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生
職業(yè)學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的構建
王志生
江蘇省職業(yè)中學語文課程引入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體現了中職語文教育重應用、重實踐的取向。結合教學實踐,通過主體因素、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的重新構建,探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新策略。促進了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實施和健康發(fā)展。
職業(yè)學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策略;重新構建;主體因素;過程方法;教學評價
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江蘇省教育部門根據大綱精神,相繼制定并頒布了《江蘇省中等職業(yè)教育語文課程教學要求》以及《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這兩份綱領性文件為依據編著的“語文”教材與以往教材的顯著區(qū)別是增添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板塊。怎樣有效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如何構建全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策略,近幾年,筆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獲得發(fā)展的過程,不是一方給與一方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主體主動探究知識,形成自我建構意義的過程,即主體經驗的重組、改造和提升的過程。這種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很容易使學生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比如,學生在通過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去尋找知識資源的時候,很容易迷失在廣闊的信息海洋中,對信息無法進行有效挑選與鑒別。顯然,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學習自覺性、自學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分工協(xié)作能力等。因此,喚醒主體意識,發(fā)展主體能力,培育主體人格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前提與關鍵。
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對于其主體性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身發(fā)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越大,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能動性,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其次,學生的主體意識越強。他們對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往往也越大,這就對自身提高的需求越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直接決定著他們對自身發(fā)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因此,要通過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自己設計學習目標,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主動探索掌握知識的最佳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堅持不懈克服困難與挫折等,喚醒、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比如,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和確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參與活動的自覺性,使學生對學習逐漸由興趣、樂趣轉為志趣。
要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和自身發(fā)展的真正主體,僅有主體意識是不夠的,還需具有與之相適應的主體能力。學生主體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有賴于學生積極地去汲取前人積累的文化、知識和經驗,這就有利于他們在活動中不斷發(fā)展和提高。根據職業(yè)中學綜合實踐活動體驗性、自主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要努力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信息資源搜索整合能力、分工協(xié)作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等。
職業(yè)中學語文教學引入綜合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情感。從而,增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培養(yǎng)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注重創(chuàng)設輕松、民主和自由的環(huán)境,使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逐步培養(yǎng)、塑造獨立完美的主體人格。
語文綜合實踐課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但是,這個過程終究還是要由教師來推動的。教師是提升綜合實踐課教學水平的關鍵性因素。教師更新理念,轉變角色,調整、完善知能結構是綜合實踐活動健康發(fā)展的基礎與保障。首先,教師要徹底擺脫“教師中心主義”的觀念,把自己從權威者和仲裁者的位置上解放出來,由教學權威轉向平等參與;其次,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灌輸者轉向活動的協(xié)調、服務、引導和激勵者。從教材文本的講解、傳輸到教學資源的加工、整合和開發(fā);第三,教師要在注重課堂的控制、課程的轉向、學習目標的導向、動機激發(fā)、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指引和疑難解答等方面,發(fā)揮關鍵作用??傊處熞獜慕虝侈D變?yōu)閯?chuàng)造者,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yōu)樯畹膶嵺`者,從單一的課堂角色轉變?yōu)樨S富的社會角色,從可預知結果的操作者轉變?yōu)槲粗澜绲奶剿髡摺R虼?,教師應大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擴大新視野,形成隨機應變的教學機智,從而完善綜合實踐活動組織與實施所必需的知能結構。一般而言,較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能力、較全面的跨學科知識、較強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和基本的科研方法等,是對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的基本素質能力提出的要求。
教學過程是綜合實踐課教材策略調整的重要表征,通過調整教學過程,能夠將教學策略貫徹到課堂之上,并帶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過程中。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建立起“在教師指導下,圍繞問題展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讓互動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的教學模式”。[1]通過這種嶄新的教學過程的構建,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
(一)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語文能力是習得的,要經過大量的語言實踐,但決不是自然狀態(tài)下獲得的,而是在有計劃、有組織的狀態(tài)下,通過強化訓練完成的。[2]學習主要有三種形式:灌輸型、個體化學習型以及合作型?,F代教學理念比較推崇合作型學習形式。這種學習形式的效果也得到了實踐的檢驗。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的本意是根據專業(yè)指向、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安排活動內容,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設計活動項目,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中,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創(chuàng)設互動式教學情境,建立起合作式學習組織。例如,在“青春詩會”的綜合實踐課上,教師先在課前讓學生分組,再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學生搜集自己最喜歡的詩歌。然后,由每個小組根據詩歌的內容制作PPT等,同時,也可以引入手機等自帶的影音設備。在課堂上,由每個小組自主選擇形式來進行朗誦,既可以是單獨朗誦,也可以是大家一起朗誦。在朗誦的過程中,以現代電教手段作為背景,再加入各種影音設備,共同營造出詩歌的意境。這樣,可以使同學們更好地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熱愛。
(二)引導自主探究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與終極目標,所有教學方法、策略都需要通過學生,才能得到檢驗。因此,要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中,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讓學生自覺投入到學習中去。
