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寶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4)
二胡集體教學的意義及思考
李嘉寶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104)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民族樂器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二胡作為我國民樂的弓弦之王,以其最近似人聲的音色線條、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特色以及在大型民族樂團中的大規(guī)模比重使得學習二胡的學生越來越多。師生之間口傳心授的二胡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傳承了兩千多年,但近來二胡學生的日益增多則形成了老師少、學生多的困難局面,如何在如此條件之下普及二胡是所有二胡教師都將面臨的難題。隨著音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二胡集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器樂教學形式,是對二胡傳統(tǒng)“一對一”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其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將在今后的二胡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對擴展二胡教學的容量、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以及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胡;教學
任何樂器的學習都離不開基本功的訓練,作為我國民樂弓弦之王的二胡更是如此,熟練且高質量地掌握二胡基本功,對于今后表演作品舉足輕重。但長時間的二胡基本功訓練,特別是在學習二胡的初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疲勞感,從而失去對二胡學習的興趣。興趣的培養(yǎng)離不開多種形式,而二胡集體教學則比二胡傳統(tǒng)教學在此方面更具優(yōu)勢,其能夠通過齊奏、重奏、合奏等多種演奏形式的變換,激發(fā)出學生對于二胡學習的興趣。在二胡齊奏、重奏、合奏等多種演奏形式的過程中,能自然形成一種學生間相互比較的氛圍。傳統(tǒng)“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之中學生面對的只有老師,學生不易意識到危機,而在集體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比學趕”的氛圍自然形成。不同學生的先天天賦、后天努力都不同,在二胡集體教學之中,個體間的差異會體現(xiàn)得很明顯,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進度,但通過學生間的比較,既激發(fā)了興趣,又解決了枯燥,此種“比學趕”氛圍的形成是傳統(tǒng)二胡教學所不具備的。
二胡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過程,其在二胡教學過程之中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紀,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就曾提出疑問:“假定教學只是授受的關系,學生是沒有能力的”。到了上世紀60年代,葉圣陶又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論點。二胡集體教學則在某些方面能夠彌補二胡傳統(tǒng)教學所不具備的一些教學方法,能從根本上提升、培養(yǎng)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能力。在二胡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幾乎只有老師對學生的點評,這就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無法主動獲取。在二胡集體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老師可以同樣采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點評,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參與其中,對其他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點評,最后由老師再對學生之間的互評進行點評、總結,此種學生參與點評的模式就很好地彌補了二胡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二胡集體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互評的前提是其能夠仔細地觀察其它同學的演奏過程,并對其演奏進行分析,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能夠培養(yǎng)其觀察、思考、總結、表達的能力,并且還鍛煉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程度,又能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練習時穩(wěn),表演時虛”是當前高校二胡學生共有的通病。學生們在平時練習時均能通過一定質量的練習達到較為熟練的程度,并且在沒有旁觀者的情況下能夠自如演奏,但一旦在眾人面前表演時則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面色緊張,手指發(fā)緊的情況。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缺乏舞臺經(jīng)驗所致,表演時的緊張狀態(tài)并不代表表演者演奏能力的缺乏,而是較差的心理素質所造成的。傳統(tǒng)二胡教學一般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一名老師教授一名學生,學生只面對老師一人,只需要在老師一人面前演奏自如即可,但表演與上課、練習并不一樣,需要面對眾人,一旦缺乏鍛煉,緊張的情緒一定會出現(xiàn)。