市與漢人進行貿(mào)易,社會經(jīng)濟獲得迅速發(fā)展,軍事實力也日益強大,并經(jīng)常借貿(mào)易之機,大規(guī)模內(nèi)犯,占我邊地,擄掠漢人,屠戮邊民。

      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在高拱主持下,西北韃靼俺答汗被冊封為順義王,以開市貿(mào)易納貢代替百余年來的征戰(zhàn)廝殺。但俺答并不能代表韃靼全體,其內(nèi)部各貴族勢力消長不一,對明朝的態(tài)度亦不一致。其中土蠻各部崛起于遼東一帶,對明朝時叛時服,叛服無常。甚至連俺答的長子黃臺吉,其弟昆都,雖然這時俱已受封為都督同知等職,但黃酋素不附之,昆都東糾土蠻,擁眾寇遼塞,至是大入。(韃靼)“插漢部長土蠻與從父黑石炭,弟委正、大委正,從弟煖兔、拱兔,子卜言臺周,從子黃臺吉勢方強?!盵30](P6183-6184)。同年,土蠻部六百騎兵又侵犯襲擾遼東,“敵聚攻,我分守”,“夫敵之長技在騎”[30](P6184),對遼東沿邊大肆劫掠。此時,作為“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遼東狼煙四起,兩面受敵,局勢岌岌可危。誠如高拱所言:

      國家九邊皆鄰敵,在宣大山西則有俺答諸部,在陜西三邊則有吉能諸部,在薊遼則有土蠻諸部。西馳東騖,擾我疆場,迄無寧歲。辛未(隆慶五年),俺答率老把都兒、黃臺吉暨吉能等,稽顙稱臣納貢,于是七鎮(zhèn)咸寧。獨土蠻獗強,猶昔建州諸彝與之聲勢相倚,時為邊患。[31](P567)

      為扭轉遼東地區(qū)的嚴峻局勢,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高拱復政后,分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zhàn)略方針:對來犯的建州女真,運用迎頭痛擊、徹底剿滅的方略對付之;對時叛時服、叛服無常的土蠻諸部,則加以區(qū)別對待和分化瓦解,執(zhí)行以戰(zhàn)為主、以撫為輔的方針。歷史事實將證明,高拱的這一戰(zhàn)略方針將轉化為強大的戰(zhàn)斗力量。

      高拱對遼東地區(qū)的經(jīng)略,大致可歸約為兩個方面:一是破格任用足智多謀的張學顏巡撫遼東,使其同驍勇善戰(zhàn)的總兵李成梁相互配合,協(xié)同守邊,共同御敵;二是大力進行軍事改革和邊政整頓,“乘時修戰(zhàn)守之具,訓練兵馬”,以提高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應該說,這是高拱取得遼左大捷的兩個決定性因素。

      在高拱看來,九邊巡撫雖為行政長官,但又兼具軍務之任,遼東巡撫更是如此。因此能否正確任用遼東撫臣,對東北戰(zhàn)局關系重大。隆慶五年(1571年)二月,遼東巡撫李秋免職,高拱欲破格任用山西按察司副使張學顏巡撫遼東,史載:

      會撫臣者去,予思代者,議欲用副使張學顏。或曰:“未聞時譽?!庇柙唬骸按巳俗繝钨脙?,時眼不能識,置諸盤錯,利器當見。”會侍郎魏確庵至,予因問曰:“遼東撫臣去,誰可代者?”確庵思良久,曰:“有張學顏者可?!庇柙唬骸暗弥?,公知人哉!”[31](P567)

      當時,在擢升張學顏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大爭議。有人以“未聞時譽”為由,懷疑張的才具,而高拱則力排眾議,認為張學顏“卓犖倜儻”,“利器當見”,是個有見識、有能力、有操守的經(jīng)邦之才。他的提議得到吏部侍郎魏學曾的大力支持,“遂以其名上,進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32](P5854)。張學顏當時僅為山西按察司副使,驟提為遼東巡撫,實屬破格使用。張學顏就任后,根據(jù)當時東北邊疆的實情,協(xié)同總兵李成梁,堅決貫徹高拱提出的軍制改革和邊政整頓方略,“張遵行惟謹”,并進行了大力整頓,請振恤,實軍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戰(zhàn)馬,信賞罰,黜懦將。幾個月之內(nèi),戰(zhàn)守“經(jīng)畫周詳,號令明肅”[31](P568),從而大大提高了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

