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金梅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廣東民間樂器作坊與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傳承研究
屠金梅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歷史以來,廣東手工制造業(yè)非常發(fā)達,遍布各地的家庭小作坊中有專門制作樂器的作坊,他們通常專門從事某一類材質的樂器,如銅器類、皮革類、絲弦類或吹管類,這些民間樂器作坊的制作師們的技藝均為代代相承,有的傳承了三四代人,有的傳承了十幾代人,他們制作的樂器不僅供本地樂種和曲種使用,還遠銷到東南亞和美國。本文擬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對當下廣東民間樂器作坊和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存在狀態(tài)進行總結。
民間樂器作坊;方潮盛;二弦;椰胡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之“傳統(tǒng)技藝”中,有四項是樂器制作的,它們分別是“廣州簫笛制作技藝”“(潮州)浮洋方潮盛銅鑼制作技藝”“(開平)金聲獅鼓制作技藝”和“(揭陽)浦東牛皮鼓制作技藝”,這四項省級“非遺”項目均“活”在家庭作坊中。家庭作坊是以家庭為單位組建的從事簡單加工的小企業(yè),工作場地就是各家各戶的住宅,生產(chǎn)、銷售、儲存在同一個建筑內部,員工均是家庭內部成員。除了以上四項獲得省級“非遺”榮譽的作坊,廣東民間還有不少從事樂器制作的家庭作坊,他們主要生產(chǎn)供本地傳統(tǒng)音樂所使用的樂器。
“廣東三大樂種”風格各不一致,它們所使用的樂器也略有差異,都有兩三件特色的演奏樂器,如廣東音樂的高胡、喉管,潮州音樂的二弦、椰胡(又稱冇弦)、竹弦和曲鑼、深波、欽仔、月鑼等金屬類打擊樂器,廣東漢樂的頭弦、提胡、低音胡,這些特色樂器大都由本地樂器作坊制作,目前在廣東,還有多家用傳統(tǒng)制作技藝源源不斷地制造這些樂器。
廣東民間制作樂器始自于宋元時期,它的歷史和廣東民間器樂、戲曲音樂一樣長久。明代,潮州戲曲、潮州音樂的逐步形成,使潮州大鼓、戲曲鼓、斗鑼、加冠鑼、深波、大鈸等打擊樂器和揚琴、梅花琴等弦樂器不斷發(fā)展。
廣東民間樂器制作和交易最為繁榮時期是清代中晚期,這個時期除了樂器作坊的興起以外,樂器商品交易也非常繁榮。據(jù)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佛山街略》所刊載,當年佛山貿易商品表中就有文娛商品琴、瑟、簫、笙、八音鼓樂、班鼓、銅鑼、戲盔等。從貿易商行的民間樂器樣品繁多的現(xiàn)象,說明廣東民間器樂的供需狀況已初步規(guī)模。清代中晚期廣東民間樂器制作的繁榮,一方面來源于地方樂種的勃興,另一方面來源于民俗性祭祀活動的盛行,如潮汕地區(qū)的迎神賽會,而這種繁榮依托的是廣東地區(qū)高度發(fā)達的手工制造業(yè)。
地方志書中有對民間樂器作坊的記載,如:《潮州市志》記載:“清末民初,潮城西馬路先后有振聲興、明聲興、金聲興等11家生產(chǎn)潮州大鼓、戲曲鼓、扁鼓等制鼓作坊。潮城義安路北段和浮洋鎮(zhèn)有方潮盛、林德盛等5家生產(chǎn)銅鑼、深波、大鈸等響銅器作坊。潮城東門街有張長合、溫乾記、趙南聲等7家生產(chǎn)揚琴、梅花秦琴、琵琶、椰胡、二弦、竹笛等弦樂器作坊?!雹購V州的樂器制作集中在現(xiàn)在的越秀區(qū),越秀區(qū)以手技藝發(fā)達著稱,“明末清初,區(qū)內五金、技藝制品、印刷造紙、廣繡、制藥、絲竹樂器、家具已很有名?!雹诖送猓瑩?jù)《廣州越秀區(qū)志》記載:“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濠畔街已有金聲館樂器作坊,有‘月夜?jié)M江聞管弦’之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該館派生了8間樂器作坊。據(jù)民國37年(1948年)檔案記載,在大新路一帶有28戶?!雹坼┡辖忠脖环Q之為“樂器一條街”,它制造的樂器以優(yōu)良的品質和精美的造型馳名國內外,比如揚琴,濠畔街樂器作坊目前留存下來有多架精美的蝴蝶形狀的揚琴,廣州市是中國揚琴的主要產(chǎn)地和銷售中心。
20世紀,廣東民間樂器制造業(yè)在經(jīng)歷抗日戰(zhàn)爭之后,行業(yè)逐漸凋敝,這些手工作坊有的倒閉,有的遷徙至香港,如潮州的蔡福記。改革開放后,之前參與公私合營的樂器制作師及其傳承人紛紛恢復老字號。雖然民俗活動的恢復使得樂器需求激增,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西洋音樂全面開花和民族音樂萎縮的時代背景下,民間樂器行業(yè)紛紛面臨著市場越來越小和傳承后繼無人的問題。
