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瑞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淺談美式雙簧管哨片的制作
劉 瑞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
雙簧管被稱為管弦樂隊中的“抒情女高音”,因此它的音色之美是顯而易見的。那么這種優(yōu)美的聲音除了樂器本身的共鳴之外,哨片可以說是這聲音的源泉。一只好的樂器加上一只好哨片,通過優(yōu)秀演奏家的吹奏,才能展現(xiàn)最完美的音色。目前使用較多的雙簧管哨片類型主要有德式、法式和美式。每種哨片因制作方法的不同所產(chǎn)生的音色也各有特點,在這里主要介紹一下美式哨片。美式哨片應該說源于法式哨片,它是在美籍法國雙簧管演奏家馬塞爾·塔比托(Marcel Tabuteau)①奠定的基礎之上,逐漸地發(fā)展變化到如今的樣式。
雙簧管;哨片;美式;制作
準備材料與工具:葦管(直徑10-10.5毫米),半徑計量器,切刀,刨葦機,哨片模具,燙錐,哨座(47毫米),直尺,線,修哨刀,哨舌頭,刀片,墊木。
1.刨葦。雙簧管哨片是由蘆葦制成的。一般來說,一根葦管可以平均分成三份。但自然生長的蘆葦不是標準的圓柱體,它的橫切面弧度會凹凸不平,所以要選擇切口相對較圓形,弧度比較順滑的葦管。先將葦管在水中浸泡至少一個小時以上,取出充分濕潤的葦管,用弧度測量尺測量所需弧度的這部分蘆葦,并用刀片取下?;《鹊倪x取對最后成品哨片的影響非常之大?;《冗^大,哨片的風口就會相對??;反之就會過大。美式哨片的演奏者在吹奏時,雙唇對哨片的壓力是非常小的。那么合適的弧度會帶來最佳的哨片風口,從而更有利于吹奏者對哨片的掌控。因此,一般會挑選直徑在10-10.5毫米之間的葦管。取下所需的蘆葦以后,用切刀將這部分蘆葦裁成規(guī)定的長度,然后用刨葦機將蘆葦刨成很薄的葦片,再用標度盤儀表測量葦片的厚度。大多數(shù)美式雙簧管演奏家所使用的葦片厚度都在一定范圍內(nèi)?;緸樯谄行牡暮穸?.58-0.62毫米,哨片兩邊的厚度0.45-0.5毫米。
2.制作船型葦片。將準備好的葦片兩邊平均對折,用刀削去頂部的兩個角,使它能夠很好地固定在哨片模具上,然后用刀片削去兩邊多余的部分,使葦片對折的兩面形狀與模具的形狀完全重合,從而制成了船型葦片。制作船型葦片的模具品牌有很多,每個品牌的模具都有不同的型號。不同型號模具的形狀、寬度都有細微的差別,從而會影響到最后完成哨片的吹奏感覺。吹奏者使用不同模具所制成的哨片,嘴唇對于哨片的控制力會有變化。比如吹奏某些音的音準不夠穩(wěn)定,或是高音區(qū)的某些音音準偏低,甚至是音色的明暗程度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因為每一個雙簧管演奏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奏感覺和對哨片的控制能力,別人覺得好吹的哨片,自己吹著卻并不一定很合適。所以,在一開始練習制作哨片時,一定要嘗試不同品牌、不同的型號的模具,體會這些模具所制成哨片的感覺,最終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模具并堅持長期使用,形成固定的一套哨片制作模式。
3.綁線。由于美式哨片的閉合程度的好壞對最終哨片的優(yōu)劣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這個步驟還是尤為重要的。在這里簡單談一點兒個人的綁哨經(jīng)驗。首先用燙錐固定好哨座,將已經(jīng)刨好的船型葦片對折后擺正插在哨座上,用直尺測量好長度,美式哨片一般總長度綁到72-73毫米。將線的一頭固定,先在葦片的中部由下至上繞三圈,將線拉緊。然后旋轉(zhuǎn)底座使已經(jīng)繞好的三圈線向上移動直到與底座的頂部持平,再向下綁線將葦片的根部完全覆蓋。在這里注意一定不要綁得超過或者不到底座的頂部,前者會影響哨片的振動,后者會影響兩片葦片的閉合度,造成哨片的漏氣問題。制作美式哨片在綁線時還需要特別注意哨片的錯片問題(圖1)。它需要兩片葦片略微錯開一些,這是美式哨片的特性之一。因為美式哨片表面的修法相對于德式哨片要復雜,這樣的錯片效果可以讓哨片的閉合更加嚴密,使哨片振動達到合適的音高。但需注意錯片的位置一定要相互交錯(圖2),如圖所示,B是錯誤的錯片位置。還應注意哨片錯開的程度不宜過多,否則會使哨片的風口變小。