      在東北戰(zhàn)場上,高拱重用的另一員大將是李成梁。李成梁是朝鮮裔人,四代前即內(nèi)附明朝,世授鐵嶺衛(wèi)指揮僉事。他生于遼東,長于遼東,從軍作戰(zhàn)于遼東,對當?shù)氐牡匦侮P塞、女真土蠻各部的內(nèi)情虛實,攻防對應之策,都了如指掌,且其本人“驍勇多謀,輸國為忠”,“英毅驍健,有大將才”[30](P6183),屢建奇功。隆慶元年(1567年),他先是以援救被土蠻圍攻的永平府有功,繼而又迎擊并斬首酋目張擺失等于塞下。隆慶四年(1570年),辛愛入犯,總兵王治道戰(zhàn)死,遼東全面告急。前此10年之間,明朝戰(zhàn)死殷尚質、楊照、王治道3員大將,當此軍民恐慌之際,成梁坐鎮(zhèn)遼陽,“大修戒備,甄拔將校,收召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先鋒。軍聲始振”[30](P6184)。從此,基本上扭轉了遼東前線的軍事劣勢。更為重要的是,李成梁盡管軍功顯赫,但在張學顏就任遼撫后,兩人還能夠“同心協(xié)力,日為計至”,配合十分默契,這就為取得遼左大捷奠定了良好的人事基礎。

      任用足智多謀、驍勇善戰(zhàn)的邊帥只是獲勝的重要條件,而整頓邊備,訓練兵馬,增強明軍的戰(zhàn)斗力才是獲勝的關鍵。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在西北俺答稱臣納貢。七月,高拱又上疏穆宗隆慶帝,提出俺答稽顙稱臣,貢市以成,西北邊陲獲得暫時安寧,但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邊備久弛的局面。因此,他主張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修邊政,爭取邊塞長期安定。疏言:

      雖黠虜叛服無常,必無終不渝盟之理。然一年不犯,則有一年之成功;兩年無警,則有兩年之實效。但得三五年寧靜,必然安頓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勝之機在我……伏望敕下兵部,嚴飭各該督撫將領諸臣,務要趁此閑暇之時,將邊事大破常格,著實整頓,有當改弦易轍者,明白具奏議處,毋得因循自誤。[23](P167)

      可以看出,高拱不僅強調(diào)邊政整頓之必要,而且在整頓內(nèi)容上又提出建立巡邊“八事”制度:即積錢糧、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為了加強邊政整飭效果,激勵邊區(qū)督撫將領勤于邊事,為國效力,高拱還提議每年派遣才望大臣或風力科道官二三員,四出閱視,“責其成效”,“如是,則邊方之實政日興,中國之元氣日壯,廟堂得坐勝之策,而宗社有永安之庥?!盵23](P168)這樣有三五年的工夫,則邊防鞏固,勝機在我,盟則許之,戰(zhàn)則勝之,“中國可享無窮之安”。需要指出,當時的隆慶帝也批準了高拱這一建議,敕諭各邊鎮(zhèn)督撫將領,務必及時力行修舉,不得因循自誤。敕曰:

      茲特諭爾等,除職掌所系照常修舉外,乘今邊患稍寧,嚴督將領諸臣,將一應戰(zhàn)守事宜,著實整理……以后每年聽行邊大臣查核紀驗,果能事事整飭,著有實績,比照擒斬事例,重加升賞;如重襲故套,推諉誤事,即照失機從重擬罪。[33]

