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綺蔚
(中北大學朔州校區(qū),山西 太原 030051)
音樂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措施
馬綺蔚
(中北大學朔州校區(qū),山西 太原 030051)
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教育都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本文對音樂教育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運用音樂心理學原理升華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探討了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音樂教育的作用。利用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通過特有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讓理性教育轉化為直觀、生動的感性教育,進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學生;音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也是全民素質競爭的時代,人才競爭力是構成社會核心競爭力最核心的部分。關于“人才”,《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有某種特長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薣1]??梢钥闯觯逃谶@場競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也是如此。當前,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正在日益侵蝕著我們傳統(tǒng)道德觀念。怎樣將單純的理論說教更加侵入人心,使人產生共鳴。在音樂教育的同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能夠在美的感染下,深化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
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梁啟超曾經說過:“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2];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更具體地提出“音樂之所以學習不只是為了一種益處而是為了許多益處”[3]。由此可見,古今中外早已認識到音樂對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
兩者都是以人為教育對象。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心靈需求和學習規(guī)律,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學生覺悟和美化他的心靈。兩者關系具體來看:
目標相同。音樂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屬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都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都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兩者相互督促、互相影響,共同完成、完善品德教育體系[4]。按照美與善的要求,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情操,塑造他們理想的人格,培養(yǎng)出現(xiàn)階段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教育部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普通高等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高尚的馬克思主義審美觀和藝術觀,使他們抵御各種落后錯誤的腐朽美學思潮的影響和干擾。”可見,讓學生感受到音樂魅力的同時,提高人文修養(yǎng),完善綜合素質。
感情相通。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性教育,音樂教育是感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的不只是思想方面的認識問題,更多包含的是情感問題。他們多是用語言、情感去影響受教者并產生共鳴。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傳統(tǒng)形式上的說教課程,會很空洞。怎樣通過特有的方式把理性教育轉化成為生動的感性教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觀念,使人達到崇高的境界[5]。必須依靠作品本身的歌詞、旋律來感染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灌輸思想不是刻意的、強制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音樂教育重要的理論分支是音樂心理學,很好的構建了素質教育的融合體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學更好地去實現(xiàn)。
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通過音樂的心理語言去感染人,使之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當前,在我國許多音樂作品中都有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學習和欣賞本國的民族音樂精品,可以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在思想品格、倫理道德等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當今高速運轉信息化的社會,人們的壓力來源于工作、學習、生活。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使得情緒有很大差異。節(jié)奏的快慢也會使心理產生變化,情感體驗也是不一樣的。當節(jié)奏加快時,動感增強、振奮人心,展現(xiàn)出多是斗志激昂和歡快、愉悅的樂曲,例如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音樂節(jié)奏大多是快速、強烈、復雜的,這些感性音樂多以集體音樂舞蹈演出、載歌載舞的狂歡來加強彼此的感情,激起人們?yōu)槊篮美硐攵鴬^斗。再如《我們都是神槍手》激發(fā)了軍隊的革命熱情提高了戰(zhàn)斗力;《義勇軍進行曲》喚醒了人們對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回憶;《好日子》激發(fā)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對祖國的祝福。當節(jié)奏緩慢時,我們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和悅耳的聲音,可以舒放心情,緩解思想壓力,治療心理疾病。例如我們熟悉的歌曲《甜蜜蜜》、《但愿人長久》,古典作品《肖邦夜曲》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思想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6]??梢钥闯觯魳方逃退枷胝谓逃m然學科交叉,但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過音樂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的陣地。
對音樂詮釋的理解能夠豐富人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使得人格更加完善。 在高校的教育中我們要選擇文化成分和審美價值高的音樂來刺激和鼓勵受教者。在這種怡情養(yǎng)性的熏陶之下,更加豐富了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促進了平衡和諧發(fā)展,大大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
