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 黎
(山西藝術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不容小覷的古代“樂舞”
藺 黎
(山西藝術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禮樂文化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根基,樂舞又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出現(xiàn)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音樂載體。遠古時期原始的巫術樂舞禮樂文化,發(fā)展為周代服務于政治的樂舞禮樂文化,它的發(fā)展軌跡記錄了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更迭,政治的演變;足見其不容小覷的歷史背景及政治意義,也記錄了禮樂文化發(fā)展最初的線索,為后人研究我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文化提供了可考的歷史依據(jù)。
禮樂文化;不容小覷 ;古代樂舞
我國古代就有六藝之說,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為尊,樂其次;禮主外,樂掌內;禮顯敬,樂示親;禮定異,樂為同。禮樂制度就是很好的見證。六藝之中禮居第一,足見它的地位,但古之“樂”也同樣不容小覷。在遠古及周初,將音樂、舞蹈、詩歌、三種形式結合在一起,稱為“樂”,也稱“樂舞”。樂之所以被古人重視,就在于它曉政治,通軍事,喜喪不可缺,宴飲不可少。《禮記》中有“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的記載,把“禮”和“樂”并立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見其重要性。
遠古時期,人們?yōu)榱藵M足最簡單的衣食住行,過著一同狩獵、一同勞作的原始部落生活,無等級之分,經歷了三皇五帝,堯、舜、禹禪讓時期。隨著部落時期貧富差距的產生,逐漸出現(xiàn)階級,禮就是階級分化的象征。
從啟建立夏經歷商、西周、東周的春秋時期進入封建社會。在商代,音樂在貴族之間開始興盛,巫術樂舞禮樂成為祭祀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樂也被升華為一種特殊待遇。
在周王朝,一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從禮鞏固階級分化,控制人的思想和輿論;其次是借前車之鑒,吸取商滅亡的教訓,提倡“節(jié)樂”,反對過度“淫樂”。禮樂制度在周朝被用來規(guī)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貴族們必須在各個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具體到衣、食、住、行;親人去世,不同等級的貴族稱呼都不能使用一種說法;天子稱“駕崩”、諸侯稱“薨”、卿大夫稱“卒”、士稱“不祿”、平民奴隸稱“去世”。 長幼尊卑要有明顯的區(qū)別;周公制禮作樂,規(guī)定了賓禮(朝覲,互聘)、軍禮(行軍,出征)、吉禮(祭禮)、嘉禮(婚宴,加冠)、兇禮(喪禮)等儀制,使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貴賤分明,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西周春秋時代,貴族的禮事講究嚴格、分工明確。有朝禮、大搜禮、鄉(xiāng)射禮、籍禮、聘禮、冠禮、祭禮、婚禮喪禮、鄉(xiāng)飲酒禮、祭禮等等。朝禮彰顯了尊重國君的權利和地位;大搜禮起著檢閱兵力、整編軍隊和加強統(tǒng)治的作用,具有軍事演習和軍事檢閱的性質;鄉(xiāng)射禮具有以鄉(xiāng)為單位的軍事學習和軍事訓練的性質;籍禮是用來監(jiān)督平民百姓在籍田上從事的無償集體勞動,以維護稱為籍的辦法;聘禮是用來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和秩序;冠禮是用來鞏固貴族成員間的關系和維護貴族的利益,授予成年貴族種種特權;婚禮和喪禮在于維護族權和宗法制度;鄉(xiāng)飲酒禮是用來維護一鄉(xiāng)之內貴族的統(tǒng)治秩序和宗法的制度;祭禮是用來維護神權和尊重族權,祭祀天地和祖先。
到春秋末期,諸侯、卿大夫為擴張勢力,奪取國君權利,僭越天子之禮,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禮樂制度逐漸走向解體。
在遠古時期,樂舞是這一時期的最主要形式。主要作品有《云門》、《咸池》、《簫韶》。音樂用來祭祀天地山川或圖騰??脊艑W家在青海大通縣孫家寨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5000余年,有舞蹈圖像的彩陶盆。盆內壁有三組舞蹈者,每組五人,手挽手列隊跳舞,舞姿優(yōu)美,舞者頭上有下垂的發(fā)辮,身邊拖一小尾巴,可能是扮演鳥獸的裝飾物,這個出土文物印證了古籍記載的古樂舞情景。
至周代,禮樂制度形成,盛行六代樂舞——當時六個帝王時代的大型樂舞。分別是:黃帝時代的《云門》;堯時代的《咸池》;舜時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云門》是歌頌黃帝功德,祭祀天神的樂舞;《咸池》是歌頌堯帝功德,祭祀地神的樂舞;《韶》是歌頌舜帝功德,祭祀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擊石拊石,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的舞蹈場面,得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盡善”,“盡美”的贊譽;《大夏》是歌頌禹治水功績的,祭祀大地山川的樂舞;《大濩》歌頌商湯武功的樂舞,表現(xiàn)戰(zhàn)爭、廝殺、格斗的樂舞,多用于祭祀先祖;《大武》是歌頌武王伐紂,祭祀先祖的樂舞。前三個是原始社會的樂舞,后三個是已進入奴隸社會,音樂開始成為帝王歌功頌德工具的樂舞。藝術特點:從音樂發(fā)展來看,創(chuàng)作由幻想性逐漸發(fā)展為現(xiàn)實性。從表演形式上看,藝術水平逐漸提高,后期有了服裝、道具、化妝。音樂風格古樸、粗獷。這一時期還有小樂舞,包括:帗舞、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長袖舞)。宗教性樂舞有天旱求雨時的《雩舞》、驅除瘟疫時用的《儺舞》。
先秦時期的樂舞經歷了變遷和發(fā)展,為統(tǒng)治階級所使用,在為帝王歌功頌德和祭祀的同時,也促進了這一體裁以及其它音樂形式的發(fā)展。
我國古代樂舞的發(fā)展,產生于遠古時期的圖騰巫術祭祀禮樂文化;發(fā)展于夏商,將樂作為王室貴族享樂的工具,最終荒淫無度導致滅亡;定型于周代,嚴格地執(zhí)行禮樂制度,禮樂治國,規(guī)定了不同階層嚴格的用樂制度,鞏固階級分化的同時,采取“節(jié)樂”措施。詳細分工用樂制度促進了音樂的發(fā)展,為歌舞伎時期漢代的相和大曲、唐大曲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樂師樂工,音樂理論也獲得飛速發(fā)展,為后世音樂研究提供了詳實的歷史依據(jù)。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李純一.先秦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林琳.圖說中國樂舞藝術[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張金保.中國的古代樂舞[M].南京: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
[5]朱紹侯.中國古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藺黎(1979—) ,女,籍貫:山西,學歷: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揚琴表演藝術與教學研究,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