      應該說,高拱這一整頓邊政的建議,對于鞏固邊防,提高明軍的戰(zhàn)斗力,爭取邊疆的和平安寧,具有長遠的戰(zhàn)略意義。尤為可貴的是,張學顏無論是任山西按察司副使還是遼東撫臣,都能夠認真貫徹執(zhí)行此一建議,特別是擢升遼東巡撫后,經(jīng)過短短幾個月的整頓,使遼東局面有了顯著改觀。對此,高拱稱贊道:“先是,予因西邊臣伏,題請整飭邊備,下敕各邊督撫諸臣,乘時修戰(zhàn)守之具,訓練兵馬,務皆精壯;哨探敵情,務得的確;調(diào)遣應援,務中機宜。俾御敵之策,萬全無遺,云云。張遵行惟謹,經(jīng)畫周詳,號令明肅?!盵31](P567-568)可以說,高拱提出“練兵馬,整器械”的邊備整飭方略和巡邊“八事”制度,在遼東地區(qū)得到了張學顏、李成梁的貫徹執(zhí)行,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隆慶五年(1571年)五月,土蠻大舉進攻遼東盤山驛,在巡撫張學顏、總兵李成梁的指揮下,指揮蘇成勛將敵擊退。不久,土蠻又大軍內(nèi)犯。李成梁與副將趙完先是率部夾擊來犯之敵于卓山,斷其首尾,直搗其巢穴,土蠻損兵折將,大敗而歸[30](P6184)。同年十一月,建州女真首領汪住等,聚集精兵6000余人,入侵之勢更為兇猛。李成梁整兵馬,設方略,身先士卒,力戰(zhàn)應敵。汪賊見官軍多而又精銳,所向披靡,銳不可擋,戰(zhàn)不幾個回合,氣勢大挫。官軍則愈戰(zhàn)愈勇,士氣大振。戰(zhàn)至第四回合,汪賊前后受敵,被官軍團團包圍,首尾不能相顧,遂大敗。余賊丟棄車馬,乘機穿山林逃回老巢。李成梁率軍乘勝追擊,長驅直入,直抵其巢穴山寨,用銃炮四面圍攻,汪賊傷亡甚多。至此,官軍凱旋而歸。此一大捷,計斬敵首領把太兒、寧公提2人,斬首級588人,繳獲戰(zhàn)馬600余匹,明甲213副,敵器無數(shù)。而官軍損傷極少,陣亡士兵僅8人,射死官馬22匹[31](P568)。這即是隆慶朝著名的“遼左大捷”。

      遼左大捷,是數(shù)十年來罕有的軍事勝利,因此朝廷大加封賞有功之臣。兵部論敘張學顏、李成梁等有功人員,便首及高拱,“謂西虜率眾歸降,東虜大加挫衄”,都是出于高拱的周密部署和精心籌畫。[31](P569)“升總督劉應節(jié)俸一級,成梁署都督同知,蔭一子正千戶世襲,巡撫張學顏右副都御史,副總兵趙完、守備曹簠各實職三級,參將郭恩、游擊朱良臣、馬文龍各實職二級?!盵34]特別是隆慶帝敕諭高拱“運籌制敵,功當首論”,特加勛高拱柱國、進兼中極殿大學士。[35](P169-171)隆慶一朝,舉凡重大邊防戰(zhàn)役的勝利,無一不是高拱選拔“有智謀才力者”充當將帥,“善謀善斷”,“經(jīng)略得宜”的結果??梢哉f,高拱是當時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足智多謀的軍事家。

      (三)嚴加防范,鞏固東北邊疆

      遼左大捷,國威大振,但高拱認為決不可驕傲輕敵,尤其是在韃靼土蠻諸部“乘吾戰(zhàn)勝解嚴而窺伺之”的時候,更應該戒驕戒躁,嚴加防范。為此,他多次致書張學顏和李成梁,言:

      今土蠻謀犯,既云露形,則防備宜周,仍期一捷,斯國威益振。蓋土蠻自謂強于東虜,故敢乘吾戰(zhàn)勝解嚴而窺伺之,以為吾氣且驕,吾力且疲,而因遂可以得志也。今須整肅人馬,愈加奮勵。彼出吾不意,而吾亦出彼不意,大加挫刃,則西北諸酋皆落膽矣。[36](P504)

      將軍逐寇長驅,有此大捷,可謂奇?zhèn)フ煞颉裢列U謀犯,亦既露形,須再得一大挫,則國威益振,是在將軍奮力耳。然須慎重,計出萬全乃可。[37](P505)

      遼東大捷后,能否再次挫敗土蠻謀犯,這不僅關系到東北邊疆能否實現(xiàn)長期的和平安定,而且也直接關系到能否鞏固剛剛促成的西北俺答封貢互市的勝利成果。因為東北戰(zhàn)局總是與西北戰(zhàn)局相互影響、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制約的。因此,高拱在答時任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的信函中說:

      今歲薊鎮(zhèn)事體,較諸往時關系尤為重大。何也?西虜新附,而東虜尚然內(nèi)窺,若遂得志,則有以陰啟西虜驕心,雖得貢市不足為罕也。必須大加一挫,則不惟此虜寒心,而西虜亦皆知畏,貢市乃可永焉。況西虜不動,則東虜無援。吾無西憂,則得以專力于東,以防秋之全力專用于失援之虜。[38](P505)