這些制作樂器的家庭作坊均由四代以上傳承歷史,除了前文提及的潮汕地區(qū)制鼓作坊外還有:潮州市第四街楊文輝制鼓作坊、汕頭市潮南縣峽山東溝村的東溝鼓作坊。這些制鼓作坊都是市級或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歷史上,廣東民間樂器作坊以廣州、潮州和佛山居多,這三個城市也正是民間器樂和民間戲曲比較發(fā)達的地方,此外,其他地市也有制作民間樂器的作坊,如文獻記載開平市曾出現(xiàn)過幾十家獅鼓店,如今只剩下“金聲”一家。
目前,廣東民間樂器的家庭作坊在潮汕地區(qū)保留的比較多,大部分是老字號,如潮州湘橋區(qū)北關北美路的振聲興制鼓作坊。潮州市第四街楊文輝制鼓作坊。也有家庭作坊轉型為現(xiàn)代企業(yè)的,如方潮盛是生產(chǎn)響銅器的家庭作坊,現(xiàn)在更名為潮安浮洋鎮(zhèn)銅鑼廠,原潮州東門街張長合是生產(chǎn)弦樂器的家庭作坊,現(xiàn)在更名為張長合樂器廠。
廣東民間樂器作坊通常坐落在老城街巷當中,如潮州湘橋區(qū)牌坊街的張長合樂器店(老二房正店)和陳雨興樂器店;或者在小區(qū)內,如越秀區(qū)惠福西路竹篙巷的郭大強的粵聲樂器加工場。這些樂器作坊的共同特點是前鋪后場,即前面屋子是店鋪后面的屋子是加工場,他們都是家庭式經(jīng)營,規(guī)模小,集制造、銷售和修理于一體。
廣東民間樂器作坊的產(chǎn)品囊括了“吹拉彈打”四類,根據(jù)樂器材質,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響銅器類樂器;第二類是皮革類樂器;第三類是弦樂器類,又分為拉弦、彈弦和打弦樂;第四類是吹管類。
第一類,響銅器樂器。據(jù)《潮州市志》記載,潮州響銅器的生產(chǎn)已有近400年的歷史。這類樂器在民俗活動中應用的比較廣泛,潮州方潮盛銅鑼知名度最高,他們生產(chǎn)的深波、蘇鑼、馬鑼、斗鑼、丁鑼、虎獅鈸、廣鈸、佛鈸、斗欽、大丁欽、欽仔、曲鑼、加冠鑼、月鑼、佛鈴、響鐘、號頭、車鑼、京鑼、床頭鈸、音磬、大銅鐘、掛鑼,分11類67個品種。創(chuàng)立于1937年的新加坡的“翁展發(fā)”老字號樂器行曾主要經(jīng)營方潮盛銅鑼,由此可見方潮盛的影響力之大。除了潮州,佛山出產(chǎn)的銅鑼和銅鈸也非常有名,明清時期佛山的冶煉技術十分興盛,如清乾隆年間“樂昌爐”出的銅鑼依然能夠發(fā)出深遠的響聲。
第二類,皮革類樂器。皮革類的樂器主要是鼓,廣東民間使用鼓的場合比較多,舞獅時用獅鼓,劃龍船時用龍船鼓,庵堂和寺院使用更鼓。鼓的類型有從潮劇常用的尖腳鼓到寺廟常用的橢圓鼓,從雙頭鼓到柿餅鼓,從龍船鼓到舞獅時用得獅鼓,鼓匠們能制作的鼓型多達六七十種。潮州歷史上曾經(jīng)有十幾家從事制鼓的民間樂器作坊,如今剩下三五家。
第三類,弦樂類樂器。家庭作坊生產(chǎn)的弦樂器包括拉弦類的二弦(客家稱之為頭弦)、椰胡、提胡、大胡弦等,撥弦類的大三弦、小三弦、月琴、秦琴等,打弦的揚琴。比如揚琴,廣州越秀區(qū)濠畔街樂器作坊制造目前留存下來有多架精美的蝴蝶式揚琴,廣州市是中國揚琴的主要產(chǎn)地和銷售中心。
第四類,吹管類樂器。吹管類樂器有笛和簫,據(jù)《廣東省志·二輕(手)工業(yè)志》記載:“1920年,廣州生產(chǎn)笛子的店坊,較有名的是巨亨泰、黃桂記、安雅軒等,從業(yè)12人。品種有橫笛、橫直簫、直簫、洞簫、喉管和班笛等。日產(chǎn)量為3000至5000支,銷全國及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美國等?!雹芙▏螅瑤X南簫管生產(chǎn)合作社研發(fā)了鶯歌牌專業(yè)笛子,其聲音清脆嘹亮,改革開放后停產(chǎn)。
目前,響銅器類和皮革類樂器依然沿襲手工作坊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吹管類樂器也還有家庭作坊生產(chǎn),如廣州越秀區(qū)郭大強的簫笛制作作坊,即前文提及的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廣州簫笛制作技藝”,而弦樂器大多從外地購買,當?shù)刂饕a(chǎn)椰胡、嗩吶和二弦。
由于制作過程還無法實現(xiàn)機器化,家庭作坊制作這些樂器需要制作師雙手去完成。樂器制作的過程較為復雜,以潮州地區(qū)制作牛皮鼓為例,有選料、制皮、制殼、定型、油漆等70來道流程,制作周期長,是考驗一個制鼓人耐心和毅力的細致活。制皮是制作牛皮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揭陽“浦東牛皮鼓制作技藝”傳承人李木瑞擅長處理牛皮,他處理好的牛皮不僅供自己制鼓用,還供應給潮州等地的鼓廠。他處理牛皮的過程如下:去屑留毛處理好的牛皮,還要使用專用工具修削均勻,有目的地把中央部分留厚,然后放置于陽光下曬干,用冷水浸泡10至12小時后,再用專用工具處理均勻。然后,在皮的邊緣鉆孔,好讓繩子穿孔把皮固定在鼓殼上,再用鐵釘把固定好的牛皮釘在鼓殼上,繼續(xù)放在陽光下曬干。曬干后取下釘上的鐵釘,將牛皮取出,放于光線明亮的地方,停放4個月以上。最后,把牛皮用冷水浸過,用繩子把牛皮固定在鼓殼上,再用專用工具將牛皮拉力擴張成形。這樣,整個制皮的過程才算完成。⑤所以,當一個制鼓師不但要雙臂有力,揮得動斧頭,做的了木工,還要能夠忍受皮革的味道,耐得下性子制作皮面,實在是辛苦。