美是音樂的靈魂,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鼓舞著整個人類、民族。音樂教育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育人的職能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也有特殊的教育作用。不同音樂時期的作品有著不同的特點,中國的音樂教育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包括在選擇內容方面既要注意民族性、藝術性更要注意思想性,讓受教者在掌握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古往今來,眾多具有本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加深了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報國之志。在音樂教育的方向和內容上我們多選革命歌曲和傳統(tǒng)的民族樂曲。通過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入手,挖掘歌詞內涵,來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思想品格得以完善,民族責任感得到提升。
具有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音樂對激發(fā)軍隊戰(zhàn)斗和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樂家冼星海先生在創(chuàng)作歌曲《黃河大合唱》時就真實的反映了在那個戰(zhàn)火風飛的年代,中國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和頑強反抗的場景,歌曲表達了人民大團結的必勝決心;澳門回歸之際的《七子之歌》也深受大家歡迎,歌詞中表達了澳門人民和祖國人民心連心骨肉難分離的場景,當學生深情的演唱這首歌時,油然而生的民族責任感,多少人為之動容,流下了激動難忍的淚水,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這就是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直接體現(xiàn)。1990年十一屆亞運會《亞洲雄風》,2008年奧運會主題歌曲《我和你》、《北京歡迎你》等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反映了我國在新世紀的國際地位,深受同學們喜愛和廣泛傳唱。
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的音樂作品?!端帧?、《陽光總在風雨后》、《隱形的翅膀》等一些歌曲都能將信念、正能量傳遞給大學生。如《我的未來不是夢》歌詞中“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再如《最初的夢想》歌詞中“最初的夢想, 絕對會到達,實現(xiàn)了真的渴望,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這些勵志歌曲中的歌詞都表現(xiàn)了堅持信念的重要性,歌詞的內涵告訴我們:盡管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是如果沒有堅持、堅定的信念,是絕對不能成功的。
具有高昂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欣賞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高山流水》、《漁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古曲時,讓學生在領略祖國大好山河的同時,激發(fā)出對祖國的熱愛,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播下“愛我中華”的種子。
具有新元素、通俗、流行的音樂作品。這些能帶動青少年內心情感律動的流行音樂,都是通過特有的方式來表達學生的想法和內心需求,他們喜歡能夠表達原始感情且歌詞語言通俗的流行。歌曲《中國話》、《說唱臉譜》、《青花瓷》等都是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得到大學生的普遍關注和認可,極具感染力。反映大學生心聲的音樂更易產生共鳴,如《大學生自習室》真實反映了大學生上自習找座位難的現(xiàn)象,很容易使大學生找到認同感;再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反映了大學畢業(yè)后,懷念舍友之間珍貴的友誼以及對校園生活的留念和回憶;《一封家書》的歌詞質樸、平白直敘,唱出了異地求學的心聲,表達了思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濃濃感情[7]。
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是受關注的學生群體組成部分,學校心理機制的健康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學校學生安全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音樂教育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好的音樂作品來鼓勵學生正確對待人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某些道德觀念的同時,讓人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哲學上認為“美就是和諧”,音樂之美就表現(xiàn)為和諧之美。音樂教育的轉化功能,為大學生提供了多角度不同媒介的學習過程[8]。
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合唱、合奏都是通過大家的共同配合,在節(jié)奏、速度、力度、情感表達等多方面,通過統(tǒng)一標準要求來完成的。在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每位學生要有全局意識、相互尊重、全力配合才能達到整體的藝術效果。這無形中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
音樂教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利用音樂教育的手段來實現(xiàn)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9]。健康向上的文化環(huán)境可以培養(yǎng)人、感染人、影響人。大力營造校園音樂文化氛圍有以下途徑:
舉辦以歌頌某種道德情操為主題的音樂會和比賽;打造優(yōu)秀的校園藝術社團,如:舞蹈隊、戲曲社、合唱團等為大學生提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載體;定期舉辦音樂講座、文化節(jié)等多種校園文化藝術活動;青年志愿者可以下鄉(xiāng)參加慰問演出,激發(fā)學生的表演欲望,提升藝術修養(yǎng);利用廣播站、電視臺,校園網、微信、播放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介紹音樂家的事跡,播放愛國主義歌曲。
[1]吳躍躍.音樂教育協(xié)同理論與素質培養(yǎng)[M].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袁曉輝.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音樂滲透[J].文化教育,2012.
[3]尚麗娟.淺析音樂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合[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4]李蓉.淺談音樂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5]鄭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欣賞結合的必要性[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6]陳肖東.論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7]索振美.流行音樂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2015.
[8]張紅明,柳禮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劉敏,喬萬敏.音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東岳論叢,2007.
G642
A
馬綺蔚(1983—),女,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