      不難看出,在遼東戰(zhàn)局問題上,高拱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再次擊退土蠻入犯,既可以使西北俺答聞風喪膽,知我之畏,從而甘心稱臣納貢,鞏固既得的勝利成果,也可以切斷土蠻與俺答的聯(lián)系,使土蠻孤立無援,從而挫其銳氣,以便專力剿滅。在這里,高拱從具體戰(zhàn)役的分析,聯(lián)系到對整個戰(zhàn)局的影響;從對西北局勢的判斷,又聯(lián)系到東北局勢的發(fā)展,都說明他全局在胸,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部署兵力,任用邊將,預測戰(zhàn)況發(fā)展等方面,都有指揮若定,為相兼帥的氣度。

      三、歷史評價

      (一)促成“俺答封貢”之評

      高拱治理西北邊疆及其取得的功績,明清至近現(xiàn)代諸多政治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張居正說:“虜從庚子以來,歲為邊患,一旦震懼于天子之威靈,執(zhí)我叛人,款關求貢。中外相顧駭愕,莫敢發(fā)。公(高拱)獨決策,納其貢獻,許為外臣,虜遂感悅,益遠徙,不敢盜邊。”[39](P432)魏源指出:“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馳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40](P203)近人鄧之誠也說:“高拱以招致俺答一事為最成功,雖成于王崇古,而主持者則拱也。隆、萬以后,韃靼擾邊之患遂減?!盵41](P139)當然,作為次輔的張居正也具有輔佐、襄助之功,這是不能抹殺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首輔高拱。

      高拱對西北邊疆的經(jīng)略及其取得的功績不僅得到了高度評價,而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首先,加強了漢蒙民族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促進了邊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自隆慶五年(1571年)始,明朝陸續(xù)在宣、大、延、寧、甘等地開設馬市十余處,除了官方的馬市外,民間私市遍布長城內(nèi)外。明政府鼓勵商人就市,同時派遣官員組織互市,調(diào)劑余缺,使?jié)h蒙人民之間經(jīng)濟聯(lián)系更加密切,效果也十分顯著:“九邊生齒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邊民始知有生之樂?!盵42]其次,封貢開市結束了自明初以來蒙古各部與明王朝之間近200年兵戈相加的戰(zhàn)爭局面。俺答受封后向明廷宣誓永不內(nèi)犯,明朝也申令今后禁止搗巢、燒荒,停止招徠逃民,使?jié)h族居民就地安心生產(chǎn),西北邊境出現(xiàn)了和平安定的局面:“俺答率眾款塞,稽顙稱臣,奉貢闕下,數(shù)月之間,三陲晏然,曾無一塵之擾,邊氓釋戈而荷鋤,關城熄烽而安枕?!盵23](P165)“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zhèn),數(shù)千里軍民樂業(yè),不用兵革?!盵7](P5843)“隆萬間,中土平安,不見兵戈?!盵43](P385)這種相對穩(wěn)定的升平之世,大約保持了30年之久。其三,封貢從政治上確立了蒙古各部政權與明朝中央政權的隸屬關系,從長遠來看,鞏固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

      (二)取得“遼左大捷”之評

      高拱對遼東地區(qū)的經(jīng)略及其取得的遼左大捷,明清時期政治家和史學家均給予了肯定性評價:其一,高度評價高拱的邊功和才能。隆慶六年(1572)正月,明穆宗在加勛高拱柱國、進兼中極殿大學士的《誥命》中言:“且值國家多事之時,先為社稷萬年之計。乃通海運,乃飭邊防,乃定滇南,乃平嶺表。制降西虜,坐令稽顙以稱藩;威撻東夷,屢致投戈而授首。蓋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勛;然必非常之人,斯可濟非常之事。”[44](P1321)高拱病逝后不久即萬歷七年(1579年)二月,禮部提出:“廣寇鴟張,遼東數(shù)與虜角一時,督撫剿除,拱主持力為多?!盵45]萬歷三十年(1602年)四月,明神宗頒布兩道《誥命》,在追贈高拱為特進光祿大夫的誥命中言:“高拱博大精詳,淵宏邃密,經(jīng)綸偉業(yè),社稷名臣……嶺表滇南,氛凈長蛇封豕;東夷西虜,煙消堠鷺庭烏。洵稱緯武經(jīng)文,不愧帝臣王佐?!盵46](P1353)可以說,這是官方對高拱邊功的蓋棺定論。其二,充分肯定高拱知人善任,重用人才。如著名史家王世貞對高拱頗多微詞,但在論及高拱取得遼東邊功時則持肯定態(tài)度,言:“遼東數(shù)年用兵,拱善其撫臣張學顏以及總帥李成梁,撫而用之,遂屢勝,成功名?!盵47](P1447)開封府洧川人范守己指出:“東虜汪住等恃其強眾,時侵遼東,臣夫(即高拱)舉張學顏為撫臣,遵奉廟謀,戮力致勝……胡虜大挫,不敢復來者數(shù)年?!盵48](P1378)史家黃景昉說:“遼東土蠻援俺答例要貢,撫臣張學顏不許,曰:‘虜款而得請,是羈之也,重在內(nèi);蠻逼而與和,是媚之也,重在外。外將不可久?!彀l(fā)兵拒走之。俺答聞,益推附焉。張此舉有虛有實,得聲東擊西之勢。高文襄果不謬知人。”[49](P231)清初思想家孫奇逢也說:“公于諸邊情形,無不熟諳而洞悉之,故邊人有事來請,公輒為指示方略。政府不諳邊務,而邊人能立功于外者難矣?!盵50](P78)對高拱的軍事才能和靖邊功績,也得到了近現(xiàn)代史學家的充分肯定。史家孟森言:“隆、萬間軍事頗振作,高拱、張居正皆善馭將?!盵51](P249)嵇文甫說:“拱有干濟才,勇于任事。既為首輔,更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其籌邊、課吏、用人、行政,不數(shù)年間,成效卓然。”[52](P450)牟鐘鑒教授也指出:“總括這一時期的邊政,西北、東北、西南和南方等處的整頓、改良和鞏固,都與高拱決策正確、用人得當、施行堅毅有極大的關系。他是一位人才難得的文武兼?zhèn)涞恼渭??!盵53](P269)