4.粗修。先將哨片兩面的最頂部大約2毫米處修薄,且最前端要修的非常之薄。接下來將哨片中間留出一條1毫米左右的“梁”,這就是支撐哨片的核心,不宜修掉過多。再將哨片左右各保留一條“邊”?!斑叀北Wo著哨片整體音準的穩(wěn)定性,使哨片更容易被掌控。確定要保留的這兩部分后,哨片中間的“梁”到左右兩個“邊”的部分,就是需要修掉的。從綁線以上4毫米左右開始動刀向上推一直到哨片頂部,刮掉哨片表面的蘆葦皮再繼續(xù)修薄到一定程度,保證左右修掉的部分一致,不要薄厚反差太大。同時也不宜將這兩部分修的過于薄,還要給隨后的精修留有一定余地。一般來說,如果刀法純熟的話,左右各4-5刀就可以。下一步將之前留好的哨片中間的“梁”和左右的“邊”表面的蘆葦皮用刀輕輕掛掉,哨片一面的粗修工作就完成了。將哨片的另外一面重復同樣的動作,盡量保證兩面的對稱,平均振動。最后,將哨片頂部修薄的部分用刀片切掉1毫米,斷開葦片對折后的連接處,粗修工作完成?,F(xiàn)在可以測試一下哨片閉合的嚴密程度。將哨舌頭插進哨片里,倒置哨片,看一看哨舌頭是否會向下滑動。
圖1:
圖2:
5.精修。精修主要分為三部分:發(fā)音部、中心部(心)、后部(窗)。
圖3:美式哨片各部分位置
(1)發(fā)音部。插入哨舌頭,先來修哨片的一面。將刀平行地對準距離哨片最前端大約4毫米處,然后把刀向哨片左上角傾斜55至60度,由哨片的左邊緣向中心劃一條線。然后把刀返回最初的位置,向右上角傾斜完成同樣的動作,使哨片前端劃出一個倒過來的英文字母“V”(圖4)。這個“V”以上的部分就是哨片的發(fā)音部,要將這部分修得很薄。在修發(fā)音部時應注意,最前端和左右兩個角要非常之薄,但內(nèi)部要相對厚一些。在下刀時要很仔細,盡量不要讓最前端受損或是左右兩邊修掉角的情況出現(xiàn)。但也一定不要不夠薄,要感覺刀滑過最前端和兩個角時,刀刃會直接碰到哨舌頭。一般來說,發(fā)音部最好不要超過5毫米,否則到最后需要切掉更多。這樣不僅浪費葦片,還會使哨子整體變短。修完哨子一面的發(fā)音部后,轉(zhuǎn)到另一面做同樣的處理,完成以后測試一下哨片的發(fā)聲。將哨片含至底座的最頂端,用很強的氣流去吹?,F(xiàn)在哨片應該是發(fā)出很緊張、很弱的聲音,感覺很有阻力。拿出校音器測試哨片的音高應該在“#C”或“D”。如果哨片沒有發(fā)聲,那說明發(fā)音部整體還是偏厚;如果音高低于“#C”,那有可能是發(fā)音部修得過長或是粗修時過多。
圖4:
(2)中心部。浸泡一下哨片,開始修中心部,也稱為哨片的“心”。中心部一直延伸到發(fā)音部下方大約5毫米處,那么這個倒過來的字母“V”就成了連接這兩個部分的“結(jié)合部”。由于發(fā)音部已經(jīng)修得很薄,而下方的“心”還有一定厚度,所以在“結(jié)合部”就會形成一個臺階,嚴重阻礙哨片均勻地振動。要將這個臺階修成一個圓滑的坡,讓“心”到發(fā)音部的連接形成一個較好的過渡。接下來把中心部整體再修薄一些,中間的“梁”也稍微刮一點兒,保持“梁”與左右厚度的平衡。將哨片兩面的中心部都修好以后,檢測一下哨子的平均度。打開臺燈,在燈光下將哨片透光,看一下兩面是否修得很勻稱。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從上面看哨子的風口兩邊弧度大小是否一致。如果一邊弧度比較圓,另外一邊相對扁一些,說明弧度較圓的一邊還比較厚,繼續(xù)修這一邊直到兩邊平衡。
(3)后部。位于中心部以下直到粗修開始動刀的位置,一般稱為“窗”。開“窗”的目的是為了讓哨片有更好的振動。將刀傾斜至和修發(fā)音部時差不多的角度,從后部的最下端向上推刀直到中心部為止,保持左右兩邊的均勻,但注意千萬不要損傷到“梁”的位置?!按啊币戎行牟啃薜酶?,所以在修到中心部停刀的位置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刀痕。將這些刀痕輕輕刮掉,盡量保持哨片表面的光滑。完成哨片兩面開“窗”的任務以后,再一次透光來檢驗哨片的平衡。現(xiàn)在看到的應該是“窗”比中心部薄,但比發(fā)音部厚,而且兩扇“窗”被中間的“梁”非常明顯地左右分開了。
最后將哨片放在墊木上,把發(fā)音部再切掉1毫米。注意要斜著切,刀片與哨片成45度角。如果綁哨片的長度為72毫米的話,最終制成的哨片長度約為70毫米。
6.測試哨片。首先,測試一下哨片是否漏氣。將哨座下面堵住,然后往哨片里用力吹氣,如果感覺沒有氣從兩邊漏出來,那么哨片就具有了很好的嚴密性。接下來再測試一下哨片的音高。一般來說,已完成的美式哨片理想的音高為“C”。如果低于“B”,哨片可能會有雜音;如果高于“#C”,哨片整體音高肯定會偏高,吹奏出來的音色可能會很空虛,缺乏松弛度和歌唱性。最后,把哨片插在樂器上吹奏,聽一聽它的音色,現(xiàn)在應該可以感覺到哨片充分地振動了。如果覺得音色過于明亮或者不是很干凈,可以用刀片將發(fā)音部最前端再切下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圖5:美式哨片各部位基本長度(毫米)
1.哨片靈敏度。這是衡量哨片優(yōu)劣的第一因素。有的學生在試吹哨片時可能更在意音色,而忽略了靈敏度的重要性。如果哨片不能適時地振動發(fā)聲,使演奏者不能非常自如地控制,那它肯定是不能令人滿意的。畢竟樂曲的演奏最終是展現(xiàn)音樂性,而不是單純的音色。靈敏度高的哨片可以降低吹奏中對哨片的控制難度,使演奏者更加自如地詮釋音樂內(nèi)容。尤其是針對一些技巧性強或者大段落吐音斷奏的篇章,哨片的靈敏程度就會更為重要。