在這個階段中,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對上一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自由討論,再由小組派出代表來對問題進行闡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各個小組進行一定的指導,以保證小組討論的方向不發(fā)生太大的偏離,并確保時間進度。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就提前進行討論,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現代化傳播手段在課下就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指導。學生之間這種思想的交鋒與碰撞,可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和接受他人意見的能力。在這一階段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1.教學目標明確。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一般都要求面面俱到,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而實際教學過程中,很難兼顧這四點。特別是職中語文課的課時本來就少,在教學過程中,更是無法充分展開。因此,更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對于實踐活動課來說,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具體語文能力。例如,上文提到的“詩會”的課程,主要目標就應是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至于學生的詩歌寫作能力,受限于職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及專業(yè)薄弱的特點等,則不宜過分強調。
2.適宜的講授比例。在實踐活動課程中,需要采取自主學習模式,而這種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參與互動。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講授應該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就需要進行探究。不同于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課程,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講授的時間應該進行充分的調控和較大的壓縮。而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就更加應該關注重點、難點的講解。
(三)促進成果展示
經過小組學習與討論,每個小組都可以形成比較成熟的意見和想法。之后,就應該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成果展示除了上文提到的以課堂朗誦加PPT的方式來體現之外,還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社會熱點問題調查”一節(jié),教師采取讓學生提交調查報告的形式;“生活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網絡論壇或博客上的討論”一節(jié),則針對課程,根據網絡上的熱點話題,讓學生對網絡輿論進行一定時間的跟蹤,并要求學生在一些論壇中直接發(fā)布自己的帖子,再將網址鏈接發(fā)送給教師,由教師對每名學生的帖子進行閱讀,并提出一定的意見。這些不同的成果展現形式,可以鍛煉學生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注重評價環(huán)節(jié)
在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之后,教師需要對成果進行一定的評價。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方向有一個指引,利于學生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在評價中,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因為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力的提升,都需要自信作為支撐,而教師的肯定則是自信的重要來源。職中學生有一種普遍的心理特點:希望受到重視。[3]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既有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可預期、可計劃和可控制的特點,更是一個由多元因素構成的多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學生在活動情景的交互作用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fā)?!芭及l(fā)事件”“節(jié)外生枝”等始料未及的情況會引發(fā)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結果設計等。從而,不斷生成新的目標、新的主題、新的活動方式、新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正是在根據自主制定活動方案的實施過程中,與活動情境的交互作用下的親歷和體驗過程中,產生新的目標、新的主題。因此,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作為指導者,要認識到那些學生在活動中生成的目標與主題產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的價值;要及時捕捉生成的有效信息,并運用自身的教學智慧,引導學生把活動動態(tài)生成內容,轉換成活動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
(五)加強拓展延伸
重視課外活動的組織指導,通過課內外的聯動,有效拓展語文實踐活動課的空間。課外活動“指的是在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外,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各種課外語文活動”。[4]課外語文活動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拓展與補充,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沒有升學壓力,職中學生的課外語文活動具有更大的空間。課外語文活動有以下五種方式。
1.口語訓練。結合職中學生的就業(yè)特點來看,學生未來要使用口語的機會遠多于使用書面語。因此,有必要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結合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半開放式的口語訓練方式。如“我的親人們”“走進家鄉(xiāng)”等課程,可以采取半命題式的口頭作文形式。課堂上選擇幾名學生進行演講,教師進行點評。課下再要求每名學生都進行演講,并簡單錄制下來,交給教師,再由教師進行點評。
2.主持人活動。這類活動主要是針對藝術類專業(yè)的職中學生展開的。這類專業(yè)的學生,一般性格開朗,具有比較強的表現欲,也具備一定的文藝特長。在綜合實踐課上,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藝術專業(yè)學生來主持演講課或朗誦課等。
3.組建校園社團,創(chuàng)辦校園刊物??梢杂蓪W生組建學生團體,定期出版校園刊物。從設計、排版、編輯及印刷等環(huán)節(jié)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僅負責指導工作。而刊物的內容可以選擇語文課上的佳作,或是由學生自由投稿。這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鍛煉,以實現綜合實踐課的教學目標。同時,還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并激發(fā)其語文學習的動力。
4.組織和開展語文作文競賽、課本劇表演比賽、演講比賽和成語接龍等比賽,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5.建立語文學習網站,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對聯、謎語、成語、故事、優(yōu)秀文章、文人生平和語文學習法等資料,運用計算機課上學習的網頁制作知識,自己制作網頁。學生在構建網站的過程中豐富了語文知識,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激發(fā)了學習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價值追求,決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與評價不能等同于學科課程的實施與評價。只有全面構建激勵性評價、反思性評價與多元性評價,才能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與健康發(fā)展。
(一)激勵性評價
職業(yè)中學的學生大都屬于考試中的落榜者,平時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也不高。從小到大,家長、老師和社會對他們的評價都不高,很多學生逐漸形成了比較自卑的心理。如何讓職中生從“失敗者”的自卑心理走出來,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環(huán)節(jié)是一個良好契機。所以,在對課堂教學進行革新的同時,更需要在教學評價方面進行比較大的改進。要對學生形成正向激勵,讓成功的喜悅影響學生個性發(fā)展,讓他們走出失敗者的陰影,找回自尊,重拾自信,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二)反思性評價
就語文綜合實踐課來說,可以將學習過程評價作為教學評價的重點,既可以讓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獲得的感悟、收獲進行總結,也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行為、態(tài)度進行反思。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反思,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經歷、體驗和表現等做自我評價,才有利于學生鞏固學習成果,發(fā)現差距,矯正學習目標。只有讓學生在自我檢查和回顧中進行自我建構,才能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一教學組織形式,充分地為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服務。
(三)多元性評價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體現學生在活動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表現,其評價具有多元性。評價的基本依據,即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的三個目標:態(tài)度、能力和知識。評價應是動態(tài)的、及時的,學生每完成一次活動,就要及時予以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終極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重視發(fā)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功能。
[1]林化君.談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控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5):23-25.
[2]李勤良.中國語文教材改革的思考[J].安徽文學,2008(11):29-33.
[3]彭冰.面向職業(yè)的中職語文教材改革探討[J].職業(yè)技術,2009(1):33-38.
[4]曹明海,田瑞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蔣云柯]
王志生,男,江蘇東臺開放大學副校長,高級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語文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12-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