      從以上高拱的遼東經(jīng)略及其評價中,可以得出幾點認識或經(jīng)驗:

      1.軍事改革和邊政整頓為取得遼左大捷奠定了堅實基礎。高拱執(zhí)政期間,針對南倭北虜?shù)膰谰謩?,大力推行軍事改革和邊政整頓,這既增強了明軍的防御作戰(zhàn)能力,也為有效抗擊女真和土蠻的侵擾奠定了基礎,從而在遼東取得了顯著的邊防功績。

      2.采取靈活的戰(zhàn)略方針為取得遼左大捷提供了戰(zhàn)略保證。如前所述,高拱針對遼東地區(qū)的局勢,區(qū)別不同情況,對西部建州女真運用迎頭痛擊、徹底剿滅的辦法對付之;對東部時叛時服、叛服無常的土蠻諸部,則加以區(qū)別對待和分化瓦解,執(zhí)行以防為主、以戰(zhàn)為輔的戰(zhàn)略方針。萬歷初年,張居正對這一地區(qū)的治理,采取的仍然是高拱的這一戰(zhàn)略方針。

      3.高拱知人善任,破格使用人才是取得遼左大捷的關鍵。如張學顏當時僅為薊州兵備副使,驟提為遼撫,實屬破格使用。而且他還能與總兵李成梁密切配合,大力整頓邊政,使遼東地區(qū)長期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有了明顯改觀。

      還需要指出,由于高拱執(zhí)政時間短暫,僅有兩年半,這就決定了他對西北和東北邊疆的整頓只能取得階段性的成效,不可能取得更大的效果。不過,高拱卻為其后張居正奠定了基礎,開啟了先河。然而,“后來把許多邊防功都歸給居正,而不知高拱實開其先,也應當分得一份?!盵54](P682)對高拱取得的邊防功績,現(xiàn)在該是肯定的時候了。

      [1]高拱.邊略·序[A].岳金西,岳天雷.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明穆宗實錄·卷一二:隆慶元年九月癸亥:卷一七:隆慶二年二月癸未[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4]明穆宗實錄·卷一二:隆慶元年九月壬申、乙亥;卷一三:隆慶元年十月丙申、甲辰[M].臺北:中研院歷語所影印本.

      [5]高拱.邊略·卷一:防邊紀事[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談遷.國榷·卷六六:隆慶四年六月丙寅[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張廷玉.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王崇古.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A].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三一六[C].北京:中華書局,1962.