銅鑼的制作同樣復雜,以方潮盛銅鑼的制作為例,制作過程有揀料、熔銅、過模、打坯、修容、淬火、定音7道工序,其中以定音技術性最強,“定音工序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數(shù),特別是最后一錘最為關鍵,決定著銅鑼底面的松緊度,定出不同的音階,因此這一錘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當才能定音準確?!雹?/p>
民間制作樂器技藝是一代又一代制作師們經(jīng)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下來,一個人要熟練掌握所有工序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遺憾的是,這么寶貴的信息很少能夠見著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長期封建社會“重道不重器”的儒家思想,使得制作技術沒有被記錄整理,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行業(yè)競爭,這種家族代代相傳的“生意”并不外傳,而即使告訴制作過程,每道工序都有自己特殊的講究和要求,外人也難以掌握。以開平金聲獅鼓為例,第三代傳承人胡沃鎰用了10年時間才把制作龍獅鼓的技藝完全掌握,他讓工人每人只能學習其中的一個工序,以防有人另起爐灶。
在家族傳承內部,出現(xiàn)了斷層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是在流行音樂文化和西洋音樂文化背景中長大的孩子不愿意學,如“廣州簫笛制作技藝”傳承人郭大強說“他自己的兒子從小生活在民樂世家,可是對簫笛從不感冒,覺得自家的簫笛不夠‘神氣’,卻對西洋長笛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現(xiàn)在這門技藝都不知傳給誰?!雹吡硪环矫媸羌议L不希望孩子繼承自己的苦差事,“在問及是否讓兒子跟著他學手藝時,葉敬輝立刻回答:‘不學,不學,別說他自己不感興趣,就算他想做,我也不讓?!雹?/p>
即將完成這篇文章時,筆者從潮州大鑼鼓武派傳承人施紹春那里得到一個消息,說是潮州一家鼓作坊的老畫師在生病休息,作坊生產(chǎn)的鼓沒有人來畫鼓身,因此作坊里積壓了一批鼓,作坊的老板非常著急。由此可見,傳統(tǒng)技藝隨時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注釋:
①潮州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潮州市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廣州市越秀區(qū)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廣州越秀區(qū)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③同上.
④廣東省地方史志編撰委員會.廣東省志·二輕(手)工業(yè)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⑤林海芬.探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浦東牛皮鼓制作技藝[N].揭陽日報,2015(4):30.
⑥尤小年.浮洋鑼鼓響徹美國證交所[J].潮商.2007(8):15.
⑦張青梅.有華人就有郭家簫笛[N].廣州日報,2006(9):21.
⑧劉潮生.“振聲興”何日再興?[M].羊城晚報,2015(9):3.
屠金梅(1982—),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青年專項課題“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廣東音樂的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13A061)階段性成果;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嶺南民間音樂傳承人口述史料的采集、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13YJC760040 )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