2.音高。這是指哨片演奏的整體音高,它的標準更體現(xiàn)在合奏中。比如在與鋼琴的合奏中,鋼琴給出的標準音“A”,那么哨片在不需要被刻意控制的情況下吹奏是否與鋼琴的音高一致;或是在交響樂隊中當雙簧管演奏者為整個樂隊調(diào)音時,是否與樂隊需要的音高匹配。由于在美國大多使用的標準音高為“A440”,而國內(nèi)普遍使用的標準音高為“A442”,所以在制作美式哨片時,一定要檢驗哨片的音高并給予調(diào)整。個人建議哨片總長度不超過70毫米。
3.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是指在用哨片吹奏中是否可以很好地控制音準。如在吹奏八度連音或者大跨度音域時,高低音之間的切換是否需在嘴型上有較多變化。如果在正常吹奏時,高音區(qū)能夠較為輕松地達到合適的音高,那么哨片的穩(wěn)定性應該比較好。但是,哨片的制作有一定的偶然性,非常完美的哨片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個人經(jīng)驗而言,如果用一只哨片吹奏90%的音都很穩(wěn)定,只是在高音區(qū)演奏時需將嘴型略微調(diào)整,那么這只哨片的穩(wěn)定性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千分不要用以一只需要嘴唇給哨片很大壓力才能把音吹準的哨片,也就是在學習雙簧管演奏中經(jīng)常提到的咬哨片問題。
4.聲音幅度。指演奏的聲音由弱到強的寬度。我們不希望制作的哨片只能演奏很強力度的篇幅,也不希望吹奏的聲音偏小偏空缺乏穿透力。理想的哨片是可以用來演奏力度記號表上更多強弱記號的,并且在強弱這兩種吹奏方式上都較輕松。演奏者可以用它來吹奏整部瓦格納的歌劇;與此同時還能在莫扎特的交響樂中吹奏出一個輕柔的木管和聲。塔比托曾經(jīng)給出一個很好的比喻:雙簧管演奏者與哨片之間的關系就如同西部牛仔與他的馬。這匹馬(哨片)應該是訓練有素,溫順聽話的;同時還有著足夠的生命力去奔行千里,甚至是拯救主人的生命。
5.音質(zhì)音色。哨片吹奏的聲音純凈且集中代表著它擁有一個健康的音質(zhì)。那么在這樣一個健康的音質(zhì)標準下,我們對于音色的評價應該是沒有優(yōu)劣之分的。全世界每一位雙簧管演奏家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音色,由于個人品位不同,只能說你更加喜歡哪種音色。其實,音色的重要性和上述幾個衡量標準比起來是最小的。如果脫離了哨片的靈敏度、音高、穩(wěn)定性、聲音幅度和音質(zhì)這幾個因素,光有好聽的聲音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在每次制作哨片時,甚至需要為了前面幾個重要的因素而犧牲一些好聽的音色來保持哨片各方面的平衡。
能夠熟練掌握制作美式哨片的技巧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雙簧管演奏家一定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鉆研哨片制作上。再有,就是堅持。就如同每天在演奏上的訓練一樣,沒有任何一個演奏者一周只練習一次卻能夠保持著很好的吹奏感覺。哨片的制作也同樣如此,堅持每天制作,保持良好的手感和刀法的運用,不斷改進和完善制作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這才是掌握美式雙簧管哨片制作技巧的成功之路?!?/p>
注釋:
① 馬塞爾·塔比托(Marcel Tabuteau),美式雙簧管演奏體系的奠基人。他于1915-1954年間在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擔任雙簧管首席,同時任教于費城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他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在上世紀40-60年代,美國主要的大型交響樂團的雙簧管首席都是他的學生。
[1]樸長天.雙簧管演奏教程.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2]李晨光.雙簧管哨片的制作方法.樂器,2007,11:14-16.
[3]楊華玉.雙簧管音色的審美文化研究-以德式哨片和美式哨片為例.音樂時空,2015,1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