      [9]張廷玉.明史·卷二二二:方逢時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高拱.政府書答·卷一:與宣大王總督書一[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1]高拱.邊略·卷四:款敵紀事[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2]劉應箕.款塞始末[A].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二輯)[C].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

      [13]劉紹恤.云中降虜傳[A].薄音湖.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第四輯)[C].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14]高拱.政府書答·卷一:與宣大王總督書二[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5]明穆宗實錄·卷五五:隆慶五年三月甲子[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16]明穆宗實錄·卷五五:隆慶五年三月乙丑[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17]明穆宗實錄·卷五五:隆慶五年三月庚寅[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18]明穆宗實錄·卷五八:隆慶五年六月甲辰[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19]高拱.政府書答·卷一:答三邊戴總督書一[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0]談遷.國榷·卷六二:隆慶元年九月乙卯[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1]明穆宗實錄·卷五二:隆慶四年十一月癸未[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22]明穆宗實錄·卷五五:隆慶五年三月己酉[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23]高拱.綸扉稿·卷一:虜眾內(nèi)附邊患稍寧乞及時大修邊政以永圖治安疏[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4]高拱.邊略·卷一:議處本兵及邊方督撫兵備之臣以裨安攘大計疏[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25]朱東潤.張居正大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6]劉志琴.張居正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7]酈波.風雨張居正[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28]許論.九邊圖論[A].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21冊)[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9]明英宗實錄·卷四三:正統(tǒng)三年六月戊辰[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30]張廷玉.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1]高拱.邊略·卷二:撻伐紀事[A].高拱全集[C].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2]張廷玉.明史·卷二二二:張學顏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3]明穆宗實錄·卷六○:隆慶五年八月乙卯[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34]明穆宗實錄·卷六四:隆慶五年十二月辛亥[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35]高拱.綸扉稿·卷一:恭繳圣諭辭免加恩疏、披瀝悃誠辭免恩命疏[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6]高拱.政府書答·卷一:答遼東張巡撫書二[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7]高拱.政府書答·卷一:答李總兵書[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8]高拱.政府書答·卷一:答戚總兵書[A].高拱全集[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9]張居正.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A].張舜徽.張居正集(三)[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0]魏源.圣武記·卷一二:武事余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1]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第五卷:明代之政治·高拱[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2]方逢時.論諳達(俺答)貢市疏[A].乾隆.御選明臣奏議:卷二九[C].四庫全書本.

      [43]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之一一下:梁夢龍傳[A].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C].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4]高務觀.東里高氏家傳世恩錄·卷二: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加勛柱國進兼中極殿大學士兼掌吏部事高拱并妻[A].高拱全集(附錄一)[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5]明神宗實錄·卷八四:萬歷七年二月乙巳[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影印本.

      [46]高務觀.東里高氏家傳世恩錄·卷二:原任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高拱贈太師謚文襄追贈特進光祿大夫[A].高拱全集(附錄一)[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7]王世貞.嘉靖以來內(nèi)閣首輔傳·卷六:高拱傳[A].高拱全集(附錄二)[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8]范守己.代高少師張夫人昭雪抑枉疏[A],高拱全集(附錄二)[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9]黃景昉.國史唯疑·卷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0]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卷二:高文襄公拱[A].張顯清.孫奇逢集(中)[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1]孟森.明清史講義(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2]嵇文甫.論高拱的學術思想[A].嵇文甫文集(下)[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3]牟鐘鑒.高拱的實政論及其理論基礎[A].陳鼓應等.明清實學思潮史(上卷)[C].濟南:齊魯書社,1989.

      [54]嵇文甫.再論高拱的學術思想[A].嵇文甫文集(下)[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郭昱]

      K248.2

      :A

      :1001-0238(2017)03-0051-12

      2017-03-28

      岳天雷(1960-),男,河南新鄭人,河南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明清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歡
      遼東
      遼東學院尹嘉譽國畫作品選
      遼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作品選登
      藥食同源植物遼東楤木穩(wěn)產(chǎn)高質栽培技術※
      明代遼東鎮(zhèn)險山參將地方城堡
      明代的女真朝貢政策與遼東馬市變遷
      心向遼東
      鄰體干擾模型在遼東油松人工林中的應用
      蟬訴
      詩潮(2018年10期)2018-10-17 06:50:36
      遼東山區(qū)3種人工林土壤呼吸對土壤溫度和土壤水分的響應
      明末遼東沿海一帶的“海上勢力”
      永兴县| 仙游县| 温泉县| 额敏县| 利川市| 博湖县| 启东市| 中方县| 武威市| 达拉特旗| 遵义市| 琼海市| 华池县| 洪洞县| 德清县| 奉节县| 普安县| 鱼台县| 来宾市| 威远县| 肇东市| 富顺县| 淮滨县| 建阳市| 雷波县| 手游| 南召县| 南华县| 和田市| 连城县| 文登市| 息烽县| 江华| 萨迦县| 小金县| 易门县| 塘沽区| 朝阳市| 思南县| 余姚市| 垦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