在二胡集體教學中,每位學生在課堂上的演奏鍛煉其實都是一次表演,一次在老師和很多同學面前的表演,幾乎等同于在舞臺上演奏。通過長期的二胡集體教學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必然得到強化,內心對表演狀態(tài)的緊張情緒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放松自如的演奏狀態(tài)才能逐步得以建立,在表演過程中也將自然而然地發(fā)揮正常水平,從而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演奏作品的表演之中,而這種鍛煉機會在“一對一”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中是沒有的,二胡集體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正是因為在二胡集體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僅僅面對老師,而是面對老師和其它同學,所以二胡集體教學相較于二胡傳統(tǒng)教學有上述優(yōu)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各方面能力、消除緊張心理,可以說二胡集體教學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與缺陷,是二胡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如何更好地實施二胡集體教學,更有效地實現(xiàn)二胡集體教學的目標,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二胡集體教學的精髓在于讓不同的學生能夠在同一個課堂之中進行二胡學習,使得不同的學生的興趣能夠得以激發(fā),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緊張的心理得以消除。但不同的學生其先天條件以及后天努力并不相同,甚至在課堂上的接受能力也有區(qū)別。例如在二胡入門的過程之中,有的學生剛上小學,有的學生則已經(jīng)退休,在年齡層面的區(qū)別就很明顯。再如有些學生對于二胡比較感興趣,平時刻苦練習,有些學生則應多走過場,在二胡練習的努力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別。在二胡入門階段,應選擇進行統(tǒng)一的、基本的樂理知識,樂器的簡單介紹,握弓的方式,簡單的弓法以及左手持琴的姿勢和簡單的指法等普適課程,而到了出現(xiàn)明顯的差別之后,老師就應當將二胡集體教學與傳統(tǒng)二胡教學進行結合,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做出不同的要求,這要求授課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有效、及時地做出調整,在一個班里教授不同的內容使每一個學生受到關注,根據(jù)其本身的條件設置課程,切忌揠苗助長,不要一味地就完全按照二胡集體教學所需要的“大鍋飯”,而要因材施教。
“回課”是二胡教學,乃至器樂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回課質量的好壞往往對二胡學習質量的高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二胡集體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一起回課的效果并不好,因為如果一起回課,學生之間容易互相依賴,若今后有機會單獨表演或者參加比賽,他們就會因過分緊張而怯場,發(fā)揮失常。但如果讓學生分別回課,畢竟集體課的時間很有限,沒有辦法做到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回課。分組記錄的做法能夠較好的發(fā)揮集體教學的長處也能彌補集體教學回課的短處,在二胡集體教學之中也必須要有回課,但為了壓縮回課的時間,就應當按照能力、進度情況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姆纸M,讓每名學生自己對老師在課中對其所提出的優(yōu)缺點進行記錄。這樣既節(jié)約了時間又能讓學生之間產(chǎn)生競爭意識,程度差的就會主動向程度好的看齊,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們的積極性,從而體現(xiàn)集體課的優(yōu)勢。
在學習新的二胡作品時,老師們均會要求學生先學唱,再學拉,我們都知道“唱”在二胡教學、甚至是任何器樂教學之中的重要性,因為任何樂器都是表達人類情感的工具,只有演奏者融入到音樂中去,才能借助樂器把樂譜中優(yōu)美的旋律表現(xiàn)出來。二胡是最近似人聲的弦樂,為了讓學生不走彎路,熟練掌握樂譜中的節(jié)奏和旋律走向,傳統(tǒng)二胡教學之中需要“唱”,二胡集體教學之中更需要“唱”,“唱”可以幫助不同程度的集體課學生們在有效的時間內更高效地掌握和理解課堂內容,有助于老師統(tǒng)一課程的進度。此外,演唱在學生們接觸二胡新作品的預備工作和演奏瓶頸期也都發(fā)揮了奇妙的作用,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表演美感。
傳統(tǒng)口傳心授的“一對一”二胡教學模式固然經(jīng)典,但也暴露出練習進程枯燥、老師學生單一對話、遇表演易緊張等問題,想要培養(yǎng)高水平的學生,必須通過二胡集體教學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彌補二胡傳統(tǒng)教學之中的不足。在二胡集體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注意區(qū)分不同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分組進行回課、強調“唱”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發(fā)揮二胡集體教學的作用。
[1]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J61
A
本論文為2017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專題)項目“當代二胡改良研究(1949-2009)”(項目編號:2017SJB1165)階段性成果。
李嘉寶,女,漢,山東棗莊人,中央音樂學院(文學)碩士,揚州大學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