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華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梅溪小學,浙江 麗水 323000)
小學低段陶笛初始教學的實踐研究
江麗華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梅溪小學,浙江 麗水 323000)
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小小樂器陶笛進課堂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全校學生都能在音樂課堂中學習小樂器的演奏,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心靈,提高了學生音樂素養(yǎng),校園里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在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全校師生的大力配合下,2015——2016年度我校課堂樂器教學全面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社會、家長的一致稱贊。目前,全校音樂課堂全面普及小樂器教學,梅溪小學陶笛教程新編,開展樂器教學研討活動,積極參加縣市比賽并獲獎,舉辦班級音樂會、校園藝術節(jié),展示樂器特色風采。
全校普及;小樂器社團;有效推動;提高素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闭n堂器樂教學的“行”即為實踐,但我們在平常教學中往往忽視,課堂樂器也是音樂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之一。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通過“器樂進課堂”,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且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陶冶,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學生一般都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在音樂課堂上,他們愛唱、愛跳、愛敲打樂器。尤其是低段小學生對小樂器的有著強烈的興趣,當他們看到打擊樂器時通常兩眼放光,伸長小手,起立跳躍并伴有呼喚:“我來我來,老師讓我來……”但他們缺乏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拿到樂器的孩子開心極了,馬上就開始研究起樂器,“乒乒乓乓”的樂器聲音四處亂響,場面一片混亂。
我校選擇了陶笛作為最理想的輔助樂器。學習陶笛,它不但起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情趣的作用,而且還能全面提高學生掌握音樂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器樂臺階走向神奇多彩的音樂殿堂。陶笛有固定音高、有助于學生掌握音值、節(jié)奏、視唱及樂理知識,有助于解決學生唱歌的音準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欣賞能力。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對小學低段陶笛初始教學進行了實踐與研究。
陶笛教學初始階段實施統(tǒng)一的課內外練習模式,設定統(tǒng)一的課堂學習守則。確保陶笛起始階段教學的規(guī)整性、合理性。讓學生在陶笛學習的萌芽期就逐步形成一定的規(guī)范性、自覺性。重點從兩方面開展研究:
(一)規(guī)范技能教學的基本模式
明確標準的吹奏方法,例如:聞花香的吸氣方式、吹氣的動作由身體腰腹部控制,而不是口腔。實施科學有效性的練習模式:第一步“唱”、第二步“無聲練習”、第三部 “邊唱邊吹”第四步“正式吹奏”。遵循“先慢后快、先易后難、先分后合、”的原則。
(二)構建教學管理的基本模式
結合音樂課堂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指令性教學語言,例如:“拿笛”、“含口”“放笛”等,確保“練而協(xié)調有序、吹而穩(wěn)中不亂”的課堂次序。
在低段普及陶笛,選拔出優(yōu)秀的吹奏者,給予一定的榮譽,并組成校級“小樂隊”。強調和推崇陶笛教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選拔出的優(yōu)秀者,充當“小老師”的角色,督處班級練習情況,促進課外自練的實效性,以優(yōu)秀者的點帶動所在班級的面,以至達到預期所設定的研究目標。具體任務如下:
(一)每月至少一次全班性的學習成果擂臺賽。
(二)“小老師”每周至少向老師匯報班級練習的情況,為教師提供班級練習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決策。
(三)大課教學與個別回課相結合,關注每一個學生,以個別談心、重點指導等形式,分析困難生產生的原因,研究解決的對策。
教材是呈現(xiàn)學科體系,承載學科內容的重要載體。陶笛教學中選好適當?shù)木毩暻窟M行系統(tǒng)、實效性的教學至關重要。選材需依據(jù)陶笛初始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并結合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興趣愛好,從實際情況、心理特點著手,融合新課程音樂教學文本的單元主題,編寫教學大綱。大體分這幾個步驟:
(一)陶笛基礎知識部分
基礎知識部分大體包括:外觀結構介紹、操作使用須知、吹奏的標準姿勢、練習簡譜的視唱。
(二)陶笛基礎訓練部分
基礎訓練部分大體包括:手指訓練(手型和抬指練習)、氣息訓練(長氣和和短氣的訓練)、指法練習(右手和兩只手)、演奏方式(坐奏和站奏)。
(三)陶笛練習曲目部分
練習曲目部分大體包括:長短音練習、吐音練習和音階練習。
(四)陶笛初始階段樂曲部分
初始階段樂曲部分選出:《閃爍的小星》、《粉刷匠》 、《新年好》、《祝你生日快樂》、《歡樂頌》、以及通過調查之后增加學生喜愛的曲目。
首先,校園里每周四課間活動開展全校樂器大練習,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校園“樂器文化”,讓每一個在這里學習的孩子都有權利接受這種熏陶。我們還努力創(chuàng)設舞臺不斷激勵、促進這些樂隊向前發(fā)展。在一年一屆的校園藝術節(jié)活動中,中高年級舉行了器樂合奏專場比賽,邀請了部分家長和領導觀摩,展示我校器樂進課堂教學的成果。孩子們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成為其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動力。
其次,激發(fā)興趣,煥發(fā)生命力。在綜合、愉悅、合作等教學策略的作用下,更多的孩子借助樂器的學習,跨入了音樂的殿堂,汲取著音樂藝術的養(yǎng)分。在課堂上,孩子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教師交流、互動,用樂器進行平等對話。通過個體簡單的演奏、群體多層次的合奏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找到成功感與學習器樂的內在動力,體驗學習音樂的無窮樂趣。形成快樂學琴、輕松識譜、小組合作、表演實踐的開放式音樂課堂新格局。
再次,教學由課內向課余拓展。本科組老師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大膽開拓,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定期開展活動。在早、午、晚課余時間安排各小組錯開活動,堅持教師輔導到位、學生學習落實。要求學生把音樂帶回家,即在家也要練習鞏固,養(yǎng)成自覺練琴的好習慣。
最后,注重學習、研討、交流。音樂組老師們閱讀了大量的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書籍,并充份利用網絡資源,從網絡上借鑒器樂進課堂教學的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老師自身水平。我們經常組織器樂教學研討會的學習,探討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建立有效的器樂教學模式與綜合評價機制,邀請音樂教研員指導工作。
無論在音樂課中還是在課外活動,校園里處處有笛聲。音樂成為孩子們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中高年級成為低年級學習器樂的榜樣。我校的藝術教育帶來勃勃生機,并結出了累累的碩果。每年舉辦校園藝術節(jié),班級音樂活動,積極參加市縣各類比賽。陶笛在課堂中,具有較好的推廣價值。
G6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