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本土音樂教育與傳承思考
胡 偉
(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本土音樂包含多元的音樂文化、音樂形態(tài)和音樂審美,具有文化個性和吸引力,在高等院校普及本土音樂的知識與技能,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又能進一步傳承與發(fā)展本土音樂文化,從根本上促進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本土音樂;文化價值;傳承
中國是由多民族國家,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本土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本土音樂是在中國音樂上千年歷史演變繼承上逐漸演化、發(fā)展起來的,包含多元的音樂形態(tài)和音樂審美,本土音樂之所以具有文化個性和吸引力,就在于它保持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生態(tài)。
自20世紀學堂樂歌興起,中國的音樂教育開始接觸西方音樂理論和音樂技能,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落后,因而西風漸勁,常常有人使用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和音樂文化價值來衡量與評價中國本土音樂,否定本土音樂的文化價值,認為本土音樂已失去自身文化的主體價值意義。時至今日,我國的音樂教育已經為西方音樂體系所占據,本土音樂的地位頗為尷尬,一方面本土音樂自己的教學體系還不完整,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和專業(yè)能力都是按照西方音樂價值觀來進行評估,當人們去探尋本土音樂的價值時,都是參照西方音樂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來定位。
音樂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反映,不同的音樂展現了不同民族的情感體驗,音樂在當代已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文化藝術交流工具,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成為國際音樂教育的主流[1]。東西方音樂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在接受和應用西方音樂時不能否定本土音樂的價值,與此同時,在傳承與發(fā)展本土音樂時也不能忽視西方音樂的價值。本土音樂是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根本。中國本土音樂是世界多元音樂中的一種音樂形態(tài),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體現了人類文化藝術的豐富性,因此,在音樂教育中需要建立平等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標準來面對人類音樂的遺產和未來[2]。
長期以來高校音樂教育都是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導,鋼琴、和聲、視唱練耳、美聲唱法等成為音樂教學的主角,本土音樂教學并沒有被納入高校音樂課程體系中,即使開設了課程,這些關于本土音樂的教學也常常處于微不足道的位置。由于本土音樂沒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也不利于自身的傳播和普及。
高校肩負著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責任,文化育人理念應充分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中,高度重視本土音樂傳承創(chuàng)新對于高校創(chuàng)新型音樂人才培養(yǎng)的促進作用。對于本土音樂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缺少深刻領悟和深入挖掘,即使在音樂教學或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中使用本土音樂,多數也是用來展示地域風采,并沒有真正做到推陳出新,創(chuàng)新發(fā)展,音樂藝術精品少,音樂學科特色不鮮明。
高校的音樂教材主要是西方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課程教材,關于本土音樂的教材與教學資料非常少。例如,安徽本土音樂資源豐富,長期以來政府、高校都在開展持續(xù)性地挖掘、整理工作,但是這些工作主要屬于資料整理和理論研究范疇,本土音樂的傳播和傳承范圍還很窄。大部分關于安徽本土音樂的文獻、著作或資料不是為課堂教學編寫的,而是出于保護的目的集結成冊或錄制成像,真正能夠用于課堂教學的本土音樂教材少之又少。
轉變思想觀念。音樂教育承擔著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職責,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在中國音樂文化發(fā)展中有著重要作用。西方音樂的教育觀念和音樂理論對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中國音樂教育始終應該保持與自身文化體系的聯系,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還是要充分依靠和本土音樂的發(fā)展,高校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本土音樂教學活動,相比民間傳承具有更為科學和規(guī)范的傳承模式和依據[3]。本土音樂的生命不僅在于對它的保存和積累,更在于對它的更新與創(chuàng)造。
完善本土音樂課程體系。本土音樂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藝術內涵與多樣的藝術形式,為學科理念的培育、教學方法的改善和藝術實踐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為音樂學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將本土音樂藝術引入音樂教育教學中,例如,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開辦了蒙古長調大專班,江西宜春學院則開設了《客家山歌飄銅鼓》、《高安采茶戲賞析》等本土音樂學習課程,貴州省榕江縣將多聲部侗族大歌引進課堂。通過對本土音樂的傳承教育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形成自己獨有的音樂教育教學特色。
加強本土音樂教材編寫。關于本土音樂的表演形式和風格特點等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能夠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教材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教材中既要包括本土音樂的曲譜,又要提供演唱或演奏技巧、風格特點、文化背景等的說明和解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對本土音樂的認知程度,充分感受本土音樂的藝術魅力,增加對本土音樂豐富內涵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
中國本土音樂藝術形態(tài)豐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和較為復雜的多樣性。在高校本土音樂傳承教育中,充分汲取本土音樂文化的精華,并且將之廣泛傳播和代代傳承下去,同時在原有的本土音樂創(chuàng)作與研究成果基礎上形成新的成長點,保持高等音樂教育的前瞻性和卓越性,從而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1]王欣.反思音樂教育本土化的困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04):71.
G642
A
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4jyxm591)階段性成果。