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苗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臨池鎮(zhèn)古城小學)
在新課改深度落實的背景下,小學音樂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在持續(xù)提升。教師開始應用多元化的思路進行音樂教育,這樣符合音樂教育的目標,也符合小學生的天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可以直接和主觀地認識音樂,并且良好地把握音樂情感、旋律和節(jié)奏,讓他們更好的發(fā)展音樂素養(yǎng)。
(一)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小學生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和活潑好動的特點,并且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如果教師應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方法,學生只能通過唱的形式來進行音樂學習。但是通過音樂體態(tài)律動教學,并且加入一定的肢體動作互動和引導,可以打破以往沉悶的教學氛圍,進而創(chuàng)設愉悅和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產生探索熱情和積極性。
(二)可以讓學生加深認識
在應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機會,學生需要自主使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對音樂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教師可以隨意的選擇一個教材中的音樂片段,然后引導學生跟隨音樂律動來做出肢體動作反映。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融入音樂的氛圍中,并且讓學生產生和音樂作品的交流。學生可以根據音樂在課下自主設計動作,這樣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表現能力。
(一)利用體態(tài)律動讓學生認識音樂音調
音調和節(jié)奏是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的,通過這兩個元素的有效結合,可以有效的體現和表達情感內容。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節(jié)奏,并且讓學生通過體態(tài)律動來記憶和理解音樂音調。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利用肌肉活動來體現音樂音調。比如,在4/4拍中弱拍,教師可以一只手向上拍,到了強拍則是兩個手都向下,對于次強拍可以一只手向下。對于3/4拍的音樂,到了弱拍教師可以兩條腿各拍一下。在表現2/4的節(jié)奏時,動作基本是相似的,到了強拍一只手向上拍,到了弱拍教師需要輕拍以下腿。教師的動作需要和音調一致,進而直觀和形象的表現音樂內容,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來學習音樂,并且形成視覺和聽覺的多元印象,這樣更方便理解和記憶。
(二)利用體態(tài)律動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jié)奏
音樂的節(jié)奏是比較關鍵的構成內容,而且歡快和熱烈的節(jié)奏比較快,憂傷和莊重的音樂節(jié)奏則比較快。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利用體態(tài)律動來感受相應的音樂節(jié)奏。比如,在講解舞曲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步行,并且讓學生體會在相關舞曲中包含的從容和安穩(wěn)的感覺。在欣賞《伏爾加纖夫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伴著音樂漫步行走,進而體會千伏心中的壓抑和沉重。與此同時,通過指揮動作也能體現體態(tài)律動。對于情感比較慷慨、激昂、憤怒的音樂,通常需要確保指揮動作比較大。如果音樂的情感比較舒緩、平靜和溫柔,則需要使用幅度比較小的動作。教師可以合理的融入指揮動作進行音樂教學。在欣賞我們的義勇軍進行曲過程中,可以加入堅定和快速的動作,并且體現出堅定不移的情感。
(三)通過體態(tài)律動引導學生欣賞作品
小學生的欣賞水平和認知水平比較有限,如果缺少了教師的引導,就會難以有效的欣賞音樂作品,難以發(fā)現其中的美感。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水平比較有限,另一方面是學生不愿意去主動欣賞。比如,在出現高音的時候,可以利用肢體動作來體現,教師可以讓學生稍稍的上伸身體,并且在出現中音的時候把雙手放平,并且在低音出現時自然的放下手臂,放松整個身體,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體會音樂音調的變化并且欣賞音樂中的節(jié)奏元素和旋律元素。如此同時,因為人具有舒暢、低落、興奮等情緒,所以可以通過下意識的肢體動作來表現出現。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的做出這些動作,進而產生對整體音樂形象的認識,并且通過肢體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波爾卡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音樂中的情境,并且通過合理的調整和改變,通過恰當的肢體動作來表現出來,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音樂中的形象。
通過在音樂教學中融入體態(tài)律動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并且體會音樂的音調、節(jié)奏和旋律等元素,可以更好地表現和鑒賞音樂,并且充分地調動起來,投入到音樂欣賞和學習中,把音樂的各種元素轉化為自己的聲音和動作,并且把自己的感情和音樂的律動融合,可以顯著地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且持續(xù)提升創(chuàng)造能力、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
[1]董瑞琦.小學音樂課堂體驗式學習的有效策略——體態(tài)律動[J].遼寧教育,2014,(01) :66.
[2]任祖蘭.小學音樂中的節(jié)奏教學探析[J].音樂時空,2015,(0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