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蓉
(寧夏中衛(wèi)中學(xué) ,寧夏 中衛(wèi) 755000)
我們的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
徐麗蓉
(寧夏中衛(wèi)中學(xué) ,寧夏 中衛(wèi) 755000)
作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曲作品代表作之一的《第四交響曲》無疑是一部悲壯的音樂史詩,這是他為最親密的朋友梅克夫人創(chuàng)作的,代表著他們之間純潔的友誼。本文將通過《第四交響曲》來探析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深厚情誼。
柴可夫斯基;梅克夫人;第四交響曲
俄國著名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Lynch Tchaikovsky,1840-1893年)是世界近代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19世紀(jì)下半葉世界樂壇上大放光芒。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的純真友誼也成為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
梅克夫人與柴可夫斯基第一次相遇是在一次音樂學(xué)院的演出上,她初次見到柴可夫斯基,當(dāng)時她已經(jīng)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作品的熱烈崇拜者。六年后,娜杰日達·菲拉列托夫娜回憶起這次見面時寫到:“您在自己的音樂里是真摯的,您的音樂表現(xiàn)您的心靈,我的這一信念得到證實。從那天晚上起,我就愛慕上您了?!辈窨煞蛩够浅U湟暶房朔蛉说年P(guān)懷, 他陷入經(jīng)濟困難后,向梅克夫人求助,梅克夫人慷慨地讓他擺脫了經(jīng)濟上的困境,他曾寫道:“如果您能知道, 您給了我多大的幫助就好了。我已瀕臨絕境。多虧您的友誼挽救了我?!瓘慕褚院笪宜鶎懙拿恳粋€音符都將奉獻給您?!币虼?,第四交響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梅克夫人所作。
1877年, 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完成了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他給梅克夫人寫信到:“當(dāng)我完成了兩部巨著之后,感到無比的喜悅。我覺得,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向前邁進了一步,而且是一大步?!?878年2月10日,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首次在莫斯科上演, 交響曲附有題詞“ 獻給我的朋友”。梅克夫人對柴可夫斯基不但經(jīng)濟上給予巨大幫助,使柴可夫斯基專心致力于音樂創(chuàng)作,更是在精神生活給予他巨大的精神支持,從日常生活、婚姻狀態(tài)以及音樂、文學(xué)、思想上的都產(chǎn)生異與常人的共鳴?!兜谒慕豁懬肥遣窨煞蛩够c梅克夫人之間心靈的交流,不單是音符的流淌,更是二人之間靈魂上的碰撞。
1878年2月22日,柴可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第四交響曲》由魯賓斯坦指揮在莫斯科首演。
《第四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起承轉(zhuǎn)合。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是以威嚴(yán)的號角拉開序幕,這個莊重的主題顯示了時代的背景。柴可夫斯基認(rèn)為這是“命運”無情的聲音。在它的重壓下,人們發(fā)出了無奈的嘆息。接著兩個短小的主題虛構(gòu)出一個空幻渺茫的夢。在第一章中這些音樂主題猶如三支軍列,形成對壘雙方,在廣闊的原野上展開交戰(zhàn),但終于“命運”的陰影占據(jù)上風(fēng),結(jié)尾的凄切悲慘之音宣告了對命運斗爭的失敗。
第二樂章是復(fù)三段曲式,這個樂章優(yōu)美抒情,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形成了顯著的對比。這個樂章的兩個主題舒緩而明朗,音符的流動流淌在心中,仿佛讓作曲家暫時忘記了悲劇性的沖突和斗爭。而中段主題則來源于第一樂章,作曲家熱愛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想法深深的滲透在這個樂章中。
第三樂章是諧謔曲,作曲家用這種歡快的形式,讓人們忘卻了第一樂章的沉重和悲痛。這個樂章,俄羅斯的民間音樂被運用其中,作曲家運用弦樂器的撥奏來模仿民間樂隊的撥弦樂器,并且由木管樂器奏出民間舞蹈性的旋律,而用銅管樂器描繪軍隊行進的場面,配器的巧妙運用使得音樂形象栩栩如生。尾聲中這三個主題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體現(xiàn)了作曲家迥避命運的威脅,但卻從一個側(cè)面頑強地表示對于生活的信念。
第四樂章回旋曲式,音樂以快速而富有激情的音響以推開了民間節(jié)慶的莊嚴(yán)大門。熾熱的聲浪直面打來,把人們卷入歡樂的漩渦,作曲家為了表現(xiàn)他所提示的“人民節(jié)日的歡樂圖景”,運用了一支叫作《田野里有一棵小白樺樹》的民歌曲調(diào)。柴可夫斯基說:“如果你不能從自身找到可以快樂的理由, 那就看看別人吧,走向人民吧”。在交響樂的末樂章中,這個主題時而明快深沉,時而哀重壯偉,它適時打破冷酷的命運主題的困擾,向著歡樂跑去,把命運淹沒在狂歡的熱流中。
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是他悲劇性色彩的代表作品,這部交響曲是他心靈的真情流露,不僅是對梅克夫人對他同情的支持和感激,更是對自己人生態(tài)度的完美體現(xiàn)。他在多次給梅克夫人的信里提到這部作品是“我們的交響曲”,是為梅克夫人而作,音樂評論家則是把這部交響曲稱為“柴可夫斯基的《命運》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用音樂寫下了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是悲劇,而是勝利。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不只是表現(xiàn)出人們的內(nèi)心活動,而是表現(xiàn)人類與現(xiàn)實生活的斗爭、人類與死亡的斗爭以及人類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積極態(tài)度,更加具有戲劇性。這種偉大的精神萬萬離不開他的知己梅克夫人對他的幫助,“我們的交響曲”這個由哀嘆開始的交響曲肯定了人民的樂觀精神,不僅在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而且在世界交響文獻中,將“永葆生機”。
[1]陳原譯,C.波汶,B.馮·梅克編.我的音樂生活——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通信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2]雯邊等譯,菲爾·G·古爾丁.古典作曲家排行榜[M].???海南出版社,1998.
[3]豐子愷.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4]曾大偉譯,克列姆遼夫.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5]任光宣.俄羅斯藝術(shù)史[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6]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德俄部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