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真沖
(青州市博物館, 山東 青州 262500)
論博物館教育的特征和教育途徑
韓真沖
(青州市博物館, 山東 青州 262500)
博物館教育是以實物組成的陳列及其他輔助形式對觀眾進行的直觀教育。博物館教育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其他社會教育形成了國家教育的大體系。但是,博物館教育以自己獨有的優(yōu)勢特征正在社會舞臺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館工作人員要真正了解博物館教育的特征,將“以人為本”地理念貫穿到工作中。探尋適合博物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途徑,不斷提高服務(wù)水平是博物館人的首要工作。
博物館教育;特征;教育途徑
Abstract:Museum education is based on display and other auxiliary forms. It is a visual education form directly to the audience. The museum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other social education constitutes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museum educ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ocial stage with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Museum staff should tru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eum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the "people-oriented" service idea into daily work.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is our primary task.
Key words:museum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approach
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不斷推進,博物館的職能也悄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側(cè)重展示、研究、收藏逐步轉(zhuǎn)變?yōu)閭?cè)重社會教育。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事業(yè)的構(gòu)成要素,不但需充當公共服務(wù)的載體,更應(yīng)滿足社會發(fā)展中文化傳播和愛國教育的需求,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建筑場所,更是地域文化的軟實力的代表。如何讓博物館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跟上物質(zhì)和精神發(fā)展的腳步,是博物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新問題。探索博物館教育的特征和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博物館教育的開展首先要以實物為基礎(chǔ),通過實物進行非課堂教育是博物館教育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教育形式的獨有特征。博物館教育是以陳列展覽為基礎(chǔ),以形象化的實物和標本反映出科學的內(nèi)容和事物真實面貌,以文物、標本及其他輔助展品為載體,觸發(fā)參觀者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促使他們通過觀察、聽講、觸摸,接受、加工信息,從直觀上、感性上認識事物。
博物館教育在提高公民素質(zhì)方面,不受性別、年齡、種族、地域、職業(yè)、身體健康狀況的制約。作為一個免費教育機構(gòu),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教育對象,在進行成人教育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能滿足人們追求各方面知識的興趣,突出社會性、全民性,機會均等性,常被譽為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使大眾共享免費資源,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
博物館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均享有很高的自主性,教育主體的自主性是指館方根據(jù)社會需要和館藏特點來辦展覽和提供服務(wù)。教育對象的自主性是指只要公民有意愿,就可根據(jù)自己的需求自主去博物館汲取知識,拓展視野,且沒有時間、地域的限制。且完全是建立在自愿自覺基礎(chǔ)上的,且完全符合教育終身化的發(fā)展要求,由于博物館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實物標本,且擁有對這些實物標本進行科研并組織形象直觀教育的條件,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是學校等其他教育機構(gòu)無法比擬的,博物館雖不是終身教育的唯一形式,但卻是公眾互動交流最頻繁、最持久的社會課堂。
博物館教育不受課堂教育的約束,可根據(jù)受教育對象和內(nèi)容的不同而自由采取教育方式,寓教于樂。在博物館里講解員的每一次講解過程就是一次教育過程,大眾對展品的了解,歷史的傳承大部分來源于講解。博物館教育中除了最尋常的講解,其他的教育形式還有講座、培訓、展覽、以及一些操作體驗活動等[1]。
博物館教育是以實物為基礎(chǔ)的教育,是建立在陳列展覽基礎(chǔ)上的教育,這就對陳列展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陳列展覽辦得好,宣傳、講解、教育的效果就會好?,F(xiàn)代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絕不是簡單按照年代順序?qū)嵨锏牧_列,而是用生動的空間形象經(jīng)過精心的排列組合,并配以光色處理體現(xiàn)出來,是一種陳列品藝術(shù)化的外露。通過聲光電多媒體技術(shù)刺激人們的感官,促使觀眾加深對文物的觀察、體驗,激勵自己的心靈,滿足精神欣賞的需要,起到感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2]。博物館除了常設(shè)展覽外,每年還會舉辦一些專題性、主題性較強的臨時展覽,這些臨時展覽即可是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也可是舉辦主題鮮明的社會教育活動。
講解是博物館輔導觀眾參觀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幫助觀眾對展品和陳列加深記憶和理解。隨著電子科技廣泛應(yīng)用于博物館建設(shè)中,雖然可廣泛運用其他手段獲得展品的信息,但講解是其他手段取代不了的。面對面講解所產(chǎn)生的親切感和交流感是物質(zhì)工具所辦不到的。優(yōu)美而精致的講解,可使陳列增輝,可把觀眾引入陳列的深層含意中去。由此看來,講解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講解方式也呈現(xiàn)多樣化。講解員確實應(yīng)該根據(jù)參觀對象,靈活采用講解方式,做到因人施講,讓文物“說話”,撞擊觀眾心靈,產(chǎn)生共鳴,體現(xiàn)博物館教育的特殊價值。
博物館是一個向所有人開放的文化教育機構(gòu),博物館教育不能僅局限在館內(nèi),很多偏遠農(nóng)村不了解博物館這一免費的公共文化資源,或是諸多原因進不了博物館。博物館應(yīng)積極走出去,進基層,服務(wù)農(nóng)村文化建設(shè)。擴大博物館功能,為農(nóng)村社區(qū)和特定的群體服務(wù),已成為世界各國博物館發(fā)展趨勢[3]?,F(xiàn)在許多專題博物館、社區(qū)博物館和生態(tài)博物館發(fā)展迅速,博物館不僅保存、展示、釋讀文物和標本,而且應(yīng)成為促進社會變遷的工具。這樣,博物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教育與服務(wù)功能。
博物館是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可舉辦與學校課堂相匹配的展覽,吸引學生參觀,加深對學校知識的理解深化。館方應(yīng)撰寫適合學生理解能力的講解詞,主動積極地與學校聯(lián)系,建立共建關(guān)系,開展各種活動,共同辦好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還可設(shè)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舉辦歷史文化知識競賽;參觀考古發(fā)掘工地;實踐模擬考古;贈送專題性圖片展覽等,結(jié)合展覽撰寫觀后感,加強學習,提升圖片展覽的效果,引起學生興趣,使博物館教育達到較高效果。
博物館教育是博物館的主要社會職能之一,作為一個地域文化的傳播者,隨著社會對博物館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大,博物館教育的方式將更加豐富多彩、博物館教育的內(nèi)涵將不斷提升、博物館教育的效果將日益提高。
[1]劉飛.芻論中國博物館事業(yè)“以人為本”思想暨實踐的深化和拓展:以博物館觀 眾調(diào)查為視角[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Z1):11-12.
[2]王靜,周璐,郭夏清.闡釋系統(tǒng):一種強化博物館展覽傳播效應(yīng)的新探索[J].東南文化,2014(8):21-22.
[3]李厚基.面向二十一世紀:關(guān)于博物館全民教育的思考[C]//周昌富,閻立津.博物館學研究.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2:201-203.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Approaches of Museum Education
HAN Zhenchong
(Qingzhou Museum,Qingzhou Shandong 262500,China)
G262
A
韓真沖(1988-),女,助理館員,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社會教育。E- mail:6329256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