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以珂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電影《夜宴》插曲《越人歌》兩個版本的比較分析
譚以珂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 湘潭 411201)
《越人歌》作為電影《夜宴》中的插曲,由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先生重新作曲改編,以電影主基調(diào)的形式穿插在《夜宴》的各個角落,作為整個影片的音樂主體,始終保持著電影的整體風格,它以不同的方式穿插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中,把音樂的美感與電影的畫面感很好地結合起來,為電影情感的走向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越人歌》;《夜宴》;電影插曲
作為電影《夜宴》的音樂指導,譚盾先生運用《越人歌》同一首歌曲旋律的兩個不同版本的演唱模式來烘托電影情節(jié),通過周迅、騰格爾兩位演唱者對歌曲不同細節(jié)的把握增強電影的表現(xiàn)力。騰格爾的放蕩不羈以及周迅的清新脫俗,使一首原本平淡無奇的情歌變得動人心魄,令人震撼。接下來我將對周版與騰版演唱《越人歌》中的不同進行分析。
騰版本的《越人歌》出現(xiàn)與影片的開頭,在寂靜的竹林中一首《越人歌》緩緩拉開帷幕,歌曲自由仰揚的旋律伴隨太子僵硬的舞蹈,詭異的著裝,向世人解說著故事的開頭背景。當朝太子無鸞因自己暗戀的女孩子婉兒被父皇冊立為新皇后遂心灰意冷,逃遁到吳越之地,寄情于歌舞音韻之中。這影片開頭的《越人歌》是太子為表達對心上人婉兒的愛而唱,凄美,無奈。音樂中的停頓與顫音處就像太子的內(nèi)心,孤獨寂寞與壓抑,無法忘懷心中摯愛又無法勇敢面對,只能在歌舞中壓抑自己,在音樂中舒緩情緒。
周版本的《越人歌》出現(xiàn)于影片轉折處,周迅飾演的青女,一心愛慕太子無鸞,為愛情愿放棄一切,她用她的實際行動喚起了太子無鸞心中對愛的勇氣,而她卻成為了權勢斗爭的犧牲品,在周迅的演唱版本中,聽覺上帶著無限的悲涼以及對愛情的勇氣,悲涼的是自己對太子的愛遭到了無鸞的逃避,肯定的是她相信愛情可以溫暖太子那顆寂寞的心。
騰版與周版《越人歌》在電影中出現(xiàn)的時間點不同,充分展現(xiàn)了電影音樂作為一個高度專業(yè)化的音樂形式,不同版本出現(xiàn)在合適的時間內(nèi),不僅可以用來渲染氣氛,更主要的是用它來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和心理體驗。
本人非常欽佩譚盾先生在選歌手上的大膽作風。周迅與騰格爾兩位演唱者的嗓音都非常獨特,讓人記憶猶新。
周迅飾演的青女,年輕美好富有朝氣,加上周迅低沉沙啞的嗓音,將女性的柔美以及對愛情的堅定,發(fā)揮十足。網(wǎng)上很多網(wǎng)友評論說周迅的煙嗓不適合唱歌,更不適合演唱情意綿綿的紓緩情歌,因為她的嗓音不具備音樂上的聽覺美感,但在《夜宴》中,周迅她做到了。她不止塑造一個倔強、堅守的青女角色,并通過她那低沉有穿透力的嗓音將青女勇敢、堅定的決心直擊觀眾內(nèi)心。那一刻的她不是周迅,而是渴望愛情的青女。
與周迅飾演的青女只為抒發(fā)愛情這一主要基調(diào)的不同在于,騰版的《越人歌》是為太子無鸞而唱,在情感表達上除了愛情外,更多的在于表達對國仇家恨的憤怒與無奈之情。騰格爾自然粗獷,雄厚有力的聲音,能很好的把握住壯士的悲情感與孤寂感,將無鸞身為太子有愛而不敢愛的悲憤之情表達的淋漓精致。
從聽覺上來講,兩個版本在歌曲細節(jié)的處理上,不僅結合了電影情節(jié),更是突出了電影人物應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下面我將點出兩個版本的《越人歌》在唱腔上具有三大不同特點:
1、是在咬字的重音上,作為4/4拍的節(jié)奏,一般的強弱規(guī)律是“強—弱—次強—弱”但在騰格爾版本的演唱中明顯發(fā)現(xiàn)他把節(jié)奏的強弱規(guī)律更改了,有時他會把重音會放在小節(jié)的第二拍或第四拍中,很難尋找規(guī)律,這種一小節(jié)一個或多個重音的唱法非常符合電影《夜宴》跌宕起伏的劇情與太子無鸞不平靜的一生,把它作為開頭插曲是最為合適的。而周版《越人歌》在咬字上沒有騰版的故意,演唱上相對柔情平和,就像是一個女人在向一個自己愛慕的男子告白,純真美好,不附有任何雜念。
2、是在斷句換氣上,一般我們在演唱歌曲時的規(guī)律是一句一換氣,如“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而周版在演唱時,不是按我們演唱的常規(guī)方法換氣,她的氣口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這種唱法帶有女孩子的嬌羞,也符合青女在演唱時已服毒酒,命在旦夕的故事情節(jié)。在附點、長音與休止的地方換氣也算是合情合理。但騰版中,換氣與周版有本質(zhì)的差別,騰版遵循的是我們一句一換氣的傳統(tǒng),他只是在周版演唱的附點、長音與休止等處換氣的地方作了聲斷氣不斷的處理。
3、是停頓時的嘆息聲,周版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加入嘆息聲,在這里我只針對一處做了兩個版本的對比。在歌曲高潮“山有木夕木有枝”的前一小節(jié)的休止處,兩個版本都加入了嘆息聲,周版是一聲嘆息,后接換氣,預備拍為后面的“山有木夕木有枝”的演唱做準備,因為周版在第四拍進入時聲調(diào)提高,有明顯的換起聲,為符合青女服毒演唱的劇情,故意加大了氣口。騰版的演唱在嘆息前加入了很多旁白來幫助觀眾更好的了解電影背景,在“山有木夕木有枝”前,旁白結束,騰格爾一聲嘆息接入歌曲高潮,聲音雄厚有力表達無鸞在國仇、家恨與愛情的復雜情緒中難以找到一片安寧。■
[1]凌偉.淺議《夜宴》中的電影音樂——《越人歌》的運用[J].電影文學,2008,09:155.
[2]于潤洋.音樂美學論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3]從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看中國的《夜宴》[N].解放日報,2007-02-22,007.
[4]李澤鑫.鋼琴音樂對中國電影的詮釋與演繹[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